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采微卷上

關燈
者。

    如來二嚴中福德相也。

    即非福德性者。

    論。

    雲。

    此遮增益邊。

    以無彼福聚分别自性故。

    顯示般若蕩相。

    空無福聚自性也。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

    論雲。

    此遮損減邊。

    彼不如言辭有自性。

    而有可說事。

    以如來說福德多。

    雖無言辭。

    以世谛故。

    如來說福德多。

    則離二邊增減之失。

    顯住中道。

    故論雲。

    以此福聚。

    攝取福相法身。

    由藉般若導達。

    乃攝取如來福相法身。

    則顯此經福勝。

    故下較量。

    斯之謂也。

     △二顯持經福勝。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

    受持乃至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

     論雲。

    乃至說一四句偈。

    生福甚多。

    況複如來所有福相。

    至得法身。

    論雲。

    其福者。

    此為說相。

    顯示福相法身故。

    勝彼者。

    顯示欲願攝持故。

    又雲。

    對治福不生故。

    對治事福。

    不能出生福相法身也。

    偈雲。

    福不趣菩提。

    二能趣菩提。

    事福暫報天樂。

    福謝元是苦因。

    不趣菩提。

    自行受持。

    為人演說。

    此二。

    乃般若了因。

    能趣菩提也。

    四句偈者。

    增一集雲。

    随舉經中要偈。

    如四谛之流。

    疏雲。

    但诠合實相印者。

    至于極少。

    首題一句。

    受持與說。

    得福皆勝。

    且舉四句為況耳。

    實相印者。

    如智者雲。

    此大小印。

    印半滿經。

    外道不能雜。

    天魔不能破。

    如世文符。

    得印可信。

    身子雲。

    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

    大論雲。

    諸小乘經。

    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

    知是佛說。

    修之得道。

    無三法印。

    即是魔說。

    大乘。

    但有一法印。

    謂諸法實相。

    名了義經。

    能得大道。

    無實相印。

    斯乃魔說。

    然大小乘談印。

    蓋約部類。

    以分大小。

    聲聞經是小。

    諸大乘經是大。

    大乘部中。

    雖有通别兩教。

    以通别無别部帙。

    乃取部主勝說。

    唯就圓談一印。

    (雲雲)問。

    阿難。

    佛臨涅槃。

    在娑羅林外。

    為六萬四千億魔所惱。

    諸魔自變形為如來。

    乃至。

    能說初地之法十二部經三十七品。

    唯不能說圓頓法門。

    以圓頓非其境界故。

    是則既說别教已還法門。

    莫須诠印。

    何雲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

    答。

    魔雖說十二部經。

    而内無所證。

    所說無诠。

    聞者豈能得道。

    故妙立雲。

    魔雖不證别異空假。

    而能說别異空假。

    魔不證故。

    颠倒而說。

    但有其言。

    言中無旨。

    若爾。

    阿難何以不識。

    如荊溪雲。

    阿難無定力故。

    為魔入骨故。

    雖覺知是魔。

    欲起欲語。

    都不從意。

     △二顯示所以。

    為二。

    初顯經尊極。

     何以故。

    須菩提。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論雲。

    以何因緣。

    于言說法身中。

    如是說一四句偈。

    能生多福。

    為成就此義故。

    經言諸佛及菩提法從此出生故。

    當知。

    般若是名佛母。

    大品雲。

    佛從般若中。

    學得一切種智。

    及相好身。

     △二約理亡相。

     須菩提。

    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論雲。

    世谛故。

    言佛出生。

    以有菩提故。

    即此二并故。

    名為佛法。

    以菩提及佛故。

    第一義谛。

    即非佛法。

     △第五修道得勝中無慢。

    論雲。

    如前略說八種住處。

    已下十二。

    總名離障礙住處對治。

    故知自下十二。

    悉有惑障可離對治。

    此中為離慢也。

    修道得勝。

    即修般若道。

    得四勝果也。

    無慢則不見有所得也。

    問前文已明一切賢聖。

    此中複約四果者何。

    答。

    前文為明賢聖同證無為故。

    此中無為法中。

    得無所得故。

    問。

    經中四果。

    前三果名果。

    第四果名道者何。

    答。

    前三果。

    就所翻名下。

    約斷證分齊中。

    顯示無所得義便。

    故華梵對說耳。

    第四果無翻。

    以所得道。

    顯示無為無得。

    對前三說。

    不雲果耳。

    問。

    空生何以修般若大行。

    答。

    非修大行。

    此中說者。

    空生既解空。

    空與般若相應。

    感佛加被。

    對揚斯事。

    此乃顯示菩薩修道。

    得勝果離慢也。

    文具四果故。

    今分文為四。

    且初初果。

    為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論雲。

