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注解卷之三

關燈
者也。

    菩薩為大乘者。

    謂如車乘之大者。

    普能載度一切衆生也。

    此經欲普度一切衆生。

    故為發菩薩大乘者說也。

    發乃起發之發。

    發大乘。

    謂起發此乘以濟度衆生也。

    最上乘者。

    謂佛乘也。

    佛又能兼菩薩而載度之。

    則在大乘之上。

    故為最上乘。

    以此乘之上。

    不複有乘。

    故為最上也。

    此經又為起發佛乘者說。

    謂佛之化度菩薩。

    亦以此經之理也。

     李文會曰。

    為發大乘者說者。

    智慧廣大。

    能見自性。

    色空俱遣。

    不着二邊。

    二邊既無。

    即無中道可立。

    不染萬境。

    即是大乘菩薩所行之道也。

    為發最上乘者說者。

    不見垢穢可厭。

    不見清淨可求。

    無遣可遣。

    亦不言無遣。

    無住可住。

    亦不言無住。

    心量廣大。

    廓若太虛。

    無有邊際。

    即是最上乘諸佛地位也。

     黃檗禅師曰。

    如來現世。

    欲說一乘真法。

    則衆生不信興謗。

    沒于苦海。

    若都不說。

    則堕悭貪。

    不為衆生普舍妙道。

    遂設方便。

    說有三乘。

    乘有大小。

    得有淺深。

    皆非定法。

    故雲唯有一乘道。

    餘二則非真也。

     川禅師曰。

    如斬一握絲。

    一斬一切斷。

    頌曰。

    一拳打倒化城關。

    一腳趯翻元妙寨。

    南北東西信步行。

    休覓大悲觀自在。

    大乘說。

    最上說。

    一捧一條痕。

    一掌一握血。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

    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

    不可稱。

    無有邊。

    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

    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謝靈運曰。

    千載不墜。

    由于人弘。

    任持運行。

    荷擔義也。

     李文會曰。

    廣為人說。

    知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者。

    此謂上根器人。

    深明此經。

    了悟佛意。

    持此大乘經典為人解說。

    令諸學者。

    各見自性無相之理。

    得見本源自心是佛。

    當知此人功德。

    無有邊際。

    不可稱量也。

    馬祖雲。

    汝等諸人。

    須信自心是佛。

    此心即是佛心。

    又雲。

    心外無别佛。

    佛外無别心。

    佛國白禅師雲。

    心心即佛佛心心。

    佛佛心心即佛心。

    心佛悟來無一物。

    将軍止渴望梅林。

    華嚴經雲。

    若不信自心是佛。

    無有是處。

    圓悟禅師雲。

    即心即佛。

    已是八字打開。

    非佛非心。

    重問當陽點破。

    不尋其言。

    一直便透。

    方見古人赤心片片。

    若也躊蹰。

    則當面蹉過了也。

    又心佛頌雲。

    佛即心兮心即佛。

    心佛從來皆妄物。

    若知無佛複無心。

    始是真如法身佛。

    佛佛佛。

    沒模樣。

    一顆圓光含萬象。

    無體之體即真體。

    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

    不動不靜不來往。

    無異無同無有無。

    難取難舍難指望。

    内外圓明到處通。

    一佛國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

    一個身心萬個同。

    知之須會無心法。

    不染不淨為淨業。

    善惡千端無有無。

    便是南無大迦葉。

     黃檗禅師曰。

    汝但除卻凡情聖境。

    心外更别無佛。

    祖師西來。

    直指一切人全體是佛。

    汝今不識。

    執凡執聖。

    向外馳騁。

    返自迷心。

    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

    一念情生。

    即堕異趣。

    無始以來。

    不異今日。

    無有異法。

    故名成等正覺。

    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聞經解義。

    如說修行。

    廣為人說無相之法。

    令諸學者悟明心地。

    能行無相無著之行。

    開發心中智慧光明。

    離諸塵勞妄念。

    共成無上菩提。

    當知此人負荷自性如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于身内也。

     傅大士頌曰。

    遍計于先了。

    圓成證此時。

    宿乘無礙慧。

    方便勸人持。

     川禅師曰。

    擘開太華手。

    須是巨靈神。

    頌曰。

    堆山積嶽來。

    一一盡塵埃。

    眼裡瞳人碧。

    胸中氣若雷。

    出邊沙塞靜。

    入國貫英才。

    一片寸心如海大。

    波清幾見去還來。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着我見。

    人見。

    衆生見。

    壽者見。

    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

    為人解說。

