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注解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直下頓空。
離諸形相。
既離形相。
寂滅現前。
爾時須菩提。
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
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陳雄曰。
深解義趣者。
須菩提心悟真空無相義趣也。
涕淚悲泣者。
傷我值遇之晚。
不獲早覺悟也。
顔丙曰。
深解者。
大徹大悟也。
李文會曰。
須菩提聞說是經。
了悟人法二空。
即得中道之理。
歎其希有。
感極涕零也。
未嘗得聞者。
昔得慧眼。
于有見空。
今聞是經。
于空亦遣。
是了中道。
将欲起教以示未來也。
傅大士頌曰。
聞經深解義。
心中喜且悲。
皆除煩惱斷。
無能離所知。
遍計于先了。
圓成證此時。
宿乘無礙慧。
方便勸人持。
川禅師頌曰。
自小年來慣遠方。
幾回衡嶽渡潇湘。
一朝踏着家鄉路。
始覺途中日月長。
世尊。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李文會曰。
信心清淨者。
信本來心。
無法可得。
不起妄念。
心常空寂。
湛然清淨。
即生實相者。
豁然了悟萬法。
由此淨心建立。
是名實相。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
迷即佛是衆生。
悟即衆生是佛。
佛佛道齊。
無法等比。
陳雄曰。
性中具如來法身。
夫是之謂生實相。
圓覺經曰。
一切實相。
性清淨故。
悟理而至于證實相。
吾知夫成就法身功德。
莫能出乎其右者。
謂之第一希有。
信乎。
經以福兼德。
言者屢矣。
而此獨言功德不及福者。
是功成果滿之時。
則其福為不足道。
所以特經有功德在法身中。
非在于福之句。
傅大士頌曰。
未有無心境。
曾無無境心。
境亡心自滅。
心滅境無侵。
經中稱實相。
語妙理能深。
證知唯有佛。
小聖讵能任。
顔丙曰。
即生實相者。
即是悟自性也。
世尊。
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顔丙曰。
佛雲實相無相。
所謂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如太虛空。
無一形相。
若悟實相。
不可執着實相。
當如大士雲。
彼岸更求離。
但說假名。
實相本無可得。
李文會曰。
即是非相者。
實相無相。
故言為非。
不是無實相。
如龜毛兔角。
隻說龜無毛兔無角。
不說無龜毛兔角。
隻說實相無相。
不說無實相也。
達磨祖師曰。
若解實相。
即見非相。
若了非相。
其色亦然。
當于色中不生色體。
于非相中不礙有也。
正猶水中鹽味。
色裡膠青。
決定是有。
不見其形。
此之謂也。
傅大士雲。
衆生與壽者。
蘊上立虛名。
如龜毛不實。
似兔角無形。
川禅師曰。
山河大地。
甚處得來。
頌曰。
遠觀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華猶在。
人來鳥不驚。
(古人??屏詩)頭頭皆顯露。
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
隻為太分明。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王日休曰。
信解者。
謂信其義而曉解也。
受持者。
謂能受其義而持守之也。
陳雄曰。
無狐疑心曰信。
曉了意義曰解。
欽承不忽曰受。
佩服不厭曰持。
李文會曰。
但隻了悟人法二空。
心無取舍。
常令空寂。
是名信解受持。
如來慈悲方便。
化導迷人。
迷即佛是衆生。
悟即衆生是佛。
若能了悟。
萬事皆空。
以藥對病。
以悟對迷。
以善對惡。
以靜對動。
以慧對愚。
種種修行。
隻是對治。
莫作諸惡。
勉力為善。
依此修行。
縱橫自在。
又且何難。
傅大士頌曰。
空生聞妙理。
如蓬植在麻。
凡流信此法。
同火世蓮華。
恐人生斷見。
大聖預開遮。
如能離諸相。
定入法王家。
川禅師曰。
若不得後語。
前話也難圓。
頌曰。