    我得須陀洹果。

    此為依義顯示。

    對治我得慢故。

    若謂我得。

    則為有我是慢者。

    顯示無慢。

    故此問也。

     △二答。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初果名流。

    有逆有順。

    一生死流。

    須陀洹人。

    即逆此流。

    衆生順之。

    二者道流。

    須陀洹人。

    順入此流。

    即今文入流。

    是也。

    而無所入者。

    以無為法中。

    不見有所得也。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不入色香等者。

    不入則不順。

    知色即空故。

    于塵境逆之。

    即名逆流。

    初果翻流。

    二義具矣。

     △二二果。

    又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二答。

     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

     初果後。

    進斷欲思六品盡。

    潤六生已。

    名為二果。

    更有三品共潤一生。

    猶未斷故。

    更須一番來生欲界方斷故。

    翻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者。

    肇師雲。

    證無為果。

    不見往來相。

     △三三果。

    又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二答。

     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來。

    是名阿那含。

     已斷欲思九品。

    則種現俱盡。

    更不來生欲界。

    故翻不來。

    據理合雲。

    而實無不來。

    經中既無不字。

    則不須加之。

     △四四果。

    又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不。

     羅漢無翻名。

    含三義。

    謂殺賊。

    不生。

    應供。

    且羅漢有二種。

    慧解脫俱解脫。

    若慧人。

    修九想八念十想。

    (如法界次第)名壞法人。

    心猒六欲猶怨賊。

    故修九想以對治。

    作此觀時。

    雖破六欲。

    而多怖畏。

    若修八種正念。

    怖畏即除。

    既含欲心薄。

    又無怖畏。

    爾時。

    欲斷三界結使。

    即修十想。

    第十燒想成就。

    滅壞骨人。

    遂緣空直入。

    即便殺諸結使。

    成阿羅漢。

    是人既滅壞欲身。

    不得三明八解脫滅盡定。

    若俱解脫人。

    不滅壞欲身。

    兼修觀煉熏修。

    四種事禅。

    發真無漏。

    成大力羅漢。

    具足三明八解脫。

    得滅盡定。

    如雲慧解脫人。

    緣空直入。

    俱解脫人。

    帶事兼修。

    此之謂也。

    今文正當俱人。

    如禅波羅蜜雲。

    摩诃衍雲。

    不壞法羅漢。

    能具無诤三昧。

    然如以不明無疑解脫。

    唯明慧俱者。

    何耶。

    須知俱舍婆沙。

    但有慧俱二種者。

    由所修禅定。

    唯此二故。

    而大論明結集時。

    方有無疑解脫。

    蓋從俱解脫開出。

    無别所修禅定。

    荊溪謂。

    阿含有三明解脫。

    即無疑羅漢也。

    若分别異者。

    則約所修三種念處。

    有單複具異。

     △二答為五。

    一法實無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實無有法。

    名阿羅漢。

     自初果至羅漢果。

    無别有法理皆同。

    此無為之體。

    無可取舍。

    故雲實無等。

     △二念則為着。

     世尊。

    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此顯示無念故。

    若有念則為生着。

    何也。

    無為法中。

    既無可得。

    豈複作念耶。

    前之三果。

    準亦如然。

    文在後示。

     △三述佛證信。

    自稱不作是念。

    誰可信耶。

    是以述佛稱歎。

    以為證信。

     世尊。

    佛說我得無诤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所以空生述佛稱歎者。

    天親雲。

    為明勝功德故。

    為生深信故。

    勝功德者。

    即無诤三昧也。

    大論雲。

    須菩提。

    于弟子中。

    得無诤三昧第一。

    無诤三昧。

    常觀衆生。

    不令心惱。

    若謂有所得作念者。

    則為有诤也。

    為生深信者。

    以空生不當自說己證。

    若述佛稱歎。

    為令聞者。

    生深信故。

     △四省己絕念。

     世尊。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世尊我不作是念者。

    有本無世尊字。

    請加入。

    佛雖稱歎。

    而我不作是念。

    世尊我若作是念。

    世尊則不說我是無诤行者。

    阿蘭那。

    此翻無诤。

    故隋譯雲。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記我無诤行第一。

    此中複舉前佛語者。

    令知己絕念故。

     △五名實不虛。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論雲。

    以無有法。

    得阿羅漢。

    及無所行。

    故說無诤。

    無诤行。

    此中即為安立第一義。

    謝公雲。

    得名不虛。

    必稱實也。

     △六不離佛出時。

