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注解卷之三

關燈
川禅師曰。

    各各眉毛眼上橫。

    頌曰。

    良藥苦口。

    忠言逆耳。

    冷暖自知。

    如魚飲水。

    何須他日待龍華。

    今朝先授菩提記。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直下究竟。

    本無我體。

     爾時須菩提。

    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

    善男子。

    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滅度一切衆生已。

    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疏鈔曰。

    言滅度一切衆生已者。

    時中妄想。

    取舍人我。

    貪嗔嫉妒。

    一切不善心。

    即是一切衆生。

    以無我心。

    将忍辱以降伏。

    令邪惡不生。

    即是滅度一切衆生已。

    已即盡也。

    言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即煩惱妄念。

    取舍貪嗔一切不善心。

    本自不有。

    因貪财色恩愛情重方有此心。

    今既知覺。

    以正智而滅之。

    亦不可見實有滅者。

    本自不生。

    今亦不滅。

    故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陳雄曰。

    大涅槃經雲。

    自未得度先度他。

    忏法曰。

    先度衆生。

    然後作佛。

    故度一切衆生者。

    我佛之所應為也。

    不然。

    則絕物矣。

    又何以作佛耶。

    佛了真空無相。

    則能所俱寂。

    雖衆生已滅度。

    且不起能度之一念。

    亦不見所度之衆生。

    故曰無一衆生實滅度者。

     李文會曰。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者。

    注見善現起請分中。

    當生如是心者。

    謂二乘之人。

    執着諸相。

    起諸妄念。

    如來指示。

    令其心常空寂。

    湛然清淨。

     黃檗禅師曰。

    心淨其心。

    更無别法。

    此即真佛。

    佛與衆生一心無異。

    猶如虛空。

    無雜無染。

    如大日輪照四天下。

    日升之時。

    明遍天下。

    虛空不曾明。

    日沒之時。

    暗遍天下。

    虛空不曾暗。

    明暗之境。

    自相淩奪。

    虛空之性。

    廓然不變。

    佛與衆生。

    心亦如是。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者。

    佛言我今欲令一切衆生除滅妄念。

    令見真性。

     圭峰禅師曰。

    覺諸相空。

    心自無念。

    念起即覺。

    覺之即無。

    修行妙門。

    唯在此也。

     慈受禅師曰。

    有利根者。

    一撥便轉。

    性頑鈍者。

    隻在夢中。

    山僧有個醒磕睡底道理。

    不免傾心吐膽而為諸人說破。

    良久雲。

    且勤照管鼻孔。

    愚者若見此。

    一如路逢客。

    智者見點頭。

    恰如饑得食。

    滅度一切衆生已。

    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此謂不可見有衆生是自己度者。

    若有此念。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即非菩薩清淨心也。

     川禅師曰。

    有時因好月。

    不覺過滄洲。

    頌曰。

    若問雲何住。

    非中及有無。

    頭無纖草蓋。

    足不履閻浮。

    細似鱗虛析。

    輕如蝶舞初。

    衆生滅盡知無滅。

    此是随流大丈夫。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衆生相。

    壽者相。

    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

    須菩提。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六祖曰。

    須菩提問佛。

    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若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依何法而住。

    如何降伏其心。

    佛言。

    當發度脫一切衆生心。

    度脫一切衆生。

    盡得成佛已。

    不得見有一衆生。

    是我滅度者。

    何以故。

    為除能所心也。

    除有衆生心也。

    亦除我見心也。

     王日休曰。

    此分大概如第三分所言。

    須菩提于此再問者。

    豈非為續來聽者問乎。

    佛再言之。

    唯增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

    且上既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

    生如是心。

    則是法矣。

    若無法。

    烏能得見真性而成佛乎。

    然此乃言實無有法。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也。

    蓋上言當生如是心者。

    是心亦非真性中所有。

    亦為妄爾。

    故此言實無有法。

    其意乃在于實字。

    謂究其實。

    則真性中無此也。

    佛恐弟子。

    誤認所謂當生如是心者為真實。

    故此又說破以為非實也。

    然則非徒本無一切衆生而發此求真性之心者。

    亦本無法。

    蓋真性中本來蕩然空空。

    所謂一法不立。

    一塵不染者是也。

     顔丙曰。

    當生如是心者。

    當發這個心。

    佛度衆生已盡。

    性本空故。

    無一衆生可滅度者。

    若生四相望報心。

    即非菩薩。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蓋實際不受一塵。

    何有于法。

     傅大士頌曰。

    空生重請問。

    無心為自身。

    欲發菩提者。

    當了現前因。

    行悲疑似妄。

    用智最言真。

    度生權立我。

    證理即無人。

     川禅師曰。

    少他一分又争得。

    頌曰。

    獨坐翛然一室空。

    更無南北與西東。

    雖然不借陽和力。

    争奈桃華一樣紅。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于然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王日休曰。

