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采微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錢唐釋 昙應 述
△十二遠離利養起精進故。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懈怠利養等樂味故。
上雖觀破名色。
具福資糧故。
供養如來。
仍恐以嗜利養。
心身懈怠。
更須遠離起精進心。
持說此經。
如薩陀波論。
欲聞般若故。
七日七夜。
閑林悲泣。
七載行立。
不坐不卧。
常念。
何時當聞般若。
更無餘念。
是則若起精進。
懈怠則摧。
于此為二。
初較量福利。
二重法歎人。
初又二。
初舉事福之相。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此舍身命較量。
則俞重于前大千七寶布施。
論雲。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于中。
身有疲乏。
心有熱惱。
以此二種。
于彼精進。
若退若不發。
此何所顯示。
如此舍爾許身。
自所有福。
不及此福。
雲何以一身着懈怠等。
疏雲。
已精進者退。
未精進者不發。
故雲若退等。
又雲。
自有舍身不舍命。
如屍毗代鴿。
自有舍身即舍命。
如薩埵飼虎。
此正所謂身命俱舍。
△二顯法利之勝。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謝公雲。
身命布施。
不免有生。
弘持四句。
累滅道成。
△二重法歎人。
又二。
初重法。
爾時。
須菩提。
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疏雲。
深解之言。
不出二義。
一解大乘即空之義。
二解菩薩利他之義。
解即空。
猶謂同入法性。
解利他。
亦謂不預斯事。
此不然也。
且解大乘即空。
為密為顯。
若密。
方等成通已解。
豈至般若方解耶。
若顯。
應轉小入大。
則預斯事。
何雲同入法性耶。
今謂。
空生來至此會。
不複同前茫然棄缽之時。
心已通泰。
承佛力加。
聞此大乘。
深解義趣。
若爾。
二乘在昔。
亦容知大耶。
須知雖知有大。
而不知菩薩别證妙理。
以不知别理故。
于大還同不知。
且據己分。
謂深解耳。
問。
空生若不知别理。
則内無所證。
所說無诠。
答。
既佛力所加。
即同佛說。
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涕淚悲泣者。
以重法之心。
感形于外。
流涕雨淚。
所被之至也。
我從昔來。
自鹿苑來。
所得真空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法門。
勝福甚多。
過于舍無量身命布施。
更不說餘勝福。
豈不發起精進。
是則空生雖聞大乘而不取。
雖乘已證而不疑。
來至法華。
方知昔咎。
△二歎人。
為二。
一正歎。
二述成。
初又二。
初通約信心歎。
二别約來世歎。
初又二。
初聞經信解。
世尊。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
當知。
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論雲。
若于此法中。
生如義想。
為離此過。
經言。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等。
信心清淨者。
般若無染故。
即生實相者。
法身出纏故。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等。
即于如是實相中。
為離實相分别故。
△二信解無相。
世尊。
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是實相者。
實即無相故。
則是非相。
遍相一切故。
說名實相。
△二約來世歎。
又二。
初寄後觀現。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空生省己被命轉教。
領知财物。
聞此深經。
信解受持。
不為難矣。
信解受持者。
以受文故信。
以持義故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
其有衆生。
