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卷上

關燈
二校量顯勝二。

    初外财校量顯經勝。

    二内财校量顯經勝。

    初外财校量顯經勝二。

    初正校顯勝。

    二别顯經勝。

     初正校顯勝。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此第二番校量顯勝也。

    如恒河中所有沙者。

    約一恒河中之沙也。

    如是沙等恒河者。

    約一河之沙數恒河也。

    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

    至爾所三千大千世界者。

    約諸河之沙數世界也。

    世界之多無量。

    悉以七寶滿之而施。

    福之多也甚矣。

    乃于此經持說四句偈等。

    其福勝彼。

    則經之功德。

    為何如哉。

     問。

    何不于初校量中。

    即說無量世界以顯其勝耶。

    答。

    為漸化衆生。

    漸信上妙義故。

    又法雖無二。

    所顯不同。

    如四果無心。

    迦文無得。

    嚴淨國土。

    不嚴而嚴。

    修證報身。

    無證而證。

    前喻之前。

    皆所未顯。

    今既顯明。

    故喻複殊勝。

    如彌勒雲。

    說多義差别。

    亦成勝校量。

    後福過于前。

    故重說勝喻。

     △二别顯經勝五。

    初尊處歎人顯經勝。

    二約義辯名顯經勝。

    三佛無異說顯經勝。

    四施福劣塵顯經勝。

    五感果離相顯經勝。

     初尊處歎人顯經勝。

     複次。

    須菩提。

    随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

    如佛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

    當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則為有佛。

    若尊重弟子。

     上已總校經福殊勝。

    若别顯之。

    複次須菩提。

    随機随處。

    因時緻宜而随說是經。

    從多或寡。

    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說經之處尚宜尊敬若此。

    何況盡能受持讀誦之人乎。

    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而其恭敬供養。

    又當何如。

    是以此經所在之處。

    即佛與文殊等。

    尊重弟子之所在。

    以一切聖賢。

    皆證無為。

    經顯無為。

    豈非聖賢所在。

    故當恭敬其有法之處。

    恭敬其受法之人。

    如彌勒雲。

    尊重于二處。

    謂人與處也。

    若施寶之處。

    施寶之人。

    豈當如是恭敬。

    豈能如是恭敬乎。

    經之勝于寶施。

    此其一也。

    又最上第一希有。

    是極歎其妙。

    若分之。

    亦可最上是法身。

    第一是報身。

    希有是應身。

    以持經能顯法身。

    能生福身故也。

     △二約義辯名顯經勝。

     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則非般若波羅蜜。

     當機聞法殊勝如此。

    乃因勝問名。

    并求奉持之法也。

    此經名金剛等者。

    以般若觀照之功。

    堅故不為一切所壞。

    利故能壞一切。

    惑染拟之則消。

    結業撄之則碎。

    故雲以是名字之義汝當奉持。

     又恐疑雲。

    佛凡說法。

    名相皆空。

    今特立此名。

    豈不違于空義。

    故複徴雲。

    以何所以。

    立此名耶。

    乃雲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般若等者名也。

    則非般若等者。

    無名也。

    無名之名。

    何違空義。

    又因名顯義。

    義實名虛。

    若執虛名。

    豈有實義。

    故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

    則非金剛般若波羅蜜。

    是則寶施特救濟于一時。

    而般若斷煩惱于永劫。

    經之勝于寶施者。

    此其二也。

     問。

    正宗尚未。

    遽問名者何也。

    答。

    以總該别故。

    經有題目。

    則已說者有所統總而不忘。

    未說者有所貫攝而易曉。

    故先問也。

     △三佛無異說顯經勝。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佛意謂。

    須菩提。

    汝既知名即無名。

    便可悟說即無說矣。

    于汝意雲何。

    如來除所證法外。

    為有别異之說耶。

    為說全是證。

    更無别異之說耶。

    空生即悟其意而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意以有說皆如其證。

    證中無說。

    豈有異耶。

    故自其言辭觀之。

    不無差别之殊。

    自其實證而有言辭以觀之。

    說全是證。

    則何一毫别異于其間哉。

    諸佛證同。

    說同。

    皆說般若。

    皆無所說。

    故雲。

    如來無所說。

    如彌勒連前金剛般若名字而為偈雲。

    因習證大體。

    言持習金剛般若大因。

    能證金剛般若大體也。

    彼寶施之因。

    豈能證大體。

    豈能證大體。

    而說即無說。

    豈能說即無說。

    而使衆生皆歸于一實之證耶。

    經之勝于寶施者。

    此其三也。

     △四施福劣塵顯經勝。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

    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須菩提。

    諸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如來說。

    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佛意謂。

    須菩提。

    于汝意中作何見解。

    前聞持說大勝于寶施。

    得無尚有未能盡信于此者乎。

    不知持說固勝于寶施。

    勝寶施者。

    且不必于持說。

    寶施固劣于持說。

    劣持說者。

    猶高論其寶施也。

    試以塵界言之。

    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微塵。

    如是界塵。

    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言。

    須菩提。

    汝須知有情塵界。

    不同于無情。

    有情以煩惱為塵。

    染因為界。

    無情以無記為塵。

    無記為界。

    今如來說微塵。

    非寶施貪欲果報之煩惱塵。

    是名無情無分别之無記塵。

    說世界。

    非寶施遷流隔别之染因界。

    是名無情無分别之無記界。

    故彌勒雲。

    彼因習煩惱。

    謂習彼寶施之因。

    而生煩惱也。

    然則無情塵界。

    是無分别。

    比諸寶施福德為近。

    寶施福德既有煩惱。

    比諸無情世界為遠。

    寶施尚劣于塵界。

    安得不劣于持經。

    持經尚勝于塵界。

    而豈得不勝于寶施耶。

    如百姓不及宰相。

    宰相不及天子。

    天子尚過于宰相。

    豈得不過百姓乎。

    噫。

    可無惑矣。

    經之勝于寶施者。

    此其四也。

     △五感果離相顯經勝。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說。

    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如來意謂。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我适言寶施能生塵界。

