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注解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一切諸法。
無取無舍。
見如不見。
聞如不聞。
心如木石。
刮削并當。
令内外清淨。
方是逍遙自在底人。
法句經雲。
雖終日見。
猶為無見。
雖終日聞。
猶為無聞。
草堂清和尚雲。
擊石乃出火。
火光終不然。
碧潭深萬丈。
直下見青天。
逍遙翁雲。
内覺身心空。
外覺萬事空。
破諸相訖。
自然無可執。
無可争。
此謂禅悅。
所謂大明了人。
勿令有秋毫許障礙。
微塵許染着。
堅久不渝。
便是無上士。
不動尊也。
琪禅師曰。
念念釋迦出世。
步步彌勒下生。
分别現文殊之心。
運用動普賢之行。
門門而皆出甘露。
味味而盡是醍醐。
不出栴檀之林。
長處華藏之境。
若如此也。
行住坐卧。
觸目遇緣。
雖應用千差。
且湛然清淨。
川禅師曰。
求人不如求己。
頌曰。
滴水生冰信有之。
綠楊芳草色依依。
春華秋月無窮事。
不妨閑聽鹧鸪啼。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以清淨心行諸善法。
複次。
須菩提。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
所謂法者。
乃真性也。
真性豈可謂之法哉。
強名曰法耳。
上自諸佛。
下至蠢動含靈。
其真性一同。
故雲平等。
無有高下。
謂色身則有高下。
真性則無高下也。
謝靈運曰。
人無貴賤。
法無好醜。
蕩然平等。
菩提義也。
肇法師曰。
明此法身菩提。
在六道中。
亦不減下。
在諸佛心中。
亦不增高。
是名平等無上菩提。
真武說報父母恩重經雲。
物不能平物。
惟水不動。
則可以平物。
物不能等物。
惟權衡之公。
則可以等物。
平則無高無下。
等則無重無輕。
李文會曰。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
凡夫不見自性。
妄識分别。
自生高下。
謂佛是高。
衆生是下。
菩薩了悟人法二空。
上自諸佛。
下至蝼蟻。
皆有佛性。
無所分别。
故一切法皆平等。
豈有高下也。
黃檗禅師曰。
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
觀衆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
作此解者。
曆恒河沙劫。
終不能得阿耨菩提。
又雲。
心若平等。
不分高下。
即與衆生諸佛世界山河。
有相無相。
遍十方界一切平等。
無彼我相。
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滿。
光明遍照也。
傅大士頌曰。
水陸同真際。
飛行體一如。
法中何彼此。
理上豈親疏。
自他分别遣。
高下執情除。
了斯平等性。
鹹共入無餘。
以無我。
無人。
無衆生。
無壽者。
王日休曰。
所以名為無上正等正覺者。
以真性中本無我人衆生壽者。
此四者乃妄緣中現。
而真性則平等。
豈有四者之異哉。
故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也。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
一切善法。
乃佛接引衆生悟明真性之法也。
依此法修行。
即得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
此真性我本有之。
豈可謂之得哉。
蓋凡言得者。
皆謂自外而得。
此則非自外而得。
故不可謂之得。
然此則言得者。
蓋不得已而強名曰得耳。
李文會曰。
修一切善法者。
若不能離諸相而修善法。
終不能得解脫。
但離諸相而修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又雲。
若人于一切事。
無染無著。
于一切境。
不動不搖。
于一切法。
無取無舍。
于一切時。
常行方便。
随順衆生。
令皆歡喜。
而為說法。
令悟菩提真性。
此即名為修善法也。
川禅師曰。
山高水深。
日生月落。
頌曰。
僧是僧兮俗是俗。
喜則笑兮悲則哭。
若能于此善參詳。
六六從來三十六。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王日休曰。
佛又呼須菩提。
而謂所言善法者。
即非善法。
謂本來無此善法。
乃假此以開悟衆生耳。
故但虛名為善法而已。
顔丙曰。
兩頭話。
有三十六對。
善與惡對。
有與無對。
生與死對。
去與來對。
動與靜對。
語與默對。
勝與負對。
高與下對。
不作兩頭見。
是為平等法。
亦名無上正等正覺。
以無四相心。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謂即非善法者。
蓋凡夫執惡。
聲聞着善。
若不離善法。
又落兩頭機。
