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卷上

關燈


    以一切聖賢。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無為離言。

    何可說也。

    無為離相。

    何可取也。

    如彌勒雲。

    無說離言相。

     差别者。

    三乘聖賢。

    所證淺深。

    故曰差别。

    然皆以無為而有差别。

    則聖人固此無為。

    賢人亦此無為。

    其何差别之有。

    譬如衆器所現方圓之空。

    故曰差别。

    然皆以虛空而有方圓。

    則方固此空。

    圓亦此空。

    則亦何差别之有。

    故自其差别而觀之。

    則因機有說。

    因說有得。

    不無說證之未。

    自其皆以無為而有差别觀之。

    則說固此無為。

    證亦此無為。

    則亦何取說之有。

     △二校量顯勝。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

    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

    何以故。

    須菩提。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

    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此較量财法以顯勝。

    複遣佛法以顯玄也。

    夫說法未幾。

    遽較量者。

    以無住降伏。

    是實相般若之行。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是實相般若之理。

    無有定法名菩提。

    是實相般若之果。

    無有定法可說。

    是實相般若之法。

    教行理果。

    四法既備。

    大旨已彰。

    故即較量其宏功。

    以啟發乎真信耳。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者。

    以福德性是勝義空。

    絕相無為。

    不可言福與不福。

    況可言多。

    故雲即非福德性也。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

    是世俗有。

    有相有為。

    可以言福。

    兼可言多。

    故雲如來說福德多也。

    意謂是甚多福德。

    言不約勝義空說多。

    是約世俗有說多耳。

     持說四句偈者。

    一句诠一義。

    四義方成一偈。

    今上有乃至。

    則由一部一章而至于一偈。

    下有等字。

    則由一偈半偈而至于一句皆可也。

    非定以四句為言也。

     若但取四句為偈。

    必诠義究竟而後可。

    如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此為最妙。

    以第一是有句。

    第二是無句。

    第三是亦有亦無句。

    第四是非有非無句。

    文義既備。

    有是即無之有。

    無是即有之無。

    雙存即是雙泯。

    雙泯不異雙存。

    四過皆離。

    般若如清涼池。

    四門皆可入也。

    一有所阙。

    則偏枯滲漏。

    四過叢生。

    般若如大火聚。

    四門皆不可入也。

     受持解說。

    其福勝彼者。

    寶施但得人天有漏之福。

    今以般若之法自利利人。

    得大菩提福慧圓具。

    無漏清淨。

    豈止空得有漏之福而已耶。

    如彌勒雲。

    受持法及說。

    不空于福德。

    福不趣菩提。

    二能趣菩提。

    故勝彼也。

    然其所以能趣者。

    佛及阿耨菩提。

    從此經出。

     菩提名法身。

    本無生滅。

    而以煩惱覆之則隐。

    今以持說之力。

    妙慧自彰。

    觀破煩惱。

    法身顯現。

    如燈了物。

    名為了因。

    是法從此出也。

    報化名福身。

    本無所有。

    萬行乃生。

    今以持說之行。

    能感福身。

    如種得水土。

    芽苗自發。

    乃名生因。

    是佛從此出也。

    故彌勒雲。

    于實為了因。

    于餘為生因。

    然又雲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者。

    猶雲所謂佛法最為玄妙。

    餘人不得。

    唯佛能得。

    能作第一法因。

    福中殊勝無比者也。

    故彌勒雲。

    唯獨諸佛法。

    福成第一體。

    亦可既雲第一即圓覺。

    一切如來妙圓覺心。

    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義也。

     △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二。

    初斷三果疑。

    二斷四果疑。

     初斷三果疑。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

     四果分二段者。

    一.均其廣略故。

    二.前三文相同故。

    如來意謂汝聞無為不可取說。

    将無疑聲聞各證無為之果。

    如證而說是取說耶。

    若正證時能作是念。

    我得某果。

    則有我相。

    乃名為取。

    汝試一思之。

    從初至四。

    皆能作是念不。

    空生一一皆雲不也。

    及究其所以為不者。

    于初果則曰須陀洹。

    名為入流。

    而實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意謂入流者。

    入聖流也。

    不入者。

    逆凡流也。

    逆凡者。

    以博地凡夫。

    從無始來。

    綢缪我見。

    于六塵境。

    無任膠粘。

    今須陀洹。

    以諸忍智。

    十六種心。

    斷三界中。

