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注解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如意。
注雲。
古德雲。
人天福報。
為三生冤。
人罕知之。
良由世人。
因其福力不明其本。
就上增添。
以此世福。
恣情娛樂。
臨命終時。
福盡業在。
反堕惡道。
受種種苦。
故雲招得來生不如意也。
此頌言布施有為相。
三生卻被吞者。
其說亦同。
三生者。
今生。
後生。
再後生是也)七寶多行慧。
那知舍六根。
但離諸有欲。
旋棄愛情恩。
(六根。
乃眼。
耳。
鼻。
舌。
身。
意。
但能離諸有欲。
旋即棄舍愛恩之情)若得無貪相。
應到法王門。
川禅師曰。
裙無腰。
褲無口。
頌曰。
似水如雲一夢身。
不知此外更何親。
個中不許容他物。
分付黃梅路上人(蕲州黃梅縣東。
五祖弘忍大師。
傳法與六祖慧能。
故曰分付黃梅路上人也)。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四威儀中。
性靜無染。
雲庵曰。
威儀者。
行住坐卧也。
寂靜者。
去來不動也。
須菩提。
若有人言如來若來。
若去。
若坐。
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疏鈔雲。
佛言。
若有人言如來有來有去有坐有卧。
即不解佛意也。
何故。
隻如衆生妙性。
還有來去坐卧否。
衆生亦如是。
如來亦如是。
行住坐卧四威儀中。
常住寂滅。
若有動者。
即雲不解所說義也。
何以故。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疏鈔雲。
如來者。
來而無來。
去而不去。
住而不住。
非動非靜。
上合諸佛。
下等群生。
一性平等。
故号如來王日休曰。
此分三言如來。
皆謂真性佛也。
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
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者。
真佛無相。
故不可以若來若去若坐若卧形容之。
若可以形容者。
則是有相。
故此人不曉解我所說義也。
何以故者佛又自問何故不解我所說義乎。
乃自答雲。
我所謂如來者。
謂真佛也。
真佛既無形相。
又遍虛空世界。
豈有去來哉。
故雲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其言故名如來者。
謂真性自如。
而無所不可。
凡其所現。
乃随衆生業緣而來現。
其實則遍虛空世界而未嘗有去來。
此所以名之曰如來而已。
而其言如來者。
亦強為之名耳。
真性不可以形容故也。
詳見第二分與此後分。
陳雄曰。
如來現千百億化身。
演真空無相法。
如鏡中像。
無生滅義。
故人不知其何所從來。
亦不知其何所從去。
華嚴經雲。
上覺無來處。
去亦無所從。
清淨妙色身。
神力故顯現。
三昧經雲。
亦無來相。
及以去相。
不可思議。
六祖雲。
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無住雲。
身心寂滅。
是如來卧處。
然則來去坐卧。
又孰得而輕議哉。
今有人焉。
辄言如來具四威儀。
所見謬甚。
夫何了得如來所說真空義趣。
圓覺經着真空之說曰。
雲駛(音史疾也)月運。
舟行岸移。
蓋謂月未嘗運。
岸未嘗移。
真如體性。
未嘗作止生滅。
皆人謬見耳。
顔丙曰。
行住坐卧。
謂之四威儀。
見性能行持人。
所謂行住坐卧。
常若虛空。
若人言。
如來尚屬來去坐卧。
是人不解會所說義理。
何故。
如來者。
如如本性也。
本無動靜。
所以無去無來。
故假名如來。
昔肅宗皇帝。
诏國一禅師。
入内道場。
師見帝起身。
帝曰。
禅師何必見寡人起身。
曰。
檀越何得以四威儀中見貧道。
如此步步行持。
謂之寂靜。
李文會曰。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來去皆如。
其誰來去。
又雲。
無所從來者不生。
亦無所去者不滅。
不生者。
謂煩惱不生。
不滅者。
謂覺悟不滅也。
又雲。
知色聲起時。
即知從何而來。
知色聲滅時。
即知從何而去。
故色聲香味觸法自有起滅。
我心湛然。
豈有來去生滅相耶。
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行住坐卧四威儀中。
無不清淨也。
智者禅師頌曰。
如來非動靜。
言說未形容。
斷除人我見。
方得達真宗。
見相不求相。
身空法亦空。
往來無所著。
去住盡皆通。
川禅師曰。
山門頭合掌。
佛殿裡燒香。
頌曰。
衲卷秋雲去複來。
幾回南嶽與天台。
寒山拾得相逢笑。
且道笑個什麼。
