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采微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不可損壞。
般若得諸根猛利。
及諸悅樂。
于大人衆中。
得自在等。
若諸菩薩。
求未來果故。
行施為住。
事行施。
如花酬果。
則局心住相。
是故經言。
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二不住現在果。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論雲。
若求現在果。
信敬供養故行施。
為住色聲香味觸行施。
若求現法涅槃故行施。
為住法行施。
故經雲。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論雲不住行施者。
即此不住。
為安立第一義故。
△二示離過。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論雲。
此為顯示。
謂相應三昧。
及攝散心。
于此現未二時。
不住相想。
則不住有相。
亦不住無相。
以安住第一義故。
不堕有無中。
△二顯示福德。
又二。
初福不可量。
何以故。
若菩薩。
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論雲。
如是建立不住已。
或有菩薩。
貪福德故。
于此不堪。
為令堪故。
世尊顯示不住行施。
福德甚多。
不可思量。
△二比齊太虛。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
亦複如是。
不可思量。
論雲。
猶如虛空。
有三因緣。
一遍一切處。
謂于住不住相中福生故。
二寬廣。
高大殊勝故。
三無盡。
究竟不窮故。
以此比齊般若福。
性遍法界故。
如太虛空遍一切也。
高勝三乘偏狹者故。
如虛空高大殊勝也。
能趣佛果菩提故。
如虛空無盡究竟也。
△三勸依教。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三欲得色身住處為三。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此以世谛為問。
由上二章。
是佛自說。
以發心修行。
是因。
因必克果。
将謂如來由修。
是因。
至果得此身相。
為防彼謂成就此色身相見故。
所以試問。
△二答。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以第一義谛答。
如來色身。
應緣而有。
乃非究竟。
答雲。
不也。
則不可以色身相。
得見如來。
而如來所說身相者。
即法身非相也。
此蓋指應即法。
吾今此身。
即是法身。
△三述成。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論雲。
即顯安立第一義。
于中相成就為虛妄。
非相成就不虛妄。
相成就三十二相。
應相非真。
皆是虛妄。
非相成就。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不虛妄也。
疏雲。
染淨二法。
是有通别二惑。
屬虛妄。
既雲凡所有相俱是虛妄。
何分異解。
此明應佛相。
豈用染淨二惑釋耶。
問。
色身住處。
何以指應即法。
相即非相。
若爾。
莫顯法身耶。
答。
應身法身。
一體相即。
但離偏計。
須知非謂即法。
除去應相。
單指法身。
謂之非相也。
△四欲得法身住處。
為二。
初言說法身。
二證得法身。
初又二。
初問。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由發心修行。
至果成就身相。
親聞于佛。
信解則易。
末世衆生。
神根淺薄。
誠恐聞之信解尤難。
托物緻問。
故雲頗有衆生等。
聞是章句者。
論雲。
所說七種義句。
于不颠倒義想。
是謂實信。
應知如言執義。
彼非實信。
良以實信難得。
所以問也。
△二答。
為五。
初顯示修行。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
莫作是說者。
遮所問也。
謂如來滅後。
有如是能生信者故也。
後五百歲者。
毗尼母論。
直列五百。
第一百年。
解脫堅固。
第二百年。
禅定堅固。
第三百年。
持戒堅固。
第四百年。
多聞堅固。
第五百年。
布施堅固。
大集有五個五百。
第一至第四。
事同母論。
唯第五百。
雲鬥诤堅固。
故知今文以大集為正。