    如來。

    佛自謂也。

    然燈佛。

    乃釋迦牟尼佛本師也。

    佛呼須菩提問雲。

    我始于本師然燈佛處有法所得。

    名之為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否。

     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于然燈佛所。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祖曰。

    佛告須菩提。

    我于師處。

    不除四相。

    得授記不。

    須菩提深解無相之理。

    故言不也。

     李文會曰。

    佛言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三菩提不者。

    須菩提謂若有般若了悟心在。

    即是有法。

    尚有所得之心。

    故雲無有法得三菩提也。

     佛言如是如是。

     李文會曰。

    佛言如是如是者。

    善契如來之法意也。

     川禅師曰。

    若不同床睡。

    争知紙被穿。

    頌曰。

    打鼓弄琵琶。

    相逢兩會家。

    君行楊柳岸。

    我宿渡頭沙。

    江上晚來疏雨過。

    數峰蒼翠接天霞。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

    佛深以須菩提之言為當。

    故再稱如是。

    複呼須菩提而随其言。

    以為實無有法。

    如來所得。

    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者。

    深然之之意也。

     須菩提。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王日休曰。

    若有法可得。

    則然燈佛即傳之矣。

    何待授記當來世。

    方得作佛耶。

    釋迦之義此雲能仁。

    牟尼之義此雲寂默。

    能仁者。

    即心性無邊。

    含容一切。

    寂默者。

    即心體本寂。

    動靜不幹也。

    釋迦于周昭王二十四年。

    歲在甲寅。

    四月八日化從母右脅而生。

    自行七步。

    舉其右手。

    作師子吼。

    天上天下。

    惟我獨尊。

    九龍空中吐清淨水。

    濯太子身。

    名悉達多。

    此言頓吉。

    至穆王五十三年。

    歲次壬申。

    二月十五日。

    于俱屍羅國大城。

    娑羅樹間示般涅槃。

    世尊住世七十九年也。

     無名氏曰。

    萬法本空。

    若于法有得。

    是為執相。

    一心無礙。

    若于覺有證。

    是為有我。

    能所未除。

    佛豈印證哉。

    授記者。

    謂能了悟真性。

    必得成佛也。

     李文會曰。

    若有一切法。

    是有一切心。

    故雲即非佛法。

    若無一切法。

    是無一切心。

    雲何不是佛。

    故龍牙和尚雲。

    深念門前樹。

    能令鳥泊栖。

    來者無心喚。

    去者不慕歸。

    若人心似樹。

    與道不相違。

    與我授記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者。

    始因智慧而得見性。

    若有能所之心。

    即是有法可得。

    性同凡夫。

    如何得授記耶。

    然無記可記是名授記。

    若于心上無纖粟停留。

    即是無法可得。

    自性清淨。

    故雲來世當得作佛。

     慈受禅師頌曰。

    一顆靈丹大似拳。

    服來平地便升仙。

    塵緣若有絲毫在。

    蹉過蓬萊路八千。

     川禅師曰。

    貧似範丹。

    氣如項羽。

    頌曰。

    上無片瓦。

    下無卓錐。

    日往月來。

    不知是誰。

    噫。

     以實無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何以故。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王日休曰。

