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注解卷之二

關燈
○無得無說分第七 當體空寂。

    無物可得。

    凡有言說。

    皆為剩語。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僧若讷曰。

    空生領解佛旨。

    乃雲第一義中。

    無有定實之法可得。

    亦無有定實之法可說。

     陳雄曰。

    楞伽經論七種空有曰。

    一切法離言說空。

    第一義聖智大空。

    如來了真空之妙。

    固無法可得。

    亦無法可說。

    是以設為之問。

    無上菩提。

    乃第一義深妙難名。

    或持戒忍辱而得之。

    或精進禅定而得之。

    或聚沙為塔。

    或稱南無。

    皆已得之。

    豈可拘以定法而名之哉。

    如來憫衆生之未悟。

    安得默然而離說。

    或為志求勝法者說。

    或為求無上慧者說。

    或為求聲聞者說。

    (傳心法要曰。

    自聲教而悟者曰聲聞)或為求辟支佛者說。

    (法華經曰。

    樂獨善寂。

    是名辟支佛乘)應機而酬。

    随叩而答。

    甯有定法耶。

    佛盡變通之義。

    無執無著。

    須菩提兩言無有定法。

    非能解佛所說義乎。

     李文會曰。

    如來有所說法耶者。

    佛所問意。

    恐謂如來有所說也。

    無有定法者。

    根器有利鈍。

    學性有淺深。

    随機設教。

    對病用藥。

    法華經雲。

    諸根利鈍。

    精進懈怠。

    随其所堪。

    而為說法。

    是故法無定相。

    迷悟懸殊。

    若未悟時。

    似無所得。

    若悟了時。

    似有所得。

    得與不得。

    皆是妄見。

    但不可執着。

    自契中道。

    豈有定法可說耶。

     川禅師頌曰。

    雲起南山雨北山。

    驢名馬字幾多般。

    請看浩渺無窮水。

    幾處方兮幾處圓。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

    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

     謝靈運曰。

    非法則不有。

    非非法則不無。

    有無并無。

    理之極也。

     王日休曰。

    此皆為衆生而設。

    非有真實之法。

    故雲非法。

    然亦假此以開悟衆生。

    又不可全謂之非法。

    故雲非是非法也。

     陳雄曰。

    如來所說者。

    無上菩提法也。

    可以性修。

    而不可以色相取。

    徒取。

    則何以深造于性理之妙。

    可以心傳。

    而不可以口舌說。

    徒說。

    則何以超出于言意之表。

    須菩提所以辯論。

    兩言其不可也。

    是法也。

    微妙元通。

    深不可識。

    一以言有耶。

    雖有而未當有。

    一以言無耶。

    雖無而未嘗無。

    此非法非非法之意。

    真空不空其若是乎。

     李文會曰。

    不可取者。

    空生深恐學人不悟如來無相之理。

    不可說者。

    深恐學人執者如來所說章句也。

    非者無也。

    非非者不無也。

     黃檗禅師曰。

    法本不有。

    莫作無見。

    法本不無。

    莫作有見。

    謂無即成斷滅。

    謂有即成邪見。

     傅大士頌曰。

    菩提離言說。

    從來無得人。

    須依二空理。

    當證法王身。

    (子榮曰。

    先悟人法二空。

    然後證涅槃妙果)有心俱是妄。

    無執乃名真。

    若悟非非法。

    逍遙出六塵。

     川禅師曰。

    是什麼。

    恁麼也不得。

    不恁麼也不得。

    廓落太虛空。

    鳥飛無影迹。

    (咄)撥轉機輪卻倒回。

    南北東西任往來。

     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疏鈔雲。

    未了人空法空。

    皆名執着。

    了此二法。

    即曰無為。

    菩薩能齊證二空。

    聲聞方離人空。

    未達法空。

    故雲離一非。

    以證前之義。

    故雲而有差别。

     六祖曰。

    三乘根性。

    所解不同。

    見有淺深。

    故言差别。

    佛說無為說者。

    即是無住。

    無住即無相。

    無相即無起。

    無起即無滅。

    蕩然空寂。

    照用齊施。

    鑒覺無礙。

    乃真是解脫佛性。

    佛即是覺。

    覺即是觀照。

    觀照即是智慧。

    智慧即是般若波羅蜜多也。

     王日休曰。

    其言賢聖以無為法而有差别者。

    何哉。

    蓋謂于無為法得之淺者。

    則為賢人。

    若須陀洹之類是也。

    得之深者。

    則為聖人。

    若佛與菩薩是也。

    此所以為差别欤。

     顔丙曰。

    佛問須菩提。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答雲如我解佛所說義理。

    皆無一定之法。

    可名可說。

    何故。

    如來所說法。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不可取。

    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

    法屬有。

    非法屬無。

    執有著相。

