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注解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中重疊言者。
義皆如此。
李文會曰。
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者。
心住六塵。
即着諸相。
取舍憎愛。
無有休期。
應生無所住心者。
心無所住。
随處解脫。
内外根塵。
悉皆銷殒。
若一切無心。
即無所住也。
趙州雲。
我見千百億個。
盡是覓作佛漢子。
于中覓個無心底難得。
僧若讷曰。
心本無形。
因塵有相。
塵滅心滅。
真心湛然。
察禅師心印頌雲。
問君心印作何顔。
心印何人敢授傳。
曆劫坦然無異色。
呼為心印早虛言。
須知體自虛空性。
将喻紅爐火裡蓮。
莫謂無心雲是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
圓悟禅師曰。
在家菩薩修出家行。
如火中生蓮。
蓋名位權勢意氣。
卒難調伏。
而況火宅煩擾煎熬百端千緒。
除非自己直下明悟。
本性妙圓。
到大寂大定休歇之場。
方能放下。
廓爾平常。
徹證無心。
觀一切法。
如夢幻泡。
空豁豁地。
随時應節。
消遣将去。
随自己力量。
轉化未悟。
同入無為無事法性海中。
則出來南閻浮提打一遭。
必不為折本也。
黃檗禅師曰。
供養十方諸佛。
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何故為無心也。
無心者。
如如之體。
内如木石。
不動不搖。
外如虛空。
不塞不礙。
是名佛也。
又雲。
夫恒沙者。
佛說是沙。
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
沙亦不喜。
牛羊蟲蟻踐踏而行。
沙亦不怒。
珍寶馨香。
沙亦不貪。
糞溺臭穢。
沙亦不惡。
此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
衆生諸佛。
更無差别。
但能無心。
即便是究竟也。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者。
真如之心。
本無所住。
若不住諸法相。
即與道相應也。
若住于法。
即違正教。
既違正教。
即為非住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
謝靈運曰。
不住色。
無财物也。
陳雄曰。
菩薩心。
何心也。
無所住之心也。
菩薩六根清淨。
生無所住心。
豈應布施以求其諸欲之滿意哉。
然衆苦所本。
眼根不淨為先。
佛故斷之曰。
不應住色而為之布施也。
李文會曰。
不應住色布施者。
菩薩不見有身相可舍。
于諸宅舍道路。
逢諸一切愚癡貧賤之人毀罵捶打。
需索财物。
若能随順其意。
令生歡喜。
不生阻隔瞋恨之心。
即是布施之義。
若隻分辯是非。
顧惜物寶。
阻逆其意。
令生瞋恨。
即不名布施也。
黃檗禅師曰。
凡夫不肯空心。
恐落于空。
不知自心本空。
愚人除事不除心。
智者除心不除事。
菩薩心如虛空。
一切俱舍。
所作福德。
皆不貪着。
然舍有三等。
内外身心。
一切俱舍。
猶如虛空。
無所貪着。
然後随方應物。
能所皆忘。
是為大舍。
若一邊行道布德。
一邊旋舍。
無希望心。
是為中舍。
若廣修衆善。
有所希望。
聞法知空。
遂乃不着。
是為小舍。
大舍如火燭在前。
更無迷悟。
中舍如火燭在傍。
或明或暗。
小舍如火燭在後。
不見坑阱也。
傅大士頌曰。
菩薩懷深智。
何時不帶悲。
投身憂虎餓。
(金光明經雲。
如來因地。
為薩埵王子時。
一虎生七子。
經七日無食。
将欲死。
時王子見。
遂舍身以飼此虎也)割肉恐鷹饑。
(殑伽經雲。
如來因地時在山中修忍辱仙。
時梵王帝釋遂化身。
一化為鷹。
一化為鴿。
來試仙人。
鷹趁其鴿。
鴿投仙人。
仙人遂以衣藏其鴿。
鷹切就仙人覓其鴿。
仙人遂将自身肉割一片以代鴿還鷹。
○殑其矜切)精勤三大劫。
曾無一念疲。
如能同此行。
皆得作天師。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
應如是布施。
六祖曰。
菩薩不為求望自身五欲快樂而行布施。
但為内破悭心。