豈為平等。
傅大士頌曰。
水陸同真際。
飛行體一如。
(子榮曰。
水陸同真際者。
總标四生有情之本。
皆有一真之性。
故雲飛行體一如。
今據經雲。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故此頌亦總四生而言之也。
水之所産。
陸之所生。
水陸雖不同。
而一性之真際。
則未嘗不同也。
有翼者能飛。
有足者能行。
飛行雖不一。
而一性之本體。
則未當不一也)法中何彼此。
理上豈親疏。
(性中所有之法。
曾何彼此之阙。
性中所具之理。
豈有親疏之殊)自他分别遣。
(自者。
己也。
他者人也。
自己他人妄生分别者。
皆當遣去。
圓覺經曰。
自他身心。
注雲。
自之身心。
即我相也。
他之身心。
即人相也。
又曰自他憎愛故。
注雲。
于自則愛。
于他則憎)高下執情除。
(妄分高下而生執着之情。
亦當除之)了斯平等性。
鹹共入無餘(經曰。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有人若能了悟平等之性。
則鹹共入于無餘涅槃矣。
寒山詩曰。
佛性元平等。
總有真如性。
但自審思量。
不用閑争競)。
李文會曰。
不住相故。
即非善法。
無漏福故。
是名善法。
法華經雲。
初善中善後善者。
初謂發善心時。
須是念念精進。
不生疑惑懈怠之心。
中謂常修一切善法。
令悟真性。
不着諸法相也。
後謂即破善法。
直教一切善惡凡聖。
無取舍憎愛之心。
平常無事。
故雲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也。
古德雲。
了取平常心是道。
饑來吃飯困來眠。
又雲。
常平等心。
如此廣大。
妙觀察智。
如日光明體用及此。
是佛境界。
川禅師曰。
面上夾竹桃華。
肚裡侵天荊棘。
頌曰。
是惡非惡。
從善非善。
将逐符行。
兵随印轉。
有時獨上妙高峰。
卻來端坐閻王殿。
見盡人間秪點頭。
大悲手眼多方便。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福智等虛空。
無物可比喻。
須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持用布施。
疏鈔雲。
大千世界中。
所有須彌山王。
上至忉利天。
下至昆侖際。
若有将七寶如須彌山高。
持用布施。
獲福不可知數。
問還有過此福者不。
下文答。
僧微師曰。
佛召雲。
須菩提且如一四天下。
則有一須彌山。
若據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百億須彌山。
是衆山之最。
故言山王。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于前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
疏鈔雲。
若于無住般若。
受持真四句偈。
及書寫誦念。
為他人演說。
如是等人所得功德。
不可稱計。
何以故。
悟性圓融。
不斷有為而證無為。
不除妄想而趨真常。
達第一義于一念之間。
得無為福。
無為福德。
量等虛空。
不可思議。
故經雲于前舍須彌山珍寶布施福德。
若比無為福。
百千萬億倍。
不及一倍。
王日休曰。
此言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布施。
而不可以比受持演說之功者。
以彼則世間福。
終有時而受盡。
此則為出世間福。
愈增長而終無窮故也。
陳雄曰。
佛以性上福德為最上。
以身中七寶為希有。
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之多。
等須彌山之高大。
有能持以布施。
則其福德。
想不下于須彌山。
今有人焉持誦真經。
并四句偈。
說與他人。
是修自性上福德。
是聚自身中七寶。
回視多施七寶之福。
萬萬不侔。
五祖曰。
自性若迷。
福何可救。
六祖曰。
乘船永世求珠。
不知身是七寶。
二佛之言。
皆為世人不修身修性。
徒施珍寶以為求福之道。
顔丙曰。
此一分。
專較量福德輕重。
若有人将七寶比于須彌山王布施。
所得福德。
比之持經之人。
百分不及一分。
況持經之人。
又能悟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他人說。
不特自利。
又且利他。
如此福德無量。
有百千萬億分。
乃至不可算數譬喻。
正如寒山雲。
無物堪比倫。
教我如何說。
李文會曰。
聚七寶布施。
如三千大千世界中須彌山王。
所得無量無邊功德。
此為住相布施。
終無解脫之期。
不如受持讀誦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所得無住相淨妙功德。
勝前功德。
百千萬倍。
傅大士頌曰。
施寶如沙數。
唯成有漏因。
不如無我觀。
了妄乃名真。
欲證無生忍。
要假離貪嗔。
人法知無我。
逍遙出六塵。
川禅師曰。
千錐劄地。
