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注解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樂阿蘭那行。
僧若讷曰。
阿蘭那。
此翻無诤。
世尊雖稱歎我。
我實不作是念。
若作是念。
世尊不應記我無诤之行最為第一。
又曰。
離三界欲。
證四果法。
得無诤三昧。
方受須菩提名。
以須菩提翻為空生。
故雲是樂阿蘭那行。
若計着實有所行。
則非無诤行也。
陳雄曰。
三昧。
梵語。
此言正受也。
無生法忍。
證寂滅樂。
是所謂無诤三昧也。
華嚴經雲。
有诤說生死。
無诤即涅槃。
六祖偈曰。
诤是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
何由得三昧。
須菩提證真空無相之妙。
得六萬三昧。
而無诤三昧為最。
以三昧力。
超出物表。
不為物役。
名為第一離欲阿羅漢宜矣。
且啟咨世尊曰。
我不作如是之念。
則須菩提不存所得心可知。
又曰。
須菩提恐大衆不知去所得心。
是以啟咨世尊。
至于再四。
我者。
須菩提自稱也。
須菩提者。
亦自稱也。
樂者好也。
阿蘭那。
梵語無诤之謂也。
言樂阿蘭那行者。
即是好無诤行之人也。
夫萌之于心者曰念。
見于修為者曰行。
有所行。
則必有是行。
有是行。
則必有所得。
須菩提得無诤三昧。
有是行故也。
且曰無所行者。
蓋以心無所得也。
有是行而心無所得。
宜乎世尊以樂阿蘭那行名之也。
顔丙曰。
若阿羅漢生一妄念。
作有所得想。
即着四相。
佛說我得無诤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無诤者。
佛性包含大千。
無有鬥诤。
三昧者。
唐言正見。
人中第一。
無鬥诤也。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
六欲頓空也。
阿蘭那行者。
無人我行也。
是樂無蘭那行者。
窮其本性空寂。
畢竟實無所行。
所行謂之行。
樂者。
愛也。
李文會曰。
阿蘭那者。
是梵語也。
此名無诤心。
若作是念。
心有生滅。
即是有诤心。
須菩提實無所行。
是無生滅。
所以佛許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百文禅師雲。
隻如今一切諸法。
若于藏府中有纖毫停留。
是不出網。
但有所求所得。
生心動念。
盡是野幹。
若藏府中都無所求。
都無所得。
此人諸惡不生。
人我不起。
是納須彌于芥子中。
不起一念貪瞋。
是能吸四大海水。
不受一切喜怒語言入耳中。
于一切境不惑不亂。
不瞋不喜。
刮削并當得淨潔。
是無事人。
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
是名有天眼。
是名有法界性。
是作車載因果。
是佛出世度衆生。
傅大士頌曰。
無生即無滅。
無我複無人。
永除煩惱障。
長辭後有身。
(子榮曰。
出生死苦。
更不受父母胞胎之身)境亡心亦滅。
無複起貪瞋。
無悲空有智。
翛(思邀切)然獨任真。
(子榮曰。
無悲空有智翛然獨任真者。
為方證得果。
悟人法空寂。
更有餘習。
一向沉空趨寂為不敢入衆生生死海中。
教化衆生。
方有智慧。
未全悲愍之心。
故曰空有智)。
川禅師曰。
認着依前還不是。
頌曰。
蚌腹隐明珠。
石中藏碧玉。
有麝自然香。
何用當風立。
活計看來恰似無。
應用頭頭皆具足。
○莊嚴淨土分第十 成就莊嚴。
淨明心地。
佛告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于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劉虬曰。
言如來作菩薩時。
在然燈佛所。
于法畢竟無所得。
離所取也。
六祖曰。
然燈佛是釋迦牟尼授記之師。
故問須菩提我于師處聽法。
有法可得不。
須菩提知法即因師開示。
而實無得。
但悟自性本來清淨。
本無塵勞。
寂而常照。
即自成佛。
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王日休曰。
如來。
佛自謂也。
昔。
舊也。
然燈。
即定光佛。
乃釋迦佛本師。
陳雄曰。
八王子。
皆師妙光。
得成佛道。
而其最後成佛者。
名曰然燈。
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
皆得如來之慧。
最後者。
我釋迦牟尼。
然燈是釋迦授記之師。