難難難如平地上青天。
易易易似和衣一覺睡。
行船盡在把梢人。
誰道波濤從地起。
若當來世。
後五百歲。
其有衆生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李文會曰。
若人心常空寂湛然清淨。
不着諸相。
悟住無所住心。
了得無所得法。
是為第一希有。
川禅師曰。
行住坐卧。
着衣吃飯。
更有什麼事。
頌曰。
冰不熱。
火不寒。
土不濕。
水不幹。
金剛腳踏地。
幡竿頭指天。
若人信得及。
北鬥面南看(無所不可)。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
衆生相。
壽者相。
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李文會曰。
即是非相者。
前言無相。
即是滅色以明空義。
複言非相。
即是了悟我人衆生壽者。
四相本來不生。
故名實相。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者。
此謂悟實相者更無等比。
當知是人不着二邊。
不處中道。
一切無住。
即名為佛。
又雲離相清淨解悟三空。
契合實相。
究竟涅槃。
三空之義。
初即人空。
次即法空。
後即空空。
三世如來同證此理。
故名為佛。
川禅師曰。
心不負人。
面無慚色。
頌曰。
舊竹生新筍。
新華長舊枝。
雨催行客到。
風送片帆歸。
竹密不妨流水過。
山高豈礙白雲飛。
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
李文會曰。
如是如是者。
佛以須菩提所解空義善契如來之法意也。
陳雄曰。
華嚴經雲。
離諸和合相。
是名無上覺。
佛以覺言。
外覺離一切有相。
内覺離一切空相。
于相而離相。
于空而離空。
得夫真空無相之妙。
所以名其為佛。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肇法師曰。
得大乘聞慧解。
一往聞經。
身無懼相。
故名不驚。
得大乘思慧解。
深信不疑。
故名不怖。
得大乘修慧解。
順教修行。
終不有謗。
故名不畏。
陳雄曰。
不驚則無疑心。
不怖則無懼心。
不畏則無退心。
李文會曰。
不驚不怖不畏者。
心若空寂。
湛然清淨。
等于虛空。
有何驚怖。
甚為希有者。
諸上根器。
得聞是經。
谛聽受持。
永不退轉。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傅大士頌曰。
如能發心者。
應當了二邊。
涅槃無有相。
菩提離所緣。
(子榮曰。
如修行初發心修菩薩行。
須求大乘正知見人。
悟達上乘。
先了有無二邊之執。
方證涅槃無相之理。
故離所緣之心境也)無乘及乘者。
人法兩俱捐。
欲達真如理。
應當識本源。
川禅師曰。
隻是自家底。
頌曰。
毛吞巨海水。
芥子納須彌。
碧漢一輪滿。
法光六合輝。
踏得故鄉田地穩。
更無南北與東西。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疏鈔曰。
何以故者。
顯因中最勝。
明标第一波羅蜜者有十種。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禅定。
六智慧。
七慈。
八悲。
九方便。
十不退。
今言第一波羅蜜者。
即布施波羅蜜。
何故獨言布施為第一。
曰布施者。
通攝萬行。
直至菩提。
尚行法施因布施資生衆善。
言非者恐有能所之心。
先拂去假名。
行無住相施。
故曰是名第一波羅蜜。
李文會曰。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
若悟非相。
即達彼岸。
實相無二。
故名第一。
非第一波羅蜜者。
了悟人法俱空。
即無生死可度。
亦無彼岸可到。
何處更有第一。
故雲非第一也。
是名第一波羅蜜者。
悟一切法。
即知諸法皆是假名。
法華經雲。
但以假名字。
引導于衆生。
于斯了悟。
能入見性之門。
是名第一波羅蜜也。
故知假名。
如将黃葉作金。
止小兒啼。
二乘之人聞說假名。
将謂是實。
執着修行。
欲離生死。
不知即無生死可離。
傅大士頌曰。
波羅稱彼岸。
于中十種名。
(華嚴六十六卷善财童子見寶髻長者。
言願為我說諸菩薩道。
