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注解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
世尊欲以真心悟人。
托大身以為問。
而須菩提深悟佛意。
遂有甚大之對。
恐大衆未曉。
為之辨論曰。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非身者。
法身也。
真心也。
文殊菩薩問世尊。
何名大身。
世尊曰。
非身是名大身。
具一切戒定慧。
了清淨法。
故名大身。
蓋亦指真心言之也。
如此則真心可以吞須彌山矣。
顔丙曰。
色身雖大。
如須彌山王。
畢竟非大。
為有生滅佛說非身。
非身乃為此身也。
本性無此妄身。
是名大身。
所謂佛身充滿于法界。
是也。
傅大士頌曰。
須彌高且大。
(子榮曰。
梵語須彌山。
此雲妙高山。
出衆山之最。
高大為第一。
是衆山之王。
更有六萬小山而為眷屬也)将喻法王身。
(子榮曰。
報身佛能現千重化。
化受用身。
化十地菩薩。
是為說法之王。
示現大身。
實無最大之相。
現心雖廣。
亦無有廣見之心量也)七寶齊圍繞。
(子榮曰。
須彌外更有十重金山圍繞也)六度次相鄰。
(子榮曰。
報身佛因中。
唯修六度萬行。
證得佛果。
故雲六度次相鄰也)四色成山相。
(延光集注。
須彌東方玻璃峰紅色。
南方琉璃峰青色。
西方真金峰赤色。
北方白玉峰白色。
榮曰。
須彌四面各有色。
喻報身佛有四相)慈悲作佛因。
(子榮曰。
菩薩人因地中。
皆修四無量心。
具慈悲喜舍。
修諸萬行。
方能成佛。
故雲作佛因)有形終不大。
無相乃為真(子榮曰。
有形不名為大身。
法身無相。
故名為大身也)。
川禅師曰。
設有向甚處着。
頌曰。
拟把須彌作幻軀。
饒君膽大更心粗。
目前指出千般有。
我道其中一也無。
便從這裡入。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現成公案。
不假施為。
此無為福。
勝他有為。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
甯為多不。
王日休曰。
西土有河。
名曰恒河。
佛多以此河沙為言者。
蓋因衆人之所見而取以為譬喻也。
然佛尚以此問須菩提甯為多不者。
蓋使須菩提先省悟此沙已不勝其多矣。
然後為下文之說也。
甯字。
儒家訓豈如此。
乃譯師用字。
止如助字然。
不須深考也。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
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李文會曰。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者。
一沙即篇一河。
是諸河中。
各有其沙。
河尚無數。
何況其沙也。
川禅師曰。
前三三。
後三三。
頌曰。
一二三四數河沙。
沙等恒河數更多。
算盡目前無一法。
方能靜處薩婆诃。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
勝前福德。
肇法師曰。
良由施福是染。
沉溺三有。
(三有。
謂三界。
三界不離于有。
故謂之三有)持經福淨。
超升彼岸。
是故勝也疏鈔雲。
佛重顯無為福。
勝有為福也。
圓覺經雲。
有大陀羅尼門。
名為圓覺。
流一切真如涅槃。
如此之理。
豈不是此經四句偈。
何故。
圓覺者。
妙性也。
因圓覺妙性。
流出一切真如之法。
涅槃之理。
不生滅之道。
從此而出。
亦同第八分之妙義也。
如是解者。
受持無廢。
自利利他。
普與有情。
鹹達其道。
而此福者。
即無為福也。
其福勝前恒河沙珍寶布施之福。
所以題号無為福勝之分。
王日休曰。
佛再呼須菩提言。
善男子。
善女人。
于此經中。
受其義理而持守之。
乃至以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則已不為惡業所縛。
而可以悟明真性。
而人亦得聞此至理。
而有悟明真性之漸。
久而善根皆熟。
可以脫離輪回。
永超生死。
則萬劫無有盡期。
故其福德勝于彼恒河沙數世界七寶布施。
無量無數也。
佛嘗言财施有盡。
法施無窮。
财施不出欲界。
法施能出三界。
此法施之福。
勝于彼無量無數。