釋迦如來因師開導。
得無上菩提法。
為諸釋之法王。
于法甯無所得耶。
但不存其所得心耳。
佛恐諸菩薩所得心未除。
故設是問。
須菩提深悟佛意。
以不也答之。
且言于法實無所得。
則以如來實得之心傳故也。
言實則将以息大衆之疑心。
李文會曰。
于法有所得不者。
如來欲破二乘之人執着之心。
故有此問。
白樂天問寬禅師雲。
無修無證。
何異凡夫。
師雲。
凡夫無明。
二乘執着。
離此二病。
是名真修也。
真修者。
不得勤。
不得怠。
勤則近執着。
怠則落無明。
乃為心要耳。
此是初學入道之法門也。
于法實無所得者。
須菩提謂如來自性本來清淨。
而于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傅大士頌曰。
昔時稱善慧。
今日号能仁。
(善慧能仁者。
皆釋迦佛号)看緣緣是妄。
識體體非真。
法性非因果。
如理不從因。
(法性本乎自然。
非因有果而後得如理出于真性。
不從有因而後能也)謂得然燈記。
甯知是舊身(然燈佛。
即定光佛。
乃釋迦本師也舊身。
即本來法身也。
涅槃經曰。
唯有法身。
常住不滅。
寒山詩曰。
嘗聞釋迦佛。
先受然燈記。
然燈與釋迦。
秪論前後智。
前後體非殊。
異中無一異。
一佛一切佛。
心是如來地)。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肇法師曰。
是名離相莊嚴佛土。
疏鈔雲。
佛土者。
佛之妙性也。
衆生之真心也。
如是心土。
還可以相好莊嚴不。
又雲不也者。
即善現從理以答之。
何故自心之土。
不在莊嚴。
何故為性無相。
體等虛空。
如何莊嚴。
何名莊嚴。
答六度萬行。
布施戒定慧等。
一切善法。
皆是莊嚴。
又雲。
若染斷常。
即非淨土。
經雲。
欲淨其土。
先淨其心淨故。
即淨土也。
問心雲何淨。
答。
外不染六塵。
内無我人。
不着斷滅。
故名淨土。
王日休曰。
既曰菩薩。
而言莊嚴佛土。
何也。
蓋一大世界。
必有一佛設化。
如此間大世界。
乃釋迦佛設化之所。
東方有大世界。
乃不動佛設化之所是也。
唯其一大世界。
有一佛設化。
故凡大世界。
皆謂之佛土。
而菩薩莊嚴者。
蓋有菩薩于其佛土之中。
作種種善事。
以變易其世界。
如阿彌陀佛。
為菩薩時。
作無量善事。
故其善緣福業。
能變其世界。
皆以黃金為地。
七寶為樹林樓台。
是為莊嚴也。
佛于此又自問。
何以故者。
謂何故菩薩言我當莊嚴清淨佛土者。
為非真實語也。
乃自答雲。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者。
為真性中。
非有此莊嚴。
故此莊嚴。
但為虛名而已。
非是真實。
唯真性為真實故也陳雄曰。
維摩經雲。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蓋此心清淨。
便是莊嚴佛土。
奚以外飾為哉。
七寶宮殿五采棟宇。
皆外飾也。
此凡夫之所謂莊嚴。
非菩薩之所謂莊嚴。
欲知菩薩莊嚴。
當于非莊嚴中求之。
則萬行莊嚴。
是乃所以名其為莊嚴也。
李文會曰。
莊嚴佛土者。
謂造寺寫經。
布施供養此是著相莊嚴。
若人心常清淨。
不向外求。
任運随緣。
一無所得。
行住坐卧。
與道相應。
是名莊嚴佛土。
龐婆看藏經。
維那請回向。
婆于面前取梳子就腦後插去。
回向了也。
此是無能所心。
傅大士頌曰。
莊嚴絕能所。
無我亦無人。
斷常俱不染。
穎脫出嚣塵。
川禅師雲。
娘生褲子。
青州布衫。
頌曰。
抖擻渾身白勝霜。
蘆華雪月轉增光。
幸有九臯翹足執。
更添朱頂又何妨。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疏鈔雲。
應者。
當也。
故雲當如是生清淨心。
即佛勸生真如無染之心也。
問。
雲何生清淨心。
答。
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又楞嚴經雲。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
凡夫被物轉。
菩薩能轉物。
如是轉者。
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王日休曰。
梵語菩薩摩诃薩。
此雲覺衆生。
大衆生。
其實即所謂菩薩也。
如是字。
乃指下文。
謂不當住于有形色者而生心。
亦不當住于有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
及一切法者而生其心。
當無所住而生其心者。