     王日休曰。

    樂。

    去聲。

    好也。

    小法。

    謂外道法也。

    外道之法。

    正為着。

    于有我人衆生壽者。

    故為種種之說。

    如此。

    則于此經不相合矣。

    故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也。

     陳雄曰。

    小法者。

    小乘法也。

    法華經雲。

    鈍根樂小法。

    言其志意下劣。

    不發大乘心者也。

    是人堕于邪見。

    不知所謂大乘最上乘法。

    盡在此經。

    且不聽誦。

    況能為人解說乎。

    着我人見。

    堕邪見也。

    圓覺經雲。

    求大乘者。

    不堕邪見是也。

     李文會曰。

    若樂小法者。

    凡夫愚鈍之量。

    不能聽信。

    廣學無上菩提。

    隻修福慧。

    六道輪回因果之法。

    縱能強學。

    執着多聞。

    為人解說。

    被明眼人觑着。

    手忙腳亂。

    一場敗阙。

    保甯永禅師雲。

    顔色規模恰似真。

    人前拈弄越光新。

    及乎入火重烹試。

    到了終歸是假銀。

     黃檗禅師曰。

    古人心利。

    才聞一言。

    便乃絕學。

    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閑道人也。

    今時人隻欲多知多解。

    廣求文義。

    喚作修行。

    不知多知多解。

    翻成壅塞。

    皆為毒藥。

    盡向生滅中取。

    真如之中。

    都無此事。

    從前所有一切解處。

    盡須并卻令空。

    即是空如來藏。

    如來藏者。

    更無纖塵可有。

    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亦雲我于然燈佛所。

    無有少法可得。

    此語隻為空你情解知量。

    但消融表裡情盡。

    都無依執。

    是無事人。

    三乘教網。

    隻是應機之藥。

    随宜所說。

    臨時施設。

    各各不同。

    但能了知。

    即不被惑。

    第一不得于心境上守文作解。

    何以如此。

    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我此宗門不論此事。

    但止息念亡慮即休。

    更不用思前慮後。

    又雲。

    學般若人。

    不見有一法可得。

    絕意三乘。

    唯一真實。

    不可證得。

    謂我能證能得者。

    皆增上慢人。

    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

    皆斯徒也。

    是故佛言。

    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實無所得。

    默契而已。

    學者思之。

    但止依正法修行。

    放下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即不被一切諸境惑亂修行。

    正法眼藏雲。

    若欲修行。

    當依正法。

    心體離念。

    相等虛空。

    不落聖凡。

    身心平等。

    如是修者。

    名為正法也。

     川禅師曰。

    仁者見之謂之仁。

    智者見之謂之智。

    頌曰。

    不學英雄不讀書。

    波波役役走長途。

    娘生寶藏無心用。

    甘作無知餓死夫。

    争怪得别人。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

    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陳雄曰。

    在在處處。

    言所在之處不一也。

    若有此真經。

    譬如摩尼寶珠瑞光輝煥。

    則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者。

    所應供養。

    即此處便是如來真身舍利寶塔。

    其誰不恭敬供養禮拜圍繞。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諸華香。

    即法華經所謂須曼那華香。

    阇提華香。

    末利華香。

    瞻蔔華香。

    青蓮白蓮華香是也。

     顔丙曰。

    大乘者。

    乃大根大器之人。

    一撥便轉。

    不樂小法。

    最上乘者。

    不居佛位。

    不重己靈。

    高超十地。

    (大藏一覽集雲。

    菩薩十地者。

    歡喜地。

    證聖位故。

    離垢地。

    身心清淨。

    發光地。

    智已生明。

    焰慧地。

    妙解廓照。

    現前地。

    通達真俗。

    難勝地。

    功行超越。

    遠行地。

    随方應化。

    不動地。

    忍智自如。

    善慧地。

    通力自在。

    法雲地。

    大智圓明)明了大法。

    此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底人。

    長沙雲。

    百尺竿頭坐底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

    十方世界現全身。

    僧問。

    果如百尺竿頭。

    如何進步。

    長沙雲。

    朗州山。

    澧州水。

    僧雲。

    不會。

    長沙雲。

    四海五湖皇化裡。

    此明眼人。

    即為負荷自性如來阿耨菩提。

    若愛樂小法者。

    小法即世間有為法。

    則着四相。

    既着四相。

    宜其不能聽受解說此經。

    在在處處若有悟此經。

    即如佛塔。

