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采微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嚴。
非嚴而嚴。
論所謂離小攀緣。
疏家。
不曉論本約修亡相。
而作土體解。
釋謂。
形相指下三土。
第一義相。
即常寂光土者。
缪矣。
△三述示。
又二。
初述成。
是故。
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生清淨心。
應如是者。
指前也。
若取形相作念攀緣。
則心不清淨。
清淨心者。
離小攀緣心也。
△二勸誡。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論雲。
若念嚴淨土者。
則于色等事。
分别味着。
為離此故。
經雲不應也。
若住色等生心。
不免攀緣。
誡已複勸。
故雲應生無所住心。
即第一義心也。
△八成熟衆生。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舍衆生故。
然上雖離取相攀緣。
以淨佛土。
猶恐舍衆生。
為顯示不舍衆生而成熟之。
于此為二。
初問。
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雲何。
是身為大不。
論雲。
此顯示。
為成熟欲界衆生故。
彼羅睺阿修羅王等。
一切大身。
量如須彌。
尚不應見其自體。
何況餘者。
此是舉譬。
以修羅之身。
如須彌山。
終不自見。
如是大身。
此顯菩薩雖成熟衆生。
終不自見。
謂我能成熟衆生。
何況餘行。
豈應自取。
以菩薩化道。
多生欲界故。
雲為成熟欲界衆生。
經意隐略。
無合法文。
△二答。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度物之心。
曠周法界。
故雲甚大。
佛說非身者。
論雲。
顯示法無我故。
無可度者。
即第一義也。
世谛有所化衆生。
故雲是名也。
△九遠離随順外論散亂。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樂外散亂故。
菩薩為化衆生。
習學外論。
衆生既已成熟。
複須遠離。
言外論者。
彼土則四韋陀典。
此方則莊老等書。
雖言詞巧妙。
而無诠證。
乃屬散亂。
論雲。
為離樂外散亂故。
說四種因緣。
顯示此法勝異。
一攝取福德。
二天等供養。
三難作。
四起如來等念。
勝異者。
般若勝法。
異外論故。
準論分四。
初攝取福德。
又二。
初示恒河沙喻。
二以福德較量。
初又二。
初問。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
甯為多不。
有人讀此雲。
如恒河沙為句。
數如是沙等恒河。
以數字作句頭。
上聲呼者。
非也。
此須依無著論讀文。
論牒文謂。
如恒河沙數等。
數字句末。
去聲呼之。
恒河者。
或雲恒伽河。
或雲殑伽河。
孤山雲。
恒伽河。
此雲天堂來。
彼土外書說。
此河。
從摩醯首羅耳中流出故。
又此河。
從雪山頂無熱惱池出。
見其從高處來。
故雲從天堂來。
其河沙細如面。
大論雲。
此河是佛生處遊行處。
弟子眼見故。
多舉為喻。
問。
恒河沙為幾許。
答。
一切算數所不能知。
唯佛與法身菩薩。
能知其數。
△二答。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二以福德較量。
又二。
初舉施寶福多。
二顯持經福勝。
初又二。
初問。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然此較量愈顯福重。
經舉無為事。
假設況喻也。
天親雲。
前文已說三千譬喻。
如明福多。
今重說無量三千世界。
故不先說此喻。
為漸化衆生。
令生信心。
須知此二番較量。
以福驗智。
行位淺深次第。
為漸化耳。
然第十八住處。
複有較量施寶者何。
當知。
第十八文有二番。
非行位淺深。
乃泛舉較量。
一者明如來心。
具足設施法利。
雖說是經獲利。
過七寶布施。
如來之心。
實不作是念。
為顯此故較量。
二者勸獎。
滅後弘持是經者。
心無染着。
其福過七寶布施。
顯流通福勝。
此複較量。
前後大相。
各有其意。
△二答。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二顯持經福勝。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
勝前福德。
受持四句得福。
過河沙七寶布施者。
顯般若尊極故也。