外利益一切衆生。
而行布施。
陳雄曰。
七寶雖滿大千界。
等須彌山。
亦有時而盡。
布施以此。
焉得人人而給諸。
菩薩也。
無諸欲之求。
無能施之心。
亦無所施之物。
凡可以利益一切衆生者。
無不為己。
則含靈抱識。
均被其澤。
布施之心。
但應如是。
華嚴經雲。
不為自身求快樂。
但為救護諸衆生。
李文會曰。
應如是布施者。
儉于自己。
奢于他人。
是名利益一切衆生。
若人心口相應。
行解一般是名利益于自己也。
所學佛法。
自然廣大。
雖具見聞覺知。
萬境不能染着。
即是解脫了悟之人。
豈無利益。
傅大士頌曰。
所作依他性。
修成功德林。
終無趨寂意。
惟有濟群心。
行悲悲廣大。
用智智能深。
利他兼自利。
小聖讵能任。
川禅師曰。
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三十年後。
莫言不道。
頌曰。
朝遊南嶽。
暮往天台。
追之不及。
忽然自來。
獨行獨坐無拘系。
得寬懷處且寬懷。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六祖曰。
如來說我人等相。
畢竟可破壞。
非真實體也。
一切衆生盡是假名。
若離妄心。
即無衆生可得。
故言即非衆生。
陳雄曰。
經雲。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人皆謂如來無所說。
豈說一切虛妄之相哉。
殊不知如來有所謂真說。
而其所說者。
乃真空無相之相。
繼之以即是非相者此耳。
涅槃經雲。
見佛性者。
不名衆生。
不見佛性者。
是名衆生。
如來說一切諸相者。
憫之也。
苟能悟真空無相之理。
則見自性佛。
繼之以即非衆生者此耳。
顔丙曰。
本性虛明。
實無可得。
豈更有一切諸相。
一切衆生之類。
李文會曰。
謂能秉持律儀。
修行善法。
而用布施。
饒益衆生。
不住諸相。
諸相本空。
故雲即是非相。
夫衆生者。
五陰和合。
假名衆生。
川禅師曰。
别有長處。
不妨拈出。
頌曰。
不是衆生不是相。
春暖黃鹂啼柳上。
說盡山煙海月情。
依前不會空惆怅。
休惆怅。
萬裡無雲天一樣。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不異語者。
謝靈運曰。
真。
不僞。
實。
無虛。
如。
必當理。
不诳。
則非妄語。
不異。
則始終恒一。
聖言不謬。
故宜修行也。
陳雄曰。
是語真實。
無妄無虛。
是語如如。
契真如理。
非欺诳之語。
非怪異之語。
所以破衆生狐疑之心故也。
顔丙曰。
真而非假謂之真語。
實而不虛謂之實語。
如如不動謂之如語。
至于不诳語者。
佛不诳惑于人。
不異語者。
佛語不為怪異。
此五語者。
欲人生信心。
不必生疑心。
李文會曰。
迷即種種皆妄。
故不真。
不實。
不如。
有诳。
有異也。
悟即一切真。
一切實。
一切如。
不诳。
不異也。
又曰。
真語者。
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
實語者。
一切法空本無所有也。
如語者。
一切萬法本來不動也。
不诳語者。
聞如是法皆得解脫也。
不異語者。
一切萬法本自空寂。
将何為異也。
傅大士曰。
衆生與蘊界。
名别體非殊。
了知心是幻。
迷情見有餘。
真言言不妄。
實語語非虛。
始終無變異。
性相本來如。
川禅師曰。
知恩者少。
負恩者多。
頌曰。
兩個伍伯是一貫。
阿爺元是丈夫漢。
分明對面向渠言。
凝水待得春風泮。
真語者。
實語者。
呵呵呵。
喏喏喏。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六祖曰。
無實者。
以法體空寂。
無相可得。
然中有恒沙性德。
用之不匮。
故言無虛。
王日休曰。
此法但為衆生而設。
非真性中所有。
故非為真實也。
然不可不藉此以悟明真性。
又非徒然者。
故非為虛妄也。
陳雄曰。
法即以心傳心。
何法不因心之所立。
如來以無所得心。
而得夫真空無相之法。
此法即此心。
真體常存。
一以為實耶。
然實而若虛。
莫知其所以為實。
妙用無方。
一以為虛耶。
然虛而若實。
莫知其所以為虛。
實而無實。
虛而無虛。
其亦真空之妙欤。
李文會曰。
此法無實者。
心體空寂。
無相可得也。
無虛者。
内有河沙功德。
用而不竭也。
欲言其實。