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
論雲。
為令味着利養懈怠諸菩薩。
生慚愧故。
于未來世正法滅時。
尚有菩薩。
于此法門受持。
無我人等取及法取。
雲何。
汝等于正法興時。
遠離修行。
不生慚愧。
此為勸現寄後說耳。
論雲。
此人無我相等。
顯示人無取。
(生空)我相即是非相等。
顯示法無取(法空)。
△二效學諸佛。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論雲。
顯示諸菩薩順學相。
諸佛世尊。
既離一切相。
是故我等。
亦應如是學。
此等經文。
為離退精進故說。
△離述成。
又二。
初聞經生信。
論雲。
為離不發起精進者故。
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
是人甚為希有。
如是如是者。
述成也。
不驚不怖不畏。
論雲。
以驚等故。
不發起精進也。
于聲聞乘中。
世尊說有法及有空。
于聽聞此經時。
聞法無有故驚。
聞空無有故怖。
思量時于二不有理中。
不能相應故畏。
故知。
聲聞乘中說有法。
實有法也。
及有空偏空也。
以小乘空有不即。
今聞般若空有相即。
聞法即空故驚。
聞空即假故怖。
于二不有理中。
思量時不能相應故畏。
若有菩薩。
聞深般若。
不發精進者。
即同聲聞。
生驚怖等。
是則若心不驚怖。
必發起大精進。
如大品雲。
若有菩薩。
聞深般若。
不驚不怖。
當知。
是菩薩不久得菩提記。
不過一佛兩佛。
疏雲。
聞實相不驚。
聞觀照不怖。
聞方便不畏。
△二所說勝上。
論雲。
此法如是勝上。
汝等不應放逸。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如來說等者。
論謂。
顯示彼無量諸佛亦同說般若波羅蜜。
于餘波羅蜜中勝。
故名第一。
經雲。
非者。
了第一義谛。
寂絕亡遣故。
複雲是者。
以世谛則有所說故。
△十三忍辱相。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不能忍苦故。
此為二。
初能忍。
二離不能忍。
初又三。
初如所能忍。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梵語羼提。
此翻忍辱。
疏雲。
内心能忍外所辱境。
大論雲。
忍有二種。
一者生忍。
二者法忍。
生忍有二。
一于恭敬供養中。
能忍不憍慢。
二于嗔罵打害中。
能忍不嗔恨。
法忍有二。
一非心法。
謂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等。
二心法。
謂嗔恚憂愁乃至諸邪見等。
今言忍。
生法二忍中。
皆第二義。
論雲。
何者能忍。
謂達法無我故。
若達法無我。
何榮辱之不能忍乎。
學佛者。
宜銘心書紳。
△二忍相。
論謂。
雲何應知忍相。
若他放己起惡等時。
由無有我等相故。
不生嗔想。
亦不于羼提波羅蜜中生有想。
于非波羅蜜中生無想。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
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梵語歌利。
此翻惡生。
亦名極惡。
如大論雲。
羼提仙人。
在大林中。
修忍行慈時。
歌利王。
将諸婇女。
入林遊戲。
食訖小息。
諸婇女采華林間。
見此仙人。
加敬禮拜。
久而不去。
王覺不見婇女。
拔劍追蹤。
見在仙人前立。
憍妒隆盛。
瞋目奮劍。
而問仙人。
汝作何物。
仙人答雲。
我今在此。
修忍行慈。
王言。
汝雲修忍。
我今試之。
遂以利劍。
截耳鼻斬手足。
而問之言。
汝心動不。
答。
我修慈忍不動也。
王言。
誰當信汝。
是時仙人即作誓言。
我若實修慈忍。
血當為乳。
即時血變為乳。
王大驚喜而去。
是時林中鬼神。
為仙人故。
電雷霹靂。
時王被害。
殁不還宮。
(歌利。
即陳如也)論雲。
如我昔為歌利王。
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
無有我等相。
及無相亦非無相等。
故知。
此為顯示住實相故。
不愁惱耳。
大論。
問。
菩薩身非木石。
雲何割截而無異心。
答。
有人言。
菩薩久修羼提。
故不愁惱。
有人言。
菩薩無量世來。
深修大慈。
非心故。
有人言。
菩薩修般若轉身。
行般若果報故。
有人言。
菩薩非生死身。
是出三界法性身。
住無漏故。