笑道同行步不擡。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真性遍虛空。
強名為一合。
凡夫執成相。
菩薩契妙理。
須菩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于意雲何。
是微塵衆。
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
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所以者何。
佛說微塵衆。
即非微塵衆。
是名微塵衆。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王日休曰。
微塵衆。
蓋謂微塵如此之多也。
須菩提既答佛言甚多。
又白世尊而自問雲。
何以故者。
謂彼微塵衆。
何故甚多乎。
又自答雲。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
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蓋謂真性為實有。
則不可說。
而此微塵衆非實有。
故佛說之。
是其可說。
皆為虛妄。
唯真性為真實。
故不可說。
所以佛嘗言不可說不可取者蓋謂此也。
所以者何。
乃須菩提自問雲。
所以微塵衆。
若為實有。
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何也。
又自答雲。
佛說微塵衆。
即非微塵衆。
是名微塵衆者。
謂佛所說為微塵衆。
即非有真實微塵衆。
乃虛名為微塵衆而已。
須菩提又白世尊而言。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者。
謂世界亦非為真實。
但虛名為世界而已。
詳見十三分解。
以佛嘗言之。
故此稱如來說也。
李文會曰。
微塵者。
妄念也。
世界者。
身之别名也。
微塵是因。
世界是果。
微塵世界者。
謂因果也。
然自己真性。
非因非果。
能與六道衆生為因果也。
謂自性是因。
六道是果。
故知微塵起于世界。
論回由于一念。
雖見小善。
不可執着。
雖逢小惡必須除去。
且衆生于妄念中起貪瞋癡業。
妄受三界夢幻之果。
如彼微塵積成世界。
不知因果元是妄心。
自作自受。
一念悟來。
即無微塵。
世界何有。
故雲即非微塵。
是名微塵。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若欲建立世界。
一任微塵熾然。
若欲除滅世界。
覺悟人法俱空。
了無一法可得。
湛然清淨。
不被諸境所轉。
皆由于自己也。
僧了性曰。
此分佛恐末劫人。
重重執着因果。
不相離舍。
故重囑須菩提。
人人身中。
有微細善惡雜念。
猶如大千世界微塵之多。
此念無非影響虛妄建立。
故雲非微塵衆。
亦因轉卻無明煩惱之心。
變作慈悲無礙之智。
方入空寂智解。
得大安樂。
是名微塵衆。
傅大士頌曰。
欲證無生忍。
要假離貪瞋。
人法知無我。
逍遙出六塵。
川禅師曰。
若不入水。
争見長人。
頌曰。
一塵才起翳摩空。
碎抹三千數莫窮。
野老不能收拾得。
任教随雨又随風。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
即是一合相。
王日休曰。
何以故者。
須菩提自問。
何故世界非真實乎。
乃自答雲。
若世界實有者。
即是一合相。
一合相。
謂真性也。
真性遍虛空世界。
又無形相。
故一而不可分之以為二。
合而不可析之以為離。
非有相也。
強名曰相耳。
若以世界為實有。
則是真性耳。
蓋真性方為實有。
何則自無始以來。
常存而無變壞。
自然而非假合。
一切虛幻者。
皆非真性之本。
豈非實有乎。
而世界烏可以比之哉。
以世界亦是假合。
劫數盡時。
亦有變壞。
此所以為虛幻而不可以為實有。
故不可以比真性也。
李文會曰。
微塵謂因。
世界謂果。
若執因果為實有者。
即被相之所縛。
故雲即是一合相。
金海光如來曰。
世界者。
如來自說盧舍那佛住持三千大千世界。
身上化生菩提之樹。
号蓮華藏世界。
不說窒礙世界也。
一合相者。
一切衆生身中佛性。
與盧舍那法身是一合相也。
頌曰。
如來自說蓮華藏。
負荷三千擐(胡貫切穿也)大千。
菩薩了空歸一合。
凡夫貪着被魔纏。
如來說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王日休曰。
如來說一合相者。
須菩提謂佛嘗說真性為一合相也。
即非一合相者。
謂真性如虛空。
然非實有物。
如一之而不可二。
合之而不可離者也。
是名一合相者。
謂但強名為一合相而已。
凡言即非。
皆謂實無也。
凡言是名。
皆謂虛名也。
李文會曰。
但莫執為實有。
亦莫執為實無。
于相離相。