    執無落空。

    所以道。

    不是法。

    不是非法。

    又以者。

    用也。

    無為者。

    自然覺性。

    無假人為。

    故一切賢聖。

    皆用此無為之法。

    然法本無為。

    悟有淺深。

    遂生差别見。

    到頭則一也。

     傅大士頌曰。

    人法俱名執。

    了即二無為。

    菩薩能齊證。

    聲聞離一非。

    所知煩惱盡。

    空中無所依。

    常能作此觀。

    得聖定無疑。

     海覺元禅師曰。

    一金成萬器。

    皆由匠者智。

    何必毗耶城。

    人人說不二。

     川禅師頌曰。

    正人說邪法。

    邪法悉歸正。

    邪人說正法。

    正法悉皆邪。

    江北成枳江南橘。

    春來都放一般華。

     ○依法出生分第八 諸佛所依之法。

    盡從此經生出。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

    甯為多不。

     王日休曰。

    三千大千世界者。

    此日月所照為一小世界。

    其中間有須彌山。

    日月繞山運行。

    故南為閻浮提。

    東為弗婆提。

    西為瞿耶尼。

    北為郁單越。

    是名四天下。

    日月運行。

    乃在須彌山之中腰。

    故此山之高。

    其半出日月之上。

    山上分四方。

    每方有八所。

    中間又有一所。

    共三十三所。

    謂之三十三天。

    梵語謂之忉利天是也。

    日月運行于此四天下。

    謂之一小世界。

    如此一千小世界。

    謂之小千。

    如此一千小千世界。

    謂之中千。

    如此一千中千世界。

    謂之大千。

    以三次言千字。

    故雲三千大千。

    其實則一大千耳。

    如此方謂之一大世界。

    甯為多不者。

    此甯字。

    乃譯師之言。

    蓋若助辭耳。

    不必深考也。

     六祖曰。

    此是如來問起。

    此意如何。

    布施供養。

    身外之福。

    受持經典。

    身内之福。

    身福即衣食。

    性福即智慧。

    雖有衣食。

    性中愚迷。

    即是前生布施供養。

    不持經典。

    今生聰明智慧。

    而貧窮無衣食者。

    即是前生持經聽法。

    不布施供養外修福德。

    即衣食。

    内修福德。

    即智慧。

    錢财。

    見世之寶。

    般若。

    在心之珍。

    内外雙修。

    方為全德。

    此是贊歎持經功德。

    勝布施福也。

     疏鈔雲。

    七寶者。

    金。

    銀。

    琉璃。

    珊瑚。

    瑪瑙。

    赤真珠。

    玻璃。

    佛意欲顯無為之福。

    先将有漏之福。

    問及善現。

    三千世界。

    盡着七寶以用布施。

    作福所得。

    其福德甯為多不。

    下文須菩提答。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

    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謝靈運曰。

    福德無性。

    可以因緣增多。

    多則易着。

    故即遣之。

     六祖曰。

    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得福雖多。

    于性一無利益。

    依摩诃般若波羅蜜多修行。

    令自性不堕諸有。

    是名福德性。

    心有能所。

    即非福德性。

    能所心滅。

    是名福德性。

    心依佛教。

    行同佛行。

    是名福德性。

    不依佛教。

    不能踐履佛行。

    即非福德性。

     僧若讷曰。

    空生謂大千七寶。

    寶豐福勝。

    故曰甚多。

    是福德者。

    事福也。

    即非福德性者。

    非般若福德種性。

    既非理福。

    不趨菩提也。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

    于世間事福。

    乃雲多也。

     陳雄曰。

    聚寶布施。

    持經精進。

    皆六度之一也。

    佛化度衆生。

    未嘗沮其布施。

    而獨喜其精進。

    蓋謂世人計着多用金銀琉璃珊瑚瑪瑙真珠玻璃為求福地。

    殊不知以覺性之寶修其性上福德。

    故并為二者設為之問。

    以較其優劣。

    持經精進者。

    率性而修也。

    性彌滿六虛。

    其福德亦如是。

    夫是之謂福德性。

    聚寶布施者。

    藉物而修也。

    物有限。

    而其福亦有限。

    又非福德性之比。

    故須菩提辯論曰。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且斷之曰。

    如來說福德多者。

    以其有限。

    得以計其多寡故也。

    五祖嘗曰。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六祖亦曰。

    功德在自性。

    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

    又曰。

    自悟自修。

    是自性上功德。

    二佛之言。

    深契元旨。

     李文會曰。

    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

    此是住相布施。

    希求福利。

