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注解卷之四

關燈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佛身充法界。

    通達化無邊。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緣。

    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得福甚多。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自在力王如來解曰。

    此雖如是布施。

    隻是有礙之寶。

    不是無為清淨功德。

    是故如來不說多也。

    若有菩薩。

    以盧舍那身中七寶菩提。

    持齋禮贊。

    從其心燈。

    化生功德。

    不生不滅。

    堅如金剛。

    乘香華雲。

    入無邊界。

    起光明台。

    供養十方一切諸佛。

    此是無為功德。

    見性之施。

    化為菩薩。

    頌曰。

    廣将七寶持為施。

    如來不說福田多。

    若用心燈充供養。

    威光遍照滿娑婆。

     疏鈔雲。

    若據舍大千珍寶布施。

    其福極多。

    若執着希望福德。

    有餘則有盡。

    故雲若福德執實有。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此是反釋之義。

    言以福德無者。

    無希望心也。

    既無希望。

    即為無住相施。

    是名無為福。

    若依無住無為而施者。

    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僧若讷曰。

    福有者。

    取相也。

    福無者。

    離相也。

    離相故稱性。

    性如虛空。

    其福無量。

     顔丙曰。

    假使盡世界七寶布施。

    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終不免輪回。

    畢竟有堕落。

    不足為多。

    以福德無故。

    此其所以為多也。

    所謂無之一字。

    趙州教人見性看話頭。

    自雲狗子還有佛性無。

    應雲無。

    隻将這無字。

    貼向鼻頭上。

    崖來崖去。

    久久自然有個入頭處。

    是則是。

    切不得作無字會。

     僧微師曰。

    世尊召雲。

    須菩提。

    若能施之人。

    以妄識為本。

    修布施行。

    即取着能所者。

    以為實有此福。

    即成颠倒。

    如來不說此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者。

    若能施之人。

    以佛智為本。

    修布施行。

    悉皆離相。

    不見福為實有。

    即非颠倒。

    如來說此人福德甚多。

     李文會曰。

    凡夫住相。

    布施七寶。

    希求福利。

    此是妄心。

    所得福德。

    不足為多。

    不如淨妙無住之福無得之德。

    同于虛空。

    無有邊際。

     智者禅師頌曰。

    三千大世界。

    七寶滿其中。

    有人持布施。

    得福也如風。

    猶勝悭貪者。

    未得達真宗。

    終須四句偈。

    知覺證全空。

     川禅師曰。

    猶勝别勞心。

    頌曰。

    羅漢應供薄。

    象身七寶珍。

    雖然多濁富。

    争似少清貧。

    罔象隻因無意得。

    離婁失在有心親。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色相緣妄生。

    離妄即見性。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陳雄曰。

    色身者。

    三十二相也。

    具足者。

    無一而虧欠也。

    備三十二行。

    而具足是相。

    三十二行。

    法身中有之。

    欲見法身如來。

    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足矣。

    豈應見于具足色身也哉。

     何以故。

    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陳雄曰。

    壇經雲。

    皮肉是色身。

    華嚴經雲。

    色身非是佛。

    觀此則知肉身無如來。

    殊不知有生如來存焉。

    知色身非法身。

    殊不知有妙色身存焉。

    華嚴經又雲。

    清淨妙色身。

    神力故顯現。

    曰妙色身。

    則現一切色身三昧。

    便是法身如來。

    即非具足色身可知。

    以非具足色身。

    而名為具足色身者。

    蓋得其所以具足色身故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陳雄曰。

    楞伽經雲。

    相者。

    若處所形相。