無形可觀。
無相可得。
欲言其虛。
見能作用。
是故不可言有。
不可言無。
有而不有。
無而不無。
言辭不及。
其惟聖人乎。
若不離相修行。
無由達此法也。
傅大士頌曰。
證空便為實。
執我乃成虛。
非空亦非有。
誰有複誰無。
對病應施藥。
無病藥還袪。
須依二空理。
穎脫入無餘。
川禅師曰。
水中鹽味。
色裡膠青。
頌曰。
硬似鐵。
軟如酥。
看時有。
覓還無。
雖然步步常相守。
要且無人識得渠。
咦。
須菩提。
若菩薩心。
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即無所見。
若菩薩心。
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王日休曰。
布施。
謂法施。
乃教化衆生也。
若菩薩住于法而行布施。
即是教化衆生著于法。
無由而見真性。
故如人入暗。
則無所見。
若不著于法以教化衆生。
則衆生由此開悟而見真性。
故如人有目。
又得日光明以照之。
乃見種種形色也。
僧若讷曰。
無相布施。
心不住法。
則見真如。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了一切境。
陳雄曰。
菩薩雲者。
修行人通稱也。
設若菩薩心與法俱勝。
故有所住。
而行其希求布施。
此則無明暗障。
貪愛自蔽。
不悟真空妙理者也。
如人處闇室之中。
昏昏冥冥。
而一無所見矣。
設若菩薩心與法俱泯。
故無所住而行其無希求布施。
此則豁金剛眼。
然般若燈。
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自覺己圓。
又能覺他。
李文會曰。
如人入暗。
即無所見者。
衆生之心本自無住。
無住之心。
即見諸法實相。
名為菩薩。
二乘之人。
心住于法。
不見諸法實相。
背菩提路。
何異凡夫。
如人背明而入暗室。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者。
二乘之人。
不見色而住色。
譬如不見坑阱。
而墜坑阱。
菩薩見色而不住色。
譬如見坑阱不墜坑阱。
一切諸法。
但有假名。
二乘之人。
為無慧眼。
不辨真假。
菩薩即有慧眼。
見種種色。
悉皆無相故。
達磨祖師曰。
不見色。
即是見色耳。
逍遙翁曰。
所見有是。
有不是。
此世間妄眼。
無是無不是。
此世間之真眼。
所知有可有不可。
此世間妄心。
無可無不可。
此出世之真心也。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即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陳雄曰。
當來世者。
如來滅後。
像法末法之世也。
此經者。
載真空無相法之經也。
此經當此世。
非種善根者。
難可得值。
設若能受持讀誦。
不獨為口耳之學。
抑亦究心學之妙。
茲其所以為能也。
能爾。
則如來豈庸釋于我。
必以無上知見。
而昭鑒之。
則無量無邊功德。
舉皆成就矣。
非特利于一身。
且将普施于群生。
非特利于一時。
且将遍及于千萬億劫。
所謂無量無邊功德也。
顔丙曰。
如來所得見性之法。
不屬有無二境。
所以道無實無虛。
若菩薩心著于法布施。
是為著相。
既曰著相。
則無智慧。
故如人入闇室中。
生無所見。
若心不着法布施。
是人洞達明了。
不受人瞞。
故如人本有眼目。
加以日光明照。
見種種形色。
曉然無隐。
若當來之世。
有善男善女。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直下頓悟謂之受。
行不暫舍謂之持。
即為自性如來。
以者。
用也。
能用佛之智慧。
所謂智慧者。
見性通徹。
又非外道聰明也。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見性功德。
李文會曰。
當來之世者。
即是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濁惡之時也。
即為如來以佛智慧者。
若人心常精進。
讀誦是經。
即覺慧性漸開。
應當了悟實相。
人法二空。
不被一切善惡凡聖諸境惑亂。
即同如來智慧性也。
悉知悉見是人成就功德者。
三世諸佛無不知。
見了悟之人。
