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注解卷之一

關燈
所知種種諸聲。

    鼻識所知種種諸香。

    舌識所知種種諸味。

    身識所知種種諸觸。

    意識所知種種諸法。

    又天地八陽經雲。

    眼常見種種無盡色。

    耳常聞種種無盡聲。

    鼻常嗅種種無盡香。

    舌常了種種無盡味。

    身常覺種種無盡觸。

    意常思想分别種種無盡法。

    詳此二經。

    既言種種諸聲。

    種種無盡聲。

    則王氏所言聲謂音樂者。

    恐失之拘于音樂矣。

    既言種種諸觸。

    種種無盡觸。

    則王氏所言觸謂男女之欲者。

    恐失之執于男女之欲矣。

     張無盡曰。

    不住色布施者。

    謂智慧性照見一切皆空也。

    梵語檀那。

    此雲施。

    菩薩無色可舍。

    名為布施。

    如藥對病似空含有。

    有病既除。

    空藥俱遣。

    色空泯絕。

    中道皆亡。

    了無一法可得。

    二乘之人。

    舍色取空。

    為不住色而行布施。

    玄奘法師所譯經雲。

    不住于色。

    不住非色。

    香味觸法。

    一例皆然。

    是故空有悉皆無住。

    無空可取。

    無有可舍。

    空有同如。

    一體平等。

    平等行施。

    即知法界不住有施。

    不住無施。

    不得有無二邊障礙。

    施心廣大。

    猶若虛空。

    所獲功德。

    亦複如是。

    故經中舉十方虛空較量施福。

    即斯意耳。

    傅大士檀波羅蜜布施頌曰。

    施門通六行。

    六行束三檀。

    資生無畏法。

    聲色勿相幹。

    二邊純莫立。

    中道不須安。

    (子榮曰。

    二邊即有無。

    二邊不立。

    有無俱遣。

    中道何安。

    [日/黽]文元公曰。

    凡夫著有。

    不見有中之空。

    二乘着空。

    不見空中妙有。

    不着見于二邊。

    不取相于中道。

    惟佛知見)欲識無生處。

    背境向心觀。

     ○不住聲者。

    清淨無挂礙也。

    梵語屍羅。

    此雲戒。

    二乘之人。

    意謂從聲色起。

    遂向聲塵中分别。

    聞樂則喜。

    悲則哀。

    欲舍此聲。

    而取無聲。

    名之為戒。

    菩薩。

    無聲可舍。

    色若是有。

    聲從是生。

    色既本空。

    聲從何起。

    若能如是悟者。

    雖在生。

    死中。

    生死不能拘。

    雖在六塵中。

    六塵不能染。

    在在處處。

    心常清淨。

    傅大士屍羅波羅蜜持戒頌曰。

    屍羅得清淨。

    無量劫來因。

    妄想如怨賊。

    貪愛若參辰。

    (參辰即參商二星。

    [二]出一沒。

    常相遠離)在欲而無欲。

    居塵不染塵。

    權依離垢地。

    當證法王身(圓覺經注雲。

    佛為萬法之[十六])。

     ○不住香者。

    謂見色清淨也。

    梵語羼(音忏)提。

    此雲忍辱。

    二乘之人。

    妄生忍辱。

    惟恐貪着。

    欲行遠離。

    故名忍辱。

    正是舍色取空。

    不了中道也。

    殊不知香性本空。

    菩薩忍亦無忍。

    辱亦無辱。

    須是自性清淨。

    不生起滅之心。

    方始悟明心地。

    故古德曰。

    明心之士。

    其心猶如明鏡。

    能攝衆像。

    盡入其中。

    無有挂礙。

    清淨含容。

    無有邊際。

    傅大士羼提波羅蜜忍辱頌曰。

    忍心如幻夢。

    辱境若龜毛(華嚴經雲。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常能修此觀。

    逢難轉堅牢。

    無非亦無是。

    無下亦無高。

    欲滅貪嗔賊。

    須行智慧刀。

     ○不住味者。

    謂衆生性。

    與如來性。

    無所分别也。

    梵語毗離耶。

    此雲精進。

    了知舌根本空。

    為不住味。

    故雲受諸飲食。

    當如服藥。

    或好或弱。

    不可生憎愛也。

    黃檗禅師曰。

    有識食。

    有智食。

    四大之身。

    饑瘡為患。

    随順給養。

    不生貪着。

    謂之智食。

    恣情取味。

    妄生分别。

    唯圖适口。

    不生厭離。

    謂之識食也。

    二乘之人。

    雖不住飲食之味。

    尚猶貪着諸法之味。

    以貪着故名為精進。

    菩薩之心。

    于諸法相。

    悉如夢幻。

    遇緣即施。

    緣散即寂。

    傅大士毗離耶波羅蜜精進頌曰。

    進修名??地。

    良為慧光舒。

    二智心中遣。