謂不可生心以住著于六塵。
唯可于無所住着處生心也。
諸佛教化衆生。
有第一義第二義。
此經說第一義。
雖至高而可曉。
然不易到。
淨土雖為第二義。
而人人可行。
佛言修淨土。
而明第一義。
讀誦大乘經典者。
上品上生。
則為菩薩。
生死自如。
然則修淨土者。
豈可不曉此經之義。
而受持讀誦。
以期于上品上生也。
陳雄曰。
菩薩莊嚴。
既不在于外飾。
則當反而求之于心。
心苟清淨。
莊嚴莫甚焉。
故雲應如是生清淨心。
凡住六塵而生其心者。
皆非清淨心也。
菩薩豈應如是。
且如佛心本來清淨無相。
甯有所住。
菩薩受如來教。
亦應如是。
故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與十四分應生無所住心同。
佛言六塵之苦。
每以色獨言于先。
而繼之以聲香味觸法。
益以見色者人情之所易惑。
在六塵中。
尤其最者也。
五祖為六祖說金剛經。
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言下大悟。
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
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五祖曰。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若言下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天人。
李文會曰。
菩薩之心。
心常空寂。
無諸妄念。
不生不滅。
不動不搖。
即是清淨心也。
凡夫之心。
無明起滅。
妄想颠倒。
取舍善惡凡聖等見。
是名濁亂心也。
不應住色生心者。
心若清淨。
即不被諸境惑亂也。
又曰。
衆生之心。
本無所住。
因境來觸。
遂生其心。
不知觸境是空。
将謂世法是實。
便于境上住心。
正猶猿猴捉月。
病眼見華。
一切萬法。
皆從心生。
若悟真性。
即無所住。
無所住心。
即是智慧。
無諸煩惱。
譬如太空。
無有挂礙。
有所住心。
即是妄念。
六塵競起譬如浮雲。
往來不定。
維摩經雲。
欲得淨土。
但淨其心。
随其心淨。
即佛土淨。
離卻有無諸法。
心如日輪。
常在虛空。
自然不照而照。
豈不是省力底事。
到此之時。
無栖泊處。
即是行諸佛路。
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你清淨法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傅大士頌曰。
掃除心意地。
名為淨土因。
無論福與智。
先且離貪嗔。
莊嚴絕能所。
無我亦無人。
斷常俱不染。
穎脫出嚣塵。
川禅師頌曰。
見色非幹色。
聞聲不是聲。
色聲不礙處。
親到法王城。
又曰。
山堂靜夜坐無言。
寂寂寥寥本自然。
何事西風動林野。
一聲寒雁唳長天。
雖然恁麼。
争奈目前何。
退後退後。
看看頑石動也。
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雲何。
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
須彌山王者。
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
為山之極大者。
故名山王。
謂在衆山之中而為王者也。
日月繞山而行。
以為晝夜。
由此而分四面。
為四天下。
其上有三十三天。
可為至大矣。
人身豈有如是之大者乎。
蓋譬喻耳。
故雲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也。
雖如是至大。
亦非真實。
是虛名大身而已。
故雲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也。
何則。
凡有形相者。
皆為虛妄。
故三千大千世界。
亦為虛妄。
況如須彌山之身者乎。
唯真性為真實。
此經說真性第一義。
故以一切皆為虛妄也。
一切所以為虛妄者。
以其有形相。
既有形相。
則無不壞者。
縱使不壞。
乃業力以持之。
非本不壞也。
業力盡則壞矣。
唯真性無形相。
故無得而壞。
此所以為不壞之本。
自無始以來。
至于今日。
無有損動。
故雲常住真性。
謂真性常住而無變壞。
此所以為真實也。
陳雄曰。
須彌山。
高廣三百三十六萬裡。
為衆山之王。
謂人身有如是之大。
萬無是理。
唯佛真性。
清淨無相。