故雲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也。
須菩提。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王日休曰。
佛唯曾說真性為一合相。
故須菩提于此以為實有。
佛乃又呼須菩提而言一合相者。
則是不可說。
以真性不可言說。
但強名為一合相耳。
李文會曰。
即是不可說者。
須是學人自省自悟。
于理事上各無挂礙。
今凡夫一向貪着事相。
不達于理。
所以說因果。
着因果。
說世界。
着世界也。
但凡夫之人。
貪着其事。
王日休曰。
佛謂凡夫之人。
不知明悟真性。
乃貪着真性中所現之事耳。
謂色身六根也。
凡夫者。
泥此色身與六根為我。
故沉淪六道。
無由脫離。
此所以為凡夫也。
華嚴經雲。
離諸和合性。
是名無上覺。
佛以覺言。
外覺離一切有相。
内覺離一切空相。
于相而離相。
于空而離空。
得夫真空無相之妙。
所以名其為佛。
六祖曰。
一合相者。
眼見色愛色。
即與色合。
耳聞聲愛聲。
即與聲合。
至于六塵若散。
即是真世界。
合即是凡夫。
散即非凡夫。
凡夫之人。
于一切法皆合相。
若菩薩于一切法皆不合而散。
何以故。
合即系縛起生滅。
散即解脫亦不生。
亦不滅。
若有系縛生滅者。
即是凡夫。
所以經雲。
但凡夫之人。
貪着其事。
顔丙曰。
微塵雖多。
未足為多。
世界幻成。
終無實義。
若說實有微塵。
實有世界。
即是彼此著相。
彼既是相。
我又著相。
兩相相合。
謂一合相。
所謂一合。
相即是不可說。
但凡夫未悟。
妄生貪着。
圓悟禅師曰。
你但上不見有諸佛。
下不見有衆生。
外不見有山河大地。
内不見有見聞覺知。
好惡長短。
打成一片。
一拈出。
更無異見。
逍遙翁曰。
學道之人。
但隻了悟靈明之心。
是謂本源所□。
念念妄想。
皆為塵垢。
勿令染着。
久當證知清淨法身也。
傅大士頌曰。
界塵何一異。
報應亦同然。
非因亦非果。
誰後複誰先。
事中通一合。
理則兩俱捐。
欲達無生路。
應當識本源。
川禅師曰。
捏聚放開。
兵随印轉。
頌曰。
囫囵成兩片。
擘破卻團圓。
細嚼莫咬碎。
方知滋味全。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直下打成一片。
知見自然不生。
須菩提。
若人言佛說我見。
人見。
衆生見。
壽者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
人見。
衆生見。
壽者見。
即非我見。
人見。
衆生見。
壽者見。
是名我見。
人見。
衆生見。
壽者見。
通王如來解曰。
佛言此四句等之相。
隻見其性不見其相。
疊前三遍再說者。
是佛分别棄身見性之義也。
頌曰。
佛說我見。
衆生見為觀其性不觀身。
破相取空歸寂滅。
脫除枷鎖出迷津。
王日休曰。
我見者。
謂其見識以為實有我也。
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者。
謂其見識以為實有人有衆生有壽者也。
此言無此四者之見識。
謂真性中皆無此也。
以此四見。
非為真實。
故雲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但為虛名而已。
故雲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謂此見非真性中所有。
亦為虛妄故也。
李文會曰。
佛說般若金剛之法。
始即令諸學人先除粗重四相。
如大乘正宗分中說也。
次即令見自性之後複除微細四相。
如究竟無我分中說也。
此二分中。
即皆顯出理中清淨四相。
若于自心無求無得。
湛然常住。
是清淨我見。
黃檗禅師曰。
百種多知。
不如無求最第一也。
道人是無事人。
實無許多般。
心無事亦無。
又雲。
諸學道人。
若欲得成佛。
一切佛法。
總不用學。
但學無求無著。
無求即心不生。
無著即心不滅。
不生不滅便是佛也。
若見自性本自具足。
是清淨人見。
于自心中本無煩惱可斷。
是清淨衆生見。
自性無變無異無生無滅。
是清淨壽者見。
故雲即非我人衆生壽者見。
是名我人衆生壽者見也。
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顔丙曰。
如是二字。
可謂親切。
若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
于一切法。
應當如此知。
如此見。
如此信解。
不必外求法相。
然初入道時不假法相。
故無入頭處。
既見性了。
亦當遠離。
不必執着。
所謂得魚忘卻筌。
到岸不須船之說。
所以末後為汝刬卻雲。
即非法相。
假名法相。
李文會曰。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應知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應
