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采微卷上

關燈
(癸未坐制于白雲庵再考詳定見有此注方可傳焉)。

     錢唐釋 昙應 述 決群疑而起行。

    益品彙以無私。

    陶育聖凡。

    範圍空有。

    甯越金剛般若哉。

    無著因定得偈。

    天親受頌成文。

    非兜率慈尊。

    孰開荒至教。

    但斯經也。

    詞源渺浩。

    義海沖深。

    僧佉(阿僧佉。

    此雲無著)重著論以抗行。

    吳興複撰疏而贊述。

    對經考論。

    已盡幽玄。

    尋疏證經。

    未為全當。

    科判雖準繩有在。

    解釋則義理乖違。

    于是。

    不得已。

    管窺天台義意。

    摸論大塗。

    校彼伸明。

    是非别矣。

    仍取天親補助。

    及今古優長。

    故曰采微。

    蓋采摘(他曆切)衆妙。

    直注于經。

    庶閱者易解耳。

     旹紹興壬子仲春二十有三日寓思溪蘭若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釋經為二。

    初釋題。

    二釋文。

    釋題者。

    懸覽一經大義。

    以釋首題。

    大義者。

    五重玄義。

    所謂名體宗用教相也。

    初釋名則喻法為名。

    金剛是喻。

    般若等是法。

    金剛者。

    無著論釋有二意。

    一約金剛寶。

    二約畫金剛形。

    且約金剛寶者。

    此寶出天竺國。

    梵語?折羅。

    亦名斫迦羅。

    此雲金剛。

    謂金中精堅者也。

    剛生金中。

    百煉不銷。

    可以切玉。

    取以堅利能斷壞萬物。

    如般若能斷萬惑。

    故以為喻。

    吾祖雲。

    般若如金剛。

    随所拟皆碎。

    無著雲。

    能斷者。

    般若波羅蜜中。

    聞思修所斷。

    如金剛斷處而斷。

    若爾。

    如大品等諸般若。

    莫不皆有能斷之力。

    何獨此經以金剛為喻。

    答。

    良以此會之前。

    大品等席。

    佛悉令衆生。

    住是般若。

    故使佛種性不斷。

    而護念付囑。

    且聞者必疑。

    般若乃果。

    佛所住之法。

    衆生垢重。

    當雲何住。

    是折伏散亂。

    衆雖伏疑。

    未由開決。

    空生至此。

    為衆斷疑故。

    述昔興歎問降住事。

    佛為釋疑故答。

    則令住是般若者。

    如金剛能斷煩惱。

    故論雲。

    (下去論雲。

    無著論也)此小金剛波羅蜜。

    以如是名顯勢力。

    以如是金剛之名。

    顯般若勢力。

    故知。

    絓是般若。

    皆有是力。

    此既諸般若之釋疑經。

    是故金剛二字。

    文雖出此。

    義實通為諸般若之作譬。

    由是持說者。

    福重功深。

    二約畫形者。

    如論雲又如畫金剛形。

    初後闊。

    中則狹。

    如是般若波羅蜜。

    中狹者。

    謂淨心地。

    初後闊者。

    謂信行地如來地。

    此顯示不共義也。

    釋曰。

    則力士金剛之杵。

    有摧物之功。

    可譬此經地位。

    是以一十六住。

    總名信行地。

    第十八上求佛地。

    名如來地。

    上求佛地中。

    複有六種具足。

    于第六心具足中。

    又有六義。

    如是則初後闊。

    中間唯第十七入證道一住處。

    名淨心地。

    所謂狹也。

    故如金剛形。

    而特言畫者。

    以此間無此寶。

    但傳畫像故雲耳。

    此意既拟地位。

    則别在茲經論。

    所謂顯示不共義者。

    則顯初意。

    與諸般若共也。

    般若者。

    或有翻。

    名智慧。

    或無翻。

    以生善故。

    孤山謂。

    不雲智慧者。

    良以般若天言。

    智慧人語。

    天言尊重。

    人語輕薄。

    意存生善。

    由來不翻。

    今言般若。

    必具三種。

    謂方便般若。

    觀照般若。

    實相般若。

    則總題以冠别文。

    故文文之下。

    皆具三種。

    可以意知。

    疏雲。

    準大論有二種般若。

    謂世間般若。

    出世間般若。

    世間者。

    但于俗谛而求滿智。

    出世間者。

    即于布施持戒等。