答言檀波羅蜜。
屍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
禅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方便波羅蜜。
願波羅蜜。
力波羅蜜。
智波羅蜜。
又合論九十六卷雲。
如是一百一十八大總持門。
不出十波羅蜜中行)高卑緣妄識。
次第為迷情。
焰裡尋求水。
空中覓響聲。
真如何得失。
今始号圓成(子榮曰。
真如之理。
上至諸佛。
下至含生。
本自具足。
流轉六道。
亦未曾得。
今始号圓成者。
言下頓覺即佛)。
川禅師頌曰。
是名第一波羅蜜。
萬别千差從此出。
鬼臉神頭對面來。
此時莫道不相識。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疏鈔雲。
忍辱波羅蜜者。
即十波羅中第三是也。
王日休曰。
佛呼須菩提而謂能忍辱。
方不起嗔心以昏亂真性。
乃能到諸佛菩薩之彼岸。
故雲忍辱波羅蜜也。
佛雖有時自稱如來。
自稱佛。
然亦有時稱我。
其稱我。
則特謂我身爾。
若稱如來與佛。
則謂已與諸佛如來皆然也。
盡此一經皆如是。
此佛謂我與諸佛說忍辱波羅蜜。
真性中亦豈有此忍辱哉。
故亦非真實。
但為虛名而已。
故雲是名忍辱波羅蜜。
李文會曰。
忍辱波羅蜜者。
若有能忍之心。
即是見有身相。
不達我人衆生壽者諸非相也。
大陽禅師舉火問僧雲。
會麼。
僧雲不會。
師雲。
起則遍周沙界。
滅則了無所得。
又龐居士問馬祖雲。
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
祖雲。
回光自照看。
待你一口吸盡西江水。
然後向你道。
圓悟禅師曰。
參得此語透者。
目前萬法平沉。
無始妄想蕩盡。
又雲。
大空無外。
大象無形。
盡世界撤來如粟米粒。
總虛空似掌中珠。
可以拽新羅國與波斯國鬥額。
直得東勝神洲射箭。
西瞿耶尼中垛。
所以道髑髅當千世界。
鼻孔摩出家風。
若是未出陰界。
尚涉見聞覺知。
恁麼說話。
一似鴨聽雷鳴。
隔靴抓癢。
直饒脫卻根塵。
去卻機境。
尚餘一線路在。
且二途不涉。
一句作麼生道。
還委悉麼。
佛殿階前石獅子。
大洋海裡鐵昆侖。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
了悟人法二空。
即無忍辱之相。
是達我人。
衆生壽者非相。
故雲非忍辱也。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
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
人相。
衆生相。
壽者相。
應生嗔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
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肇法師曰。
歌利王。
即如來因緣中事也。
爾時菩薩得無我解。
故所以能忍也。
又曰。
五蘊身非有。
四大本來空。
将頭臨白刃。
一似斬春風。
若以諸大宗師言之。
即是先說有為權教。
後顯無為實理。
若表法言之。
歌者。
即是慧之别名。
利者。
刀也。
非謂世間之刀。
王者。
心也。
是用慧刀割截無明煩惱之身體也。
應生嗔恨者。
謂色身與法身即不同也。
當知割截之時。
即不見有身相。
亦不見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何處更有嗔恨也。
華嚴經雲。
譬如虛空。
于十方中求不可得。
然非無虛空。
菩薩之心。
亦複如是。
六祖曰。
歌利王。
是梵語。
此雲無道極惡君也。
世者。
生也。
如來因中。
五百生修行忍辱波羅蜜。
以得四相不生。
李文會曰。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者。
如來設教。
方便門多。
若作教相言之。
隻是依文設教。
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節節支解。
曾無一念嗔恨之心。
忍辱仙人者。
如來五百世中修忍辱波羅蜜行。
欲令一切衆生成就忍辱波羅蜜法。
不着諸相。
見一切人迷悟賢愚貧富貴賤。