    天人阿修羅。

    皆恭敬作禮。

    常持華香而散持經之處。

    供養此人。

    是謂一人辦心。

    諸天辦供也。

     李文會曰。

    在在處處若有此經者。

    一切衆生六根運用。

    種種施為。

    常在法性三昧之中。

    若悟此理。

    即在在處處有此經也。

    一切世間者。

    謂有為之心也。

    天人阿修羅者。

    天者逸樂心。

    人者善惡心。

    阿修羅者瞋恨心。

    但存此心。

    不得解脫。

    所應供養者。

    若無天人阿修羅心。

    是名供養。

    即為是塔者。

    解脫之性。

    巍巍高顯。

    故雲是塔也。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者。

    當于解脫性中。

    開敷知見薰植萬行。

    即法界性自然顯現。

     傅大士頌曰。

    所作依他性。

    修成功德林。

    (子榮曰。

    所作依他性者。

    凡日用施為。

    皆是真如妙用。

    故雲依他性。

    修成功德林者。

    修習成就菩提道果也)終無趨寂意。

    唯有濟群心。

    (子榮曰。

    終無趨寂意。

    唯有濟群心者。

    即不效小乘人且期自利。

    沉空趨寂。

    唯有大乘利衆生心也。

    護法論雲。

    傅大士齊建武四年丁醜五月八日生。

    時有天竺僧嵩頭陀來謂曰。

    我昔與汝毗婆屍佛所。

    同發誓願。

    今兜率天宮衣缽見在。

    何日當還。

    大士曰。

    度生為急。

    何思彼樂乎。

    蓋謂度生為急者。

    即唯有濟群心。

    何思彼樂者。

    即終無趨寂意也)行悲悲廣大。

    用智智弘深。

    利他兼自利。

    小聖讵能任(小聖乃小乘人也)。

     川禅師曰。

    鎮州蘿蔔。

    雲門糊餅。

    (僧問趙州。

    親見南泉是否。

    州雲。

    鎮州出大蘿蔔頭。

    僧問雲門。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門雲。

    糊餅。

    又雲。

    作麼生是聞聲悟道。

    見色明心。

    乃雲觀音菩薩将錢來買糊餅。

    放下手雲。

    元來隻是饅頭)頌曰。

    與君同步又同鄉。

    起坐相從歲月長。

    渴飲饑?常對面。

    不須回首更思量。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若能常清淨。

    業障盡冰消。

     複次須菩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

    即為消滅。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音韋)。

     僧若讷曰。

    上明生善。

    今明滅惡。

    造作定業。

    不可逃避。

    行般若故。

    易重為輕。

    大論雲。

    先世重罪。

    應入地獄。

    以行般若故。

    現世輕受。

    譬如重囚應死。

    有勢力護。

    則受鞭杖而已。

     陳雄曰。

    持此真經。

    有彌天功德。

    為天人所恭敬供養宜矣。

    今且為人所輕賤。

    何也。

    蓋是人前生罪業深重。

    當堕地獄。

    餓鬼。

    畜生。

    阿修羅道。

    永無出期。

    以今生持經之功。

    止為人輕賤罵辱而已。

    則前生罪業為之消除。

    當來世佛果菩提。

    可得成就矣。

    世人喜于為惡。

    嫉于為善者多矣。

    一見是人為人輕賤。

    便謂讀經為無益。

    福報為虛語。

    甚者有雲門之罵。

    藥山之戒。

    使人人起退轉心。

    所以長善而救失雲。

     顔丙曰。

    若人前世曾作罪業。

    故今世被人輕賤。

    應堕落惡道。

    若能受持讀誦此經。

    直下見性如大虛空。

    方知罪性本空。

    故雲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又得無上正等正覺。

    昔有二比邱。

    一犯淫罪。

    一犯殺罪。

    中心不安。

    求波離尊者忏悔。

    波離即以小乘法為彼雪忏。

    二比邱愈生疑懼。

    後遇維摩大士卻為解說雲。

    罪性本空。

    不在中間内外。

    二比邱聞之頓悟。

    直下寂然空闊。

    無罪可得。

    所以永嘉雲。

    維摩大士頓除疑。

    猶如赫日消霜雪。

     李文會曰。

    此謂若人受持讀誦此經。

    應合得人恭敬。

    今複有疾患貧窮諸苦。

    反為人所憎惡。

    世人不達先業。

    将謂誦經為善即無應驗。

    遂生疑惑。

    殊不知若非經力。

    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折三塗之報。

    速得無上菩提。

     傅大士頌曰。

    先身有報障。

    今日受持經。

    暫被人輕賤。

    轉重複還輕。

    若了依他起。

    能除遍計情。

    常依般若觀。

    何慮不圓成。

     張無盡曰。

    四序炎涼去複還。

    聖凡隻在刹那間。

    前生罪業今生賤。

    了卻前生罪業山。

     川禅師雲。

    不因一事。

    不長一智。

    頌曰。

    贊不及。

    毀不及。

    若了一。

    萬事畢。

    無欠無餘若太虛。

    為君題作波羅蜜。

     須菩提。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

    無空過者。

    若複有人于後末世。

    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