    色像等現。

    是名為相。

    此言諸相者。

    種種變現神通之相也。

    又不止于三十二相而已。

    如來離色離相。

    以淨行則具足三十二。

    以智慧則具足八萬四千。

    具足三明。

    六神通。

    八解脫。

    (法華經三卷雲。

    佛于天人大衆之中。

    說是法時。

    六百萬億那由他人。

    皆得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此之具足。

    即非諸相之所謂具足也。

    然此之具足。

    乃其實也。

    而諸相具足特其華耳。

    充其實則其華必副之。

    是以有諸相具足之名。

     顔丙曰。

    佛。

    覺也。

    覺性如虛空。

    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唯見性人。

    方知即非色身。

    如夫子毋我。

    顔子坐忘是也。

    自性如來。

    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性尚不可得。

    又何有諸相。

    故以即非之說為掃除之。

     王日休曰。

    此分與第五分第十三分之意同。

    于此再言者。

    為續來聽者說也。

     李文會曰。

    心既空寂。

    湛然清淨。

    豈有色身諸相可得。

    凡夫既不著有。

    即著于空。

    有此斷常二見。

    謂觀空莫非見色。

    觀色莫不皆空。

    即是具足色身。

    具足諸相。

    非具足也。

    空色一如。

    有無不異。

    方可能觀。

    無身而見一切身。

    無相而見一切相。

    是名色身具足。

    諸相具足也。

    僧問趙州。

    狗子有佛性麼。

    州雲。

    狗子無佛性。

    僧雲。

    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為什麼狗子無佛性。

    州雲。

    為他有業識在。

    夫有業識之人。

    種種著于有。

    起諸妄想者。

    此名颠倒知見。

    種種落于空。

    都無所悟者。

    此名斷滅知見。

    宿有善根之人。

    無此颠倒斷滅二病。

    而能洞曉空趣。

    此名真正知見。

    若悟此理。

    乃可随時着衣吃飯。

    長養聖胎。

    任運過時。

    更有何事。

     四祖謂牛頭融禅師曰。

    百千妙門。

    同歸方寸。

    恒沙功德。

    總在心源。

    一切空門。

    一切慧門。

    一切行門。

    悉皆具足。

    神通妙用。

    隻在你心。

    業障煩惱。

    本來空寂。

    一切果報。

    性相平等。

    大道虛曠。

    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

    無欠無餘。

    與佛無殊。

    更無别法。

    但隻令心自在。

    莫懷妄想。

    亦莫權忻。

    莫起貪嗔。

    莫生憂慮。

    蕩蕩無礙。

    任意縱橫。

    不作諸善。

    不作諸惡。

    行住坐卧。

    觸目遇緣。

    皆是佛之妙用。

     祖印明禅師頌曰。

    養就家欄水牯牛。

    自歸自去有來由。

    如今穩坐深雲裡。

    秦不管兮漢不收。

     傅大士頌曰。

    八十随形好。

    相分三十二。

    (般若經第十卷言八十種好。

    文繁不錄)應物萬般形。

    理中非一異。

    人法兩俱遣。

    色心齊一棄。

    所以證菩提。

    實由諸相離。

     川禅師曰。

    官不容針。

    私通車馬。

    頌曰。

    請君仰面看虛空。

    廓落無邊不見蹤。

    若解轉身些子力。

    頭頭物物總相逢。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解脫非千舌。

    能言不在聲。

     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李文會曰。

    心既清淨。

    語默皆如。

    遇緣即施。

    緣散即寂。

     張無盡曰。

    非法無以談空。

    非人無以說法。

    此謂不同生滅之心有法可說也。

    若有生滅心在而說法者。

    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見自性。

    謂之謗佛。

    但無生滅心。

    方可說法。

     川禅師曰。

    是即是。

    大藏小藏從甚處得來。

    頌曰。

    有說皆為謗。

    無言亦不容。

    與君通一線。

    日出嶺頭紅。

     須菩提。

    說法者。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王日休曰。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者。