如義淨譯本雲。
于未來世正法滅時等。
正法滅時。
即後五百歲時。
寶積經雲。
若于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
佛及法寶。
及持法者。
三不現前。
持法者。
即僧寶。
乃三寶隐沒之時。
有持戒修福者。
福是六度初門。
戒是定慧之本。
是則滅後有具持福者。
可以受道能生信心耳。
△二顯示集因。
當知是人。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千萬佛所。
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植佛既多。
顯善根深植。
則集因勝也。
大品中。
須菩提問佛。
是深般若。
誰能信解。
佛言。
有菩薩。
先于諸佛所。
久修六度。
善根成熟。
供養無數百千萬億諸佛。
常與善知識相随。
是人能信。
須菩提又問。
信般若者。
有何等相。
何等貌。
佛言。
欲恚癡斷離。
是信相貌。
且欲恚癡斷者。
折伏散亂也。
良由住是般若相應三昧時。
能折伏散亂。
住般若者。
名為生信。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信果上莊嚴身相。
皆由無所得心。
而得成就。
論雲。
此顯示集因。
一心淨信。
尚得如是福德。
何況生實相也。
△三顯示善友所攝。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
天親雲。
故知如來悉知便足。
何故複說悉見。
若不說悉見。
或謂如來以比智知。
恐生是心故。
若爾。
但說如來悉見。
何故複說悉知。
若不說悉知。
或謂如來以肉眼等見。
為防是心。
故須二語。
大論雲。
言知言見。
事得牢固。
譬如繩二為一則堅牢也。
且知見何等。
論雲。
知者知名身。
見者見色身。
謂一切行住所作中。
知其心見其依止。
與般若相應。
是故感此所攝。
△四顯示福德相應。
得如是無量福德。
随譯則雲。
生如是無量福德。
取如是無量福德。
論雲。
生者。
福正起時故。
取者。
即彼滅時。
攝持種子故。
須知生則集因。
以集因滅時。
攝持善體種子與緣因。
福德相應也。
今經但雲得。
不說因。
以集因前已說故。
△五顯示實想。
為三。
初實想離妄。
何以故。
是諸衆生。
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論雲。
顯示實想。
對治邪取。
想謂心想。
若心有法非法取。
則非實相想也。
疏雲。
法與非法。
解者多途。
如智者釋。
法者。
善惡假實之法也。
非法者。
無善惡假實之法也。
故知有無之相。
即真俗二谛也。
今謂不然。
經明無法無非法。
蓋是舍着。
則舍有無二邊之着。
不應作二谛釋義。
況智者所釋。
自以有無二見。
釋法非法。
今具叙其文。
以辟其非。
仍從所解。
故止觀雲。
法祇善惡兩心假實之法。
若見有善惡假名。
及見善惡實法。
蓋是着我人衆生壽者。
所言非法相者。
若善惡假名是無。
及見善惡實法是無。
皆是着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依無起見故。
(全文)故知。
大師約二見。
釋法非法。
明如于日。
何雲二谛。
所言善惡者。
蓋約六度六蔽起心分之。
若見蔽度有善惡異者。
是執假名。
若見蔽度感善惡報者。
是執實法。
是故。
見是假名與實法。
名為法相。
若見為無。
則撥棄因果。
名非法相。
△二覆釋勸舍。
何以故。
是諸衆生。
若心取相。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若心取相者。
覆釋成前。
以前文雲。
是諸衆生無複我相等者。
由心住實想。
不取相故無。
反顯若心取相。
即為着我人等。
若取法相者。
成前無法相。
反顯若取法相。
即着我人等。
何以故者。
徴釋。
取法相。
既着我人等。
若取非法相。
亦即着我人等。
然何故。
複有我等取。
當知由無明未斷故。
論雲。
然于我想中。
随眠不斷故。
則為有我取等随眠無明識也。
問。
此中則與即如何。
答。
雖皆語辭。
各有其義。
則者。
乃引上之辭。
蓋總遮其莫起心。
若其起心。
則為生着。
即者。
指法之辭。
蓋示其起心之過。
若也起心。
取法相及非法相。
即同有無二計。
故雲即着。
即者是也。
是故不應取法等者。
住般若者。
應離分别。
故雲不應。
此勸舍着心也。
△三引喻結顯。
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如來常說者。
指昔阿含筏喻經。
彼經雲。
佛言。