注雲。
古德雲。
人天福報。
為三生冤。
人罕知之。
良由世人。
因其福力不明其本。
就上增添。
以此世福。
恣情娛樂。
臨命終時。
福盡業在。
反堕惡道。
受種種苦。
故雲招得來生不如意也。
此頌言布施有為相。
三生卻被吞者。
其說亦同。
三生者。
今生。
後生。
再後生是也)七寶多行慧。
那知舍六根。
但離諸有欲。
旋棄愛情恩。
(六根。
乃眼。
耳。
鼻。
舌。
身。
意。
但能離諸有欲。
旋即棄舍愛恩之情)若得無貪相。
應到法王門。
川禅師曰。
裙無腰。
褲無口。
頌曰。
似水如雲一夢身。
不知此外更何親。
個中不許容他物。
分付黃梅路上人(蕲州黃梅縣東。
五祖弘忍大師。
傳法與六祖慧能。
故曰分付黃梅路上人也)。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四威儀中。
性靜無染。
雲庵曰。
威儀者。
行住坐卧也。
寂靜者。
去來不動也。
須菩提。
若有人言如來若來。
若去。
若坐。
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疏鈔雲。
佛言。
若有人言如來有來有去有坐有卧。
即不解佛意也。
何故。
隻如衆生妙性。
還有來去坐卧否。
衆生亦如是。
如來亦如是。
行住坐卧四威儀中。
常住寂滅。
若有動者。
即雲不解所說義也。
何以故。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疏鈔雲。
如來者。
來而無來。
去而不去。
住而不住。
非動非靜。
上合諸佛。
下等群生。
一性平等。
故号如來王日休曰。
此分三言如來。
皆謂真性佛也。
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
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者。
真佛無相。
故不可以若來若去若坐若卧形容之。
若可以形容者。
則是有相。
故此人不曉解我所說義也。
何以故者佛又自問何故不解我所說義乎。
乃自答雲。
我所謂如來者。
謂真佛也。
真佛既無形相。
又遍虛空世界。
豈有去來哉。
故雲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其言故名如來者。
謂真性自如。
而無所不可。
凡其所現。
乃随衆生業緣而來現。
其實則遍虛空世界而未嘗有去來。
此所以名之曰如來而已。
而其言如來者。
亦強為之名耳。
真性不可以形容故也。
詳見第二分與此後分。
陳雄曰。
如來現千百億化身。
演真空無相法。
如鏡中像。
無生滅義。
故人不知其何所從來。
亦不知其何所從去。
華嚴經雲。
上覺無來處。
去亦無所從。
清淨妙色身。
神力故顯現。
三昧經雲。
亦無來相。
及以去相。
不可思議。
六祖雲。
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無住雲。
身心寂滅。
是如來卧處。
然則來去坐卧。
又孰得而輕議哉。
今有人焉。
辄言如來具四威儀。
所見謬甚。
夫何了得如來所說真空義趣。
圓覺經着真空之說曰。
雲駛(音史疾也)月運。
舟行岸移。
蓋謂月未嘗運。
岸未嘗移。
真如體性。
未嘗作止生滅。
皆人謬見耳。
顔丙曰。
行住坐卧。
謂之四威儀。
見性能行持人。
所謂行住坐卧。
常若虛空。
若人言。
如來尚屬來去坐卧。
是人不解會所說義理。
何故。
如來者。
如如本性也。
本無動靜。
所以無去無來。
故假名如來。
昔肅宗皇帝。
诏國一禅師。
入内道場。
師見帝起身。
帝曰。
禅師何必見寡人起身。
曰。
檀越何得以四威儀中見貧道。
如此步步行持。
謂之寂靜。
李文會曰。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來去皆如。
其誰來去。
又雲。
無所從來者不生。
亦無所去者不滅。
不生者。
謂煩惱不生。
不滅者。
謂覺悟不滅也。
又雲。
知色聲起時。
即知從何而來。
知色聲滅時。
即知從何而去。
故色聲香味觸法自有起滅。
我心湛然。
豈有來去生滅相耶。
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行住坐卧四威儀中。
無不清淨也。
智者禅師頌曰。
如來非動靜。
言說未形容。
斷除人我見。
方得達真宗。
見相不求相。
身空法亦空。
往來無所著。
去住盡皆通。
川禅師曰。
山門頭合掌。
佛殿裡燒香。
頌曰。
衲卷秋雲去複來。
幾回南嶽與天台。
寒山拾得相逢笑。
且道笑個什麼。
笑道同行步不擡。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真性遍虛空。