    得無施者聞之。

    将謂我寶施求成佛相。

    豈生煩惱。

    欲以三十二相見法身如來乎。

    且無論住相之福。

    能成佛不。

    即此三十二相可以見真如來否耶。

    汝其言之。

    以開施者之迷也。

    乃空生斷其不可。

    複究其不可者。

    以如來說三十二相非是法身無為之相。

    是名化身有為之相故也。

    是知三十二應身之佛相。

    尚非無相法身之真佛。

    況著相之施。

    所成轉輪之王相乎。

    轉輪之王相尚非三十二應身之佛相。

    況無相法身之真相乎。

    如天冠地履之不相侔矣。

    何可見也。

    今持說此無相之經。

    不唯能感三十二大人之妙相。

    且能顯本有清淨法身之實相。

    其勝寶施為何如哉。

    故彌勒雲。

    此降伏染福。

    謂施寶之福。

    是染。

    持說之福。

    是淨。

    福中之福。

    能降彼染。

    經之勝于寶施者。

    此其五也。

     △二内财校量顯經勝二。

    初正為校量。

    二别顯殊勝。

     初正為校量。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如來意謂。

    我以無量世界寶施校量。

    不及持說此經。

    是雖過前世界之校。

    而終為外财。

    猶不足以顯其勝也。

    若有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則是内非外是多非寡。

    是至為殊勝之福。

    而殊非恒沙外财之可比者矣。

    宜無有以勝之者矣。

    不知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其福德。

    比此福德。

    猶為甚多。

    則持說之勝為何如哉。

    故彌勒雲。

    苦身勝于彼。

    言住相舍身。

    猶感苦果。

    而持說勝彼苦身之行也。

     △二别顯殊勝四。

    初泣歎深法顯經勝。

    二今信得益顯經勝。

    三當信同佛顯經勝。

    四但聞不動顯經勝。

     初泣歎深法顯經勝。

     爾時。

    須菩提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當佛正校量時。

    聞之深解涕泣者。

    以從首章至此。

    義趣微妙。

    莫可思量。

    不解者漠然不動于中。

    淺解者動而不切。

    今惟智與理冥。

    境與神會。

    如久閉囹圄。

    忽承解脫之方。

    素遭貧乏。

    乍獲摩尼之賜。

    凄然惕然。

    動于中。

    發于外。

    自不覺其喜極而悲深也。

    又傷彼舍命河沙。

    劣于持說。

    不達深旨。

    徒自疲勞。

    尤可悲也。

     希有。

    世尊。

    如是甚深者。

    正義趣之深解。

    從昔慧眼。

    未曾得聞者。

    乃涕泣之真情。

    是知聞若尋常。

    教或粗淺。

    感悲流涕。

    豈不深玄。

    又庸人流涕。

    猶未可徴。

    善吉傷悲。

    甯非勝妙。

    故彌勒雲。

    希有及上義。

    彼智岸難量。

    此其勝于身施之别可顯者一也。

     △二今信益顯經勝。

     世尊。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則生實相。

    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實相者。

    則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空生意謂。

    我今信心清淨。

    理已顯矣。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

    即了一切悉皆虛妄。

    無體可得。

    唯此般若。

    真實有體。

    而信心清淨。

    即此清淨能信之處。

    二執皆空。

    二執空處。

    即是實相。

    故雲即生實相。

    非更别有所生也。

    又雲則是非相者。

    以體是實相。

    唯證相應。

    故言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

    假以言顯。

    言非實相。

    豈得一聞實相之名。

    便生實相之想。

    而有影像以當情乎。

    故曰是名也。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