故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川禅師曰。
因地而倒因地而起。
地向你道甚麼。
頌曰。
世間萬事不如常。
又不驚人又久長。
如常恰似秋風至。
無意涼人人自涼。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行持此經者。
功德不可量。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以身布施。
若複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
王日休曰。
初日分。
謂早晨。
中日分。
謂日午。
後日分。
謂晚間。
蓋西土之言如此。
佛生其中。
而從其方言也。
然于此經。
一起信心。
得福尚多。
于此一日三時。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百千萬億劫無量無數者。
以彼雖受無量福報。
乃世間福耳。
受世間福者。
乃染煩惱之因。
又因以作惡也。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則自此種善根矣。
善根既種。
則曰見增長。
愈久而愈盛。
此則為出世間福。
故彼不可以比。
而勝于彼無量無數也。
且人一日三時。
烏得有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哉。
蓋假喻耳。
乃極言其不可以比也。
陳雄曰。
佛恐世人執着如來忍辱之說。
徒以身布施。
而于自己性。
與他人性。
無纖毫利益。
故于十三分言之。
至此複言屢救其失。
肇法師曰。
從旦至辰。
名初日分。
從辰至未。
名中日分。
從未至戌。
名後日分。
于此三時乃至無量百千萬億劫舍身布施。
亦不及受持是經見自性耳。
見自性者。
謂深明實相。
人法二空。
乃是大悟人也。
傅大士頌曰。
衆生及壽者。
蘊上假虛名。
如龜毛不實。
似兔角無形。
(寒山詩曰。
身着空華衣。
足攝龜毛履。
手把兔角弓。
拟躬無明鬼。
龜本無毛。
而謂之龜毛。
兔本無角。
而謂之兔角皆假虛名耳。
今衆生壽者五蘊之上。
豈有是哉。
亦假虛名而謂之衆生。
謂之壽者。
亦猶龜毛之不實兔角之無形也)舍身由妄識。
施命為迷情。
詳論福與智。
不及受持經。
李文會曰。
信心不逆者。
信順于理。
故雲不逆。
法華經雲。
瞻仰尊顔。
目不暫舍。
心常精進無有間斷也。
受持讀誦者。
行解相應謂之受。
勇猛精進謂之持。
心不散亂謂之讀。
見性不逆謂之誦。
為人解說者。
謂己悟入能見自性。
方便為人解說此經。
令悟實相。
成無上道。
此為法施。
無所住相功德無有邊際。
勝前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功德。
百千萬倍。
川禅師曰。
人天福報即不無。
佛法未夢見在。
頌曰。
初中後發施心同。
功德無邊算莫窮。
争似信心心不立。
一拳打破太虛空。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邊功德。
肇法師曰。
明此法門。
所有功德。
過心境界。
故不可以心思也。
過言境界。
故不可以口議也。
王日休曰。
所謂不可思議者。
不可以心思。
不可以言議也。
不可稱量者。
既言不可議。
則此所謂稱者。
非稱說之稱。
乃稱量之稱。
古者稱與秤字通用。
謂不可以秤秤也。
不可量者。
謂不可以器物量之也。
顔丙曰。
每日三次以恒河沙比身布施。
沙者言其多也。
如是積至無量不可數劫布施。
不如于此經典信心不逆。
不逆。
乃順行也。
其福尚能勝彼有為之福。
何況更能發心書寫受持讀誦。
為他人開解講說。
佛以簡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稱量者。
蓋諸佛贊歎。
不及此功德至大無有邊際也。
李文會曰。
無邊功德者。
若人于此經典。
了悟人法二空。
深明實相。
功德廣大。
即同佛心無有邊際。
不可稱量也。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王日休曰。
乘乃車乘之乘。
大乘。
謂菩薩乘也。
阿羅漢獨了生死不度衆生。
故雲小乘。
蓋如車乘之小者。
唯能自載而已。