不足怪也。
陳雄曰。
七寶雖多。
不過人間有限之物布施。
以此但受人間有限之福。
較之經中一偈。
悟之者生天。
豈不相去萬萬耶。
三昧經雲。
若複有人持以滿城金銀而以布施。
不如是人所受持是經一四句偈。
今有善男女。
非特受持。
即自見性。
又且解說。
教人見性。
則彼此生天。
成無上道。
回視七寶之福。
為不足道。
故有勝前雲。
華嚴雲。
譬如暗中寶。
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
雖慧不能了。
是則解說之功。
又孰有大于此者。
顔丙曰。
将七寶滿世界布施。
得福雖多。
屬在有漏。
未免窮盡。
不如于此經中受持自己四句。
更能展轉教人。
皆得入佛知見。
此福德曆劫長存。
故勝前著相福德。
李文會曰。
甚多世尊者。
謂七寶滿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福德甚多。
受持四句偈者。
川禅師解注。
甚是詳明。
載在應化非真分中。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者。
若能說此大乘經義。
化導衆生。
了悟住無所住心。
得無所得法。
當知受持此經。
無為功德。
勝前以七寶滿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有為之福德也。
智者禅師頌曰。
恒河數甚多。
沙數更難量。
舉沙齊七寶。
能持布施槳。
有相皆為幻。
徒言智慧強。
若論四句。
偈此福未為長。
川禅師曰。
真鍮不換金。
頌曰。
入海算沙徒費力。
區區未免走埃塵。
争如運出家中寶。
枯木生華别是春。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受持正教之人。
天人皆生敬重。
複次須菩提。
随說是經。
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
如佛塔廟。
陳雄曰。
随說者。
随順衆生而為說也。
但說是經一偈之處。
則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者。
舉皆以華香璎珞。
幢幡缯蓋。
香油蘇燈恭敬供養。
如佛真身舍利寶塔在此。
況能持誦一經全文乎。
應知盡能持誦全文者。
則所成就之法。
乃出世間上上法也。
非尋常法也。
故壇經有所謂摩诃般若波羅蜜法。
最尊最上最第一。
謝靈運曰。
封殡法身謂之塔。
樹像虛堂謂之廟。
聖體神儀。
全在四句。
獻供緻敬。
宜盡厥心也。
六祖曰。
所在之處。
見人即說是經。
常行無所得心。
即此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
故言如佛塔廟。
心清淨而記是經。
令諸聽者。
除迷妄心。
悟得本來佛性常行真實。
感得天人阿修羅人非人等。
皆來供養持經之人也。
王日休曰。
謂随其所在之處。
乃一切處也。
有人受持讀誦演說。
則其功德威力為甚大。
故其處即成塔寺。
而一切人。
及諸天與阿修羅等。
皆恭敬也。
阿修羅有三種。
一屬天趣。
一屬人趣。
一屬畜生趣。
大概如人耳。
唯嗔恨之心重。
故托生于此類。
其福力大者生天趣。
其次者生于人趣。
其下者生于畜生趣。
僧若讷曰。
塔廟者。
具雲塔婆。
此翻方墳。
亦名圓冢。
廟者。
梵雲支提。
此雲靈廟。
安佛形貌處也。
李文會曰。
随說者。
心無分别。
理應萬差。
逢凡說凡。
逢聖說聖也。
當知此處者。
謂此心也。
如佛塔廟者。
若人但為名聞利養。
心不清淨。
而說是經。
轉堕輪回。
有何利益。
心若清淨。
即當空寂。
不起妄念。
以此無所得心。
無能解心。
而說是經。
令諸聽者生清淨心。
無諸妄念。
是名供養。
即此幻身。
便是法身。
中有如來全身舍利。
感得天人恭敬。
何殊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
當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
若尊重弟子。
六祖曰。
自心誦得此經。
自心解得經義。
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
所在之處。
常修佛行。
即自心是佛。