    (真俗二智)三空境上袪。

    無明念念滅。

    (十二因緣法。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高下執情除。

    觀心如不間。

    何啻至無餘。

     ○不住觸者。

    謂心無取舍也。

    内無菩提可取。

    外無煩惱可舍。

    梵語禅那。

    此雲靜慮。

    二乘之人。

    認觸為色身。

    色身若是有。

    即言離諸觸。

    色身既本無。

    諸觸何曾有。

    又雲。

    了觸即無生。

    不住虛分别。

    一切諸萬法。

    本來無所動。

    六祖曰。

    一切萬法。

    皆從心生。

    心無所生。

    法無所住。

    又大陽禅師曰。

    大陽一禅。

    竟日如然。

    滔滔不間。

    觸目遇緣。

    若能如是。

    法法現前。

    傅大士禅波羅蜜禅定頌曰。

    禅河随浪靜。

    定水遂波清。

    澄神生覺性。

    息慮滅迷情。

    遍計虛分别。

    由來假立名。

    若了依他起。

    無别有圓成(華嚴合論第四卷雲。

    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

     ○不住法者。

    謂照見身心法相空也。

    梵語般若。

    此雲智慧。

    諸法屬意。

    意屬識。

    此識是妄。

    金剛三昧經雲。

    所見境界。

    非我本識。

    二乘之人。

    分别諸相。

    皆是妄識。

    本識又何可得也。

    菩薩了知本識究竟。

    故無分别。

    傅大士般若波羅蜜智慧頌曰。

    慧燈如朗日。

    蘊界若幹城。

    (華嚴四。

    十二卷雲。

    龍依宮住。

    而能興雲。

    有人仰視。

    所見宮殿。

    當知是乾闼婆城。

    子榮曰。

    幹城者。

    即乾闼婆城。

    海上龍蜃化現餘氣。

    人見樓閣。

    忽爾還無。

    此破衆生妄執五蘊色身為實有也)明來暗便謝。

    無暇暫時停。

    妄心猶未滅。

    乃見我人形。

    妙智圓光照。

    惟得一空名。

    又智者禅師六波羅蜜萬行齊修總頌雲。

    三大僧祇劫。

    (阿僧祇。

    數名。

    阿者。

    無也。

    僧祇者。

    數也。

    乃無數劫)萬行具齊修。

    既悟無人我。

    長依聖道流。

    二空方漸證。

    (人法二空)三昧任遨遊。

    (三昧。

    是梵語。

    中國言正定。

    亦雲正見)創居歡喜地。

    長樂遂無憂臨濟禅師曰。

    佛有六通者。

    謂入色界。

    不被色惑。

    入聲界。

    不被聲惑。

    入香界。

    不被香惑。

    入味界。

    不被味惑。

    入身界。

    不被觸惑。

    入意界。

    不被法惑。

    所以達此六種。

    皆是空相。

    不能系縛。

    此乃無依道人。

    雖是五蘊穢陋之身。

    便是地行菩薩。

     黃檗禅師曰。

    本是一精明。

    分為六和合。

    精明者。

    一心也。

    六和合者。

    六根也。

    各與塵合。

    眼與色合。

    耳與聲合。

    鼻與香合。

    舌與味合。

    身與觸合。

    意與法合。

    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

    若了十八界無所有。

    一切皆空。

    束六和合為一精明。

    此乃了悟之人。

    唯有真心蕩然清淨。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六祖曰。

    應如無相心布施者。

    為無能施之心。

    不見有施之物。

    不分别受施之人。

    故雲無相布施。

     僧若讷曰。

    應如是布施者。

    指出色香等六塵也。

    不住于相者。

    乃不住六塵之相。

    若住相布施者。

    但是人天果報而已。

     李文會曰。

    菩薩應如是布施者。

    謂舍除一切煩惱憎愛之心也。

    然煩惱本性。

    皆是妄見。

    有何可舍。

    經雲。

    一切諸有。

    如夢如幻。

    一切煩惱。

    是魔是賊。

     逍遙翁曰。

    天煩惱性。

    是佛境界。

    觀煩惱性空。

    是正修行學人。

    若止依此觀練精至。

    不須求别法也。

    夫見性之人。

    十二時中。

    凡遇逆順境界。

    心即安然。

    不随萬境所轉。

    一任毀謗于我。

    我既不受。

    惡言謗黩。

    返自歸己。

    所謂自作自受者也。

    譬如有人。

    手執火炬。

    拟欲燒天。

    徒自疲困。

    終不可得。

    故古德曰。