緣覺之人。
半為人。
半為己。
故為中乘。
蓋如車乘之适中
義皆如此。
李文會曰。
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者。
心住六塵。
即着諸相。
取舍憎愛。
無有休期。
應生無所住心者。
心無所住。
随處解脫。
内外根塵。
悉皆銷殒。
若一切無心。
即無所住也。
趙州雲。
我見千百億個。
盡是覓作佛漢子。
于中覓個無心底難得。
僧若讷曰。
心本無形。
因塵有相。
塵滅心滅。
真心湛然。
察禅師心印頌雲。
問君心印作何顔。
心印何人敢授傳。
曆劫坦然無異色。
呼為心印早虛言。
須知體自虛空性。
将喻紅爐火裡蓮。
莫謂無心雲是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
圓悟禅師曰。
在家菩薩修出家行。
如火中生蓮。
蓋名位權勢意氣。
卒難調伏。
而況火宅煩擾煎熬百端千緒。
除非自己直下明悟。
本性妙圓。
到大寂大定休歇之場。
方能放下。
廓爾平常。
徹證無心。
觀一切法。
如夢幻泡。
空豁豁地。
随時應節。
消遣将去。
随自己力量。
轉化未悟。
同入無為無事法性海中。
則出來南閻浮提打一遭。
必不為折本也。
黃檗禅師曰。
供養十方諸佛。
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何故為無心也。
無心者。
如如之體。
内如木石。
不動不搖。
外如虛空。
不塞不礙。
是名佛也。
又雲。
夫恒沙者。
佛說是沙。
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
沙亦不喜。
牛羊蟲蟻踐踏而行。
沙亦不怒。
珍寶馨香。
沙亦不貪。
糞溺臭穢。
沙亦不惡。
此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
衆生諸佛。
更無差别。
但能無心。
即便是究竟也。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者。
真如之心。
本無所住。
若不住諸法相。
即與道相應也。
若住于法。
即違正教。
既違正教。
即為非住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
謝靈運曰。
不住色。
無财物也。
陳雄曰。
菩薩心。
何心也。
無所住之心也。
菩薩六根清淨。
生無所住心。
豈應布施以求其諸欲之滿意哉。
然衆苦所本。
眼根不淨為先。
佛故斷之曰。
不應住色而為之布施也。
李文會曰。
不應住色布施者。
菩薩不見有身相可舍。
于諸宅舍道路。
逢諸一切愚癡貧賤之人毀罵捶打。
需索财物。
若能随順其意。
令生歡喜。
不生阻隔瞋恨之心。
即是布施之義。
若隻分辯是非。
顧惜物寶。
阻逆其意。
令生瞋恨。
即不名布施也。
黃檗禅師曰。
凡夫不肯空心。
恐落于空。
不知自心本空。
愚人除事不除心。
智者除心不除事。
菩薩心如虛空。
一切俱舍。
所作福德。
皆不貪着。
然舍有三等。
内外身心。
一切俱舍。
猶如虛空。
無所貪着。
然後随方應物。
能所皆忘。
是為大舍。
若一邊行道布德。
一邊旋舍。
無希望心。
是為中舍。
若廣修衆善。
有所希望。
聞法知空。
遂乃不着。
是為小舍。
大舍如火燭在前。
更無迷悟。
中舍如火燭在傍。
或明或暗。
小舍如火燭在後。
不見坑阱也。
傅大士頌曰。
菩薩懷深智。
何時不帶悲。
投身憂虎餓。
(金光明經雲。
如來因地。
為薩埵王子時。
一虎生七子。
經七日無食。
将欲死。
時王子見。
遂舍身以飼此虎也)割肉恐鷹饑。
(殑伽經雲。
如來因地時在山中修忍辱仙。
時梵王帝釋遂化身。
一化為鷹。
一化為鴿。
來試仙人。
鷹趁其鴿。
鴿投仙人。
仙人遂以衣藏其鴿。
鷹切就仙人覓其鴿。
仙人遂将自身肉割一片以代鴿還鷹。
○殑其矜切)精勤三大劫。
曾無一念疲。
如能同此行。
皆得作天師。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
應如是布施。
六祖曰。
菩薩不為求望自身五欲快樂而行布施。
但為内破悭心。
外利益一切衆生。
而行布施。
陳雄曰。
七寶雖滿大千界。
等須彌山。
亦有時而盡。
布施以此。
焉得人人而給諸。
菩薩也。
無諸欲之求。
無能施之心。
亦無所施之物。