不如鈍鍬一捺。
頌曰。
麒麟鸾鳳不成群。
尺璧寸珠那入市。
逐風之馬不并馳。
倚天長劍人難比。
乾坤不覆載。
劫火不能壞。
凜凜威光混太虛。
天上人間總不如。
噫。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衆生性本空。
化亦無所化。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衆生。
須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僧若讷曰。
如來雖設法施。
廣度衆生。
而不作是念。
故誡雲。
汝等勿謂也。
莫作是念者。
重誡也。
度無度相。
能所一如。
故論偈雲。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李文會曰。
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如來不見有衆生可度。
又雲。
謂諸衆生。
起無量無邊煩惱妄想。
于一切善惡凡聖等見。
有取舍分别之心。
迷情蓋覆菩提之性。
佛出于世。
教令覺悟。
降六賊。
斷三毒。
除人我。
若能了悟人法二空無諸妄念。
心常空寂。
湛然清淨。
更不停留纖毫滞礙。
即是見性實無衆生可化度也。
石霜禅師雲。
休去歇去。
古廟香爐去。
枯木寒灰去。
一念萬念去。
如大死人去。
若能如此用心。
安有不成道乎。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王日休曰。
佛謂須菩提雲。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衆生。
又呼須菩提而再言曰。
莫作是念。
何以故者。
以實無衆生如來所度。
謂一切衆生。
皆是妄緣中現。
其實無有。
若言有衆生如來所度。
即是執著于有我人衆生壽者也。
僧若讷曰。
若見有可度者。
即同凡夫有我執也。
李文會曰。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如來即有四相。
佛之不度衆生者。
以人人具足。
個個圓成。
本來是佛。
與佛無異。
圓悟禅師曰。
赤肉團上。
人人古佛家風。
毗盧頂門。
處處祖師巴鼻。
若也恁麼返照凝然一段光明。
非色非心。
非内非外。
行棒也打他不着。
行喝也驚他不得。
直得淨裸裸。
赤灑灑。
是個無生法忍。
不退轉輪。
截斷兩頭。
歸家穩坐。
正當恁麼時不須他處覓。
秪此是西方。
傅大士頌曰。
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随。
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
如身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
隻這語聲是。
衆生但為業障深重。
與佛有殊。
若能回光返照。
一刀兩段。
即便見自性也。
若不因佛經教。
一切衆生無因自悟。
憑何修行。
得至佛地。
此是如來無所得心。
故雲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即有我人衆生壽者相也。
川禅師曰。
春蘭秋菊。
各自馨香。
頌曰。
生下東西七步行。
人人鼻直兩眉橫。
哆啝悲喜皆相似。
那時誰更問尊堂。
還記得在麼。
須菩提。
如來說有我者。
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
以為有我。
僧若讷曰。
如來既無我人等相。
雲何有時稱我。
須知假名稱我。
對所度衆生。
随時說我。
李文會曰。
有我者。
即是凡夫。
非我者。
随處作主。
應用無方。
故雲。
凡是佛因。
佛是凡果。
境界經雲。
三世諸佛。
皆無所有。
唯有自心。
既明因果無差。
乃知心外無法。
二乘之人執有我相。
欲離生死而求涅槃。
欲舍煩惱而求滅度。
是舍一邊。
不了中道。
乃同凡夫行也。
須菩提。
凡夫者。
如來說即非凡夫。
是名凡夫。
王日休曰。
佛又呼須菩提而言。
凡夫者。
謂非有真實凡夫。
但虛名為凡夫而已。
此所謂随舉随掃也。
上言凡夫。
是之謂舉。
下必言無真實凡夫。
是之謂掃。
與其掃之。
曷若不舉。
蓋不舉則無以明其理。
譬如過渡而不用筏者也。
不掃則恐人泥其說。
譬如到岸而不登。
乃住于筏上者也。
此所以必舉之。
而又必掃之。
僧若讷曰。
因上如來說我。
釋非凡夫。
卻見佛與凡夫有隔。
于是亡泯。
則聖凡平等。
故雲即非凡夫。
顔丙曰。
當人自性自度。
迷來悟度。
邪來正度。
從上諸佛言句。
但為指出路頭。
須是自行自履。
豈由他人。
所以道。
實無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可度。
是如來有四相。
如來。
乃見性人也。
所以無我。
凡夫。
未見性人也。
所以我相未忘。
佛又恐人落分别界。
故曰即非凡夫。
所以見如來凡夫。