身如木石。
疏雲。
今詳論文。
前三義。
當父母生身。
後一顯示法性身。
應知二身不可偏取。
若唯父母生身。
未斷結使。
雲何割截無我等相。
若雲法性身。
不假分段。
将何以為節節支解。
血乳之事耶。
誠由菩薩久修慈忍。
及行般若。
已破人法二執。
得法性身。
卻入分段。
示行忍辱。
其所謂以大慈故。
不住涅槃。
偏于事境。
而修種智。
問。
有人據大論雲。
佛為菩薩時。
三毒未盡。
作仙人名羼提。
被惡王截耳鼻手足。
而不生惡心。
不出惡言。
爾時。
得道尚爾。
何況得菩提等。
既雲未盡三毒。
驗是父母生身。
何雲法性身耶。
答。
此說不然。
何也。
須曉斯文。
乃大論。
引迦旃延子。
說三藏義非般若。
明大菩薩故。
輔行雲。
釋論引迦旃延子。
明菩薩義。
當知大論為破故引。
若爾。
如何據論示所破義。
以伸般若大菩薩耶。
△三種類忍。
為二。
初極苦忍。
何以故。
我于往昔。
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瞋恨。
肇師雲。
以無瞋恨故。
無我人相。
△二相續忍。
須菩提。
又念過去。
于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割截身體。
其害極苦。
如是五百世。
恒相續無間。
功德施雲。
此顯往昔未遇惡王。
已于多生。
斷我等相。
既已斷我等相。
驗仙人時。
非具縛生身。
△二離不能忍。
如我昔為歌利王。
割截身體。
如是極苦。
尚能忍之。
況身外所有。
豈不能忍乎。
是故。
菩薩欲發菩提心。
應須忍耐一切苦相。
于此為二。
初總相。
是故。
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雲。
以三種苦故。
不欲發心。
故說應離一切相等。
此中一切相者。
為顯如是等三苦相也。
菩薩若不能忍。
則為三苦所動。
故雲應離等。
△二别相。
則三種苦相。
初流轉苦。
二衆生相違苦。
三乏受用苦。
初文。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論雲。
若着色等。
則于流轉苦中疲乏故。
則菩提心不生。
故大論雲。
菩薩行般若十力無畏。
不應住。
若佛于法無有過失。
則應住。
若菩薩無佛法。
何所論住。
智者釋雲。
菩薩修功德。
多生重着。
故言不應。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
是故。
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無所住心。
則第一義心。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
天親雲。
若心住色等法。
彼心不住菩提。
是故佛說菩薩之心。
常行于舍。
豈應有住。
故雲不應住色布施。
此應約三種施釋。
△二衆生相違苦。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
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
則非衆生。
論雲。
為一切衆生。
而行于舍。
雲何于彼而生瞋也。
由不能無衆生。
及衆生想。
以此因緣故。
衆生相違時。
即生疲乏故。
顯示人無我法無我。
如來說一切衆生相。
假名無實故。
即是非相。
人無我也。
又說一切衆生陰法本空故。
則非衆生。
法無我也。
若達人法本空。
忘人法之執。
如是則能忍。
不與衆生相違也。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不異語者。
論雲。
欲今信如來故能忍。
于中。
真語者。
為顯世谛相故。
實語者。
為顯世谛修行。
有煩惱及清淨相故。
于中實者。
此行煩惱。
此行清淨故。
如語者。
為第一義谛相故。
不異語者。
第一義谛修行。
有煩惱及清淨相故。
然。
論中四句。
以初二兩句。
對世谛。
以後兩句。
對第一義谛。
并是初句示谛相。
次句為修行。
若爾。
二谛各有修行煩惱清淨之相。
若為甄别。
疏雲。
世谛修行。
即化他出假。
有塵沙煩惱。
及道種智清淨之相。
第一義谛修行。
即自行觀理。
有見思無明煩惱。
及一切智一切種智清淨之相。
此說不然也。
今謂。
二谛中俱有三惑三智。
世谛則分别義。
依之而修。
則惑智夐别。
故雲此行煩惱此行清淨。
所謂實語也。
第一義。
雖惑智乍分。
法體則惑智不二。