△二人天供養。
為二。
初舉分說。
複次。
須菩提。
随說是經。
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
如佛塔廟。
然。
如何略說四句。
能感天人供養。
當知。
四句雖少。
所诠理等。
即是如來法身。
然如何略說四句者。
具雲塔婆。
此翻方墳。
亦名圓冢。
廟者。
梵雲支提。
此雲靈廟。
雜心論雲。
無舍利曰支提。
△二況具持。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持說四句。
尚獲是福。
況能具持。
其功可知矣。
受持讀誦者。
論雲。
受者習誦故。
持者不忘故。
若讀若誦。
此說受持因故。
為欲受故讀。
為欲持故誦。
釋曰。
受其能诠文。
持于所诠義。
讀誦者。
釋成受持也。
天親雲。
受持修行。
依總持法。
讀誦修行。
依聞慧廣。
釋曰。
受持二字。
總說所诠義。
則總覽任持。
其義屬思。
讀誦二字。
總說能诠文。
則經卷中聞。
由聞故思義。
思義即修三慧具矣。
若大論謂。
信力故受。
念力故持。
對文曰讀。
背文曰誦。
釋曰。
此單就能诠文。
由受持故有讀誦。
則三論所說。
乃能所單複不同。
各取義釋。
△三難作。
須菩提。
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大論雲。
般若甚深。
無相可取。
可信可受。
若能信受。
是為希有。
如人空中種植。
是為甚難。
△四起如來等念。
分二。
初三寶體同。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若是經典。
即法寶也。
則為有佛。
即佛寶也。
若尊重弟子。
即僧寶也。
諸文三寶。
以理具為同體。
以佛世為别相。
滅後為住持。
今束而言之。
不出事理。
則佛世滅後。
通雲相從。
相因而有。
故雲相從。
因太子成道故。
今有刻檀之像。
因四辯所宣故。
今有黃卷之法。
因五人證果故。
今有剃染之僧。
因佛世三。
有滅後三。
故雲相從三寶。
此屬事也。
今文則同體三寶。
于般若法寶中。
具足佛僧理也。
△二空生問名。
又二。
初問。
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我等雲何奉持。
既聞勝法。
為欲奉持。
須知名字。
故發問也。
△二答。
又二。
初立名。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二受持。
又二。
初離執。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論雲。
于中說者。
為他直說故。
授者教授他故。
顯示此樂外論散亂對治。
此法勝異已。
于如是法中。
或起如言執義。
為對治彼未來罪故。
經言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為對治未來奉持者。
謂此經勝異。
如言起執。
為亡言說相故。
經雲即非。
不須加是名句也。
如隋譯亦無此句。
△審問。
又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論雲。
故如般若波羅蜜非波羅蜜。
如是亦無有餘法如來說者。
然何故。
此有所說耶。
為顯此義故。
經言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二答。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了知如來依第一義谛說法。
顯示自相及平等相。
故說無所說也。
△十色及衆生身搏取中觀破相應行。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于影像相。
自在中無功方便。
故雖不散動。
尚執名色。
故論謂。
世界微塵。
彼不限量攀緣作意。
菩薩恒于世界。
攀緣作意修習。
故設巧便。
以名色同彼塵界觀破。
疏。
以此作依正二法明之者。
不然也。
須知。
此唯五蘊正報。
以一切世間中。
不過名與色。
為破名色和合自在之執。
故設巧便。
以微塵世界言之。
且色即色蘊。
論謂色身。
以四大同彼外色故。
經雲微塵也。
衆生即四蘊。
論謂衆生身。
亦如三種世間。
義通依正。
此即正報世界也。
于此為二。
初破色身影像。
二破衆生身影像。
色及衆生。
皆雲影像者。
正是大乘體法觀相。
如形外之影。
鏡中之像。
俱不實也。
且初破色身為二。
初細末方便。
又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