    心無染着。

    乃至攝心散心。

    不可得故。

    當知三藏多修世間般若。

    如劬嫔大臣分地息诤。

    即其事也。

    摩诃衍門。

    正修出世間般若。

    以觀布施等因緣即空。

    性相叵得故。

    又衍門中。

    有共不共般若。

    複通部教。

    約部則方等般若名共。

    由共二乘故。

    華嚴名不共。

    此經不入二乘人手故。

    若約教則别在第四時。

    由般若部通三教。

    通教則三乘同學。

    名共教。

    别圓則二乘不聞。

    名不共教。

    荊溪雲。

    故此二共俱共二乘。

    即部教二共也。

    此經正當約教。

    非約部義。

    問。

    約教則方等。

    具有四教。

    亦應受共不共名。

    何故别在第四時耶。

    答。

    荊溪雲。

    以方等經。

    多順彈诃。

    共義稍疏。

    問。

    共不共二種般若。

    為一座同聞。

    為異席說。

    若一座。

    别圓亦共二乘。

    若異席。

    般若通被三教。

    答。

    諸部般若。

    通被三教。

    則二乘同座。

    雖聞别圓。

    聞而不解。

    無受潤因。

    狀當聾啞。

    故釋簽雲。

    諸部般若。

    以但不但二種中道不共之法。

    共二乘說。

    若爾。

    但是共說。

    不與共證。

    波羅蜜。

    此翻到彼岸。

    又雲度無極。

    或雲事究竟。

    經者通名也。

    梵語修多羅。

    義翻為經。

    蓋經由聖人心口故稱經。

    無翻亦名經。

    蓋此方聖人所說。

    六籍稱經。

    以此代彼。

    法王所說。

    亦稱經也。

    天台解經。

    凡約三種。

    謂教行理。

    經雲。

    書寫讀誦者。

    即教經也。

    信解受持者。

    即行經也。

    諸佛菩薩從此經出者。

    即理經也。

    雖約三種。

    首題稱經。

    唯能诠教經。

    行理即教下所诠也。

    天台雲。

    外國種修多羅。

    聖教之都名。

    荊溪雲。

    一代教法。

    皆名為經。

    此釋名竟。

    若餘四章。

    則實相為體。

    一經所诠故。

    檀波羅蜜為宗。

    檀義攝六。

    一經所修之要故。

    破人法二執為用。

    文文蕩相故。

    摩诃衍為教相。

    熟酥味故。

    若就首題。

    則總三般若為名。

    觀照乃當其宗。

    實相方便。

    體用可知。

    所謂釋名。

    總此三法體宗用。

    分對三法。

    三一總别。

    斯之謂欤。

     △二釋文。

    今依無著一十八住科判經文。

    其餘細目。

    盡從論解。

    此外或補以疏家。

    亦随宜裁酌。

    有理存焉。

    問無著菩薩。

    入日光三昧。

    上升兜率。

    親于慈氏尊處。

    受八十頌。

    何意複造論。

    作一十八住釋經。

    答。

    八十頌。

    但直頌經文。

    未有科判。

    則行位次第。

    其旨未明。

    由是别造論伸通。

    問。

    八十頌。

    分二十七斷疑生起。

    血脈宛順。

    何無階次。

    答。

    分文科判意出天親。

    無著但得其頌。

    問。

    二論可會同不。

    答。

    不須。

    以經意多含。

    各取義釋。

    此經三分分文。

    從如是至敷座而坐。

    是序分。

    從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去。

    是正宗分。

    若如疏家。

    以此文分屬别序者。

    别序乃表發正宗。

    若非所表。

    序義不成。

    今以此文屬正宗者。

    從座而起。

    雖未彰言。

    事必屬正。

    離座由請法故。

    三從須菩提若有人去。

    是流通分。

    論謂不染行住。

    即弘通無染也。

    且序有通别之異。

    通序則三世道同。

    以今佛一期大小衆經。

    悉安如是等語故。

    别序則教門機别。

    而經經由藉悉異故。

    且通序者。

    佛臨涅槃。

    阿難以四事請問。

    佛令一切經初。

    悉安如是我聞等。

    睹此等語。

    信是佛說。

    故曰證信序。

    或雲經前序。