    總之極歎功德之妙。

    分之。

    則如前。

    最上是法身。

    第一是報身。

    希有是化身。

    此三不一不異。

    而生實相者。

    能成就乎此也。

    又生實者。

    以今經有實相故。

    如彌勒雲。

    不同于餘法。

    不同者。

    論雲。

    此中有實相。

    餘者非實相。

    此經勝于身施之别可顯者二也。

     △三當聞同佛顯經勝。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

    後五百歲。

    其有衆生。

    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

    如是。

    如是。

     文分三節。

    初标.次釋.三印。

     我今得聞等者。

    以我為羅漢。

    親禀佛言。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當來惡世。

    去聖時遙。

    覽佛遺言。

    信解法空。

    領受任持。

    依解起行。

    深足為希有耳。

     即徴其所以便名希有者何耶。

    釋雲。

    以信解受持。

    必無我等諸相。

    故名希有也。

     又徴。

    謂我等諸相何故必欲無耶。

    釋雲。

    以我苗法根。

    體是心心所法。

    全一虛妄非相。

    本無妄有。

    故須無也。

     又複徴雲。

    以何義故。

    無有我法之相。

    便名第一希有。

    釋意雲。

    有相名凡。

    無相名聖。

    我法二相。

    盡收一切。

    我法既空。

    空相亦空。

    離一切相。

    即名諸佛。

    諸佛豈非第一希有耶。

     如是如是者。

    謂從聞法悲啼。

    信生實相。

    對彰難易。

    我法兼亡。

    直至相盡名佛。

    語語真誠。

    言言見谛。

    故佛重言以印其至當也。

    是則解持離相。

    即名為佛。

    此經勝于身施之别可顯者三也。

     △四但聞不動顯經勝。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

    第一波羅蜜。

    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此甚言信經者之難得。

    複究其所以難也。

    意以此經深玄微妙。

    但能聞不驚怖。

    已甚希有。

    況信解受持乎。

    驚者如行未由之路。

    愕然而怪。

    非處生懼也。

    怖者如自念言何為至此。

    或進或退。

    疑莫能決也。

    畏者一向怕怖。

    或反而不進。

    或一向發狂。

    以至堕坑落塹。

    其心畢竟生于驚怖也。

    良以人天教中說有。

    小乘教中說空。

    是昔日曾由之路也。

    空有雙非。

    中道實相。

    曾未經曆。

    今忽聞之。

    從昔日執着之流。

    皆愕然而驚。

    凜然而怖。

    莫能前進。

    從此堕凡夫之坑。

    二乘之塹。

    菩提永失矣。

    若不生驚怖。

    則必向菩提。

    甯不甚為希有哉。

     然又究其所以為希有者。

    以此經是諸波羅蜜中之第一故。

    第一者。

    六波羅蜜中。

    般若最勝。

    三身之中。

    法身最勝。

    六度若無般若。

    則在因無破惑之功。

    在果無法身之德。

    唯般若能得法身。

    則般若是法身之因。

    故名第一。

    又雲非第一者。

    約本體離言說相故。

    又雲是名第一者。

    以名字約言說相故。

    蓋欲人因名會體。

    不可如名言以生分别想也。

    是則經既第一。

    信者豈不第一。

    今但聞而不驚不怖。

    雖未即信。

    亦必終歸于信也。

    法身清淨之因。

    良在于此。

    故彌勒雲。

    大因及清淨。

    福中勝福德。

     又亦可從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以下至此。

    二番校量。

    九次顯勝。

    皆各是一義。

    而未的出其勝之根由。

    今與前文總為勝因亦可也。

    此其勝于身施之别可顯者四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