是為多不。
世界由聚塵成立。
今還細末為塵。
顯世界空無有體。
色身何立。
則唯見微塵。
假設為問。
是為多不。
△二答。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二不念方便。
須菩提。
諸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世界雖末作微塵。
不複可念微塵為實。
以慧眼觀之。
實性本無。
有何可得。
是故。
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則第一義故。
無可念者。
謂不念方便。
以世谛。
則有是微塵。
謂細末方便。
疏易謂初破界為塵。
二破塵空界。
如是則二谛義昧。
依論則善。
△二破衆生身影像。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楞嚴謂。
雲何名為衆生世界。
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
論雲。
但以名身。
意衆生世。
唯不念方便。
不複說細末方便。
是則心但有名而無體質。
故不說細末。
以實性無故。
名身亦非。
故雲非世界也。
△十一明供養如來。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不具福資糧故。
上雖觀破名色。
而福德未具。
欲具福資糧。
須供養如來。
于此為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大論謂。
三十二相。
莊嚴丈六之身。
△二答。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疏雲。
三十二相。
即父母生身也。
即是非相。
乃真如法身也。
所以唯示生身。
不雲法性身者。
蓋菩薩行般若時。
多生欲界。
是故親近如來。
且言生身。
若法性身者。
大論雲。
法性身佛為法身菩薩說法。
荊溪謂。
此約界外。
得作此說。
今謂不然。
若謂般若教主。
唯生身者。
同古師之非。
妙玄引古雲。
般若明空蕩相。
未明佛性常住。
猶是無常八十年佛。
智者。
以大論生法二身難。
謂生身同人法。
法性身佛。
為法身菩薩說法。
聽法之象。
尚非生死。
何況佛耶。
荊溪謂。
隻約一身。
分生法難。
若爾。
豈得唯局生身耶。
所以此中。
召問空生。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由是答雲。
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且三十二相。
乃分段生滅之身。
焉以此身。
見般若教主。
論雲。
親近供養如來時。
不應以相成就見如來。
雲何應見。
見第一義法身故。
相成就。
即三十二相。
第一義法身。
即是非相。
良由般若通被三教。
佛須生法二身。
若别圓人。
依中觀用業識。
見佛住實理故。
睹三十二相即是法身非相。
由即法故。
稱性而見。
示現無窮。
不須現起。
即劣見勝。
故雲。
是名三十二相。
若通人。
依空觀事識。
但見分齊之身。
不見法身非相。
今經從勝而說。
正見法性勝應之相也。
問。
大論明法性身佛為法身菩薩說法。
荊溪或雲。
此約界外。
得作此說。
或雲。
隻約一身。
而分生法。
二文似異。
若為甄别。
答。
二文本一。
不應異求。
何也。
若約相論。
則尊特之相。
乃界外之色。
分段土本無是相。
若界外機興。
是亦應之。
故謂此約界外得作此說也。
若約體說。
隻是一佛。
為機故現勝現劣。
所謂隻約一身而分生法。
如大論雲。
佛欲說般若波羅蜜。
坐師子座。
現最勝身。
光明色像。
威德巍巍。
以此神力。
感動衆生。
其有信者。
皆至阿耨菩提。
其中疑者。
佛示常身。
便得信解。
而各謂言。
今所見者。
是佛真身。
乃至。
佛初生時。
初成道初轉輪時。
皆以此身。
如是思惟。
是佛真身。
以此而知。
乃從丈六常所見身。
于般若初會。
現起尊崇。
應界外法性之衆。
其有不宜見者。
複隐尊崇。
還現生身。
以此生身。
備曆般若諸會。
若爾。
隻是一身現勝現劣。
以此準知。
二文同轍。
無異求也。
問。
示現現起。
同異如何。
答。
尊特是一。
但相好有異。
相異故。
有須現不須現。
有分齊無分齊之異也。
同故。
同是華台之相。
故法華疏。
明單現尊特。
記中指同。
目連不窮其聲。
止觀明目連不窮其聲。
輔行謂。
坐華台受職之身。
亦此相也。
故知。
荊溪二處。
特此互指者。
為彰尊特是一。
示現。
即華台之相故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采微卷上