本同一性。
不容分别。
李文會曰。
即非凡夫者。
一念清淨
無取無舍。
見如不見。
聞如不聞。
心如木石。
刮削并當。
令内外清淨。
方是逍遙自在底人。
法句經雲。
雖終日見。
猶為無見。
雖終日聞。
猶為無聞。
草堂清和尚雲。
擊石乃出火。
火光終不然。
碧潭深萬丈。
直下見青天。
逍遙翁雲。
内覺身心空。
外覺萬事空。
破諸相訖。
自然無可執。
無可争。
此謂禅悅。
所謂大明了人。
勿令有秋毫許障礙。
微塵許染着。
堅久不渝。
便是無上士。
不動尊也。
琪禅師曰。
念念釋迦出世。
步步彌勒下生。
分别現文殊之心。
運用動普賢之行。
門門而皆出甘露。
味味而盡是醍醐。
不出栴檀之林。
長處華藏之境。
若如此也。
行住坐卧。
觸目遇緣。
雖應用千差。
且湛然清淨。
川禅師曰。
求人不如求己。
頌曰。
滴水生冰信有之。
綠楊芳草色依依。
春華秋月無窮事。
不妨閑聽鹧鸪啼。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以清淨心行諸善法。
複次。
須菩提。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
所謂法者。
乃真性也。
真性豈可謂之法哉。
強名曰法耳。
上自諸佛。
下至蠢動含靈。
其真性一同。
故雲平等。
無有高下。
謂色身則有高下。
真性則無高下也。
謝靈運曰。
人無貴賤。
法無好醜。
蕩然平等。
菩提義也。
肇法師曰。
明此法身菩提。
在六道中。
亦不減下。
在諸佛心中。
亦不增高。
是名平等無上菩提。
真武說報父母恩重經雲。
物不能平物。
惟水不動。
則可以平物。
物不能等物。
惟權衡之公。
則可以等物。
平則無高無下。
等則無重無輕。
李文會曰。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
凡夫不見自性。
妄識分别。
自生高下。
謂佛是高。
衆生是下。
菩薩了悟人法二空。
上自諸佛。
下至蝼蟻。
皆有佛性。
無所分别。
故一切法皆平等。
豈有高下也。
黃檗禅師曰。
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
觀衆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
作此解者。
曆恒河沙劫。
終不能得阿耨菩提。
又雲。
心若平等。
不分高下。
即與衆生諸佛世界山河。
有相無相。
遍十方界一切平等。
無彼我相。
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滿。
光明遍照也。
傅大士頌曰。
水陸同真際。
飛行體一如。
法中何彼此。
理上豈親疏。
自他分别遣。
高下執情除。
了斯平等性。
鹹共入無餘。
以無我。
無人。
無衆生。
無壽者。
王日休曰。
所以名為無上正等正覺者。
以真性中本無我人衆生壽者。
此四者乃妄緣中現。
而真性則平等。
豈有四者之異哉。
故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也。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
一切善法。
乃佛接引衆生悟明真性之法也。
依此法修行。
即得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
此真性我本有之。
豈可謂之得哉。
蓋凡言得者。
皆謂自外而得。
此則非自外而得。
故不可謂之得。
然此則言得者。
蓋不得已而強名曰得耳。
李文會曰。
修一切善法者。
若不能離諸相而修善法。
終不能得解脫。
但離諸相而修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又雲。
若人于一切事。
無染無著。
于一切境。
不動不搖。
于一切法。
無取無舍。
于一切時。
常行方便。
随順衆生。
令皆歡喜。
而為說法。
令悟菩提真性。
此即名為修善法也。
川禅師曰。
山高水深。
日生月落。
頌曰。
僧是僧兮俗是俗。
喜則笑兮悲則哭。
若能于此善參詳。
六六從來三十六。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王日休曰。
佛又呼須菩提。
而謂所言善法者。
即非善法。
謂本來無此善法。
乃假此以開悟衆生耳。
故但虛名為善法而已。
顔丙曰。
兩頭話。
有三十六對。
善與惡對。
有與無對。
生與死對。
去與來對。
動與靜對。
語與默對。
勝與負對。
高與下對。
不作兩頭見。
是為平等法。
亦名無上正等正覺。
以無四相心。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謂即非善法者。
蓋凡夫執惡。
聲聞着善。
若不離善法。
又落兩頭機。
豈為平等。
傅大士頌曰。
水陸同真際。
飛行體一如。
(子榮曰。
水陸同真際者。
總标四生有情之本。
皆有一真之性。
故雲飛行體一如。