    如來付囑一切經前。

    令安是語故。

    或雲經後序。

    結集時方安故。

    或雲破邪序。

    對破外道阿歐故。

    此經前具有六事。

    則離佛及處也。

    就此分六。

     △初所傳之理。

     如是。

     肇師謂。

    如是者。

    信順之辭。

    信則所聞之理會。

    順則師資之道成。

    大論雲。

    如是義者。

    即是信。

    若人心中有信清淨。

    是人能入佛法。

    若無信。

    是人不能入佛法。

    不信者。

    言是事不如是。

    信者。

    言是事如是。

    無信者。

    譬如牛皮未柔。

    不可屈折。

    有信者。

    譬如牛皮已柔。

    随用可作。

    複次經中說信為手。

    如人有手。

    入寶山中。

    自在取寶。

    有信亦如是。

    入佛法寶山中。

    自在所取。

    無信如無手人。

    入寶山中。

    非但不能取寶。

    以無手故。

    動轉反為寶之所傷。

    無信亦如是。

    入佛法寶山。

    非但無所得。

    以無信故。

    謗法堕苦。

    是則以有如是信故。

    乃有所聞。

    吾祖謂。

    如是者。

    乃一部所聞法體也。

     △二能傳之人。

     我聞。

     肇師雲。

    明出經者親承聖旨。

    無傳聞之謬。

    然阿難。

    當結集時。

    見愛已除。

    二我都盡。

    今稱我者。

    以傳法故。

    随順世間。

    假名稱我也。

    聞者。

    大論謂。

    耳根不壞。

    聲在可聞處。

    作意欲聞。

    則根塵意和合。

    故有聞也。

    大論雲。

    随俗說我。

    和合稱聞。

    然阿難結集時。

    登高座已。

    大迦葉。

    執尼師壇。

    禮敬殷勤。

    如佛無異。

    大衆睹此。

    各懷疑情。

    且迦葉既為四衆而作依止。

    非佛不爾。

    今禮敬如此。

    莫釋尊重出耶。

    或疑。

    莫他方佛來耶。

    或疑。

    高座阿難。

    莫阿難成佛耶。

    故知三疑競起。

    由迦葉禮敬而生。

    一稱我聞。

    知是結集敬法故禮。

    則三疑頓息。

    自舊或雲權疑。

    為啟當來誠信故。

    若爾。

    隻應疑阿難作佛。

    何須此二疑耶。

    或謂實疑。

    以阿難登座。

    形容似佛。

    衆不識故疑。

    若爾。

    隻應疑釋尊重出。

    與他方佛來。

    何須疑阿難成佛耶。

    然則今說權實如何。

    須知。

    既由迦葉禮敬。

    事反常情。

    衆遂生疑。

    乃實疑也。

     △三會理之時。

     一時。

     合雲某年月日。

    由彼土三際。

    此方四時。

    歲令不同。

    不可翻譯。

    但以說經始末。

    總雲一時。

    則四衆感教得益之時也。

     △四禀承之主。

     佛。

     大論雲。

    佛陀。

    此雲知者。

    知何等法。

    謂三世衆生數。

    非衆生數。

    常無常等。

    一切諸法。

    菩提樹下。

    了了覺知。

    故名佛也。

    然隻樹下一佛。

    随四教之機所見。

    則四佛。

    色相不同。

    今是衍經。

    且論三佛。

     △五所聞之地。

     在舍衛國。

     在者。

    住也。

    舍衛。

    正雲室利羅筏悉底。

    訛言舍衛。

    亦舍婆提。

    新翻豐德。

    謂國豐四事。

    一财物。

    二欲塵。

    三多聞。

    四解脫。

    舊翻聞物。

    十二遊行經雲。

    無物不有。

    天下聞之。

    故曰聞物。

    大論雲。

    佛知恩故。

    多住王舍城及舍婆提。

    以報生身地恩。

    故住舍婆提。

    以報法身地恩。

    故住王舍城。

    法身于生身勝故。

    二城中。

    多住王舍城。

    問。

    經說生迦毗羅國。

    何故論雲。

    生舍婆提耶。

    答。

    西域記雲。

    迦毗與舍衛相鄰。

    同是中印土境。

    故此言之。

    問。

    迦毗羅國。

    是佛生處。

    何故不多住耶。

    答。

    大論雲。

    佛初還國。

    迦葉兄弟千比丘。

    本修婆羅門法。