非嚴而嚴。
論所謂離小攀緣。
疏家。
不曉論本約修亡相。
而作土體解。
釋謂。
形相指下三土。
第一義相。
即常寂光土者。
缪矣。
△三述示。
又二。
初述成。
是故。
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生清淨心。
應如是者。
指前也。
若取形相作念攀緣。
則心不清淨。
清淨心者。
離小攀緣心也。
△二勸誡。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論雲。
若念嚴淨土者。
則于色等事。
分别味着。
為離此故。
經雲不應也。
若住色等生心。
不免攀緣。
誡已複勸。
故雲應生無所住心。
即第一義心也。
△八成熟衆生。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舍衆生故。
然上雖離取相攀緣。
以淨佛土。
猶恐舍衆生。
為顯示不舍衆生而成熟之。
于此為二。
初問。
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雲何。
是身為大不。
論雲。
此顯示。
為成熟欲界衆生故。
彼羅睺阿修羅王等。
一切大身。
量如須彌。
尚不應見其自體。
何況餘者。
此是舉譬。
以修羅之身。
如須彌山。
終不自見。
如是大身。
此顯菩薩雖成熟衆生。
終不自見。
謂我能成熟衆生。
何況餘行。
豈應自取。
以菩薩化道。
多生欲界故。
雲為成熟欲界衆生。
經意隐略。
無合法文。
△二答。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度物之心。
曠周法界。
故雲甚大。
佛說非身者。
論雲。
顯示法無我故。
無可度者。
即第一義也。
世谛有所化衆生。
故雲是名也。
△九遠離随順外論散亂。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樂外散亂故。
菩薩為化衆生。
習學外論。
衆生既已成熟。
複須遠離。
言外論者。
彼土則四韋陀典。
此方則莊老等書。
雖言詞巧妙。
而無诠證。
乃屬散亂。
論雲。
為離樂外散亂故。
說四種因緣。
顯示此法勝異。
一攝取福德。
二天等供養。
三難作。
四起如來等念。
勝異者。
般若勝法。
異外論故。
準論分四。
初攝取福德。
又二。
初示恒河沙喻。
二以福德較量。
初又二。
初問。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
甯為多不。
有人讀此雲。
如恒河沙為句。
數如是沙等恒河。
以數字作句頭。
上聲呼者。
非也。
此須依無著論讀文。
論牒文謂。
如恒河沙數等。
數字句末。
去聲呼之。
恒河者。
或雲恒伽河。
或雲殑伽河。
孤山雲。
恒伽河。
此雲天堂來。
彼土外書說。
此河。
從摩醯首羅耳中流出故。
又此河。
從雪山頂無熱惱池出。
見其從高處來。
故雲從天堂來。
其河沙細如面。
大論雲。
此河是佛生處遊行處。
弟子眼見故。
多舉為喻。
問。
恒河沙為幾許。
答。
一切算數所不能知。
唯佛與法身菩薩。
能知其數。
△二答。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二以福德較量。
又二。
初舉施寶福多。
二顯持經福勝。
初又二。
初問。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然此較量愈顯福重。
經舉無為事。
假設況喻也。
天親雲。
前文已說三千譬喻。
如明福多。
今重說無量三千世界。
故不先說此喻。
為漸化衆生。
令生信心。
須知此二番較量。
以福驗智。
行位淺深次第。
為漸化耳。
然第十八住處。
複有較量施寶者何。
當知。
第十八文有二番。
非行位淺深。
乃泛舉較量。
一者明如來心。
具足設施法利。
雖說是經獲利。
過七寶布施。
如來之心。
實不作是念。
為顯此故較量。
二者勸獎。
滅後弘持是經者。
心無染着。
其福過七寶布施。
顯流通福勝。
此複較量。
前後大相。
各有其意。
△二答。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二顯持經福勝。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
勝前福德。
受持四句得福。
過河沙七寶布施者。
顯般若尊極故也。
△二人天供養。
為二。
初舉分說。
複次。
須菩提。
随說是經。
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