所謂不異語也。
此經兼含圓别。
乃兩機所修不同。
故約二谛行相說之。
問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懈怠利養等樂味故。
上雖觀破名色。
具福資糧故。
供養如來。
仍恐以嗜利養。
心身懈怠。
更須遠離起精進心。
持說此經。
如薩陀波論。
欲聞般若故。
七日七夜。
閑林悲泣。
七載行立。
不坐不卧。
常念。
何時當聞般若。
更無餘念。
是則若起精進。
懈怠則摧。
于此為二。
初較量福利。
二重法歎人。
初又二。
初舉事福之相。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此舍身命較量。
則俞重于前大千七寶布施。
論雲。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于中。
身有疲乏。
心有熱惱。
以此二種。
于彼精進。
若退若不發。
此何所顯示。
如此舍爾許身。
自所有福。
不及此福。
雲何以一身着懈怠等。
疏雲。
已精進者退。
未精進者不發。
故雲若退等。
又雲。
自有舍身不舍命。
如屍毗代鴿。
自有舍身即舍命。
如薩埵飼虎。
此正所謂身命俱舍。
△二顯法利之勝。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謝公雲。
身命布施。
不免有生。
弘持四句。
累滅道成。
△二重法歎人。
又二。
初重法。
爾時。
須菩提。
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疏雲。
深解之言。
不出二義。
一解大乘即空之義。
二解菩薩利他之義。
解即空。
猶謂同入法性。
解利他。
亦謂不預斯事。
此不然也。
且解大乘即空。
為密為顯。
若密。
方等成通已解。
豈至般若方解耶。
若顯。
應轉小入大。
則預斯事。
何雲同入法性耶。
今謂。
空生來至此會。
不複同前茫然棄缽之時。
心已通泰。
承佛力加。
聞此大乘。
深解義趣。
若爾。
二乘在昔。
亦容知大耶。
須知雖知有大。
而不知菩薩别證妙理。
以不知别理故。
于大還同不知。
且據己分。
謂深解耳。
問。
空生若不知别理。
則内無所證。
所說無诠。
答。
既佛力所加。
即同佛說。
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涕淚悲泣者。
以重法之心。
感形于外。
流涕雨淚。
所被之至也。
我從昔來。
自鹿苑來。
所得真空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法門。
勝福甚多。
過于舍無量身命布施。
更不說餘勝福。
豈不發起精進。
是則空生雖聞大乘而不取。
雖乘已證而不疑。
來至法華。
方知昔咎。
△二歎人。
為二。
一正歎。
二述成。
初又二。
初通約信心歎。
二别約來世歎。
初又二。
初聞經信解。
世尊。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
當知。
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論雲。
若于此法中。
生如義想。
為離此過。
經言。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等。
信心清淨者。
般若無染故。
即生實相者。
法身出纏故。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等。
即于如是實相中。
為離實相分别故。
△二信解無相。
世尊。
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是實相者。
實即無相故。
則是非相。
遍相一切故。
說名實相。
△二約來世歎。
又二。
初寄後觀現。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空生省己被命轉教。
領知财物。
聞此深經。
信解受持。
不為難矣。
信解受持者。
以受文故信。
以持義故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
其有衆生。
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
論雲。
為令味着利養懈怠諸菩薩。
生慚愧故。
于未來世正法滅時。
尚有菩薩。
于此法門受持。
