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采微卷上

關燈
伽梨。

    持缽者。

    持四天王所奉缽。

    入城者。

    園在城外五六裡。

    既欲乞食。

    故須入城。

    是則佛自行乞。

    有六益故。

    一為盲者得見故。

    二為女人為父母障礙者得見故。

    三令病者得見故。

    四作軌範故。

    五除慢。

    凡所見無輕慢故。

    六示天王缽故。

    寶雲經謂。

    得食分為四分。

    一拟與同梵行人。

    二拟施貧病乞人。

    三施水陸衆生。

    四自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洗足已。

    敷座而坐。

     次第乞者。

    善見論雲。

    過去諸佛。

    皆次第乞食。

    無有選擇。

    收衣缽等者。

    洗足理須收衣。

    洗足者。

    如雲洗手曰盥。

    洗頭曰沐。

    洗身曰浴。

    洗足曰洗。

    (音銑)然何故。

    先食後洗足。

    當知乞食還恐過時。

    所以且食。

    食訖方洗足。

    如僧祇律雲。

    午時日影過一發一瞬即非時。

    敷座而坐者。

    論雲。

    世尊何故。

    以寂靜者威儀而坐。

    顯示唯寂靜者。

    于法能覺能說。

    以福智具故。

    能覺能說。

    但教不徒興。

    顯示趺坐。

    以待問者。

    然何故斯經以乞食為興緻。

    須知次第行乞。

    表不住相。

    食訖示坐。

    表居寂理。

    又乞食為齋。

    齋齊也。

    齊心物境。

    以表正宗。

    六度萬行。

    心境均齊。

    有約三學表對者。

    何經不诠。

    此太通漫。

     △二正宗。

    依論有七義句。

    今準前三句。

    分文為三。

    一種性不斷。

    二發起行相。

    三行所住處。

    初又二。

    初敬相。

     時長老須菩提。

    在大衆中。

     長老。

    阿含中。

    佛言。

    諸比丘。

    從今稱長者為大德。

    少者稱長老。

    長老之稱。

    未必年老。

    故大論引偈雲。

    所謂長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發白。

    空老内無德。

    (斥非)能舍罪福果。

    精進行梵行。

    已離一切法。

    是名為長老。

    (顯是)蓋美其德業耳。

    縱是年耆。

    内若無德。

    亦号年少。

    如四分律雲。

    阿難頭白。

    而迦葉号為年少。

    今所稱者。

    乃德長年老。

    二具美矣。

    須菩提。

    此翻空生。

    亦曰善現善吉。

    以生時家中倉庫箧器皆空。

    占者謂之。

    所現之相。

    既善且吉。

    從此立名。

    然倉庫一空。

    何名吉耶。

    當知生時暫空。

    随即如故。

    是則雖空。

    須用即足。

    以表後解第一義空。

    雖空而具足諸法。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袒有二。

    若此方有袒。

    蓋以謝罪。

    如左傳。

    楚子圍鄭克之。

    鄭伯肉袒牽羊。

    即其事也。

    若彼方有袒。

    蓋以禮儀。

    弟子事師。

    或至師所。

    必袒右覆左。

    恐師有指示。

    執作便易故。

     右膝着地。

     文殊問經雲。

    右是正道。

    左是邪道。

    用正去邪。

    白虎通曰。

    天左旋。

    日月五星右行。

    故随順世間。

    以右膝着地。

    若論所表。

    膝表于行。

    地表于理。

    以行契理。

    故膝着地。

     合掌恭敬。

     合掌如世斂手。

    則表敬也。

    肇師雲。

    請法之相。

     △二白佛。

    又二。

    初興歎。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應知此會之前。

    已聞諸般若。

    故伏疑在懷。

    未由開決。

    睹此示坐寂靜。

    必知欲垂法于無窮。

    為顯其當得此般若佛種不斷義故。

    上座須菩提。

    經初興歎希有世尊。

     △二述事。

    述爾前見聞事。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善護念者。

    若已熟菩薩。

    佛即護念。

    以善巧力。

    防護憶念。

    恐失善利。

    善付囑者。

    若未熟菩薩。

    佛則付托囑累。

    已熟菩薩。

    于未來世中。

    以般若而成熟之。

    是故如來護念付囑。

    使佛種性。

    永永不斷。

    菩薩者。

    天竺梵音。

    摩诃菩提質谛薩埵。

    今略其餘。

    但雲菩薩。

    此翻大道心成衆生。

    亦雲開士。

    亦雲大勇心等。

     △二發起行相。

    空生從座而起。

    先敬贊已。

    後方請問。

    禮也。

    于此為三。

    初空生發起。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阿耨多羅。

    此雲無上。

    三藐三。

    此雲正等。

    菩提。

    此雲覺。

    則無上正等覺心。

    發是心者。

    方行般若。

    向雖伏疑。

    令方啟問。

    一經行相。

    由茲而生。

    論雲。

    何故須菩提問也。

    有六因緣。

    一為斷疑故。

    二為起信解故。

    三為入甚深義故。

    四為不退轉故。

    五為生喜故。

    六為正法久住故。

    此經正為斷疑。

    若有疑者。

    得斷故。

    為未熟菩薩。

    聞多福德。

    于般若起信解故。

    為已熟菩薩。

    入甚深義故。

    已得不輕賤者。

    令精勤心。

    不複退轉故。

    已得淨心者。

    令歡喜故。

    能令未來世大乘教久住故。

    以是因緣。

    空生問也。