故言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
王日休曰。
尊重弟子。
謂弟子之可尊可重者。
乃大弟子。
則菩薩之屬也。
盡能受持讀誦。
則如佛與大弟子在焉。
僧若讷曰。
經者。
即法寶也。
即為有佛。
即佛寶也。
若尊重弟子。
即僧寶也。
經典所在之處。
即三寶共居也。
弟子者。
學居師後。
故稱弟。
解從師生。
故稱子。
又雲以父兄之禮事師。
故稱弟子。
傅大士頌曰。
恒沙為比量。
分為六種多。
(以恒河之沙。
而比量此經之功德。
究此經之功德。
莫大乎六種波羅蜜也。
華嚴合論九十六卷雲。
六種波羅蜜海是也)持經取四句。
七寶讵能過。
法門遊曆處。
供養感修羅。
經中稱最勝。
尊高似佛陀。
(佛陀。
即佛也。
梵語佛陀此雲覺)。
李文會曰。
成就者。
見性無疑也。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
佛與衆生本無差别若能心常清淨。
不生不滅。
無諸妄念。
便可立地成佛。
果禅師曰。
身口意清淨。
是名佛出世。
身口意不淨。
是名佛滅度。
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
若尊重弟子者。
若能行住坐卧。
一切時中。
心無起滅。
湛然清淨。
常修佛行。
念念精進。
無有間斷。
所在之處。
自心即佛。
是名佛子。
故可尊重矣。
又雲。
即心是佛無餘法。
迷者多于心外求。
一念廓然歸本際。
還如洗腳上船頭。
又曰。
即心是佛。
更無别佛。
即佛是心。
更無别心。
如拳作掌。
似水成波。
波即是水。
掌即是拳也。
無業禅師問馬祖雲。
如何是即心是佛。
祖雲。
即你不了底心是。
更别無物也。
迷即衆生。
悟即是佛。
如拳作掌。
似掌作拳。
師于言下省悟。
僧問大陽雲。
如何是佛。
師雲。
如何不是佛。
僧問歸宗雲。
如何是佛。
師雲。
我向汝道。
汝還信否。
僧曰。
和尚誠言。
安敢不信。
師雲。
隻汝便是也。
川禅師曰。
合如是。
頌曰。
似海之深。
如山之固。
左旋右轉。
不去不住。
出窟金毛獅子兒。
全威哮吼衆狐疑。
思深不動幹戈處。
直攝天魔外道歸。
僧問慈受雲。
如何是佛。
師雲。
擔水河頭賣。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當如此法。
永受行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王日休曰。
梵語般若波羅蜜。
此雲智慧到彼岸。
所雲金剛智慧到彼岸者。
謂明此經者。
其智慧則如金之剛利。
斷絕外妄。
直至諸佛菩薩之彼岸也。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者。
謂奉事此義而持守之也。
陳雄曰。
唐柳宗元曰。
言之著者莫如經。
此經未标名時。
須菩提請名于佛。
而佛目之曰金剛般若波羅蜜。
俾須菩提依此名字。
遵奉受持。
一心流布于天下後世。
李文會曰。
言金剛者。
堅利之物。
故借金為喻。
般若者。
智慧也。
為教衆生用智慧力。
照破諸法無不是空。
猶如金剛觸物即碎。
故名般若也。
波羅蜜者。
到彼岸也。
心若清淨。
一切妄念不生。
能度生死苦海。
汝當奉持者。
隻是奉持自心。
行住坐卧。
勿令分别人我是非也。
圓悟禅師曰。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隻這一句。
驚動多少人做計較。
若承當得。
坐得斷。
透出威音王那畔。
若随此語轉。
特地紛然。
自回光返照始得。
天壇石鼓記雲。
絲毫失度。
即招黑暗之愆。
霎頃邪言。
即犯禁空之醜。
天人耳目。
咫尺非遙。
克告行人。
自當省察。
死心和尚雲。
隻者是。
大似眼裡着刺。
隻者不是。
正是開眼磕睡。
諸人且道畢竟作麼生則是。
還委悉麼。
點鐵化成金即易。
勸人除卻是非難。
川禅師拈曰。
今日小出大遇。
頌曰。
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風不能飄。
刀不能劈。
軟似咒羅。
硬是鐵壁。
天上人間。
古今不識。
咦。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陳雄曰。
柳宗元曰。
法之至者。
莫尚于般若。
楞伽經曰。
智慧觀察。
不堕二邊。
得自覺聖趣。