平等恭敬。
不生輕慢。
以至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反生歡喜。
不生嗔恨之心。
圓悟禅師曰。
太凡為善知識。
應當慈悲柔和。
善順接物。
以平等無诤自處。
彼以惡聲色來加我非理相幹。
讪謗毀辱。
但退步自照。
于己無嫌。
一切勿與較量。
亦不瞋恨。
隻與直下坐斷。
如初不聞見。
久之魔孽自消耳。
若與之較。
即惡聲相反。
豈有了期。
又不表顯自己力量。
與常流何異。
切在力行之。
自然無思不服。
且夫見性之人。
聞人毀謗。
如飲甘露。
心自清涼。
不生煩惱。
則能成就定慧之力。
不被六賊盜竊家寶。
功德法财。
遂從此增長也。
傅大士頌曰。
暴虐唯無道。
時稱歌利王。
逢君出遊獵。
仙人橫被傷。
(子榮曰。
逢君出遊獵。
仙人橫被傷者。
謂如來因地修行。
證初地菩薩。
修忍辱仙行。
在山中宴坐。
遇歌利王出遊獵。
王乃憩息睡醒不見左右彩女。
遂親入山。
尋見衆姐宮女。
圍繞禮拜仙人。
王乃大怒問曰。
雲何恣情觀我女色。
仙人曰。
于諸女色。
實無貪着。
王曰。
雲何見色不貪。
仙人曰持戒。
王曰。
何名持戒。
仙人曰。
忍辱即是持戒。
王乃将刀割仙人身。
問曰。
還可痛否。
仙人曰。
實不痛。
王即節節支解。
問曰。
還可痛否。
仙人曰。
實不痛。
其時輔相大臣谏曰。
彼之大士。
逢斯患苦。
顔色忻然。
無所搖動。
奈何大王如斯利害。
王乃止。
爾時王者。
即憍陳如是。
時仙人者。
即釋迦如來也)頻經五百世。
前後極時長。
承仙忍辱力。
今乃證真常。
川禅師曰。
智不責愚。
頌曰。
如刀斷水。
似火吹光。
明來暗去。
那事無妨。
歌利王。
歌利王。
誰知遠煙浪。
别有好商量。
又曰。
目前無法。
從教柳綠華紅。
耳畔無聞。
一任莺啼燕語。
頌曰。
四大元無我。
五蘊悉皆空。
廓落虛無理。
乾坤萬古同。
妙峰嶷嶷常如故。
誰管颠号刮地風。
是故。
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陳雄曰。
夫離一切相。
即名諸佛。
而菩薩受如來無相教法者也。
欲成佛道。
必發菩提無上道心。
蓋菩提無上道心。
即清淨無相心也。
菩薩應當離一切相者。
心常空寂。
不生起滅。
湛然清淨。
是離一切相也。
川禅師曰。
是即此用。
離此用。
(百丈參馬祖。
祖見師來。
取禅床角頭拂子豎起。
師雲。
即此用。
離此用。
祖挂拂子于舊處)頌曰。
得之于心。
應之于手。
雪月風華。
天長地久。
朝朝雞向五更啼。
春來處處山華秀。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日/黽]太傅曰。
自定純修之法。
但于一切時中。
随其辦及。
止習無住之住足矣。
僧肇五論雲。
聖人之心。
住無所住。
内解注雲。
安住無為。
名之為住。
住無方所。
故名無住。
又六祖壇經雲。
我此法門。
無住為本。
又司馬子微坐忘論翼雲。
不依一物而心常住。
又雲。
出世之法。
以無著為本。
華嚴雲。
一切境界。
不生染着。
淨身口意。
住無礙行。
滅一切障。
世間受生。
皆由着我。
若離此着則無生處。
涅槃經雲。
凡夫着色。
乃至着識。
以着識故。
則生食染心。
故為色縛。
乃至為識之所系縛。
以系縛故。
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
一切煩惱。
王日休曰。
應。
當也。
不應住色生心者。
謂不當住著于凡有形色而生心也。
若愛廣大居宇。
美好器用之類是也。
不應住聲香味觸生心者。
謂不當住著于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而生心也。
若愛聲樂讴唱。
愛龍檀腦麝。
愛飲食異味。
愛嬌娆婦女。
皆是住著于聲香味觸而生心也。
不應住法生心者。
謂佛法本為因衆生根器而設化。
若住着之。
則是泥于法。
而無由見真性。
故不當住著于此而生心也。
應生無所住心者。
謂凡有住着處。
皆不得起心念也。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者。
謂心若有所住着。
則其住着之非也。
蓋當使一念寂然。
如虛空然。
則可以見真性矣。
此與第十分大略同。
然此再言之者。
乃詳言之也。