我說筏喻。
尚舍是法。
何況非法。
今文借彼喻意。
結顯如來說法無取。
此中法。
即假實之法。
非法即無假實之法。
是以教談因果。
若起定執。
此執成見。
尚應舍之。
況撥無因果。
理不應故。
豈不舍耶。
故雲。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論雲。
顯示菩薩欲得言說法身。
不應作不實想。
法非法。
即不實想也。
疏雲。
此文語勢。
與前不殊。
釋義不可一例。
前以俗谛為法。
真谛為非法。
此中。
應以四聖所修為法。
六凡所修為非法。
此不然也。
蓋釋前法非法謬。
至此文不能消通。
遂作異途釋義。
使文旨不貫。
△二證得法身。
然雖法身本有。
欲證必由福智莊嚴。
今從能嚴。
文為二。
初智相法身。
二福相法身。
初又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此問空生若答如是者。
世尊應有所得。
随自取見。
若雲不也。
如來灼然得菩提果。
說法度人。
特設斯問。
意在空生若為領解佛所證得。
△二答。
有三。
初不執應相說證。
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法。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
如來可說。
說雲無有定法者。
上座須菩提。
道佛意故。
世谛故有菩提及得。
是為欲願攝持。
以方便故。
二俱為有。
若如世尊意說者。
二俱無有。
為顯此故。
經言如我解世尊所說義等。
故知。
空生解佛所說義故。
以第一義法身體答。
不約世谛應身。
以應身随緣。
無有定實故。
偈雲。
應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二正顯法身無取。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
論雲。
由說法故。
知得菩提。
故于說法中。
安立第一義。
于中。
不可取。
謂聽者正聞時。
不可說者。
謂說者演說時。
以依真如義故。
無取無說。
非法。
謂分别性亡故。
非非法者。
彼真如法無我相有故。
是則說法既爾得菩提。
準知。
所以經雲皆者。
兼具之詞也。
△三賢聖同證無為。
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
而有差别。
論雲。
以無為故。
得名聖人。
無為者。
無分别義也。
若爾何有差别。
當知無為若虛空。
飛鳥有高下。
故論釋有二種無為。
初無為者。
世谛。
約修則三摩缽帝相應。
及折伏散亂時。
則義該真似。
是菩薩有學得名。
第二無為者。
唯第一義。
究竟絕修。
無上覺故。
是如來無學得名。
故雲以無為法而有差别也。
自此已後。
一切住處中。
皆顯以無為故。
得名聖人。
應知前諸住處中。
未說無為得名。
△二福相法身。
文為。
二。
初較量福德。
二顯示所以。
初又二。
初舉施寶福多。
二顯持經福勝。
初又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
甯為多不。
論雲。
三千大千七寶布施等。
雲何顯示。
即彼所有言說法身。
出生如來福相。
至得法身。
良由般若導達事理合行。
能生福相法身者也。
三千大千者。
俱舍頌雲。
四大洲日月。
蘇迷盧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一四洲。
同一日月。
一蘇迷盧。
乃至一六欲天。
一初禅天。
名一世界。
如是千世界。
同為二禅天所覆。
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
說名一中千。
(複次一千小千。
名一中千。
其間總有十億初禅。
一千二禅。
同為三禅所覆)此千倍大千。
(複次。
一千中千。
名為大千。
其間總有萬億初禅。
十億二禅一千三禅。
同為四禅所覆)皆同一成壞。
(四輪所成。
三災所壞。
火至初禅。
水至二禅。
風至三禅)七寶者。
金。
銀。
琉璃。
頗梨。
砗璖。
瑪瑙。
赤真珠(雲雲)。
△二答。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
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疏雲。
是福德者。
事福也。
即非福德性者。
事福本空也。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
雖空而假也。
此說不然。