    且此所謂如來者。

    本謂真性佛。

    蓋如者。

    謂真性遍虛空世界而常自如。

    若欲現而為一切無不可者。

    故謂之如。

    又随所感而來現。

    故名如來。

    是如來者。

    真性之名也。

    故詳言之。

    則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略言之。

    則為如來。

    又略言之。

    則為佛。

    然則佛與如來者。

    有時指色身而言。

    若如來有肉眼不。

    如來以其佛智。

    悉知是人是也。

    此則謂真性耳。

    真性又名真如者。

    謂外物皆妄。

    唯性為真。

    其言如者。

    乃上文所謂真性自如。

    而無所不可現之意也。

    故以真實之性為真如。

    而又謂之如來也。

     僧若讷曰。

    如來者即真如也。

    真如不離諸法。

    故雲即諸法如義。

     陳雄曰。

    佛辯論如來膺釋迦尊号者何故。

    蓋以了諸法空。

    得如如之義也。

    如者。

    真如也。

    楞伽經雲。

    離不實妄想。

    是名如如住。

    如如者。

    得無所有境界。

    故維摩經雲。

    如者不二不異。

    一切法亦如也。

    衆聖賢亦如也。

    至于彌勒亦如也。

     李文會曰。

    一切諸法。

    本來清淨。

    蓋由取舍分别諸法。

    所以濁亂。

    不得自如。

    心若清淨。

    則自然如中天杲日。

    曆曆分明。

    于諸法上都無取舍分别。

    即是諸法如義。

    又雲。

    若不修因。

    即無證果。

    須無因果法之可得。

    諸法皆如。

    如理即佛。

     傅大士頌曰。

    法性非因果。

    如理不從因。

    謂得然燈記。

    甯知是舊身。

     川禅師曰。

    且住且住。

    文殊與淨名對談不二。

    如何是不二。

    不得動着。

    動着則三十棒。

    頌曰。

    上是天兮下是地。

    男是男兮女是女。

    牧童撞着看牛兒。

    大家齊唱啰啰哩。

    是何曲調。

    萬年歡。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

    佛謂若有人言。

    佛得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

    是人則為妄語。

    何則。

    真性者。

    佛本來自有之。

    止為除盡外妄。

    乃見真性耳。

    凡言得者。

    皆自外而得。

    此真性豈有自外而得哉。

    故言得者。

    則為不實語也。

    佛乃呼須菩提而自答雲。

    非有法如來得之。

    名其法為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也。

    蓋性則吾之本有。

    法則自外而來。

    惟假法以去除外妄而明真性。

    豈謂于法有所得而名為真性哉。

     陳雄曰。

    如來于菩提無上道得之心傳。

    于法實無所得。

    不善言如來者。

    言如來有所得。

    是不明如來心傳之語。

    佛故呼須菩提而告之曰。

    實無有法可得。

    蓋沮人言之謬妄也。

     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無實無虛。

     王日休曰。

    如來所得正覺之法者。

    謂佛所得以明真性之法也。

    此非真性中所有。

    故曰非實。

    謂亦為妄也。

    然必賴于此以明真性。

    故雲非虛。

     陳雄曰。

    如來了無所得而其所得者。

    菩提無上道耳。

    蓋菩提無上道。

    有真空妙理存乎其間。

    實而無實。

    虛而無虛。

    與十四分如來所得法同。

     僧微師曰。

    無實者。

    以菩提無色相故。

    無虛者。

    色相空處。

    即是菩提。

    故知如來所證菩提之法。

    不空不有。

    故曰無實無虛。

     李文會曰。

    于是中者。

    清淨心也。

    無實者。

    真空無分别。

    故境界經雲。

    諸欲不染故。

    敬禮無所觀。

    無虛者。

    妙用也。

    具河沙德用也。

     川禅師曰。

    富嫌千口少。

    貧恨一身多。

    頌曰。

    生涯如夢若浮雲。

    活計都無絕六親。

    留得一雙青白眼。

    笑看無限往來人。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

    皆是佛法。

     王日休曰。

    因是之故。

    佛說諸法。

    皆是用之以修行。

    而成佛之法也。

    然則法又豈可以無哉。

    今禅家絕不用法。

    大背經意矣。

    佛所以随說而又掃去者。

    蓋謂不可泥于法月。

    豈可絕無法哉。

    傅大士之頌曰。

    渡河須用筏。

    到岸不須船。

    今禅家不用法。

    乃未到岸而不須船者。

    豈不自溺于苦海且誤人于苦海哉。

     陳雄曰。

    佛即心也。

    心即法也。

    有是佛心。

    則必有佛法。

    如來說一切法。

    無一切外道邪說廁于其間。

    故斷之曰。

    皆是佛法。

     馬祖曰。

    一切衆生。

    從無量劫來。

    不出法性三昧。

    長在法性中。

    着衣吃飯。

    言談秪對。

    六根運用。

    一切施為。

    盡是法性。

    不解返源。

    所以随名逐相。

    迷情妄起。