亦恐有弟子聽之不審者。
亦恐有續來聽者。
所以再言之。
凡此經
離諸形相。
既離形相。
寂滅現前。
爾時須菩提。
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
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陳雄曰。
深解義趣者。
須菩提心悟真空無相義趣也。
涕淚悲泣者。
傷我值遇之晚。
不獲早覺悟也。
顔丙曰。
深解者。
大徹大悟也。
李文會曰。
須菩提聞說是經。
了悟人法二空。
即得中道之理。
歎其希有。
感極涕零也。
未嘗得聞者。
昔得慧眼。
于有見空。
今聞是經。
于空亦遣。
是了中道。
将欲起教以示未來也。
傅大士頌曰。
聞經深解義。
心中喜且悲。
皆除煩惱斷。
無能離所知。
遍計于先了。
圓成證此時。
宿乘無礙慧。
方便勸人持。
川禅師頌曰。
自小年來慣遠方。
幾回衡嶽渡潇湘。
一朝踏着家鄉路。
始覺途中日月長。
世尊。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李文會曰。
信心清淨者。
信本來心。
無法可得。
不起妄念。
心常空寂。
湛然清淨。
即生實相者。
豁然了悟萬法。
由此淨心建立。
是名實相。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
迷即佛是衆生。
悟即衆生是佛。
佛佛道齊。
無法等比。
陳雄曰。
性中具如來法身。
夫是之謂生實相。
圓覺經曰。
一切實相。
性清淨故。
悟理而至于證實相。
吾知夫成就法身功德。
莫能出乎其右者。
謂之第一希有。
信乎。
經以福兼德。
言者屢矣。
而此獨言功德不及福者。
是功成果滿之時。
則其福為不足道。
所以特經有功德在法身中。
非在于福之句。
傅大士頌曰。
未有無心境。
曾無無境心。
境亡心自滅。
心滅境無侵。
經中稱實相。
語妙理能深。
證知唯有佛。
小聖讵能任。
顔丙曰。
即生實相者。
即是悟自性也。
世尊。
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顔丙曰。
佛雲實相無相。
所謂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如太虛空。
無一形相。
若悟實相。
不可執着實相。
當如大士雲。
彼岸更求離。
但說假名。
實相本無可得。
李文會曰。
即是非相者。
實相無相。
故言為非。
不是無實相。
如龜毛兔角。
隻說龜無毛兔無角。
不說無龜毛兔角。
隻說實相無相。
不說無實相也。
達磨祖師曰。
若解實相。
即見非相。
若了非相。
其色亦然。
當于色中不生色體。
于非相中不礙有也。
正猶水中鹽味。
色裡膠青。
決定是有。
不見其形。
此之謂也。
傅大士雲。
衆生與壽者。
蘊上立虛名。
如龜毛不實。
似兔角無形。
川禅師曰。
山河大地。
甚處得來。
頌曰。
遠觀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華猶在。
人來鳥不驚。
(古人??屏詩)頭頭皆顯露。
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
隻為太分明。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王日休曰。
信解者。
謂信其義而曉解也。
受持者。
謂能受其義而持守之也。
陳雄曰。
無狐疑心曰信。
曉了意義曰解。
欽承不忽曰受。
佩服不厭曰持。
李文會曰。
但隻了悟人法二空。
心無取舍。
常令空寂。
是名信解受持。
如來慈悲方便。
化導迷人。
迷即佛是衆生。
悟即衆生是佛。
若能了悟。
萬事皆空。
以藥對病。
以悟對迷。
以善對惡。
以靜對動。
以慧對愚。
種種修行。
隻是對治。
莫作諸惡。
勉力為善。
依此修行。
縱橫自在。
又且何難。
傅大士頌曰。
空生聞妙理。
如蓬植在麻。
凡流信此法。
同火世蓮華。
恐人生斷見。
大聖預開遮。
如能離諸相。
定入法王家。
川禅師曰。
若不得後語。
前話也難圓。
頌曰。
難難難如平地上青天。
易易易似和衣一覺睡。
行船盡在把梢人。
誰道波濤從地起。
若當來世。
後五百歲。