    謂佛本不說法。

    以真性無法可說。

    若以為佛本說法。

    即為志在于法耳。

    佛豈志在于法哉。

    此所以為謗佛。

    所以為不能解佛所說之故也。

    佛又呼須菩提而言。

    說法者。

    實無有法。

    謂本來無法。

    特為衆生去除外妄而說耳。

    此法豈真實哉。

    衆生既悟。

    則不用此法矣。

    故但虛名為說法而已。

    此分與第七分言無有少法如來所得之意大略同。

    亦與十三分所謂無有少法如來所說之意同。

    然此再舉者。

    複詳言之。

    亦為續來聽者說也。

     顔丙曰。

    終日吃飯。

    不曾咬着一粒米。

    終日着衣。

    不曾挂着一莖絲。

    所以我佛橫說直說四十九年。

    未曾道着一字。

    唯同道方知。

    若言如來有所說。

    即為謗佛。

    不能解會我所說。

    直饒說得天華亂墜。

    也落在第二着。

    唯能坐斷十方。

    打成一片。

    非言語可到。

    是名真說法也。

    所以道。

    牆壁瓦礫說禅浩浩。

    前輩頌雲。

    也大奇。

    也大奇。

    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将耳聽終難會。

    眼處聞聲方得知。

     謝靈運曰。

    教傳者。

    說法之意也。

    向言無說。

    非杜默而不語。

    但無存而說。

    則說滿天下。

    無乖法理之過。

    無存。

    謂不着諸相。

    心無所住也。

     傅大士頌曰。

    相寂名亦遣。

    心融境亦亡。

    去來終莫見。

    語默永無妨。

    智入圓成理。

    身同法性常。

    證真還了俗。

    不廢是津梁。

     川禅師曰。

    兔角杖。

    龜毛拂。

    頌曰。

    多年石馬放毫光。

    鐵牛哮吼入汪洋。

    虛空一喝無蹤迹。

    不覺潛身北鬥藏。

    且道是說法。

    不是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

     疏鈔雲。

    爾時。

    當起問之時也。

    言慧命者。

    善現達佛智海。

    入深法門。

    悟慧無生。

    覺本源之命。

    非去非來。

    故曰慧命須菩提。

     陳雄曰。

    慧命須菩提。

    見于法華經信解品。

    慧以德言。

    命以壽言。

    即長老之異名也。

     顔丙曰。

    慧命者。

    具智慧性也。

    故曰天命之謂性。

     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于未來世。

    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佛言。

    須菩提。

    彼非衆生。

    非不衆生。

    何以故。

    須菩提。

    衆生衆生者。

    如來說非衆生。

    是名衆生。

     疏鈔雲。

    佛言彼非衆生者。

    皆具真一之性。

    與佛同源。

    故曰非衆生。

    言非不衆生者。

    背真逐妄。

    自喪己靈。

    故曰非不是衆生。

     王日休解第二分雲。

    命者壽之意。

    壽者老之意。

    其言慧命者。

    以須菩提既得慧眼。

    且年高矣。

    須菩提于此問頗有衆生。

    于未來世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佛言彼非衆生。

    非不衆生者。

    恐聽法者誤認衆生以為實有。

    故曰彼非衆生。

    謂自業緣中現業。

    盡則滅。

    豈有真實衆生也。

    然亦有衆生之身現在。

    此又不可謂之非衆生。

    故曰非不衆生。

    但非真實而為虛幻耳。

    佛又自問雲。

    何以故者。

    謂何故非不衆生。

    乃呼須菩提而自答雲。

    衆生衆生者。

    謂凡為衆生者。

    則所謂一切衆生也。

    如來說非衆生。

    是名衆生者。

    謂一切衆生。

    佛皆以為非真實衆生但虛名為衆生而已。

    此佛自言也。

    而又言如來說者。

    豈非諸佛亦如是說乎。

     顔丙曰。

    須菩提問佛。

    衆生于未來世。

    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佛答曰。

    彼非衆生。

    非不衆生者。

    蓋衆生屬有。

    不衆生屬無。

    彼衆生性本同太虛。

    不落有無二見。

    如來說非衆生。

    但假名衆生。

    故佛嘗曰。

    我不敢輕于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我佛未嘗輕衆生也如此。

     智者禅師頌曰。

    不言有所說。

    所說妙難窮。

    有說皆為謗。

    至道處其中。

    多言無所解。

    默耳得三空。

    (三空解見第一分。

    又疏鈔雲。

    有無中道。

    亦曰三輪體空)智覺刹那頃。

    無生無始終。

    (俱舍等論。

    謂時之最少。

    名一刹那[二]百二十刹那。

    名一怛刹那。

    六十怛刹那。

    名一羅婆。

    三十羅婆。

    名一牟呼栗多。

    亦雲須臾。

    三十牟呼栗多。

    為一晝夜)。

     川禅師曰。

    火熱。

    風動。

    水濕。

    地堅。

    頌曰。

    指鹿豈能成駿馬。

    言鳥誰謂是翔鸾。

    雖然不許纖毫異。

    馬字驢名幾百般。

    靈幽法師。

    加此慧命須菩提六十二字。

    是唐長慶二年。

    今在濠州鐘離寺石碑上記。

    六祖解在前故無解。

    今亦存之。

     李文會曰。

    此則魏譯偈也。

    長慶中僧靈幽入冥所。

    指魏譯則存。

    泰譯則無也。

    謂言若敬信佛法即着聖見。

    非衆生也。

    若不信佛法。

    即着凡夫見。

    非不衆生。

    若起此二見者。

    是不了中道也。

    須是令教凡聖皆盡。

    不住兩頭。

    方是真正見解。

    故雲衆生衆生者。

    如來說非衆生。

    是名衆生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悟性空故。

    無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無所得耶。

    佛言。

    如是如是。

    須菩提。

    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

    此分與第七分大概同。

    于此再言者。

    為續來聽者說也。

    佛言如是如是者。

    蓋深許其言之當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有少法可得者。

    謂性中無有少法可得。

    無有所得。

    則蕩然空空。

    是不可以形相求。

    不可以言說求也。

    但說名為無上正等正覺而已。

     陳雄曰。

    壇經雲。

    妙性本空。

    無有一法可得。

    既無一法可得。

    甯複有菩提可證耶。

    我佛無得無證無名可名。

    是以強名曰阿耨菩提。

     顔丙曰。

    有法可得是名法縛。

    無法可得。

    方名解脫。

    須菩提以無所得之辭而告世尊。

    世尊即以如是如是而證據之。

    佛又雲。

    我于無上正等正覺。

    乃至無少法可得。

    虛名而已。

     智者禅師頌曰。

    諸佛智明覺。

    覺性本無涯。

    佛因有何得。

    所得為無耶。

    妙性難量比。

    得理即無差。

    執迷不悟者。

    路錯幾河沙。

     李文會曰。

    若有少法可得。

    亦是著相。

    志公禅師雲。

    但有纖毫即是塵。

    舉意便遭魔所擾。

    經雲。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學道之人。

    但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