如佛塔廟。
然。
如何略說四句。
能感天人供養。
當知。
四句雖少。
所诠理等。
即是如來法身。
然如何略說四句者。
具雲塔婆。
此翻方墳。
亦名圓冢。
廟者。
梵雲支提。
此雲靈廟。
雜心論雲。
無舍利曰支提。
△二況具持。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持說四句。
尚獲是福。
況能具持。
其功可知矣。
受持讀誦者。
論雲。
受者習誦故。
持者不忘故。
若讀若誦。
此說受持因故。
為欲受故讀。
為欲持故誦。
釋曰。
受其能诠文。
持于所诠義。
讀誦者。
釋成受持也。
天親雲。
受持修行。
依總持法。
讀誦修行。
依聞慧廣。
釋曰。
受持二字。
總說所诠義。
則總覽任持。
其義屬思。
讀誦二字。
總說能诠文。
則經卷中聞。
由聞故思義。
思義即修三慧具矣。
若大論謂。
信力故受。
念力故持。
對文曰讀。
背文曰誦。
釋曰。
此單就能诠文。
由受持故有讀誦。
則三論所說。
乃能所單複不同。
各取義釋。
△三難作。
須菩提。
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大論雲。
般若甚深。
無相可取。
可信可受。
若能信受。
是為希有。
如人空中種植。
是為甚難。
△四起如來等念。
分二。
初三寶體同。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若是經典。
即法寶也。
則為有佛。
即佛寶也。
若尊重弟子。
即僧寶也。
諸文三寶。
以理具為同體。
以佛世為别相。
滅後為住持。
今束而言之。
不出事理。
則佛世滅後。
通雲相從。
相因而有。
故雲相從。
因太子成道故。
今有刻檀之像。
因四辯所宣故。
今有黃卷之法。
因五人證果故。
今有剃染之僧。
因佛世三。
有滅後三。
故雲相從三寶。
此屬事也。
今文則同體三寶。
于般若法寶中。
具足佛僧理也。
△二空生問名。
又二。
初問。
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我等雲何奉持。
既聞勝法。
為欲奉持。
須知名字。
故發問也。
△二答。
又二。
初立名。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二受持。
又二。
初離執。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論雲。
于中說者。
為他直說故。
授者教授他故。
顯示此樂外論散亂對治。
此法勝異已。
于如是法中。
或起如言執義。
為對治彼未來罪故。
經言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為對治未來奉持者。
謂此經勝異。
如言起執。
為亡言說相故。
經雲即非。
不須加是名句也。
如隋譯亦無此句。
△審問。
又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論雲。
故如般若波羅蜜非波羅蜜。
如是亦無有餘法如來說者。
然何故。
此有所說耶。
為顯此義故。
經言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二答。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了知如來依第一義谛說法。
顯示自相及平等相。
故說無所說也。
△十色及衆生身搏取中觀破相應行。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于影像相。
自在中無功方便。
故雖不散動。
尚執名色。
故論謂。
世界微塵。
彼不限量攀緣作意。
菩薩恒于世界。
攀緣作意修習。
故設巧便。
以名色同彼塵界觀破。
疏。
以此作依正二法明之者。
不然也。
須知。
此唯五蘊正報。
以一切世間中。
不過名與色。
為破名色和合自在之執。
故設巧便。
以微塵世界言之。
且色即色蘊。
論謂色身。
以四大同彼外色故。
經雲微塵也。
衆生即四蘊。
論謂衆生身。
亦如三種世間。
義通依正。
此即正報世界也。
于此為二。
初破色身影像。
二破衆生身影像。
色及衆生。
皆雲影像者。
正是大乘體法觀相。
如形外之影。
鏡中之像。
俱不實也。
且初破色身為二。
初細末方便。
又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
是為多不。
世界由聚塵成立。
今還細末為塵。
顯世界空無有體。
色身何立。
則唯見微塵。
假設為問。
是為多不。