其有衆生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李文會曰。
若人心常空寂湛然清淨。
不着諸相。
悟住無所住心。
了得無所得法。
是為第一希有。
川禅師曰。
行住坐卧。
着衣吃飯。
更有什麼事。
頌曰。
冰不熱。
火不寒。
土不濕。
水不幹。
金剛腳踏地。
幡竿頭指天。
若人信得及。
北鬥面南看(無所不可)。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
衆生相。
壽者相。
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李文會曰。
即是非相者。
前言無相。
即是滅色以明空義。
複言非相。
即是了悟我人衆生壽者。
四相本來不生。
故名實相。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者。
此謂悟實相者更無等比。
當知是人不着二邊。
不處中道。
一切無住。
即名為佛。
又雲離相清淨解悟三空。
契合實相。
究竟涅槃。
三空之義。
初即人空。
次即法空。
後即空空。
三世如來同證此理。
故名為佛。
川禅師曰。
心不負人。
面無慚色。
頌曰。
舊竹生新筍。
新華長舊枝。
雨催行客到。
風送片帆歸。
竹密不妨流水過。
山高豈礙白雲飛。
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
李文會曰。
如是如是者。
佛以須菩提所解空義善契如來之法意也。
陳雄曰。
華嚴經雲。
離諸和合相。
是名無上覺。
佛以覺言。
外覺離一切有相。
内覺離一切空相。
于相而離相。
于空而離空。
得夫真空無相之妙。
所以名其為佛。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肇法師曰。
得大乘聞慧解。
一往聞經。
身無懼相。
故名不驚。
得大乘思慧解。
深信不疑。
故名不怖。
得大乘修慧解。
順教修行。
終不有謗。
故名不畏。
陳雄曰。
不驚則無疑心。
不怖則無懼心。
不畏則無退心。
李文會曰。
不驚不怖不畏者。
心若空寂。
湛然清淨。
等于虛空。
有何驚怖。
甚為希有者。
諸上根器。
得聞是經。
谛聽受持。
永不退轉。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傅大士頌曰。
如能發心者。
應當了二邊。
涅槃無有相。
菩提離所緣。
(子榮曰。
如修行初發心修菩薩行。
須求大乘正知見人。
悟達上乘。
先了有無二邊之執。
方證涅槃無相之理。
故離所緣之心境也)無乘及乘者。
人法兩俱捐。
欲達真如理。
應當識本源。
川禅師曰。
隻是自家底。
頌曰。
毛吞巨海水。
芥子納須彌。
碧漢一輪滿。
法光六合輝。
踏得故鄉田地穩。
更無南北與東西。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疏鈔曰。
何以故者。
顯因中最勝。
明标第一波羅蜜者有十種。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禅定。
六智慧。
七慈。
八悲。
九方便。
十不退。
今言第一波羅蜜者。
即布施波羅蜜。
何故獨言布施為第一。
曰布施者。
通攝萬行。
直至菩提。
尚行法施因布施資生衆善。
言非者恐有能所之心。
先拂去假名。
行無住相施。
故曰是名第一波羅蜜。
李文會曰。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
若悟非相。
即達彼岸。
實相無二。
故名第一。
非第一波羅蜜者。
了悟人法俱空。
即無生死可度。
亦無彼岸可到。
何處更有第一。
故雲非第一也。
是名第一波羅蜜者。
悟一切法。
即知諸法皆是假名。
法華經雲。
但以假名字。
引導于衆生。
于斯了悟。
能入見性之門。
是名第一波羅蜜也。
故知假名。
如将黃葉作金。
止小兒啼。
二乘之人聞說假名。
将謂是實。
執着修行。
欲離生死。
不知即無生死可離。
傅大士頌曰。
波羅稱彼岸。
于中十種名。
(華嚴六十六卷善财童子見寶髻長者。
言願為我說諸菩薩道。
答言檀波羅蜜。
屍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