    造種種業。

    若能一念回光返照。

    全體聖心。

    何處不是佛法。

     川禅師曰。

    明明百草頭。

    明明祖師意。

    頌曰。

    會造逡巡酒。

    能開頃刻華。

    琴彈碧玉調。

    爐煉白丹砂。

    幾般伎倆從何得。

    須信風流出當家。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王日休曰。

    修又恐人泥于法。

    故又呼須菩提而言。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真實一切法。

    但假此以修行耳。

    非真性中所有。

    故虛名為一切法而已。

     顔丙曰。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乃如如不動之意。

    于是中無實無虛。

    無實者。

    向甚處摸索。

    無虛者。

    何處不分明。

    虛實乃斷見常見。

    大士雲。

    斷常俱不染。

    所以道即非一切法。

     川禅師曰。

    上大大。

    邱乙己。

    頌曰。

    是法非法不是法。

    死水藏龍活潑潑。

    是心非心不是心。

    逼塞虛空古到今。

    秪者是絕追尋。

    無限野雲風卷盡。

    一輪孤月照天心。

     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

    世尊。

    如來說人身長大。

    即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

    須菩提以嘗門佛說此語。

    故曉此理。

    乃呼世尊而答雲。

    如來說人身長大。

    則非真實大身。

    是虛名為大身而已。

    第十分所言是也。

     李文會曰。

    色身有相。

    為非大身。

    法身無相。

    廣大無邊。

    是名大身。

    黃檗有雲。

    虛空即法身。

    法身即虛空。

    是名大身也。

     川禅師曰。

    喚作一物即不中。

    (南獄懷讓禅師見六祖。

    祖問什麼處來。

    曰。

    嵩山來。

    祖曰。

    是什麼物恁麼來。

    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頌曰。

    天産英靈六尺軀。

    能文能武善經書。

    一朝識破娘生面。

    方信閑名滿五湖。

     須菩提。

    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即不名菩薩。

     王日休曰。

    梵語菩薩。

    此雲覺衆生。

    佛又呼須菩提而言。

    菩薩亦如是者。

    此如是乃指上文。

    蓋謂覺衆生者。

    亦非為真實。

    亦如大身之不為真實徒虛名而已。

    何則真性中。

    豈有覺衆生哉。

    唯有佛謂之覺。

    覺即真性也。

    若作是言者。

    此是言乃指下文。

    謂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即不名菩薩者。

    謂以衆生為有。

    而我乃化之成佛。

    而得滅度。

    如此見識。

    則不可名之為覺衆生。

    以一切衆生。

    于真性中本無。

    惟從業緣中現。

    故不可以為有也。

     李文會曰。

    即不名菩薩者。

    二乘之人。

    若有煩惱妄想。

    不能除滅。

    即同凡夫。

    滅色取空。

    不了色性。

    即非菩薩。

    淨名經雲。

    色性自空。

    非色滅空。

    如病眼人見空中華無有是處。

     何以故。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名為菩薩。

     王日休曰。

    佛又自問。

    何故上文之意。

    謂一切衆生為有者。

    不名為覺衆生乎。

    乃呼須菩提而自答雲。

    實無有法名為覺衆生者。

    謂真性中實無法。

    以名為覺衆生也。

    且修行而至于菩薩者。

    誠賴佛所說之法。

    故知修行之理。

    而此言實無有法者。

    特謂真性中無此法耳。

     李文會曰。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者。

    一切空寂。

    本來不生。

    不見有生死。

    不見有涅槃。

    不見有善惡。

    不見有凡聖。

    不見一切法。

    是名見法。

    正見之時。

    了無可見。

    即是菩薩。

    故雲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

    無我。

    無人。

    無衆生。

    無壽者。

     王日休曰。

    是故者。

    謂上文所言之故也。

    乃謂實無有法名為覺衆生之說也。

    佛說一切法。

    無我。

    無人。

    無衆生。

    無壽者。

    謂佛說諸法。

    皆謂我人衆生壽者。

    本無有也。

    此四者。

    統而言之。

    皆謂之衆生。

    此衆生既本無有。

    烏得有覺衆生乎。

     陳雄曰。

    上文言實無有法。

    尚何有法可說耶。

    然佛本無言說。

    其所說者。

    不過真空無相。

    維摩經雲。

    法無衆生。

    離衆生垢故。

    法無有我。

    離我垢故法無壽命。

    離生死故。

    法無有人。

    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