無我人等取及法取。
雲何。
汝等于正法興時。
遠離修行。
不生慚愧。
此為勸現寄後說耳。
論雲。
此人無我相等。
顯示人無取。
(生空)我相即是非相等。
顯示法無取(法空)。
△二效學諸佛。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論雲。
顯示諸菩薩順學相。
諸佛世尊。
既離一切相。
是故我等。
亦應如是學。
此等經文。
為離退精進故說。
△離述成。
又二。
初聞經生信。
論雲。
為離不發起精進者故。
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
是人甚為希有。
如是如是者。
述成也。
不驚不怖不畏。
論雲。
以驚等故。
不發起精進也。
于聲聞乘中。
世尊說有法及有空。
于聽聞此經時。
聞法無有故驚。
聞空無有故怖。
思量時于二不有理中。
不能相應故畏。
故知。
聲聞乘中說有法。
實有法也。
及有空偏空也。
以小乘空有不即。
今聞般若空有相即。
聞法即空故驚。
聞空即假故怖。
于二不有理中。
思量時不能相應故畏。
若有菩薩。
聞深般若。
不發精進者。
即同聲聞。
生驚怖等。
是則若心不驚怖。
必發起大精進。
如大品雲。
若有菩薩。
聞深般若。
不驚不怖。
當知。
是菩薩不久得菩提記。
不過一佛兩佛。
疏雲。
聞實相不驚。
聞觀照不怖。
聞方便不畏。
△二所說勝上。
論雲。
此法如是勝上。
汝等不應放逸。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如來說等者。
論謂。
顯示彼無量諸佛亦同說般若波羅蜜。
于餘波羅蜜中勝。
故名第一。
經雲。
非者。
了第一義谛。
寂絕亡遣故。
複雲是者。
以世谛則有所說故。
△十三忍辱相。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不能忍苦故。
此為二。
初能忍。
二離不能忍。
初又三。
初如所能忍。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梵語羼提。
此翻忍辱。
疏雲。
内心能忍外所辱境。
大論雲。
忍有二種。
一者生忍。
二者法忍。
生忍有二。
一于恭敬供養中。
能忍不憍慢。
二于嗔罵打害中。
能忍不嗔恨。
法忍有二。
一非心法。
謂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等。
二心法。
謂嗔恚憂愁乃至諸邪見等。
今言忍。
生法二忍中。
皆第二義。
論雲。
何者能忍。
謂達法無我故。
若達法無我。
何榮辱之不能忍乎。
學佛者。
宜銘心書紳。
△二忍相。
論謂。
雲何應知忍相。
若他放己起惡等時。
由無有我等相故。
不生嗔想。
亦不于羼提波羅蜜中生有想。
于非波羅蜜中生無想。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
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梵語歌利。
此翻惡生。
亦名極惡。
如大論雲。
羼提仙人。
在大林中。
修忍行慈時。
歌利王。
将諸婇女。
入林遊戲。
食訖小息。
諸婇女采華林間。
見此仙人。
加敬禮拜。
久而不去。
王覺不見婇女。
拔劍追蹤。
見在仙人前立。
憍妒隆盛。
瞋目奮劍。
而問仙人。
汝作何物。
仙人答雲。
我今在此。
修忍行慈。
王言。
汝雲修忍。
我今試之。
遂以利劍。
截耳鼻斬手足。
而問之言。
汝心動不。
答。
我修慈忍不動也。
王言。
誰當信汝。
是時仙人即作誓言。
我若實修慈忍。
血當為乳。
即時血變為乳。
王大驚喜而去。
是時林中鬼神。
為仙人故。
電雷霹靂。
時王被害。
殁不還宮。
(歌利。
即陳如也)論雲。
如我昔為歌利王。
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
無有我等相。
及無相亦非無相等。
故知。
此為顯示住實相故。
不愁惱耳。
大論。
問。
菩薩身非木石。
雲何割截而無異心。
答。
有人言。
菩薩久修羼提。
故不愁惱。
有人言。
菩薩無量世來。
深修大慈。
非心故。
有人言。
菩薩修般若轉身。
行般若果報故。
有人言。
菩薩非生死身。
是出三界法性身。
住無漏故。
身如木石。
疏雲。
今詳論文。
前三義。
當父母生身。
後一顯示法性身。
應知二身不可偏取。
若唯父母生身。
未斷結使。
雲何割截無我等相。
若雲法性身。
不假分段。