    四谛之下。

    八十八使。

    則分别我見既已盡除。

    雖對色等攀緣不起。

    故雲不入。

    是則不入。

    即是逆凡。

    逆凡即名入聖。

    非别有所入也。

    無所入。

    則無能入。

    既無能入。

    誰作是念而曰我得須陀洹耶。

     于二果則曰斯陀含。

    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故名斯陀含。

    一往來者。

    一往天上。

    一來人間也。

    實無往來者。

    以初果須陀洹。

    于斷見之外。

    六番往來。

    進斷欲界思惑。

    貪瞋癡慢九品之中。

    前六品盡。

    雖餘後三。

    須一往來。

    而後能斷。

    然三界分别之我。

    既已全盡。

    初地俱生之我。

    又且分除。

    雖見往來。

    以無我故。

    實無往來之者。

    如刻木為人。

    雖見運動。

    以無心念。

    實無運動之者。

    既無往來。

    誰為作念而曰我得斯陀含耶。

     于三果則曰阿那含。

    名為不來。

    而實無不來。

    名阿那含。

    不來者。

    不來欲界及人間也。

    實無不來者。

    以初果七番往來。

    欲界九品思惑斷盡。

    雖住四禅。

    進斷上二界中。

    七十二品思惑。

    而以三界之見既寂。

    下地之思且空。

    雖住不來。

    以無我故實無不來之者。

    既無不來。

    誰能作念。

    而曰我得阿那含耶。

     是則非不證果。

    但于證時無取心耳。

    唯其不取。

    方成證義。

    則亦何取之有耶。

     △二斷四果疑。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

    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世尊。

    佛說我得無诤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羅漢。

    此雲殺賊。

    見思煩惱已斷盡故。

    亦雲無生。

    超出三界。

    不受後有故。

    亦雲應供。

    堪為人天良福田故。

    若順前須陀洹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是名須陀洹。

    乃至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不來。

    是名阿那含。

    則此應雲阿羅漢。

    名為殺賊等。

    而實無殺賊等。

    是名阿羅漢。

    今雲實無有法者。

    意欲以法字總該三種。

    取文省故。

    文雖省而義無殊也。

    良以四果斷七十二品思惑既盡。

    不受後有。

    正證盡智無生智時。

    而實無盡可盡。

    無生可生。

    了無所得。

    是謂證耳。

     若才作是念。

    我能得果。

    則着我人。

    與凡夫何異。

    用此驗之。

    的知無念。

    此正答斷疑已竟。

     下複引己所證。

    令人生信。

    三昧之言定也。

    曰無诤者。

    以内無能所。

    外忘角立。

    不與物競。

    故人中最為第一。

    複曰第一離欲阿羅漢者。

    以離三昧障盡。

    名無诤三昧。

    離貪欲障盡。

    名離欲阿羅漢。

    離欲則羅漢所同。

    無诤乃空生所獨。

    故又曰第一離欲阿羅漢也。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者。

    言佛雖歎我第一。

    而我于此時辄無是第一之念也。

     若作是念者。

    反言之也。

    實無所行者。

    順言之也。

    阿蘭那。

    此雲寂靜。

    即無诤也。

    大意謂我雖親證第一。

    佛雖印我第一。

    而我于此時。

    了無是第一之念。

    即可以知其不作是念矣。

    故有念佛則不印。

    無念乃得佛印。

    無念則無取。

    唯其不取。

    方成證義。

    夫何疑取之有。

    如彌勒雲。

    不可取及說。

    自果不取故。

    依彼善吉者。

    說離二種障。

    然則四果不同。

    同歸無取。

    無取則無得。

    無得則無說矣。

    無得而得。

    無說而說。

    又何以得說為疑耶。

     △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

     佛告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佛意謂汝前聞。

    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不可說。

    将無疑我于然燈佛所。

    授記言說之中。

    有法為所得。

    然燈有法為所說耶。

    得與不得。

    于汝意中。

    作何見解。

    其自審之。

    明以告我。

    乃空生斷其疑雲。

    不也。

    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

    于授記言說之中。

    實無法為所得。

    以語從緣生。

    無有自性。

    舉體全空。

    空故無得。

    斯則聞而無聞。

    說而無說。

    意謂佛得記者。

    但以自無分别智。

    證自無分别理。

    智與理冥。

    境與神會。

    離言說相是不可說。

    離心緣相是不可取。

    如彌勒雲。

    佛于然燈語。

    不取理實智。

    以是真實義。

    成彼無取說。

    按坡仙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所得故而得。

    舍利弗得羅漢道亦以無所得故而得。

    如來與舍利弗若是均乎。

    曰何獨舍利弗。

    至于百工賤技。

    承蜩意鈎履狶畫墁。