禅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方便波羅蜜。
願波羅蜜。
力波羅蜜。
智波羅蜜。
又合論九十六卷雲。
如是一百一十八大總持門。
不出十波羅蜜中行)高卑緣妄識。
次第為迷情。
焰裡尋求水。
空中覓響聲。
真如何得失。
今始号圓成(子榮曰。
真如之理。
上至諸佛。
下至含生。
本自具足。
流轉六道。
亦未曾得。
今始号圓成者。
言下頓覺即佛)。
川禅師頌曰。
是名第一波羅蜜。
萬别千差從此出。
鬼臉神頭對面來。
此時莫道不相識。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疏鈔雲。
忍辱波羅蜜者。
即十波羅中第三是也。
王日休曰。
佛呼須菩提而謂能忍辱。
方不起嗔心以昏亂真性。
乃能到諸佛菩薩之彼岸。
故雲忍辱波羅蜜也。
佛雖有時自稱如來。
自稱佛。
然亦有時稱我。
其稱我。
則特謂我身爾。
若稱如來與佛。
則謂已與諸佛如來皆然也。
盡此一經皆如是。
此佛謂我與諸佛說忍辱波羅蜜。
真性中亦豈有此忍辱哉。
故亦非真實。
但為虛名而已。
故雲是名忍辱波羅蜜。
李文會曰。
忍辱波羅蜜者。
若有能忍之心。
即是見有身相。
不達我人衆生壽者諸非相也。
大陽禅師舉火問僧雲。
會麼。
僧雲不會。
師雲。
起則遍周沙界。
滅則了無所得。
又龐居士問馬祖雲。
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
祖雲。
回光自照看。
待你一口吸盡西江水。
然後向你道。
圓悟禅師曰。
參得此語透者。
目前萬法平沉。
無始妄想蕩盡。
又雲。
大空無外。
大象無形。
盡世界撤來如粟米粒。
總虛空似掌中珠。
可以拽新羅國與波斯國鬥額。
直得東勝神洲射箭。
西瞿耶尼中垛。
所以道髑髅當千世界。
鼻孔摩出家風。
若是未出陰界。
尚涉見聞覺知。
恁麼說話。
一似鴨聽雷鳴。
隔靴抓癢。
直饒脫卻根塵。
去卻機境。
尚餘一線路在。
且二途不涉。
一句作麼生道。
還委悉麼。
佛殿階前石獅子。
大洋海裡鐵昆侖。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
了悟人法二空。
即無忍辱之相。
是達我人。
衆生壽者非相。
故雲非忍辱也。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
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
人相。
衆生相。
壽者相。
應生嗔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
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肇法師曰。
歌利王。
即如來因緣中事也。
爾時菩薩得無我解。
故所以能忍也。
又曰。
五蘊身非有。
四大本來空。
将頭臨白刃。
一似斬春風。
若以諸大宗師言之。
即是先說有為權教。
後顯無為實理。
若表法言之。
歌者。
即是慧之别名。
利者。
刀也。
非謂世間之刀。
王者。
心也。
是用慧刀割截無明煩惱之身體也。
應生嗔恨者。
謂色身與法身即不同也。
當知割截之時。
即不見有身相。
亦不見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何處更有嗔恨也。
華嚴經雲。
譬如虛空。
于十方中求不可得。
然非無虛空。
菩薩之心。
亦複如是。
六祖曰。
歌利王。
是梵語。
此雲無道極惡君也。
世者。
生也。
如來因中。
五百生修行忍辱波羅蜜。
以得四相不生。
李文會曰。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者。
如來設教。
方便門多。
若作教相言之。
隻是依文設教。
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節節支解。
曾無一念嗔恨之心。
忍辱仙人者。
如來五百世中修忍辱波羅蜜行。
欲令一切衆生成就忍辱波羅蜜法。
不着諸相。
見一切人迷悟賢愚貧富貴賤。
平等恭敬。
不生輕慢。
以至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反生歡喜。
不生嗔恨之心。