将何以為節節支解。
血乳之事耶。
誠由菩薩久修慈忍。
及行般若。
已破人法二執。
得法性身。
卻入分段。
示行忍辱。
其所謂以大慈故。
不住涅槃。
偏于事境。
而修種智。
問。
有人據大論雲。
佛為菩薩時。
三毒未盡。
作仙人名羼提。
被惡王截耳鼻手足。
而不生惡心。
不出惡言。
爾時。
得道尚爾。
何況得菩提等。
既雲未盡三毒。
驗是父母生身。
何雲法性身耶。
答。
此說不然。
何也。
須曉斯文。
乃大論。
引迦旃延子。
說三藏義非般若。
明大菩薩故。
輔行雲。
釋論引迦旃延子。
明菩薩義。
當知大論為破故引。
若爾。
如何據論示所破義。
以伸般若大菩薩耶。
△三種類忍。
為二。
初極苦忍。
何以故。
我于往昔。
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瞋恨。
肇師雲。
以無瞋恨故。
無我人相。
△二相續忍。
須菩提。
又念過去。
于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割截身體。
其害極苦。
如是五百世。
恒相續無間。
功德施雲。
此顯往昔未遇惡王。
已于多生。
斷我等相。
既已斷我等相。
驗仙人時。
非具縛生身。
△二離不能忍。
如我昔為歌利王。
割截身體。
如是極苦。
尚能忍之。
況身外所有。
豈不能忍乎。
是故。
菩薩欲發菩提心。
應須忍耐一切苦相。
于此為二。
初總相。
是故。
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雲。
以三種苦故。
不欲發心。
故說應離一切相等。
此中一切相者。
為顯如是等三苦相也。
菩薩若不能忍。
則為三苦所動。
故雲應離等。
△二别相。
則三種苦相。
初流轉苦。
二衆生相違苦。
三乏受用苦。
初文。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論雲。
若着色等。
則于流轉苦中疲乏故。
則菩提心不生。
故大論雲。
菩薩行般若十力無畏。
不應住。
若佛于法無有過失。
則應住。
若菩薩無佛法。
何所論住。
智者釋雲。
菩薩修功德。
多生重着。
故言不應。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
是故。
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無所住心。
則第一義心。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
天親雲。
若心住色等法。
彼心不住菩提。
是故佛說菩薩之心。
常行于舍。
豈應有住。
故雲不應住色布施。
此應約三種施釋。
△二衆生相違苦。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
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
則非衆生。
論雲。
為一切衆生。
而行于舍。
雲何于彼而生瞋也。
由不能無衆生。
及衆生想。
以此因緣故。
衆生相違時。
即生疲乏故。
顯示人無我法無我。
如來說一切衆生相。
假名無實故。
即是非相。
人無我也。
又說一切衆生陰法本空故。
則非衆生。
法無我也。
若達人法本空。
忘人法之執。
如是則能忍。
不與衆生相違也。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不異語者。
論雲。
欲今信如來故能忍。
于中。
真語者。
為顯世谛相故。
實語者。
為顯世谛修行。
有煩惱及清淨相故。
于中實者。
此行煩惱。
此行清淨故。
如語者。
為第一義谛相故。
不異語者。
第一義谛修行。
有煩惱及清淨相故。
然。
論中四句。
以初二兩句。
對世谛。
以後兩句。
對第一義谛。
并是初句示谛相。
次句為修行。
若爾。
二谛各有修行煩惱清淨之相。
若為甄别。
疏雲。
世谛修行。
即化他出假。
有塵沙煩惱。
及道種智清淨之相。
第一義谛修行。
即自行觀理。
有見思無明煩惱。
及一切智一切種智清淨之相。
此說不然也。
今謂。
二谛中俱有三惑三智。
世谛則分别義。
依之而修。
則惑智夐别。
故雲此行煩惱此行清淨。
所謂實語也。
第一義。
雖惑智乍分。
法體則惑智不二。
所謂不異語也。
此經兼含圓别。
乃兩機所修不同。
故約二谛行相說之。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