強名為一合。
凡夫執成相。
菩薩契妙理。
須菩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于意雲何。
是微塵衆。
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
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所以者何。
佛說微塵衆。
即非微塵衆。
是名微塵衆。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王日休曰。
微塵衆。
蓋謂微塵如此之多也。
須菩提既答佛言甚多。
又白世尊而自問雲。
何以故者。
謂彼微塵衆。
何故甚多乎。
又自答雲。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
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蓋謂真性為實有。
則不可說。
而此微塵衆非實有。
故佛說之。
是其可說。
皆為虛妄。
唯真性為真實。
故不可說。
所以佛嘗言不可說不可取者蓋謂此也。
所以者何。
乃須菩提自問雲。
所以微塵衆。
若為實有。
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何也。
又自答雲。
佛說微塵衆。
即非微塵衆。
是名微塵衆者。
謂佛所說為微塵衆。
即非有真實微塵衆。
乃虛名為微塵衆而已。
須菩提又白世尊而言。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者。
謂世界亦非為真實。
但虛名為世界而已。
詳見十三分解。
以佛嘗言之。
故此稱如來說也。
李文會曰。
微塵者。
妄念也。
世界者。
身之别名也。
微塵是因。
世界是果。
微塵世界者。
謂因果也。
然自己真性。
非因非果。
能與六道衆生為因果也。
謂自性是因。
六道是果。
故知微塵起于世界。
論回由于一念。
雖見小善。
不可執着。
雖逢小惡必須除去。
且衆生于妄念中起貪瞋癡業。
妄受三界夢幻之果。
如彼微塵積成世界。
不知因果元是妄心。
自作自受。
一念悟來。
即無微塵。
世界何有。
故雲即非微塵。
是名微塵。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若欲建立世界。
一任微塵熾然。
若欲除滅世界。
覺悟人法俱空。
了無一法可得。
湛然清淨。
不被諸境所轉。
皆由于自己也。
僧了性曰。
此分佛恐末劫人。
重重執着因果。
不相離舍。
故重囑須菩提。
人人身中。
有微細善惡雜念。
猶如大千世界微塵之多。
此念無非影響虛妄建立。
故雲非微塵衆。
亦因轉卻無明煩惱之心。
變作慈悲無礙之智。
方入空寂智解。
得大安樂。
是名微塵衆。
傅大士頌曰。
欲證無生忍。
要假離貪瞋。
人法知無我。
逍遙出六塵。
川禅師曰。
若不入水。
争見長人。
頌曰。
一塵才起翳摩空。
碎抹三千數莫窮。
野老不能收拾得。
任教随雨又随風。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
即是一合相。
王日休曰。
何以故者。
須菩提自問。
何故世界非真實乎。
乃自答雲。
若世界實有者。
即是一合相。
一合相。
謂真性也。
真性遍虛空世界。
又無形相。
故一而不可分之以為二。
合而不可析之以為離。
非有相也。
強名曰相耳。
若以世界為實有。
則是真性耳。
蓋真性方為實有。
何則自無始以來。
常存而無變壞。
自然而非假合。
一切虛幻者。
皆非真性之本。
豈非實有乎。
而世界烏可以比之哉。
以世界亦是假合。
劫數盡時。
亦有變壞。
此所以為虛幻而不可以為實有。
故不可以比真性也。
李文會曰。
微塵謂因。
世界謂果。
若執因果為實有者。
即被相之所縛。
故雲即是一合相。
金海光如來曰。
世界者。
如來自說盧舍那佛住持三千大千世界。
身上化生菩提之樹。
号蓮華藏世界。
不說窒礙世界也。
一合相者。
一切衆生身中佛性。
與盧舍那法身是一合相也。
頌曰。
如來自說蓮華藏。
負荷三千擐(胡貫切穿也)大千。
菩薩了空歸一合。
凡夫貪着被魔纏。
如來說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王日休曰。
如來說一合相者。
須菩提謂佛嘗說真性為一合相也。
即非一合相者。
謂真性如虛空。
然非實有物。
如一之而不可二。
合之而不可離者也。
是名一合相者。
謂但強名為一合相而已。
凡言即非。
皆謂實無也。
凡言是名。
皆謂虛名也。
李文會曰。
但莫執為實有。
亦莫執為實無。
于相離相。
故雲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也。