是般若波羅蜜。
三昧經曰。
心無心相。
不取虛空。
不依
世尊欲以真心悟人。
托大身以為問。
而須菩提深悟佛意。
遂有甚大之對。
恐大衆未曉。
為之辨論曰。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非身者。
法身也。
真心也。
文殊菩薩問世尊。
何名大身。
世尊曰。
非身是名大身。
具一切戒定慧。
了清淨法。
故名大身。
蓋亦指真心言之也。
如此則真心可以吞須彌山矣。
顔丙曰。
色身雖大。
如須彌山王。
畢竟非大。
為有生滅佛說非身。
非身乃為此身也。
本性無此妄身。
是名大身。
所謂佛身充滿于法界。
是也。
傅大士頌曰。
須彌高且大。
(子榮曰。
梵語須彌山。
此雲妙高山。
出衆山之最。
高大為第一。
是衆山之王。
更有六萬小山而為眷屬也)将喻法王身。
(子榮曰。
報身佛能現千重化。
化受用身。
化十地菩薩。
是為說法之王。
示現大身。
實無最大之相。
現心雖廣。
亦無有廣見之心量也)七寶齊圍繞。
(子榮曰。
須彌外更有十重金山圍繞也)六度次相鄰。
(子榮曰。
報身佛因中。
唯修六度萬行。
證得佛果。
故雲六度次相鄰也)四色成山相。
(延光集注。
須彌東方玻璃峰紅色。
南方琉璃峰青色。
西方真金峰赤色。
北方白玉峰白色。
榮曰。
須彌四面各有色。
喻報身佛有四相)慈悲作佛因。
(子榮曰。
菩薩人因地中。
皆修四無量心。
具慈悲喜舍。
修諸萬行。
方能成佛。
故雲作佛因)有形終不大。
無相乃為真(子榮曰。
有形不名為大身。
法身無相。
故名為大身也)。
川禅師曰。
設有向甚處着。
頌曰。
拟把須彌作幻軀。
饒君膽大更心粗。
目前指出千般有。
我道其中一也無。
便從這裡入。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現成公案。
不假施為。
此無為福。
勝他有為。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
甯為多不。
王日休曰。
西土有河。
名曰恒河。
佛多以此河沙為言者。
蓋因衆人之所見而取以為譬喻也。
然佛尚以此問須菩提甯為多不者。
蓋使須菩提先省悟此沙已不勝其多矣。
然後為下文之說也。
甯字。
儒家訓豈如此。
乃譯師用字。
止如助字然。
不須深考也。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
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李文會曰。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者。
一沙即篇一河。
是諸河中。
各有其沙。
河尚無數。
何況其沙也。
川禅師曰。
前三三。
後三三。
頌曰。
一二三四數河沙。
沙等恒河數更多。
算盡目前無一法。
方能靜處薩婆诃。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
勝前福德。
肇法師曰。
良由施福是染。
沉溺三有。
(三有。
謂三界。
三界不離于有。
故謂之三有)持經福淨。
超升彼岸。
是故勝也疏鈔雲。
佛重顯無為福。
勝有為福也。
圓覺經雲。
有大陀羅尼門。
名為圓覺。
流一切真如涅槃。
如此之理。
豈不是此經四句偈。
何故。
圓覺者。
妙性也。
因圓覺妙性。
流出一切真如之法。
涅槃之理。
不生滅之道。
從此而出。
亦同第八分之妙義也。
如是解者。
受持無廢。
自利利他。
普與有情。
鹹達其道。
而此福者。
即無為福也。
其福勝前恒河沙珍寶布施之福。
所以題号無為福勝之分。
王日休曰。
佛再呼須菩提言。
善男子。
善女人。
于此經中。
受其義理而持守之。
乃至以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則已不為惡業所縛。
而可以悟明真性。
而人亦得聞此至理。
而有悟明真性之漸。
久而善根皆熟。
可以脫離輪回。
永超生死。
則萬劫無有盡期。
故其福德勝于彼恒河沙數世界七寶布施。
無量無數也。
佛嘗言财施有盡。
法施無窮。
财施不出欲界。
法施能出三界。
此法施之福。
勝于彼無量無數。
不足怪也。
陳雄曰。
七寶雖多。
不過人間有限之物布施。
以此但受人間有限之福。
較之經中一偈。
悟之者生天。
豈不相去萬萬耶。
三昧經雲。
若複有人持以滿城金銀而以布施。