圓悟禅師曰。
太凡為善知識。
應當慈悲柔和。
善順接物。
以平等無诤自處。
彼以惡聲色來加我非理相幹。
讪謗毀辱。
但退步自照。
于己無嫌。
一切勿與較量。
亦不瞋恨。
隻與直下坐斷。
如初不聞見。
久之魔孽自消耳。
若與之較。
即惡聲相反。
豈有了期。
又不表顯自己力量。
與常流何異。
切在力行之。
自然無思不服。
且夫見性之人。
聞人毀謗。
如飲甘露。
心自清涼。
不生煩惱。
則能成就定慧之力。
不被六賊盜竊家寶。
功德法财。
遂從此增長也。
傅大士頌曰。
暴虐唯無道。
時稱歌利王。
逢君出遊獵。
仙人橫被傷。
(子榮曰。
逢君出遊獵。
仙人橫被傷者。
謂如來因地修行。
證初地菩薩。
修忍辱仙行。
在山中宴坐。
遇歌利王出遊獵。
王乃憩息睡醒不見左右彩女。
遂親入山。
尋見衆姐宮女。
圍繞禮拜仙人。
王乃大怒問曰。
雲何恣情觀我女色。
仙人曰。
于諸女色。
實無貪着。
王曰。
雲何見色不貪。
仙人曰持戒。
王曰。
何名持戒。
仙人曰。
忍辱即是持戒。
王乃将刀割仙人身。
問曰。
還可痛否。
仙人曰。
實不痛。
王即節節支解。
問曰。
還可痛否。
仙人曰。
實不痛。
其時輔相大臣谏曰。
彼之大士。
逢斯患苦。
顔色忻然。
無所搖動。
奈何大王如斯利害。
王乃止。
爾時王者。
即憍陳如是。
時仙人者。
即釋迦如來也)頻經五百世。
前後極時長。
承仙忍辱力。
今乃證真常。
川禅師曰。
智不責愚。
頌曰。
如刀斷水。
似火吹光。
明來暗去。
那事無妨。
歌利王。
歌利王。
誰知遠煙浪。
别有好商量。
又曰。
目前無法。
從教柳綠華紅。
耳畔無聞。
一任莺啼燕語。
頌曰。
四大元無我。
五蘊悉皆空。
廓落虛無理。
乾坤萬古同。
妙峰嶷嶷常如故。
誰管颠号刮地風。
是故。
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陳雄曰。
夫離一切相。
即名諸佛。
而菩薩受如來無相教法者也。
欲成佛道。
必發菩提無上道心。
蓋菩提無上道心。
即清淨無相心也。
菩薩應當離一切相者。
心常空寂。
不生起滅。
湛然清淨。
是離一切相也。
川禅師曰。
是即此用。
離此用。
(百丈參馬祖。
祖見師來。
取禅床角頭拂子豎起。
師雲。
即此用。
離此用。
祖挂拂子于舊處)頌曰。
得之于心。
應之于手。
雪月風華。
天長地久。
朝朝雞向五更啼。
春來處處山華秀。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日/黽]太傅曰。
自定純修之法。
但于一切時中。
随其辦及。
止習無住之住足矣。
僧肇五論雲。
聖人之心。
住無所住。
内解注雲。
安住無為。
名之為住。
住無方所。
故名無住。
又六祖壇經雲。
我此法門。
無住為本。
又司馬子微坐忘論翼雲。
不依一物而心常住。
又雲。
出世之法。
以無著為本。
華嚴雲。
一切境界。
不生染着。
淨身口意。
住無礙行。
滅一切障。
世間受生。
皆由着我。
若離此着則無生處。
涅槃經雲。
凡夫着色。
乃至着識。
以着識故。
則生食染心。
故為色縛。
乃至為識之所系縛。
以系縛故。
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
一切煩惱。
王日休曰。
應。
當也。
不應住色生心者。
謂不當住著于凡有形色而生心也。
若愛廣大居宇。
美好器用之類是也。
不應住聲香味觸生心者。
謂不當住著于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而生心也。
若愛聲樂讴唱。
愛龍檀腦麝。
愛飲食異味。
愛嬌娆婦女。
皆是住著于聲香味觸而生心也。
不應住法生心者。
謂佛法本為因衆生根器而設化。
若住着之。
則是泥于法。
而無由見真性。
故不當住著于此而生心也。
應生無所住心者。
謂凡有住着處。
皆不得起心念也。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者。
謂心若有所住着。
則其住着之非也。
蓋當使一念寂然。
如虛空然。
則可以見真性矣。
此與第十分大略同。
然此再言之者。
乃詳言之也。
亦恐有弟子聽之不審者。
亦恐有續來聽者。
所以再言之。
凡此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