若雲事本空者。
且空無四性。
不應曰非也。
今謂。
是福德
般若得諸根猛利。
及諸悅樂。
于大人衆中。
得自在等。
若諸菩薩。
求未來果故。
行施為住。
事行施。
如花酬果。
則局心住相。
是故經言。
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二不住現在果。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論雲。
若求現在果。
信敬供養故行施。
為住色聲香味觸行施。
若求現法涅槃故行施。
為住法行施。
故經雲。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論雲不住行施者。
即此不住。
為安立第一義故。
△二示離過。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論雲。
此為顯示。
謂相應三昧。
及攝散心。
于此現未二時。
不住相想。
則不住有相。
亦不住無相。
以安住第一義故。
不堕有無中。
△二顯示福德。
又二。
初福不可量。
何以故。
若菩薩。
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論雲。
如是建立不住已。
或有菩薩。
貪福德故。
于此不堪。
為令堪故。
世尊顯示不住行施。
福德甚多。
不可思量。
△二比齊太虛。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
亦複如是。
不可思量。
論雲。
猶如虛空。
有三因緣。
一遍一切處。
謂于住不住相中福生故。
二寬廣。
高大殊勝故。
三無盡。
究竟不窮故。
以此比齊般若福。
性遍法界故。
如太虛空遍一切也。
高勝三乘偏狹者故。
如虛空高大殊勝也。
能趣佛果菩提故。
如虛空無盡究竟也。
△三勸依教。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三欲得色身住處為三。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此以世谛為問。
由上二章。
是佛自說。
以發心修行。
是因。
因必克果。
将謂如來由修。
是因。
至果得此身相。
為防彼謂成就此色身相見故。
所以試問。
△二答。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以第一義谛答。
如來色身。
應緣而有。
乃非究竟。
答雲。
不也。
則不可以色身相。
得見如來。
而如來所說身相者。
即法身非相也。
此蓋指應即法。
吾今此身。
即是法身。
△三述成。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論雲。
即顯安立第一義。
于中相成就為虛妄。
非相成就不虛妄。
相成就三十二相。
應相非真。
皆是虛妄。
非相成就。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不虛妄也。
疏雲。
染淨二法。
是有通别二惑。
屬虛妄。
既雲凡所有相俱是虛妄。
何分異解。
此明應佛相。
豈用染淨二惑釋耶。
問。
色身住處。
何以指應即法。
相即非相。
若爾。
莫顯法身耶。
答。
應身法身。
一體相即。
但離偏計。
須知非謂即法。
除去應相。
單指法身。
謂之非相也。
△四欲得法身住處。
為二。
初言說法身。
二證得法身。
初又二。
初問。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由發心修行。
至果成就身相。
親聞于佛。
信解則易。
末世衆生。
神根淺薄。
誠恐聞之信解尤難。
托物緻問。
故雲頗有衆生等。
聞是章句者。
論雲。
所說七種義句。
于不颠倒義想。
是謂實信。
應知如言執義。
彼非實信。
良以實信難得。
所以問也。
△二答。
為五。
初顯示修行。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
莫作是說者。
遮所問也。
謂如來滅後。
有如是能生信者故也。
後五百歲者。
毗尼母論。
直列五百。
第一百年。
解脫堅固。
第二百年。
禅定堅固。
第三百年。
持戒堅固。
第四百年。
多聞堅固。
第五百年。
布施堅固。
大集有五個五百。
第一至第四。
事同母論。
唯第五百。
雲鬥诤堅固。
故知今文以大集為正。
如義淨譯本雲。
于未來世正法滅時等。
正法滅時。
即後五百歲時。
寶積經雲。
若于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