    得福雖多。

    而于識心見性。

    了無所得。

    傅大士頌雲。

    寶滿三千界。

    赍持作福田。

    惟成有漏業。

    終不離人天。

    故知住相布施。

    即非福德性。

    若人心無能所。

    識心見性。

    方名福德性也。

     川禅師曰。

    事向無心得。

    頌曰。

    寶滿三千及大千。

    福緣應不離人天。

    若知福德元無性。

    買得風光不用錢。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

     疏鈔雲。

    此經者。

    人人俱有。

    個個周圓。

    上及諸佛。

    下及蝼蟻。

    亦具此經。

    即妙圓覺心是也。

    無物堪比。

     顔丙曰。

    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

    受者。

    直下承受。

    持者。

    時時行持。

    更為他人解說。

    如一燈傳百千萬燈。

    其福勝彼。

    如何便見得勝彼處。

    彼以七寶。

    乃住相布施。

    縱得濁福。

    福盡堕落。

    此因經悟性。

    四句現前。

    福等太虛。

    曆劫不壞。

    故雲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

    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

    争似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又四句決疑金剛經者。

    乃大藏經之骨髓。

    若人受持是經。

    而不明四句下落。

    又豈能超生脫死。

    而成佛作祖也哉。

    古今論四句偈者不一或指聲香味觸法是。

    或指經中二偈是。

    或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或雲眼耳鼻舌。

    或雲有為句。

    無為句。

    非有為句。

    非無為句。

    或雲有谛無谛。

    真谛俗谛。

    各執己見。

    初無定論。

    唯銅牌記雲。

    天親菩薩。

    升兜率宮。

    請益彌勒。

    如何是四句偈。

    彌勒雲。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也。

    六祖大師。

    複以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是也。

    若果執此兩轉語。

    便為倒根。

    何異數他人珍寶。

    于自己無半文之分。

    幸而傅大士曾露個消息。

    最是親切雲。

    若論四句偈。

    應當不離身。

    以是而觀。

    則四句偈者。

    初不假外求。

    而在吾心地明了。

    方真四句也。

    不然。

    六祖何以注四句偈雲。

    我人頓盡。

    妄想既除。

    言下成佛。

    向使此偈可以言傳面命。

    可以聰明測度而到。

    則我佛乃天人之師。

    住世四十九年。

    廣為衆生說法。

    三百五十度。

    而于此經凡一十四處舉四句偈。

    而終不明明指示端的。

    豈我佛吝其辭而不為說破耶。

    蓋恐人執指為月而徒泥紙上之死句。

    而不能返觀内照于自己之活句也。

    且我佛尚不敢執着指示。

    況其餘者乎。

    吾之所謂活句者。

    死生不能淚。

    凡聖立下風。

    在于常行日用中。

    字字放光。

    頭頭顯露。

    初無一點文墨污。

    若是個漢。

    直下承當。

    早是蹉過了也。

    何更容些小見識解會。

    而分别此是彼非也。

    唯有過量人。

    方知鼻孔元來在面上。

     傅大士頌曰。

    寶滿三千界。

    赍持作福田。

    唯成有漏業。

    終不離人天。

    持經取四句。

    與聖作良緣。

    欲入無為海。

    須乘般若船。

     唐玄宗皇帝雲。

    三千七寶雖多。

    用盡還歸生滅。

    四句經文雖少。

    悟之直至菩提。

     陳雄曰。

    三昧經雲。

    一切諸法。

    攝在一四句偈中。

    故得之者。

    不在于文字之多。

    但一念頃即入實谛。

    而其性天昭徹矣。

    若更有勤行修進。

    受之不忘于心。

    持之不厭其久。

    說之普得聞知。

    非特覺一己之性。

    且将覺億萬人之性。

    其為福德莫大焉。

    比之多施七寶為勝。

     張無盡曰。

    佛為無上法王。

    金口所宣。

    聖教靈文。

    若一誦之。

    則為法輪轉地。

    夜叉唱空。

    報四天王。

    天王聞已。

    如是展轉。

    乃至梵天。

    通暗通明。

    龍神悅怿。

    猶如綸言。

    誕布诏令。

    橫流寰宇之間。

    孰不欽奉。

    誦經之功其旨如此。

    若止形留神往。

    外寂中搖。

    尋行數墨面已。

    何異春禽晝啼。

    秋蛩夜鳴。

    雖千萬遍。

    果何益哉。

    池陽芗山因禅師遣僧往大通鎮陳宅求經。

    頌曰。

    燈茏露柱熾然說。

    莫學驢年紙上鑽。

    看經須具看經眼。

    多見看經被眼謾。

     何以故。

    須菩提。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疏鈔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