無住着。
無挂礙。
包太虛。
藏沙界。
雖須彌山。
不足以拟其大
僧若讷曰。
阿蘭那。
此翻無诤。
世尊雖稱歎我。
我實不作是念。
若作是念。
世尊不應記我無诤之行最為第一。
又曰。
離三界欲。
證四果法。
得無诤三昧。
方受須菩提名。
以須菩提翻為空生。
故雲是樂阿蘭那行。
若計着實有所行。
則非無诤行也。
陳雄曰。
三昧。
梵語。
此言正受也。
無生法忍。
證寂滅樂。
是所謂無诤三昧也。
華嚴經雲。
有诤說生死。
無诤即涅槃。
六祖偈曰。
诤是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
何由得三昧。
須菩提證真空無相之妙。
得六萬三昧。
而無诤三昧為最。
以三昧力。
超出物表。
不為物役。
名為第一離欲阿羅漢宜矣。
且啟咨世尊曰。
我不作如是之念。
則須菩提不存所得心可知。
又曰。
須菩提恐大衆不知去所得心。
是以啟咨世尊。
至于再四。
我者。
須菩提自稱也。
須菩提者。
亦自稱也。
樂者好也。
阿蘭那。
梵語無诤之謂也。
言樂阿蘭那行者。
即是好無诤行之人也。
夫萌之于心者曰念。
見于修為者曰行。
有所行。
則必有是行。
有是行。
則必有所得。
須菩提得無诤三昧。
有是行故也。
且曰無所行者。
蓋以心無所得也。
有是行而心無所得。
宜乎世尊以樂阿蘭那行名之也。
顔丙曰。
若阿羅漢生一妄念。
作有所得想。
即着四相。
佛說我得無诤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無诤者。
佛性包含大千。
無有鬥诤。
三昧者。
唐言正見。
人中第一。
無鬥诤也。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
六欲頓空也。
阿蘭那行者。
無人我行也。
是樂無蘭那行者。
窮其本性空寂。
畢竟實無所行。
所行謂之行。
樂者。
愛也。
李文會曰。
阿蘭那者。
是梵語也。
此名無诤心。
若作是念。
心有生滅。
即是有诤心。
須菩提實無所行。
是無生滅。
所以佛許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百文禅師雲。
隻如今一切諸法。
若于藏府中有纖毫停留。
是不出網。
但有所求所得。
生心動念。
盡是野幹。
若藏府中都無所求。
都無所得。
此人諸惡不生。
人我不起。
是納須彌于芥子中。
不起一念貪瞋。
是能吸四大海水。
不受一切喜怒語言入耳中。
于一切境不惑不亂。
不瞋不喜。
刮削并當得淨潔。
是無事人。
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
是名有天眼。
是名有法界性。
是作車載因果。
是佛出世度衆生。
傅大士頌曰。
無生即無滅。
無我複無人。
永除煩惱障。
長辭後有身。
(子榮曰。
出生死苦。
更不受父母胞胎之身)境亡心亦滅。
無複起貪瞋。
無悲空有智。
翛(思邀切)然獨任真。
(子榮曰。
無悲空有智翛然獨任真者。
為方證得果。
悟人法空寂。
更有餘習。
一向沉空趨寂為不敢入衆生生死海中。
教化衆生。
方有智慧。
未全悲愍之心。
故曰空有智)。
川禅師曰。
認着依前還不是。
頌曰。
蚌腹隐明珠。
石中藏碧玉。
有麝自然香。
何用當風立。
活計看來恰似無。
應用頭頭皆具足。
○莊嚴淨土分第十 成就莊嚴。
淨明心地。
佛告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于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劉虬曰。
言如來作菩薩時。
在然燈佛所。
于法畢竟無所得。
離所取也。
六祖曰。
然燈佛是釋迦牟尼授記之師。
故問須菩提我于師處聽法。
有法可得不。
須菩提知法即因師開示。
而實無得。
但悟自性本來清淨。
本無塵勞。
寂而常照。
即自成佛。
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王日休曰。
如來。
佛自謂也。
昔。
舊也。
然燈。
即定光佛。
乃釋迦佛本師。
陳雄曰。
八王子。
皆師妙光。
得成佛道。
而其最後成佛者。
名曰然燈。
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
皆得如來之慧。
最後者。
我釋迦牟尼。
然燈是釋迦授記之師。
釋迦如來因師開導。
得無上菩提法。
為諸釋之法王。
于法甯無所得耶。
但不存其所得心耳。
佛恐諸菩薩所得心未除。
故設是問。
須菩提深悟佛意。
以不也答之。