凡可以利益一切衆生者。
無不為己。
則含靈抱識。
均被其澤。
布施之心。
但應如是。
華嚴經雲。
不為自身求快樂。
但為救護諸衆生。
李文會曰。
應如是布施者。
儉于自己。
奢于他人。
是名利益一切衆生。
若人心口相應。
行解一般是名利益于自己也。
所學佛法。
自然廣大。
雖具見聞覺知。
萬境不能染着。
即是解脫了悟之人。
豈無利益。
傅大士頌曰。
所作依他性。
修成功德林。
終無趨寂意。
惟有濟群心。
行悲悲廣大。
用智智能深。
利他兼自利。
小聖讵能任。
川禅師曰。
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三十年後。
莫言不道。
頌曰。
朝遊南嶽。
暮往天台。
追之不及。
忽然自來。
獨行獨坐無拘系。
得寬懷處且寬懷。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六祖曰。
如來說我人等相。
畢竟可破壞。
非真實體也。
一切衆生盡是假名。
若離妄心。
即無衆生可得。
故言即非衆生。
陳雄曰。
經雲。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人皆謂如來無所說。
豈說一切虛妄之相哉。
殊不知如來有所謂真說。
而其所說者。
乃真空無相之相。
繼之以即是非相者此耳。
涅槃經雲。
見佛性者。
不名衆生。
不見佛性者。
是名衆生。
如來說一切諸相者。
憫之也。
苟能悟真空無相之理。
則見自性佛。
繼之以即非衆生者此耳。
顔丙曰。
本性虛明。
實無可得。
豈更有一切諸相。
一切衆生之類。
李文會曰。
謂能秉持律儀。
修行善法。
而用布施。
饒益衆生。
不住諸相。
諸相本空。
故雲即是非相。
夫衆生者。
五陰和合。
假名衆生。
川禅師曰。
别有長處。
不妨拈出。
頌曰。
不是衆生不是相。
春暖黃鹂啼柳上。
說盡山煙海月情。
依前不會空惆怅。
休惆怅。
萬裡無雲天一樣。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不異語者。
謝靈運曰。
真。
不僞。
實。
無虛。
如。
必當理。
不诳。
則非妄語。
不異。
則始終恒一。
聖言不謬。
故宜修行也。
陳雄曰。
是語真實。
無妄無虛。
是語如如。
契真如理。
非欺诳之語。
非怪異之語。
所以破衆生狐疑之心故也。
顔丙曰。
真而非假謂之真語。
實而不虛謂之實語。
如如不動謂之如語。
至于不诳語者。
佛不诳惑于人。
不異語者。
佛語不為怪異。
此五語者。
欲人生信心。
不必生疑心。
李文會曰。
迷即種種皆妄。
故不真。
不實。
不如。
有诳。
有異也。
悟即一切真。
一切實。
一切如。
不诳。
不異也。
又曰。
真語者。
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
實語者。
一切法空本無所有也。
如語者。
一切萬法本來不動也。
不诳語者。
聞如是法皆得解脫也。
不異語者。
一切萬法本自空寂。
将何為異也。
傅大士曰。
衆生與蘊界。
名别體非殊。
了知心是幻。
迷情見有餘。
真言言不妄。
實語語非虛。
始終無變異。
性相本來如。
川禅師曰。
知恩者少。
負恩者多。
頌曰。
兩個伍伯是一貫。
阿爺元是丈夫漢。
分明對面向渠言。
凝水待得春風泮。
真語者。
實語者。
呵呵呵。
喏喏喏。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六祖曰。
無實者。
以法體空寂。
無相可得。
然中有恒沙性德。
用之不匮。
故言無虛。
王日休曰。
此法但為衆生而設。
非真性中所有。
故非為真實也。
然不可不藉此以悟明真性。
又非徒然者。
故非為虛妄也。
陳雄曰。
法即以心傳心。
何法不因心之所立。
如來以無所得心。
而得夫真空無相之法。
此法即此心。
真體常存。
一以為實耶。
然實而若虛。
莫知其所以為實。
妙用無方。
一以為虛耶。
然虛而若實。
莫知其所以為虛。
實而無實。
虛而無虛。
其亦真空之妙欤。
李文會曰。
此法無實者。
心體空寂。
無相可得也。
無虛者。
内有河沙功德。
用而不竭也。
欲言其實。
無形可觀。
無相可得。
欲言其虛。
見能作用。
是故不可言有。
不可言無。
有而不有。
無而不無。
言辭不及。
其惟聖人乎。
若不離相修行。
無由達此法也。
傅大士頌曰。