△二答。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二不念方便。
須菩提。
諸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世界雖末作微塵。
不複可念微塵為實。
以慧眼觀之。
實性本無。
有何可得。
是故。
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則第一義故。
無可念者。
謂不念方便。
以世谛。
則有是微塵。
謂細末方便。
疏易謂初破界為塵。
二破塵空界。
如是則二谛義昧。
依論則善。
△二破衆生身影像。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楞嚴謂。
雲何名為衆生世界。
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
論雲。
但以名身。
意衆生世。
唯不念方便。
不複說細末方便。
是則心但有名而無體質。
故不說細末。
以實性無故。
名身亦非。
故雲非世界也。
△十一明供養如來。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不具福資糧故。
上雖觀破名色。
而福德未具。
欲具福資糧。
須供養如來。
于此為二。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大論謂。
三十二相。
莊嚴丈六之身。
△二答。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疏雲。
三十二相。
即父母生身也。
即是非相。
乃真如法身也。
所以唯示生身。
不雲法性身者。
蓋菩薩行般若時。
多生欲界。
是故親近如來。
且言生身。
若法性身者。
大論雲。
法性身佛為法身菩薩說法。
荊溪謂。
此約界外。
得作此說。
今謂不然。
若謂般若教主。
唯生身者。
同古師之非。
妙玄引古雲。
般若明空蕩相。
未明佛性常住。
猶是無常八十年佛。
智者。
以大論生法二身難。
謂生身同人法。
法性身佛。
為法身菩薩說法。
聽法之象。
尚非生死。
何況佛耶。
荊溪謂。
隻約一身。
分生法難。
若爾。
豈得唯局生身耶。
所以此中。
召問空生。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由是答雲。
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且三十二相。
乃分段生滅之身。
焉以此身。
見般若教主。
論雲。
親近供養如來時。
不應以相成就見如來。
雲何應見。
見第一義法身故。
相成就。
即三十二相。
第一義法身。
即是非相。
良由般若通被三教。
佛須生法二身。
若别圓人。
依中觀用業識。
見佛住實理故。
睹三十二相即是法身非相。
由即法故。
稱性而見。
示現無窮。
不須現起。
即劣見勝。
故雲。
是名三十二相。
若通人。
依空觀事識。
但見分齊之身。
不見法身非相。
今經從勝而說。
正見法性勝應之相也。
問。
大論明法性身佛為法身菩薩說法。
荊溪或雲。
此約界外。
得作此說。
或雲。
隻約一身。
而分生法。
二文似異。
若為甄别。
答。
二文本一。
不應異求。
何也。
若約相論。
則尊特之相。
乃界外之色。
分段土本無是相。
若界外機興。
是亦應之。
故謂此約界外得作此說也。
若約體說。
隻是一佛。
為機故現勝現劣。
所謂隻約一身而分生法。
如大論雲。
佛欲說般若波羅蜜。
坐師子座。
現最勝身。
光明色像。
威德巍巍。
以此神力。
感動衆生。
其有信者。
皆至阿耨菩提。
其中疑者。
佛示常身。
便得信解。
而各謂言。
今所見者。
是佛真身。
乃至。
佛初生時。
初成道初轉輪時。
皆以此身。
如是思惟。
是佛真身。
以此而知。
乃從丈六常所見身。
于般若初會。
現起尊崇。
應界外法性之衆。
其有不宜見者。
複隐尊崇。
還現生身。
以此生身。
備曆般若諸會。
若爾。
隻是一身現勝現劣。
以此準知。
二文同轍。
無異求也。
問。
示現現起。
同異如何。
答。
尊特是一。
但相好有異。
相異故。
有須現不須現。
有分齊無分齊之異也。
同故。
同是華台之相。
故法華疏。
明單現尊特。
記中指同。
目連不窮其聲。
止觀明目連不窮其聲。
輔行謂。
坐華台受職之身。
亦此相也。
故知。
荊溪二處。
特此互指者。
為彰尊特是一。
示現。
即華台之相故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采微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