     疏鈔雲。

    佛言我之供佛功德千萬億倍。

    不及持經功德一分。

    故雲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王日休曰。

    梵語阿僧祇。

    此雲無央數。

    梵語那由他。

    此雲一萬萬。

    于無量無央數劫。

    在然燈佛先。

    則釋迦佛說此經時。

    去然燈佛已無量無數矣。

    又于其先。

    遇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出世。

    則其劫數。

    固不勝其多。

    佛眼皆能見之。

    以慧性為無窮。

    故無始以來事皆知之。

    此所以為佛也。

    人皆有此慧性。

    但蔽之耳。

    供養如是諸佛。

    其功德。

    終不可及此經功德。

    以彼則為财施。

    受财施之報者日漸少。

    而終至于有盡。

    此則為善根。

    善根則日滋長。

    而終至于成佛。

    故無窮也。

    以有盡比無窮。

    所以不可及也。

     陳雄曰。

    阿僧祗。

    那由他。

    梵語皆無數之謂。

    曆無數劫。

    供無數佛。

    求福而已。

    不若持此真經。

    見自本性。

    永離輪回。

    五祖雲。

    終日供養。

    隻求福田。

    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

    福何可救。

    是故供佛功德。

    雖百分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之多。

    譬如微塵恒沙。

    皆不及持經功德之一分也。

    末世人徒知事佛。

    而不知佛究竟處。

    盡在此經。

    舍經何從而得。

    是以作如是說而第其優劣。

    梁武帝造寺布施。

    供佛設齋。

    問達磨祖師有何功德。

    答曰。

    實無功德。

    後人不了此意。

    韶州韋使君因問六祖。

    六祖大師開示之曰。

    造寺布施。

    供佛設齋。

    名為修福。

    不可将福以為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

    非在修福。

    又曰。

    功德在自性。

    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

    此所以福不及功德。

    供佛不及持經也。

     李文會曰。

    阿僧祗劫者。

    梵語也。

    唐言無數時。

    供養阿僧祗恒河沙佛。

    施寶滿三千大千世界。

    舍身數如微塵。

    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于此經典得悟真性。

    勝前所得功德百千萬億。

    達磨對梁武帝雲。

    造寺寫經供養布施功德。

    隻獲人天小果。

    實非功德也川禅師曰。

    功不浪施。

    頌曰。

    億千供佛福無邊。

    争似常将古教看。

    白紙上頭書黑字。

    請君開眼目前觀。

    風寂寂。

    水漣漣。

    謝家人秪在漁船。

     須菩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于後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

    心即狂亂。

    狐疑不信。

     僧若讷曰。

    狐疑者。

    狐是獸。

    一名野犴。

    其性多疑。

    每渡河冰。

    且聽且渡。

    上雖較量彰顯福德之多。

    猶是略說。

    若更具說。

    聞者狐疑。

    心必狂亂。

     李文會曰。

    所得功德。

    我若具說者。

    謂說悟後淨妙境界也。

    前為樂小法者。

    為說降住小乘之法。

    欲令悟入。

    尚茲不信。

    若便為說見性大乘之法。

    解通人曠。

    得必無涯。

    狂亂不信。

    徒使其狐疑也。

     須菩提。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王日休曰。

    具。

    盡也。

    我若盡說其功德。

    人聞之。

    心則狂亂。

    狐疑不信。

    以其極大。

    人則驚怪。

    故甚者心則狂亂。

    其次則疑惑不信也。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者。

    謂此經之義。

    不可以心思。

    亦不可以言議。

    若人依此修行。

    及得果報。

    亦豈可以心思言議哉。

    佛數數言此經功德。

    至此又極稱之者。

    豈虛言哉。

    以其悟明真性。

    脫離輪回之本。

    是豈有窮盡耶。

     顔丙曰。

    梵語阿僧祗劫。

    此雲不可數劫。

    佛于然燈佛前得值無數諸佛。

    一一供養承事。

    未曾空過。

    若後世有人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見性功德。

    比我前供養功德。

    百分不及他一分。

    見性功德有百千萬億分。

    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佛言我若說持經功德。

    或人聞之。

    心生狂亂。

    疑惑不信。

    當知此經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不信佛言反生诽謗。

    惡果既熟。

    必受惡報。

     謝靈運曰。

    萬行淵深。

    義且難測。

    菩提妙果。

    豈得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