不如是人所受持是經一四句偈。
今有善男女。
非特受持。
即自見性。
又且解說。
教人見性。
則彼此生天。
成無上道。
回視七寶之福。
為不足道。
故有勝前雲。
華嚴雲。
譬如暗中寶。
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
雖慧不能了。
是則解說之功。
又孰有大于此者。
顔丙曰。
将七寶滿世界布施。
得福雖多。
屬在有漏。
未免窮盡。
不如于此經中受持自己四句。
更能展轉教人。
皆得入佛知見。
此福德曆劫長存。
故勝前著相福德。
李文會曰。
甚多世尊者。
謂七寶滿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福德甚多。
受持四句偈者。
川禅師解注。
甚是詳明。
載在應化非真分中。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者。
若能說此大乘經義。
化導衆生。
了悟住無所住心。
得無所得法。
當知受持此經。
無為功德。
勝前以七寶滿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有為之福德也。
智者禅師頌曰。
恒河數甚多。
沙數更難量。
舉沙齊七寶。
能持布施槳。
有相皆為幻。
徒言智慧強。
若論四句。
偈此福未為長。
川禅師曰。
真鍮不換金。
頌曰。
入海算沙徒費力。
區區未免走埃塵。
争如運出家中寶。
枯木生華别是春。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受持正教之人。
天人皆生敬重。
複次須菩提。
随說是經。
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
如佛塔廟。
陳雄曰。
随說者。
随順衆生而為說也。
但說是經一偈之處。
則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者。
舉皆以華香璎珞。
幢幡缯蓋。
香油蘇燈恭敬供養。
如佛真身舍利寶塔在此。
況能持誦一經全文乎。
應知盡能持誦全文者。
則所成就之法。
乃出世間上上法也。
非尋常法也。
故壇經有所謂摩诃般若波羅蜜法。
最尊最上最第一。
謝靈運曰。
封殡法身謂之塔。
樹像虛堂謂之廟。
聖體神儀。
全在四句。
獻供緻敬。
宜盡厥心也。
六祖曰。
所在之處。
見人即說是經。
常行無所得心。
即此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
故言如佛塔廟。
心清淨而記是經。
令諸聽者。
除迷妄心。
悟得本來佛性常行真實。
感得天人阿修羅人非人等。
皆來供養持經之人也。
王日休曰。
謂随其所在之處。
乃一切處也。
有人受持讀誦演說。
則其功德威力為甚大。
故其處即成塔寺。
而一切人。
及諸天與阿修羅等。
皆恭敬也。
阿修羅有三種。
一屬天趣。
一屬人趣。
一屬畜生趣。
大概如人耳。
唯嗔恨之心重。
故托生于此類。
其福力大者生天趣。
其次者生于人趣。
其下者生于畜生趣。
僧若讷曰。
塔廟者。
具雲塔婆。
此翻方墳。
亦名圓冢。
廟者。
梵雲支提。
此雲靈廟。
安佛形貌處也。
李文會曰。
随說者。
心無分别。
理應萬差。
逢凡說凡。
逢聖說聖也。
當知此處者。
謂此心也。
如佛塔廟者。
若人但為名聞利養。
心不清淨。
而說是經。
轉堕輪回。
有何利益。
心若清淨。
即當空寂。
不起妄念。
以此無所得心。
無能解心。
而說是經。
令諸聽者生清淨心。
無諸妄念。
是名供養。
即此幻身。
便是法身。
中有如來全身舍利。
感得天人恭敬。
何殊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
當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
若尊重弟子。
六祖曰。
自心誦得此經。
自心解得經義。
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
所在之處。
常修佛行。
即自心是佛。
故言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
王日休曰。
尊重弟子。
謂弟子之可尊可重者。
乃大弟子。
則菩薩之屬也。
盡能受持讀誦。