且言于法實無所得。
則以如來實得之心傳故也。
言實則将以息大衆之疑心。
李文會曰。
于法有所得不者。
如來欲破二乘之人執着之心。
故有此問。
白樂天問寬禅師雲。
無修無證。
何異凡夫。
師雲。
凡夫無明。
二乘執着。
離此二病。
是名真修也。
真修者。
不得勤。
不得怠。
勤則近執着。
怠則落無明。
乃為心要耳。
此是初學入道之法門也。
于法實無所得者。
須菩提謂如來自性本來清淨。
而于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傅大士頌曰。
昔時稱善慧。
今日号能仁。
(善慧能仁者。
皆釋迦佛号)看緣緣是妄。
識體體非真。
法性非因果。
如理不從因。
(法性本乎自然。
非因有果而後得如理出于真性。
不從有因而後能也)謂得然燈記。
甯知是舊身(然燈佛。
即定光佛。
乃釋迦本師也舊身。
即本來法身也。
涅槃經曰。
唯有法身。
常住不滅。
寒山詩曰。
嘗聞釋迦佛。
先受然燈記。
然燈與釋迦。
秪論前後智。
前後體非殊。
異中無一異。
一佛一切佛。
心是如來地)。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肇法師曰。
是名離相莊嚴佛土。
疏鈔雲。
佛土者。
佛之妙性也。
衆生之真心也。
如是心土。
還可以相好莊嚴不。
又雲不也者。
即善現從理以答之。
何故自心之土。
不在莊嚴。
何故為性無相。
體等虛空。
如何莊嚴。
何名莊嚴。
答六度萬行。
布施戒定慧等。
一切善法。
皆是莊嚴。
又雲。
若染斷常。
即非淨土。
經雲。
欲淨其土。
先淨其心淨故。
即淨土也。
問心雲何淨。
答。
外不染六塵。
内無我人。
不着斷滅。
故名淨土。
王日休曰。
既曰菩薩。
而言莊嚴佛土。
何也。
蓋一大世界。
必有一佛設化。
如此間大世界。
乃釋迦佛設化之所。
東方有大世界。
乃不動佛設化之所是也。
唯其一大世界。
有一佛設化。
故凡大世界。
皆謂之佛土。
而菩薩莊嚴者。
蓋有菩薩于其佛土之中。
作種種善事。
以變易其世界。
如阿彌陀佛。
為菩薩時。
作無量善事。
故其善緣福業。
能變其世界。
皆以黃金為地。
七寶為樹林樓台。
是為莊嚴也。
佛于此又自問。
何以故者。
謂何故菩薩言我當莊嚴清淨佛土者。
為非真實語也。
乃自答雲。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者。
為真性中。
非有此莊嚴。
故此莊嚴。
但為虛名而已。
非是真實。
唯真性為真實故也陳雄曰。
維摩經雲。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蓋此心清淨。
便是莊嚴佛土。
奚以外飾為哉。
七寶宮殿五采棟宇。
皆外飾也。
此凡夫之所謂莊嚴。
非菩薩之所謂莊嚴。
欲知菩薩莊嚴。
當于非莊嚴中求之。
則萬行莊嚴。
是乃所以名其為莊嚴也。
李文會曰。
莊嚴佛土者。
謂造寺寫經。
布施供養此是著相莊嚴。
若人心常清淨。
不向外求。
任運随緣。
一無所得。
行住坐卧。
與道相應。
是名莊嚴佛土。
龐婆看藏經。
維那請回向。
婆于面前取梳子就腦後插去。
回向了也。
此是無能所心。
傅大士頌曰。
莊嚴絕能所。
無我亦無人。
斷常俱不染。
穎脫出嚣塵。
川禅師雲。
娘生褲子。
青州布衫。
頌曰。
抖擻渾身白勝霜。
蘆華雪月轉增光。
幸有九臯翹足執。
更添朱頂又何妨。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疏鈔雲。
應者。
當也。
故雲當如是生清淨心。
即佛勸生真如無染之心也。
問。
雲何生清淨心。
答。
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又楞嚴經雲。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
凡夫被物轉。
菩薩能轉物。
如是轉者。
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王日休曰。
梵語菩薩摩诃薩。
此雲覺衆生。
大衆生。
其實即所謂菩薩也。
如是字。
乃指下文。
謂不當住于有形色者而生心。
亦不當住于有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
及一切法者而生其心。
當無所住而生其心者。
謂不可生心以住著于六塵。
唯可于無所住着處生心也。
諸佛教化衆生。
有第一義第二義。
此經說第一義。
雖至高而可曉。
然不易到。
淨土雖為第二義。
而人人可行。