今據經雲。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故此頌亦總四生而言之也。
水之所産。
陸之所生。
水陸雖不同。
而一性之真際。
則未嘗不同也。
有翼者能飛。
有足者能行。
飛行雖不一。
而一性之本體。
則未當不一也)法中何彼此。
理上豈親疏。
(性中所有之法。
曾何彼此之阙。
性中所具之理。
豈有親疏之殊)自他分别遣。
(自者。
己也。
他者人也。
自己他人妄生分别者。
皆當遣去。
圓覺經曰。
自他身心。
注雲。
自之身心。
即我相也。
他之身心。
即人相也。
又曰自他憎愛故。
注雲。
于自則愛。
于他則憎)高下執情除。
(妄分高下而生執着之情。
亦當除之)了斯平等性。
鹹共入無餘(經曰。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有人若能了悟平等之性。
則鹹共入于無餘涅槃矣。
寒山詩曰。
佛性元平等。
總有真如性。
但自審思量。
不用閑争競)。
李文會曰。
不住相故。
即非善法。
無漏福故。
是名善法。
法華經雲。
初善中善後善者。
初謂發善心時。
須是念念精進。
不生疑惑懈怠之心。
中謂常修一切善法。
令悟真性。
不着諸法相也。
後謂即破善法。
直教一切善惡凡聖。
無取舍憎愛之心。
平常無事。
故雲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也。
古德雲。
了取平常心是道。
饑來吃飯困來眠。
又雲。
常平等心。
如此廣大。
妙觀察智。
如日光明體用及此。
是佛境界。
川禅師曰。
面上夾竹桃華。
肚裡侵天荊棘。
頌曰。
是惡非惡。
從善非善。
将逐符行。
兵随印轉。
有時獨上妙高峰。
卻來端坐閻王殿。
見盡人間秪點頭。
大悲手眼多方便。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福智等虛空。
無物可比喻。
須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持用布施。
疏鈔雲。
大千世界中。
所有須彌山王。
上至忉利天。
下至昆侖際。
若有将七寶如須彌山高。
持用布施。
獲福不可知數。
問還有過此福者不。
下文答。
僧微師曰。
佛召雲。
須菩提且如一四天下。
則有一須彌山。
若據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百億須彌山。
是衆山之最。
故言山王。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于前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
疏鈔雲。
若于無住般若。
受持真四句偈。
及書寫誦念。
為他人演說。
如是等人所得功德。
不可稱計。
何以故。
悟性圓融。
不斷有為而證無為。
不除妄想而趨真常。
達第一義于一念之間。
得無為福。
無為福德。
量等虛空。
不可思議。
故經雲于前舍須彌山珍寶布施福德。
若比無為福。
百千萬億倍。
不及一倍。
王日休曰。
此言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布施。
而不可以比受持演說之功者。
以彼則世間福。
終有時而受盡。
此則為出世間福。
愈增長而終無窮故也。
陳雄曰。
佛以性上福德為最上。
以身中七寶為希有。
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之多。
等須彌山之高大。
有能持以布施。
則其福德。
想不下于須彌山。
今有人焉持誦真經。
并四句偈。
說與他人。
是修自性上福德。
是聚自身中七寶。
回視多施七寶之福。
萬萬不侔。
五祖曰。
自性若迷。
福何可救。
六祖曰。
乘船永世求珠。
不知身是七寶。
二佛之言。
皆為世人不修身修性。
徒施珍寶以為求福之道。
顔丙曰。
此一分。
專較量福德輕重。
若有人将七寶比于須彌山王布施。
所得福德。
比之持經之人。
百分不及一分。
況持經之人。
又能悟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他人說。
不特自利。
又且利他。
如此福德無量。
有百千萬億分。
乃至不可算數譬喻。
正如寒山雲。
無物堪比倫。
教我如何說。
李文會曰。
聚七寶布施。
如三千大千世界中須彌山王。
所得無量無邊功德。
此為住相布施。
終無解脫之期。
不如受持讀誦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所得無住相淨妙功德。
勝前功德。
百千萬倍。
傅大士頌曰。
施寶如沙數。
唯成有漏因。
不如無我觀。
了妄乃名真。
欲證無生忍。
要假離貪嗔。
人法知無我。
逍遙出六塵。
川禅師曰。
千錐劄地。
不如鈍鍬一捺。
頌曰。
麒麟鸾鳳不成群。
尺璧寸珠那入市。
逐風之馬不并馳。
倚天長劍人難比。
乾坤不覆載。
劫火不能壞。
凜凜威光混太虛。
天上人間總不如。