證空便為實。
執我乃成虛。
非空亦非有。
誰有複誰無。
對病應施藥。
無病藥還袪。
須依二空理。
穎脫入無餘。
川禅師曰。
水中鹽味。
色裡膠青。
頌曰。
硬似鐵。
軟如酥。
看時有。
覓還無。
雖然步步常相守。
要且無人識得渠。
咦。
須菩提。
若菩薩心。
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即無所見。
若菩薩心。
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王日休曰。
布施。
謂法施。
乃教化衆生也。
若菩薩住于法而行布施。
即是教化衆生著于法。
無由而見真性。
故如人入暗。
則無所見。
若不著于法以教化衆生。
則衆生由此開悟而見真性。
故如人有目。
又得日光明以照之。
乃見種種形色也。
僧若讷曰。
無相布施。
心不住法。
則見真如。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了一切境。
陳雄曰。
菩薩雲者。
修行人通稱也。
設若菩薩心與法俱勝。
故有所住。
而行其希求布施。
此則無明暗障。
貪愛自蔽。
不悟真空妙理者也。
如人處闇室之中。
昏昏冥冥。
而一無所見矣。
設若菩薩心與法俱泯。
故無所住而行其無希求布施。
此則豁金剛眼。
然般若燈。
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自覺己圓。
又能覺他。
李文會曰。
如人入暗。
即無所見者。
衆生之心本自無住。
無住之心。
即見諸法實相。
名為菩薩。
二乘之人。
心住于法。
不見諸法實相。
背菩提路。
何異凡夫。
如人背明而入暗室。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者。
二乘之人。
不見色而住色。
譬如不見坑阱。
而墜坑阱。
菩薩見色而不住色。
譬如見坑阱不墜坑阱。
一切諸法。
但有假名。
二乘之人。
為無慧眼。
不辨真假。
菩薩即有慧眼。
見種種色。
悉皆無相故。
達磨祖師曰。
不見色。
即是見色耳。
逍遙翁曰。
所見有是。
有不是。
此世間妄眼。
無是無不是。
此世間之真眼。
所知有可有不可。
此世間妄心。
無可無不可。
此出世之真心也。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即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陳雄曰。
當來世者。
如來滅後。
像法末法之世也。
此經者。
載真空無相法之經也。
此經當此世。
非種善根者。
難可得值。
設若能受持讀誦。
不獨為口耳之學。
抑亦究心學之妙。
茲其所以為能也。
能爾。
則如來豈庸釋于我。
必以無上知見。
而昭鑒之。
則無量無邊功德。
舉皆成就矣。
非特利于一身。
且将普施于群生。
非特利于一時。
且将遍及于千萬億劫。
所謂無量無邊功德也。
顔丙曰。
如來所得見性之法。
不屬有無二境。
所以道無實無虛。
若菩薩心著于法布施。
是為著相。
既曰著相。
則無智慧。
故如人入闇室中。
生無所見。
若心不着法布施。
是人洞達明了。
不受人瞞。
故如人本有眼目。
加以日光明照。
見種種形色。
曉然無隐。
若當來之世。
有善男善女。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直下頓悟謂之受。
行不暫舍謂之持。
即為自性如來。
以者。
用也。
能用佛之智慧。
所謂智慧者。
見性通徹。
又非外道聰明也。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見性功德。
李文會曰。
當來之世者。
即是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濁惡之時也。
即為如來以佛智慧者。
若人心常精進。
讀誦是經。
即覺慧性漸開。
應當了悟實相。
人法二空。
不被一切善惡凡聖諸境惑亂。
即同如來智慧性也。
悉知悉見是人成就功德者。
三世諸佛無不知。
見了悟之人。
故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川禅師曰。
因地而倒因地而起。
地向你道甚麼。
頌曰。
世間萬事不如常。