佛言修淨土。
而明第一義。
讀誦大乘經典者。
上品上生。
則為菩薩。
生死自如。
然則修淨土者。
豈可不曉此經之義。
而受持讀誦。
以期于上品上生也。
陳雄曰。
菩薩莊嚴。
既不在于外飾。
則當反而求之于心。
心苟清淨。
莊嚴莫甚焉。
故雲應如是生清淨心。
凡住六塵而生其心者。
皆非清淨心也。
菩薩豈應如是。
且如佛心本來清淨無相。
甯有所住。
菩薩受如來教。
亦應如是。
故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與十四分應生無所住心同。
佛言六塵之苦。
每以色獨言于先。
而繼之以聲香味觸法。
益以見色者人情之所易惑。
在六塵中。
尤其最者也。
五祖為六祖說金剛經。
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言下大悟。
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
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五祖曰。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若言下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天人。
李文會曰。
菩薩之心。
心常空寂。
無諸妄念。
不生不滅。
不動不搖。
即是清淨心也。
凡夫之心。
無明起滅。
妄想颠倒。
取舍善惡凡聖等見。
是名濁亂心也。
不應住色生心者。
心若清淨。
即不被諸境惑亂也。
又曰。
衆生之心。
本無所住。
因境來觸。
遂生其心。
不知觸境是空。
将謂世法是實。
便于境上住心。
正猶猿猴捉月。
病眼見華。
一切萬法。
皆從心生。
若悟真性。
即無所住。
無所住心。
即是智慧。
無諸煩惱。
譬如太空。
無有挂礙。
有所住心。
即是妄念。
六塵競起譬如浮雲。
往來不定。
維摩經雲。
欲得淨土。
但淨其心。
随其心淨。
即佛土淨。
離卻有無諸法。
心如日輪。
常在虛空。
自然不照而照。
豈不是省力底事。
到此之時。
無栖泊處。
即是行諸佛路。
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你清淨法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傅大士頌曰。
掃除心意地。
名為淨土因。
無論福與智。
先且離貪嗔。
莊嚴絕能所。
無我亦無人。
斷常俱不染。
穎脫出嚣塵。
川禅師頌曰。
見色非幹色。
聞聲不是聲。
色聲不礙處。
親到法王城。
又曰。
山堂靜夜坐無言。
寂寂寥寥本自然。
何事西風動林野。
一聲寒雁唳長天。
雖然恁麼。
争奈目前何。
退後退後。
看看頑石動也。
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雲何。
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
須彌山王者。
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
為山之極大者。
故名山王。
謂在衆山之中而為王者也。
日月繞山而行。
以為晝夜。
由此而分四面。
為四天下。
其上有三十三天。
可為至大矣。
人身豈有如是之大者乎。
蓋譬喻耳。
故雲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也。
雖如是至大。
亦非真實。
是虛名大身而已。
故雲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也。
何則。
凡有形相者。
皆為虛妄。
故三千大千世界。
亦為虛妄。
況如須彌山之身者乎。
唯真性為真實。
此經說真性第一義。
故以一切皆為虛妄也。
一切所以為虛妄者。
以其有形相。
既有形相。
則無不壞者。
縱使不壞。
乃業力以持之。
非本不壞也。
業力盡則壞矣。
唯真性無形相。
故無得而壞。
此所以為不壞之本。
自無始以來。
至于今日。
無有損動。
故雲常住真性。
謂真性常住而無變壞。
此所以為真實也。
陳雄曰。
須彌山。
高廣三百三十六萬裡。
為衆山之王。
謂人身有如是之大。
萬無是理。
唯佛真性。
清淨無相。
無住着。
無挂礙。
包太虛。
藏沙界。
雖須彌山。
不足以拟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