    未有不同者也。

    夫道之大小。

    雖至于菩薩。

    其視如來。

    猶若天淵。

    及其以無所得故而得。

    則承蜩意鈎履狶畫墁。

    未有不與如來同者也。

    斯言其近之。

     △六斷嚴土違于不取疑三。

    初問。

    二答。

    三結。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如來意謂。

    汝聞法不可取。

    又将無疑菩薩莊嚴淨土是違于不取之言乎。

    于意中雲何。

    是莊嚴耶。

    是不莊嚴耶。

    莊嚴佛土是取相莊嚴問。

    但詞雖舉相。

    意欲明性。

    相。

    謂寶池金地。

    性。

    謂真如實理。

    理雖不外于事。

    而住著于事為之行。

    成就形相之土。

    是住色生心。

    名為有取。

    若以無為之智。

    而契真如之理。

    事即全是于理。

    而以無嚴之嚴。

    是無住生心。

    名為無取。

    言中帶向。

    句内含機。

    故曰雲何及不。

    探其解也。

     △二答。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空生遂斷雲。

    不也。

    世尊。

    不莊嚴佛土。

    複徴雲。

    何故不嚴而堕斷滅之見耶。

    即釋雲。

    莊嚴佛土者。

    即非形相莊嚴。

    乃無相莊嚴。

    是名莊嚴也。

    謂修習無分别智。

    通達真唯識性。

    心外無土。

    以智契理。

    無嚴而嚴。

    空有一味。

    如是以取淨土耳。

    豈離體性而着形相以論莊嚴耶。

    故彌勒雲。

    智習唯識通。

    如是取淨土。

    非形第一體。

    非嚴莊嚴意。

     問。

    諸佛身土。

    性相具足。

    方為了義。

    今既唯嚴于性。

    豈不阙于相耶。

    答。

    身土之相。

    唯心之影。

    心淨方能現之。

    苟能清淨其心。

    身土自然顯現。

    其猶磨鏡。

    塵盡像生。

    法爾如然。

    良非造作。

    故唯識雲。

    大圓鏡智能現身土智影。

    況是即相亡相。

    非謂棄相取性。

    但無執情。

    何礙于相。

     △三結。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乃清淨心。

    是故勸雲。

    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生清淨心也。

    若分别佛土是有為形相。

    而言我成就者。

    彼住色等是染污心。

    故誡雲。

    不應住色等生心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

    其心。

    指本有無住之真心。

    以諸衆生。

    住著于境。

    則真心隐而不現。

    名曰不生。

    今應順性而修。

    如古鏡之明。

    雖現衆相。

    無相可得。

    不住于有。

    雖本無相。

    能現衆相。

    不住于空。

    應如是無所住着。

    以顯現本有之真性。

    而生其心也。

    故經雲。

    一切法不生。

    是般若波羅蜜生。

     又不住色等。

    是遮于有。

    而生其心。

    是遮于無。

    既離有無。

    即名中道。

    如是體達。

    是真莊嚴。

    故淨名雲。

    欲淨佛土。

    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今離有無。

    正是淨心。

    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一經要旨。

    六祖悟門。

    般若菩薩特宜知此。

     △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二。

    初問答斷疑。

    二校量顯勝。

     初問答斷疑。

     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雲何。

    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佛意謂。

    汝又将無疑。

    受得報佛。

    是取自法王身。

    乘前所說不可取耶。

    須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

    于汝意雲何。

    是如須彌之報身為大耶。

    為不大耶。

    報身譬須彌者。

    一顯大義。

    二無取義。

    大謂稱性。

    大行既已周圓。

    所感自受用身。

    于色究竟處。

    示現一切世界最高大身。

    故名為大。

    無取者。

    以山王雖大。

    毫無分别。

    不取我是山王。

    法王雖大。

    萬慮都忘。

    不取我是法王。

    故名為取。

    如彌勒雲。

    如山王無取。

    受報亦複然。

    故知才下身如須彌山王六字。

    不但形彼報身之大。

    而無取之意。

    已昭然矣。

     空生即會其意曰。

    甚大。

    世尊。

    然其所以為甚大者。

    以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故甚大也。

    佛說非身者。

    非有漏有為身。

    是名大身者。

    是無漏無為身。

    如彌勒雲。

    遠離于諸漏。

    及有為法故。

    然則報身既非生滅有為。

    生死有漏。

    則純一清淨。

    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

    理智渾融。

    妙凝無間。

    尚無無取。

    況有取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