    苦行山間。

    形容憔悴。

    父王見之。

    以此諸比丘。

    不足光飾世尊。

    即選諸釋貴人子弟。

    兼又壯戶。

    遣一人強令出家。

    有善心樂道。

    有不樂者。

    此諸釋比丘。

    不應在本生處。

    何以故。

    既未離欲。

    若近親屬。

    必染着心生。

    為護此輩故。

    不多住迦毗羅國。

     祇樹給孤獨園。

     祇樹者。

    梵語祇桓。

    亦名祇陀。

    正言逝多。

    此翻戰勝。

    波斯匿王太子也。

    法鏡經。

    目為勝氏樹焉。

    給孤獨。

    梵語須達多。

    此雲給孤獨。

    亦名善施。

    以此長者仁慈。

    常給濟孤獨。

    善能行施故。

    國人以此稱之。

    南山靈感傳雲。

    祇桓寺基址。

    東西僅十裡。

    南北七裡餘七十步。

    初須達詣太子買園。

    太子言。

    能以金布地。

    令間無空。

    便當相與。

    須達曰諾。

    随其價。

    太子言。

    戲語耳。

    須達言。

    不應妄語。

    即共與訟。

    時首陀會天。

    化作人與評言。

    太子法。

    不應妄語。

    價既已決。

    不宜中悔。

    太子遂與之。

    便使人象負金出園。

    須臾欲滿。

    餘殘少地。

    須達思惟。

    何藏金不多不少。

    當補滿足。

    祇桓問言。

    嫌貴買之。

    答。

    不也。

    自思何藏者可足。

    當補滿之。

    祇桓念言。

    佛必大德。

    能使斯人輕寶乃爾。

    齊此且止。

    勿更出金。

    園地屬卿。

    樹木屬我。

    我自上佛。

    乃至起立精舍。

    為佛作屋。

    以妙栴檀。

    用為香泥。

    别房住止。

    千二百處。

    凡百二十處别犍(巨寒切)稚。

    (音地此方擊鐘闆也)施設已竟。

    請佛而住。

    佛告阿難。

    今此園地。

    須達所置。

    林樹花果。

    祇桓所有。

    二人同心。

    共立精舍。

    應當号祇樹給孤獨園。

    先君後臣。

    禮也。

     △六聞持之伴。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者。

    共也。

    大者。

    歎德也。

    大論謂。

    摩诃衍。

    翻大多勝。

    大者。

    天王大人所敬故。

    多者。

    通四韋陀及三藏典故。

    勝者。

    勝九十五種外道故。

    譯者從一。

    且雲大耳。

    比丘者。

    或有翻言除馑。

    衆生在因。

    無法自資。

    得報多馑乏。

    出家戒行。

    是良福田。

    能生物善。

    除因果之馑。

    或無翻名。

    今三義。

    謂乞士破惡怖魔。

    不仰不下不方不維。

    離此四食。

    次第行乞。

    清淨活命。

    故名乞士。

    戒禁七支。

    禅鎖心猿。

    怖無常狼。

    除煩惱脂。

    是名破惡。

    修此法故。

    天魔惱毒。

    慮其出境。

    複恐度人。

    是故愁怖。

    雖有三義。

    破惡為本。

    衆者。

    準諸經。

    皆有衆字。

    四人已上和合為衆。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

    三迦葉兄弟。

    共一千人。

    舍利弗目犍連。

    共二百五十人。

    師徒歸佛。

    俱為弟子。

    大論問。

    此諸比丘。

    何故常随世尊。

    答。

    如病者得差。

    常随大醫。

    如衆星拱月。

    顯佛德尊。

    諸經同聞。

    故此偏舉。

     △二别序。

     爾時世尊。

    食時着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此序。

    發起一經也。

    世尊者。

    十号具足。

    為世所尊。

    食時者。

    午前也。

    毗羅三昧經。

    佛為法慧菩薩。

    說四食時。

    早起諸天食。

    日中三世佛食。

    日西畜生食。

    日暮鬼神食。

    着衣者。

    着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