    雲何應住者。

    謂欲願故。

    降伏其心者。

    謂折伏散亂故。

    于中。

    欲者正求也。

    願者。

    為所求故。

    作心思念也。

    折伏散亂者。

    若彼三摩缽帝心散。

    制令還住也。

    問。

    諸譯于雲何住後。

    複有雲何修行一句。

    此譯何無。

    答。

    般若深法果佛所住。

    菩薩欲願住此。

    發起弘誓。

    既知發心。

    必須起行。

    住中義具。

    故此略之。

     △二如來印許。

     佛言。

    善哉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善哉者。

    論雲。

    以善問故。

    于上座須菩提所。

    應稱善哉。

    則三乘行異。

    唯問菩薩。

    上合佛心。

    其問則善。

    大論雲。

    須菩提。

    好行無诤定。

    常慈悲衆生。

    雖不能廣度衆生。

    而常助菩薩。

    以菩薩事問。

    佛再言善哉者。

    善之至也。

    汝今谛聽等者。

    欲酬所請。

    誠令谛聽。

    應如是住般若。

    如是降伏其心。

    此當為汝宣說。

     △三善現願聞。

     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唯然者。

    禮對也。

    謝公雲。

    慈戒許說。

    敬肅傾心。

     △三行所住處。

    自此分文為一十八住。

    先且通示大綱。

    其次逐段帖釋。

    初通示大綱又二。

    初列章。

    二判位。

    初列章者。

    初發心。

    二修行。

    三欲得色身住處。

    四欲得法身住處。

    五修道得勝中無慢。

    六為不離佛出時。

    七願淨佛土。

    八成熟衆生。

    九遠離随順外論散亂。

    十觀破名色。

    十一供養如來。

    十二遠離懈怠。

    十三明忍辱。

    十四與法相應。

    十五于證道時遠離喜動。

    十六為求教授。

    十七為證道。

    十八上求佛道。

    論中又一時總作八住處。

    故論雲。

    略為八種。

    亦得滿足。

    一攝住處。

    二波羅蜜淨住處。

    三欲得住處。

    四離障礙住處。

    五淨心住處。

    六究竟住處。

    七廣大住處。

    八甚深住處。

    且攝住處即發心。

    淨住處即修行。

    此二因也。

    欲得即色身法身。

    果也。

    此總示因果。

    若離障礙。

    則該十二住。

    别明行相。

    是因也。

    淨心究竟。

    即證道佛道。

    此果也。

    餘二則橫遍一經。

    顯般若廣大甚深也。

    故知。

    以八住處。

    總攝十八者。

    欲顯示總别兩番因果之義耳。

     △二判位。

    此十八住。

    生起次第。

    随文辯示。

    此不預陳。

    避繁文故。

    若判地位者。

    然十八住。

    住即是地。

    乃所依義。

    何以複約地位判釋。

    當知。

    十八住行位階次。

    通受住名。

    所以别約三種地判釋者。

    以前十六住。

    未破無明。

    總判其位。

    名信行地。

    第十七破無明入證道。

    名淨心地。

    第十八上求佛地。

    即如來地。

    是則經意總略。

    論作三種地判。

    義該别圓。

    不必更以餘途對位也。

    然第十五證道時遠離喜動。

    與第十七證道住處。

    同異若何。

    答。

    疏謂此經兼含兩教。

    一往觀文。

    似唯别位。

    以通指地前為信行故。

    若作圓位。

    初住證道。

    猶名信行者。

    如起信。

    明初發心住。

    名信成就發心。

    今謂不然。

    與論有違。

    一者論自雲。

    證道時遠離喜動。

    所以将入證道。

    恐起喜動心生。

    自取見則障于道。

    故須遠離。

    是則由離喜動。

    方入證道。

    未可便作圓證道說。

    二者。

    以八住處。

    從第五修道得勝中無慢。

    至第十六為求教授。

    總此十二。

    為八中離障礙住處攝。

    第十七證道。

    即八中淨心住處。

    是則由離障故。

    心淨入證道也。

    若未入證。

    猶是似道。

    故名信行地。

    以是故知。

    第十五。

    顯是别圓内凡之位。

    與第十七證道。

    乃真似不同。

    行位次第。

    義甚明白。

    何固昧耶。

    問。

    般若滿字。

    應通三教。

    論何判位但在别圓。

    答。

    荊溪雲。

    故至般若唯須此二。

    明不共者。

    說部意也。

    意雖不共。

    猶有方等新受小者。

    至此須通。

    亦有衍門旁得小者。

    是故兼用。

    故知。

    論約部意。

    明位唯在别圓。

    若約法收機。

    則義通三教。

    以位驗教。

    如下文四果。

    即其事也。

     △二釋文。

    分為一十八段。

    初發心為二。

    初舉人。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

     疏雲。

    略舉降伏。

    必兼于住。

    以其破□。

    定須觀理。

    故下文明修行後。

    結雲。

    但應如所教住。

    此亦舉住必兼降伏。

    以其觀理。

    即能破惑故。

    論中。

    住與降伏。

    皆同時釋之。

    是故經文影略互舉耳。

     △二示相。

    如偈雲。

    廣大第一常。

    其心不颠倒。

    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滿。

    準此分文為四。

    初廣大心。

    以心遍法界故廣大也。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濕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無色。