佛及法寶。
及持法者。
三不現前。
持法者。
即僧寶。
乃三寶隐沒之時。
有持戒修福者。
福是六度初門。
戒是定慧之本。
是則滅後有具持福者。
可以受道能生信心耳。
△二顯示集因。
當知是人。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千萬佛所。
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植佛既多。
顯善根深植。
則集因勝也。
大品中。
須菩提問佛。
是深般若。
誰能信解。
佛言。
有菩薩。
先于諸佛所。
久修六度。
善根成熟。
供養無數百千萬億諸佛。
常與善知識相随。
是人能信。
須菩提又問。
信般若者。
有何等相。
何等貌。
佛言。
欲恚癡斷離。
是信相貌。
且欲恚癡斷者。
折伏散亂也。
良由住是般若相應三昧時。
能折伏散亂。
住般若者。
名為生信。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信果上莊嚴身相。
皆由無所得心。
而得成就。
論雲。
此顯示集因。
一心淨信。
尚得如是福德。
何況生實相也。
△三顯示善友所攝。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
天親雲。
故知如來悉知便足。
何故複說悉見。
若不說悉見。
或謂如來以比智知。
恐生是心故。
若爾。
但說如來悉見。
何故複說悉知。
若不說悉知。
或謂如來以肉眼等見。
為防是心。
故須二語。
大論雲。
言知言見。
事得牢固。
譬如繩二為一則堅牢也。
且知見何等。
論雲。
知者知名身。
見者見色身。
謂一切行住所作中。
知其心見其依止。
與般若相應。
是故感此所攝。
△四顯示福德相應。
得如是無量福德。
随譯則雲。
生如是無量福德。
取如是無量福德。
論雲。
生者。
福正起時故。
取者。
即彼滅時。
攝持種子故。
須知生則集因。
以集因滅時。
攝持善體種子與緣因。
福德相應也。
今經但雲得。
不說因。
以集因前已說故。
△五顯示實想。
為三。
初實想離妄。
何以故。
是諸衆生。
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論雲。
顯示實想。
對治邪取。
想謂心想。
若心有法非法取。
則非實相想也。
疏雲。
法與非法。
解者多途。
如智者釋。
法者。
善惡假實之法也。
非法者。
無善惡假實之法也。
故知有無之相。
即真俗二谛也。
今謂不然。
經明無法無非法。
蓋是舍着。
則舍有無二邊之着。
不應作二谛釋義。
況智者所釋。
自以有無二見。
釋法非法。
今具叙其文。
以辟其非。
仍從所解。
故止觀雲。
法祇善惡兩心假實之法。
若見有善惡假名。
及見善惡實法。
蓋是着我人衆生壽者。
所言非法相者。
若善惡假名是無。
及見善惡實法是無。
皆是着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依無起見故。
(全文)故知。
大師約二見。
釋法非法。
明如于日。
何雲二谛。
所言善惡者。
蓋約六度六蔽起心分之。
若見蔽度有善惡異者。
是執假名。
若見蔽度感善惡報者。
是執實法。
是故。
見是假名與實法。
名為法相。
若見為無。
則撥棄因果。
名非法相。
△二覆釋勸舍。
何以故。
是諸衆生。
若心取相。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若心取相者。
覆釋成前。
以前文雲。
是諸衆生無複我相等者。
由心住實想。
不取相故無。
反顯若心取相。
即為着我人等。
若取法相者。
成前無法相。
反顯若取法相。
即着我人等。
何以故者。
徴釋。
取法相。
既着我人等。
若取非法相。
亦即着我人等。
然何故。
複有我等取。
當知由無明未斷故。
論雲。
然于我想中。
随眠不斷故。
則為有我取等随眠無明識也。
問。
此中則與即如何。
答。
雖皆語辭。
各有其義。
則者。
乃引上之辭。
蓋總遮其莫起心。
若其起心。
則為生着。
即者。
指法之辭。
蓋示其起心之過。
若也起心。
取法相及非法相。
即同有無二計。
故雲即着。
即者是也。
是故不應取法等者。
住般若者。
應離分别。
故雲不應。
此勸舍着心也。
△三引喻結顯。
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如來常說者。
指昔阿含筏喻經。
彼經雲。
佛言。
我說筏喻。
尚舍是法。
何況非法。
今文借彼喻意。
結顯如來說法無取。
此中法。
即假實之法。
非法即無假實之法。
是以教談因果。
若起定執。
此執成見。
尚應舍之。