噫。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衆生性本空。
化亦無所化。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衆生。
須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僧若讷曰。
如來雖設法施。
廣度衆生。
而不作是念。
故誡雲。
汝等勿謂也。
莫作是念者。
重誡也。
度無度相。
能所一如。
故論偈雲。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李文會曰。
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如來不見有衆生可度。
又雲。
謂諸衆生。
起無量無邊煩惱妄想。
于一切善惡凡聖等見。
有取舍分别之心。
迷情蓋覆菩提之性。
佛出于世。
教令覺悟。
降六賊。
斷三毒。
除人我。
若能了悟人法二空無諸妄念。
心常空寂。
湛然清淨。
更不停留纖毫滞礙。
即是見性實無衆生可化度也。
石霜禅師雲。
休去歇去。
古廟香爐去。
枯木寒灰去。
一念萬念去。
如大死人去。
若能如此用心。
安有不成道乎。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王日休曰。
佛謂須菩提雲。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衆生。
又呼須菩提而再言曰。
莫作是念。
何以故者。
以實無衆生如來所度。
謂一切衆生。
皆是妄緣中現。
其實無有。
若言有衆生如來所度。
即是執著于有我人衆生壽者也。
僧若讷曰。
若見有可度者。
即同凡夫有我執也。
李文會曰。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如來即有四相。
佛之不度衆生者。
以人人具足。
個個圓成。
本來是佛。
與佛無異。
圓悟禅師曰。
赤肉團上。
人人古佛家風。
毗盧頂門。
處處祖師巴鼻。
若也恁麼返照凝然一段光明。
非色非心。
非内非外。
行棒也打他不着。
行喝也驚他不得。
直得淨裸裸。
赤灑灑。
是個無生法忍。
不退轉輪。
截斷兩頭。
歸家穩坐。
正當恁麼時不須他處覓。
秪此是西方。
傅大士頌曰。
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随。
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
如身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
隻這語聲是。
衆生但為業障深重。
與佛有殊。
若能回光返照。
一刀兩段。
即便見自性也。
若不因佛經教。
一切衆生無因自悟。
憑何修行。
得至佛地。
此是如來無所得心。
故雲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即有我人衆生壽者相也。
川禅師曰。
春蘭秋菊。
各自馨香。
頌曰。
生下東西七步行。
人人鼻直兩眉橫。
哆啝悲喜皆相似。
那時誰更問尊堂。
還記得在麼。
須菩提。
如來說有我者。
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
以為有我。
僧若讷曰。
如來既無我人等相。
雲何有時稱我。
須知假名稱我。
對所度衆生。
随時說我。
李文會曰。
有我者。
即是凡夫。
非我者。
随處作主。
應用無方。
故雲。
凡是佛因。
佛是凡果。
境界經雲。
三世諸佛。
皆無所有。
唯有自心。
既明因果無差。
乃知心外無法。
二乘之人執有我相。
欲離生死而求涅槃。
欲舍煩惱而求滅度。
是舍一邊。
不了中道。
乃同凡夫行也。
須菩提。
凡夫者。
如來說即非凡夫。
是名凡夫。
王日休曰。
佛又呼須菩提而言。
凡夫者。
謂非有真實凡夫。
但虛名為凡夫而已。
此所謂随舉随掃也。
上言凡夫。
是之謂舉。
下必言無真實凡夫。
是之謂掃。
與其掃之。
曷若不舉。
蓋不舉則無以明其理。
譬如過渡而不用筏者也。
不掃則恐人泥其說。
譬如到岸而不登。
乃住于筏上者也。
此所以必舉之。
而又必掃之。
僧若讷曰。
因上如來說我。
釋非凡夫。
卻見佛與凡夫有隔。
于是亡泯。
則聖凡平等。
故雲即非凡夫。
顔丙曰。
當人自性自度。
迷來悟度。
邪來正度。
從上諸佛言句。
但為指出路頭。
須是自行自履。
豈由他人。
所以道。
實無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可度。
是如來有四相。
如來。
乃見性人也。
所以無我。
凡夫。
未見性人也。
所以我相未忘。
佛又恐人落分别界。
故曰即非凡夫。
所以見如來凡夫。
本同一性。
不容分别。
李文會曰。
即非凡夫者。
一念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