    心随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随流認得性。

    無喜複無憂。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疏鈔雲。

    何以故者。

    此證問意。

    施本求福。

    今令不住于相。

    其意雲何。

    佛答。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若達三輪體空。

    方名不住相布施。

    不住者。

    心不住有為之福也。

    三輪者。

    施者。

    受者。

    并财等。

    是三輪也。

    施者返觀體空。

    本無一物。

    故雲理空。

    受者觀身無相。

    觀法無名。

    身尚不有。

    物從何受。

    故曰受空。

    施受既空。

    彼此無妄。

    其物自空。

    故曰三輪體空。

     陳雄曰。

    世尊答文殊曰。

    财施為凡。

    法施為聖。

    蓋凡夫布施。

    必以滿三千世界七寶。

    為求福之具。

    财施也。

    此住相布施也。

    且以人天大福報自期。

    數未盡免輪回。

    菩薩布施。

    但一心清淨。

    利益一切衆生。

    為大施主。

    法施也。

    此不住相布施也。

    雖不徼福。

    自然離生死苦。

    受大快樂。

    曆千劫而不古。

    超三界以長今。

    是所謂無限福德。

    實不可思惟而量度也。

    佛憫末世衆生。

    被六塵染。

    未可遽化。

    姑誘以福德無限之說。

    使之頓悟法施之會。

    維摩經雲。

    當為法施之會。

    何用是财施會為。

     顔丙曰。

    住者。

    着也。

    菩薩于佛法中。

    應當無所著布施。

    布施者。

    舍施也。

    所謂不住于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六者謂之六塵。

    眼貪色。

    耳貪聲。

    鼻貪香。

    舌貪味。

    情塵相對謂觸。

    貪著有為謂法。

    人性清淨。

    本無六根可得。

    六塵又向什麼處安頓。

    所以佛雲應當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若不著相舍施。

    其福德量等虛空。

    非思量可及。

     李文會曰。

    不住于相者。

    非但見色是相。

    一切種種分别。

    皆名為相。

    如是之相。

    皆從因緣而生。

    應知一切分别。

    皆如夢幻。

    遇緣即施。

    緣散即寂。

    是故佛言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又西明和尚雲。

    法相若是有。

    可言住諸相。

    法相既本無。

    故言不住相。

    既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逍遙翁曰。

    須知諸法。

    如夢如幻。

    如影如響。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又雲了達一切法。

    不住一切相。

    心如虛空。

    自然無礙。

    心住于相。

    即屬有法。

    故知一切法。

    不住一切相。

    即能見佛性也。

     川禅師曰。

    若要天下行。

    無過一藝精。

    頌曰。

    西川十樣錦。

    添華色轉鮮。

    欲知端的意。

    北鬥面南看。

    虛空不閡(礙同)絲毫念。

    所以彰名大覺仙。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音否)不(音弗)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李文會曰。

    不也世尊者。

    須菩提謂虛空。

    我思量之。

    實無可思量也。

    不可思量者。

    既已覺悟。

    心無能所。

    即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豈更有可思量。

    但應如所教住者。

    謂諸學人。

    當依佛教。

    住無所住。

    必得悟入也。

     謝靈運曰。

    聖言無謬。

    理不可越。

    但當如佛所教而安心耳。

     陳雄曰。

    佛謂所教之住。

    與華嚴經住無所住同。

    如來教菩薩法。

    不過住無所住之法。

    菩薩受如來教。

    非敢變異。

    但當如其所教者。

    以無住為住處。

    楞嚴經雲。

    得住般若波羅蜜。

    文殊般若經雲。

    佛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