又不驚人又久長。
如常恰似秋風至。
無意涼人人自涼。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行持此經者。
功德不可量。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以身布施。
若複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
王日休曰。
初日分。
謂早晨。
中日分。
謂日午。
後日分。
謂晚間。
蓋西土之言如此。
佛生其中。
而從其方言也。
然于此經。
一起信心。
得福尚多。
于此一日三時。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百千萬億劫無量無數者。
以彼雖受無量福報。
乃世間福耳。
受世間福者。
乃染煩惱之因。
又因以作惡也。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則自此種善根矣。
善根既種。
則曰見增長。
愈久而愈盛。
此則為出世間福。
故彼不可以比。
而勝于彼無量無數也。
且人一日三時。
烏得有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哉。
蓋假喻耳。
乃極言其不可以比也。
陳雄曰。
佛恐世人執着如來忍辱之說。
徒以身布施。
而于自己性。
與他人性。
無纖毫利益。
故于十三分言之。
至此複言屢救其失。
肇法師曰。
從旦至辰。
名初日分。
從辰至未。
名中日分。
從未至戌。
名後日分。
于此三時乃至無量百千萬億劫舍身布施。
亦不及受持是經見自性耳。
見自性者。
謂深明實相。
人法二空。
乃是大悟人也。
傅大士頌曰。
衆生及壽者。
蘊上假虛名。
如龜毛不實。
似兔角無形。
(寒山詩曰。
身着空華衣。
足攝龜毛履。
手把兔角弓。
拟躬無明鬼。
龜本無毛。
而謂之龜毛。
兔本無角。
而謂之兔角皆假虛名耳。
今衆生壽者五蘊之上。
豈有是哉。
亦假虛名而謂之衆生。
謂之壽者。
亦猶龜毛之不實兔角之無形也)舍身由妄識。
施命為迷情。
詳論福與智。
不及受持經。
李文會曰。
信心不逆者。
信順于理。
故雲不逆。
法華經雲。
瞻仰尊顔。
目不暫舍。
心常精進無有間斷也。
受持讀誦者。
行解相應謂之受。
勇猛精進謂之持。
心不散亂謂之讀。
見性不逆謂之誦。
為人解說者。
謂己悟入能見自性。
方便為人解說此經。
令悟實相。
成無上道。
此為法施。
無所住相功德無有邊際。
勝前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功德。
百千萬倍。
川禅師曰。
人天福報即不無。
佛法未夢見在。
頌曰。
初中後發施心同。
功德無邊算莫窮。
争似信心心不立。
一拳打破太虛空。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邊功德。
肇法師曰。
明此法門。
所有功德。
過心境界。
故不可以心思也。
過言境界。
故不可以口議也。
王日休曰。
所謂不可思議者。
不可以心思。
不可以言議也。
不可稱量者。
既言不可議。
則此所謂稱者。
非稱說之稱。
乃稱量之稱。
古者稱與秤字通用。
謂不可以秤秤也。
不可量者。
謂不可以器物量之也。
顔丙曰。
每日三次以恒河沙比身布施。
沙者言其多也。
如是積至無量不可數劫布施。
不如于此經典信心不逆。
不逆。
乃順行也。
其福尚能勝彼有為之福。
何況更能發心書寫受持讀誦。
為他人開解講說。
佛以簡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稱量者。
蓋諸佛贊歎。
不及此功德至大無有邊際也。
李文會曰。
無邊功德者。
若人于此經典。
了悟人法二空。
深明實相。
功德廣大。
即同佛心無有邊際。
不可稱量也。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王日休曰。
乘乃車乘之乘。
大乘。
謂菩薩乘也。
阿羅漢獨了生死不度衆生。
故雲小乘。
蓋如車乘之小者。
唯能自載而已。
緣覺之人。
半為人。
半為己。
故為中乘。
蓋如車乘之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