    論雲。

    依離障礙。

    十二種中。

    為離少聞故。

    見佛必聞法。

    是謂多聞也。

    疏謂。

    自此以下。

    廣明菩薩行行之相。

    大品雲。

    過阿羅漢辟支佛。

    入菩薩位。

    入菩薩位已。

    淨佛國土。

    淨佛國土已。

    成就衆生。

    成就衆生已。

    得一切種智。

    今經。

    過羅漢後。

    入菩薩位。

    次願淨佛土成就衆生。

    正同大品所說之相。

    但一切種智。

    得之實難。

    自非遠離散亂。

    觀破名色等。

    則何以臻此哉。

    文為二。

    初問。

     佛告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上答四果。

    不見所得。

    此舉昔事。

    以诘空生。

    如來此時有所得不。

    梵語提洹竭。

    此雲定光。

    亦名然燈。

    如瑞應經謂。

    釋迦如來。

    昔為儒童菩薩。

    以五百銀錢。

    得瞿夷五莖青蓮花。

    并瞿夷二莖。

    共上然燈。

    所散五花。

    止空中。

    當佛上。

    如根生。

    無堕地者。

    後散二花。

    又挾住佛兩肩上。

    佛知至意。

    贊菩薩已。

    因記之曰。

    汝自是後九十一劫。

    劫号為賢。

    汝當作佛。

    名釋迦文。

    菩薩已得決言。

    疑解望止。

    霍然無想。

    寂然入定。

    便逮清淨不起法忍。

    問。

    瑞應行因。

    為何教菩薩。

    答。

    疏雲。

    玄文正示摩納值然燈佛。

    是通教行因之相。

    釋簽所指。

    具如瑞應。

    須知。

    乃通衍門三教。

    今文且約通教言之。

    非但通二。

    亦通三藏。

    随教所說。

    淺深不同。

    一往瑞應多判屬通。

    以得忍斷惑。

    異前三藏。

    不說行因不思議相。

    異後别圓。

    況複若判屬通。

    必兼後二。

    令經兩說。

    豈可徒然。

    今謂。

    瑞應若判屬通教。

    則不然也。

    以通無别部。

    若謂是通。

    瑞應應是大乘衍經。

    此妨大矣。

    今說瑞應。

    乃屬三藏。

    所以經中。

    明菩薩從兜率降下。

    納瞿夷為婦。

    生子逾城。

    六年苦行。

    成道降魔。

    受提謂文鱗供。

    度陳如等五人。

    若爾。

    豈大乘教中所說耶。

    如輔行引大經雲。

    若見菩薩從兜率降下。

    納妃生子。

    逾城出家。

    乃至入滅。

    是名二乘曲見。

    以是故知。

    瑞應是三藏明矣。

    問。

    瑞應若是三藏經說。

    得忍菩薩。

    應斷惑耶。

    答。

    實不斷惑。

    經言忍者。

    蓋是逮得。

    故雲便逮清淨法忍。

    逮者及也。

    乃及得之。

    故雲便逮。

    今引一文類顯。

    如妙經雲。

    我今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

    疏釋雲。

    逮得涅槃者。

    即拟六度菩薩乘。

    何以知之。

    修六度行。

    即免四趣縛。

    未能入滅度。

    三祇百劫。

    乃得涅槃。

    逮之言。

    遠乃及耳。

    荊溪謂。

    逮得涅槃。

    指六度者。

    以望二乘。

    此生即得。

    故雲逮得。

    逮者及也。

    若爾。

    逮得涅槃。

    與便逮法忍。

    左右之異。

    今判屬三藏。

    斷無疑矣。

    問。

    瑞應若是三藏。

    妙玄何謂是通。

    答。

    就經判教。

    定屬三藏。

    約義引用。

    其旨則通。

    然何但引證通教。

    隻如今經般若滿門。

    亦引其事。

    若爾。

    瑞應應通四教。

    答。

    雖屬三藏。

    演小為大。

    引用該深。

    非謂部通四教。

    今舉一事見意。

    乃以果例因。

    既三藏佛為境本。

    于色相上。

    四見不同。

    是故。

    因亦四見也。

    問。

    淨名疏雲。

    三藏無文說忍。

    義立則有。

    是以。

    瑞應若是三藏。

    則有文說忍耶。

    答。

    三藏無文。

    蓋無四忍之文。

    此與淨名不同。

    又複瑞應既雲逮得。

    則非約斷位名忍。

    還同義立。

     △二答。

     不也。

    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以無相心。

    住般若中。

    離分别故。

    不見凡法。

    雲何舍。

    不見聖法。

    雲何取。

    凡聖一如。

    有何所得。

    故雲于法實無所得。

     △七願淨佛土。

    論雲。

    依離障礙。

    十二種中。

    為離小攀緣。

    作念修道。

    上雖已多聞。

    尚小攀緣作念故。

    文為三。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如來在然燈佛所。

    于法既實無所得。

    雲何菩薩而取莊嚴佛土事。

    為欲斷疑。

    故此示問。

     △二答。

     不也。

    世尊。

    何以故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天親謂。

    莊嚴有二種。

    一者形相。

    二者第一義相。

    形相者。

    若分别佛國土。

    是有為形相。

    即堕攀緣。

    第一義相。

    雖取莊嚴佛國。

    而不分别形相。

    如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