則如佛與大弟子在焉。
僧若讷曰。
經者。
即法寶也。
即為有佛。
即佛寶也。
若尊重弟子。
即僧寶也。
經典所在之處。
即三寶共居也。
弟子者。
學居師後。
故稱弟。
解從師生。
故稱子。
又雲以父兄之禮事師。
故稱弟子。
傅大士頌曰。
恒沙為比量。
分為六種多。
(以恒河之沙。
而比量此經之功德。
究此經之功德。
莫大乎六種波羅蜜也。
華嚴合論九十六卷雲。
六種波羅蜜海是也)持經取四句。
七寶讵能過。
法門遊曆處。
供養感修羅。
經中稱最勝。
尊高似佛陀。
(佛陀。
即佛也。
梵語佛陀此雲覺)。
李文會曰。
成就者。
見性無疑也。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
佛與衆生本無差别若能心常清淨。
不生不滅。
無諸妄念。
便可立地成佛。
果禅師曰。
身口意清淨。
是名佛出世。
身口意不淨。
是名佛滅度。
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
若尊重弟子者。
若能行住坐卧。
一切時中。
心無起滅。
湛然清淨。
常修佛行。
念念精進。
無有間斷。
所在之處。
自心即佛。
是名佛子。
故可尊重矣。
又雲。
即心是佛無餘法。
迷者多于心外求。
一念廓然歸本際。
還如洗腳上船頭。
又曰。
即心是佛。
更無别佛。
即佛是心。
更無别心。
如拳作掌。
似水成波。
波即是水。
掌即是拳也。
無業禅師問馬祖雲。
如何是即心是佛。
祖雲。
即你不了底心是。
更别無物也。
迷即衆生。
悟即是佛。
如拳作掌。
似掌作拳。
師于言下省悟。
僧問大陽雲。
如何是佛。
師雲。
如何不是佛。
僧問歸宗雲。
如何是佛。
師雲。
我向汝道。
汝還信否。
僧曰。
和尚誠言。
安敢不信。
師雲。
隻汝便是也。
川禅師曰。
合如是。
頌曰。
似海之深。
如山之固。
左旋右轉。
不去不住。
出窟金毛獅子兒。
全威哮吼衆狐疑。
思深不動幹戈處。
直攝天魔外道歸。
僧問慈受雲。
如何是佛。
師雲。
擔水河頭賣。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當如此法。
永受行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王日休曰。
梵語般若波羅蜜。
此雲智慧到彼岸。
所雲金剛智慧到彼岸者。
謂明此經者。
其智慧則如金之剛利。
斷絕外妄。
直至諸佛菩薩之彼岸也。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者。
謂奉事此義而持守之也。
陳雄曰。
唐柳宗元曰。
言之著者莫如經。
此經未标名時。
須菩提請名于佛。
而佛目之曰金剛般若波羅蜜。
俾須菩提依此名字。
遵奉受持。
一心流布于天下後世。
李文會曰。
言金剛者。
堅利之物。
故借金為喻。
般若者。
智慧也。
為教衆生用智慧力。
照破諸法無不是空。
猶如金剛觸物即碎。
故名般若也。
波羅蜜者。
到彼岸也。
心若清淨。
一切妄念不生。
能度生死苦海。
汝當奉持者。
隻是奉持自心。
行住坐卧。
勿令分别人我是非也。
圓悟禅師曰。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隻這一句。
驚動多少人做計較。
若承當得。
坐得斷。
透出威音王那畔。
若随此語轉。
特地紛然。
自回光返照始得。
天壇石鼓記雲。
絲毫失度。
即招黑暗之愆。
霎頃邪言。
即犯禁空之醜。
天人耳目。
咫尺非遙。
克告行人。
自當省察。
死心和尚雲。
隻者是。
大似眼裡着刺。
隻者不是。
正是開眼磕睡。
諸人且道畢竟作麼生則是。
還委悉麼。
點鐵化成金即易。
勸人除卻是非難。
川禅師拈曰。
今日小出大遇。
頌曰。
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風不能飄。
刀不能劈。
軟似咒羅。
硬是鐵壁。
天上人間。
古今不識。
咦。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陳雄曰。
柳宗元曰。
法之至者。
莫尚于般若。
楞伽經曰。
智慧觀察。
不堕二邊。
得自覺聖趣。
是般若波羅蜜。
三昧經曰。
心無心相。
不取虛空。
不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