須菩提。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王日休曰。
佛唯曾說真性為一合相。
故須菩提于此以為實有。
佛乃又呼須菩提而言一合相者。
則是不可說。
以真性不可言說。
但強名為一合相耳。
李文會曰。
即是不可說者。
須是學人自省自悟。
于理事上各無挂礙。
今凡夫一向貪着事相。
不達于理。
所以說因果。
着因果。
說世界。
着世界也。
但凡夫之人。
貪着其事。
王日休曰。
佛謂凡夫之人。
不知明悟真性。
乃貪着真性中所現之事耳。
謂色身六根也。
凡夫者。
泥此色身與六根為我。
故沉淪六道。
無由脫離。
此所以為凡夫也。
華嚴經雲。
離諸和合性。
是名無上覺。
佛以覺言。
外覺離一切有相。
内覺離一切空相。
于相而離相。
于空而離空。
得夫真空無相之妙。
所以名其為佛。
六祖曰。
一合相者。
眼見色愛色。
即與色合。
耳聞聲愛聲。
即與聲合。
至于六塵若散。
即是真世界。
合即是凡夫。
散即非凡夫。
凡夫之人。
于一切法皆合相。
若菩薩于一切法皆不合而散。
何以故。
合即系縛起生滅。
散即解脫亦不生。
亦不滅。
若有系縛生滅者。
即是凡夫。
所以經雲。
但凡夫之人。
貪着其事。
顔丙曰。
微塵雖多。
未足為多。
世界幻成。
終無實義。
若說實有微塵。
實有世界。
即是彼此著相。
彼既是相。
我又著相。
兩相相合。
謂一合相。
所謂一合。
相即是不可說。
但凡夫未悟。
妄生貪着。
圓悟禅師曰。
你但上不見有諸佛。
下不見有衆生。
外不見有山河大地。
内不見有見聞覺知。
好惡長短。
打成一片。
一拈出。
更無異見。
逍遙翁曰。
學道之人。
但隻了悟靈明之心。
是謂本源所□。
念念妄想。
皆為塵垢。
勿令染着。
久當證知清淨法身也。
傅大士頌曰。
界塵何一異。
報應亦同然。
非因亦非果。
誰後複誰先。
事中通一合。
理則兩俱捐。
欲達無生路。
應當識本源。
川禅師曰。
捏聚放開。
兵随印轉。
頌曰。
囫囵成兩片。
擘破卻團圓。
細嚼莫咬碎。
方知滋味全。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直下打成一片。
知見自然不生。
須菩提。
若人言佛說我見。
人見。
衆生見。
壽者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
人見。
衆生見。
壽者見。
即非我見。
人見。
衆生見。
壽者見。
是名我見。
人見。
衆生見。
壽者見。
通王如來解曰。
佛言此四句等之相。
隻見其性不見其相。
疊前三遍再說者。
是佛分别棄身見性之義也。
頌曰。
佛說我見。
衆生見為觀其性不觀身。
破相取空歸寂滅。
脫除枷鎖出迷津。
王日休曰。
我見者。
謂其見識以為實有我也。
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者。
謂其見識以為實有人有衆生有壽者也。
此言無此四者之見識。
謂真性中皆無此也。
以此四見。
非為真實。
故雲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但為虛名而已。
故雲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謂此見非真性中所有。
亦為虛妄故也。
李文會曰。
佛說般若金剛之法。
始即令諸學人先除粗重四相。
如大乘正宗分中說也。
次即令見自性之後複除微細四相。
如究竟無我分中說也。
此二分中。
即皆顯出理中清淨四相。
若于自心無求無得。
湛然常住。
是清淨我見。
黃檗禅師曰。
百種多知。
不如無求最第一也。
道人是無事人。
實無許多般。
心無事亦無。
又雲。
諸學道人。
若欲得成佛。
一切佛法。
總不用學。
但學無求無著。
無求即心不生。
無著即心不滅。
不生不滅便是佛也。
若見自性本自具足。
是清淨人見。
于自心中本無煩惱可斷。
是清淨衆生見。
自性無變無異無生無滅。
是清淨壽者見。
故雲即非我人衆生壽者見。
是名我人衆生壽者見也。
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顔丙曰。
如是二字。
可謂親切。
若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
于一切法。
應當如此知。
如此見。
如此信解。
不必外求法相。
然初入道時不假法相。
故無入頭處。
既見性了。
亦當遠離。
不必執着。
所謂得魚忘卻筌。
到岸不須船之說。
所以末後為汝刬卻雲。
即非法相。
假名法相。
李文會曰。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應知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