    若有想。

    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

     一切衆生。

    總舉也。

    胎卵濕化等。

    别相也。

    論釋謂。

    受生依止境界所攝差别。

    然約三類。

    共攝一切衆生。

    初受生。

    則随業受生。

    即四生也。

    義雖通上。

    一往且指四趣四洲及六欲。

    二依止。

    雖通下界。

    且以色無色定為依止。

    則四禅為有色。

    空處為無色。

    三境界者。

    青龍謂。

    舉境顯心。

    以心想難知。

    故舉境界以顯于想。

    瑜伽論即雲。

    依心差别。

    建立有想等三種有情。

    謂識處為有想。

    無所有處為無想。

    有頂為?非。

     △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而滅度之。

     我指發心之者。

    上胎卵等一切衆生。

    并入弘誓願數。

    皆以無餘涅槃第一勝法。

    而滅度之。

    此蓋菩薩之本任。

    此中對治不發心不度衆生。

    是邪行者也。

     △三常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如是滅度。

    牒前第一心。

    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牒前廣大心。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此明菩薩一體大悲。

    觀取衆生。

    猶如己身。

    衆生得度。

    如自身得度。

    豈見有可度者。

    故雲實無。

     △四不颠倒心。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若菩薩。

    于一切衆生所起他想。

    轉非自體。

    謂有可度者。

    則存能所之共。

    有我人分别之見。

    即非菩薩。

    為欲審是。

    所以斥非我人等相者。

    論雲。

    于中。

    取自體相續為我相。

    展轉取餘趣非為人相。

    我所取為衆生相。

    我乃至壽住。

    取為命相。

    釋曰。

    取自體内識陰為我相。

    取餘趣非人為人相。

    計我所四陰。

    續前識陰。

    五陰和合。

    為衆生相。

    計後壽命為壽者相。

     △二修行。

    且前發心。

    自可以酬其問。

    既知發心。

    必須行行。

    以行填願。

    所以更示行相。

    經雲複次也。

    問。

    此下十七住。

    望初發心。

    悉屬行相。

    何獨科此謂修行耶。

    答。

    一經所修六度之行。

    此中明布施。

    則具攝六度。

    通示一經行相。

    故雲修行。

    疏謂。

    檀義為宗。

    雅合論意。

    今從之矣。

    分文為三。

    初明布施。

    二顯福德。

    三勸依教。

    初又二。

    初明行相。

    二示離過。

    初又二。

    初不住未來果。

     複次須菩提。

    菩薩于法應無所住。

    行于布施。

     菩薩住是相應三昧。

    及攝散心時。

    于波羅蜜法行布施。

    則了三事體空。

    (一物二施者三受者)無非般若圓常之性。

    何所住着。

    故雲。

    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則三論皆約三種施釋。

    且偈雲。

    檀義攝于六。

    資生無畏法。

    是中一二三。

    是名修行住。

    此是攝法。

    偈所謂一。

    以資生攝布施一故。

    二。

    以無畏攝持戒忍辱二故。

    三。

    以法施攝精進禅定智慧三故。

    故雲一二三也。

    一資生施者。

    以等心而施。

    不有愛憎。

    如是則能資長大福報。

    故雲資生施。

    二無畏施者。

    以持戒故。

    除悭惜心。

    随其所乞。

    悉能施與。

    利益衆生。

    無所怯畏。

    以忍辱故。

    自除瞋恚。

    行于慈愍。

    心無穢濁。

    一切能舍。

    如下仙人。

    即其事也。

    三法施者。

    若無精進。

    于受法人所。

    為說法時。

    疲倦故。

    不能說法。

    若無禅定。

    則貪于信敬供養。

    及不能忍寒熱逼惱故。

    染心說法。

    若無智慧。

    便颠倒說法。

    多有過故。

    不離此三得成法施。

    問。

    圓論六度互收。

    則度度六度。

    此何唯布施攝六。

    答。

    六度互收。

    蓋就理論。

    布施攝六。

    此從事說。

    是則就事明施。

    顯示所修。

    不住于相故。

    如論雲。

    彼諸波羅蜜。

    有二種果。

    謂未來現在。

    未來果者。

    檀那得大福報。

    屍羅得自身具足。

    謂釋梵等。

    羼提得大伴助大眷屬。

    毗離耶得果報等不斷絕。

    禅那得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