況撥無因果。
理不應故。
豈不舍耶。
故雲。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論雲。
顯示菩薩欲得言說法身。
不應作不實想。
法非法。
即不實想也。
疏雲。
此文語勢。
與前不殊。
釋義不可一例。
前以俗谛為法。
真谛為非法。
此中。
應以四聖所修為法。
六凡所修為非法。
此不然也。
蓋釋前法非法謬。
至此文不能消通。
遂作異途釋義。
使文旨不貫。
△二證得法身。
然雖法身本有。
欲證必由福智莊嚴。
今從能嚴。
文為二。
初智相法身。
二福相法身。
初又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此問空生若答如是者。
世尊應有所得。
随自取見。
若雲不也。
如來灼然得菩提果。
說法度人。
特設斯問。
意在空生若為領解佛所證得。
△二答。
有三。
初不執應相說證。
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法。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
如來可說。
說雲無有定法者。
上座須菩提。
道佛意故。
世谛故有菩提及得。
是為欲願攝持。
以方便故。
二俱為有。
若如世尊意說者。
二俱無有。
為顯此故。
經言如我解世尊所說義等。
故知。
空生解佛所說義故。
以第一義法身體答。
不約世谛應身。
以應身随緣。
無有定實故。
偈雲。
應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二正顯法身無取。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
論雲。
由說法故。
知得菩提。
故于說法中。
安立第一義。
于中。
不可取。
謂聽者正聞時。
不可說者。
謂說者演說時。
以依真如義故。
無取無說。
非法。
謂分别性亡故。
非非法者。
彼真如法無我相有故。
是則說法既爾得菩提。
準知。
所以經雲皆者。
兼具之詞也。
△三賢聖同證無為。
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
而有差别。
論雲。
以無為故。
得名聖人。
無為者。
無分别義也。
若爾何有差别。
當知無為若虛空。
飛鳥有高下。
故論釋有二種無為。
初無為者。
世谛。
約修則三摩缽帝相應。
及折伏散亂時。
則義該真似。
是菩薩有學得名。
第二無為者。
唯第一義。
究竟絕修。
無上覺故。
是如來無學得名。
故雲以無為法而有差别也。
自此已後。
一切住處中。
皆顯以無為故。
得名聖人。
應知前諸住處中。
未說無為得名。
△二福相法身。
文為。
二。
初較量福德。
二顯示所以。
初又二。
初舉施寶福多。
二顯持經福勝。
初又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
甯為多不。
論雲。
三千大千七寶布施等。
雲何顯示。
即彼所有言說法身。
出生如來福相。
至得法身。
良由般若導達事理合行。
能生福相法身者也。
三千大千者。
俱舍頌雲。
四大洲日月。
蘇迷盧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一四洲。
同一日月。
一蘇迷盧。
乃至一六欲天。
一初禅天。
名一世界。
如是千世界。
同為二禅天所覆。
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
說名一中千。
(複次一千小千。
名一中千。
其間總有十億初禅。
一千二禅。
同為三禅所覆)此千倍大千。
(複次。
一千中千。
名為大千。
其間總有萬億初禅。
十億二禅一千三禅。
同為四禅所覆)皆同一成壞。
(四輪所成。
三災所壞。
火至初禅。
水至二禅。
風至三禅)七寶者。
金。
銀。
琉璃。
頗梨。
砗璖。
瑪瑙。
赤真珠(雲雲)。
△二答。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
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疏雲。
是福德者。
事福也。
即非福德性者。
事福本空也。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
雖空而假也。
此說不然。
若雲事本空者。
且空無四性。
不應曰非也。
今謂。
是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