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采微卷下

關燈


    此經五句。

    未審。

    不诳語若為所屬。

    答。

    隋譯無此。

    秦本有之。

    如疏雲。

    應知。

    四句約法為言。

    不诳。

    對人而說。

    四别一總。

    彼略此詳。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論雲。

    說此真語等已。

    于中。

    如言說性起執着。

    為遣此故。

    經言。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

    無實者。

    如言說。

    性非有故。

    言語性空也。

    無虛者。

    不如言說。

    自性有故。

    雖空而有所說也。

     △三乏受用苦。

     須菩提。

    若菩薩。

    心住于法。

    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

    即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

    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由乏觀慧。

    便著于事。

    而行舍施。

    希求果報者。

    則為愛欲所覆。

    不解出離。

    猶如入暗。

    不知所趣。

    若不著于事。

    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夜過日出。

    見種種色。

    随意所趣。

    論謂。

    彼無明夜過。

    慧日出已。

    如實見之。

    須知。

    無明乃支末無明。

    見思惑耳。

    何也。

    住相布施。

    既感三界。

    譬如夜暗。

    今滅此暗。

    豈非見思。

     △十四離寂靜味。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阙少智資糧故。

    欲具資糧。

    于此法門。

    受持讀誦等。

    論雲。

    此中為離三摩提攀緣。

    顯示與法相應。

    有五種勝功德。

    一如來憶念親近。

    二攝取福德。

    三贊歎法及修行。

    四天等供養。

    五滅罪。

    準此分文為五。

    初如來憶念親近。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

    受持讀誦。

    即為如來。

    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然則此中。

    但雲受持讀誦。

    不雲為人解說。

    若下四文。

    皆有為人解說。

    須知此既如來憶念親近。

    且在自行。

    若下四文。

    則兼化他故。

    偈雲。

    此為自淳熟。

    餘者化衆生。

    悉知是人等者。

    顯示如來憶念親近。

    受持此經之人。

    論雲。

    如來以佛智知彼。

    如來以佛眼見彼。

     △二攝取福德。

    又二。

    初總攝。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由受持是經故。

    成就如是福德。

     △二較量。

    又二。

    初舍身數多。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

    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

    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以身布施。

     然。

    前文但舍一恒河身命。

    此則日施三恒。

    複經多劫。

    此勝于前。

    前則身命俱舍。

    此但舍身而不舍命。

    則前勝于此。

    若爾。

    但泛舉較量不同。

    施寶多少。

    以論漸化也。

    旦日施三恒之身。

    雖事大舍重。

    乃有所得心作用。

    未若無所得心。

    持說此經。

    其福勝彼。

    故知為欲較量福勝。

    舉此假設。

    實無斯事。

    肇師雲。

    從旦至辰。

    名初日分。

    從辰至未。

    名中日分。

    從未至戌。

    名後日分。

     △二較量福勝。

     若複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

    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

     何況書寫等者。

    大品法施品雲。

    化恒河沙衆生。

    令得六通。

    不如書寫般若。

    令他讀誦。

    又以此令他讀誦之福。

    不如正憶念般若。

    又此憶念般若之福。

    不如為他人演說。

    令易解故。

    次第較量。

    顯為人解說最勝。

     △三贊歎法及修行。

    為三。

    初歎法。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

    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論雲。

    不可思議者。

    唯自覺故。

    不可稱量者。

    無有等及勝故。

    且自覺者。

    覺了此經功德不可思議。

    則自歎此經也。

    無有等及勝者。

    稱量此經功德。

    無有等者。

    及勝此經者。

    此對他偏小歎也。

    為發大乘者說者。

    此揀小。

    故知說法非器不授。

    三乘中。

    非為發二乘心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者。

    此揀偏。

    論。

    此成就不可稱義。

    于中。

    餘乘不及故最上。

    煩惱障智障淨故最勝。

    此中。

    揀示由菩薩義通偏小。

    故雲餘乘不及。

    唯圓稱最上。

    能淨二障故。

    所謂成就不可稱義也。

     △二歎人。

    論雲。

    贊歎修行。

    修行即人。

    于此為二。

    初總說。

     若有人。

    能受持讀誦。

    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

     此為知見成就何等功德。

     △二解釋。

     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

    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經功德。

    非心可度量。

    非口可稱說。

    無有邊際可及。

    故雲不可思議功德也。

    荷擔者。

    論雲。

    肩負菩提重擔故。

    此具以能所。

    用全經意。

    經。

    歎能弘人雲荷擔。

    (平聲)論。

    約所弘法雲重擔(去聲)。

     △三簡非。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着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即于此經。

    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此經既為發大乘者說。

    則樂小法者。

    不能聽受。

    樂小者。

    二乘人也。

    着我人等見者。

    凡夫人也。

    如隋譯雲。

    若樂小法者。

    即于此經。

    不能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若我見衆生見人見壽者見。

    于此法門。

    能受持讀誦修行。

    為人解說者。

    無有是處。

    論解雲。

    經言若樂小法等者。

    謂聲聞緣覺乘者故。

    經言若有我等見。

    乃至。

    受持無有是處者。

    謂有人我見衆生。

    而自謂菩薩者故。

    所以大品雲。

    須以智慧觀知諸法實相。

    故知。

    凡夫生盲。

    二乘眇目。

    外聽不解。

    由無智眼。

    無智眼故。

    聞亦不别。

    故知。

    凡夫二乘。

    并不堪聞般若。

    此總結前凡小不能聽受等也。

    若讀此文。

    須以隋譯照之。

     △四天等供養。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

    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

    當知。

    此處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

    而散其處。

     謝公雲。

    地是無知法處故。

    貴在人天而不尊乎。

     △五滅罪業。

    又二。

    初正滅罪。

     複次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

    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

    即為消滅。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雲。

    受持此經為人輕賤等者。

    此毀辱事。

    有無量門。

    為顯示此。

    故說輕賤。

    經言當得阿耨菩提者。

    顯示滅罪故。

    是即非但滅罪。

    以經力故。

    亦當得菩提。

    先世罪業者。

    業通三世。

    須知此是定業。

    定業不可忏。

    以行般若故。

    但易重為輕耳。

    如大品雲。

    菩薩行般若故。

    所有重罪。

    現世□受。

    大論解雲。

    先世重罪。

    應入地獄。

    以行般若故。

    現世□受。

    譬如重囚應死。

    有勢力者護。

    則受鞭杖而已。

     △二較勝負。

    于此為三。

    初舉事福。

     須菩提。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于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

    無空過者。

     論雲。

    我念過去等者。

    此顯示威力故。

    即是福聚威力。

    以彼所有福聚。

    遠絕高勝故。

    應知過阿僧祇者更過前故。

    不空過者。

    常不離供養故。

    阿僧祇。

    此雲無數。

    劫。

    具雲劫波。

    此雲分别時節。

    那由他者。

    十億為洛叉。

    十洛叉為俱胝。

    十俱胝為那由他。

     △二顯經力。

     若複有人。

    于後末世。

    能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百分不及。

    一千萬億分。

    乃至。

    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

     供養。

    是有為事福。

    持經。

    是般若了因。

    肇師雲。

    此明供養諸佛所得功德。

    不如持經有功德。

    故能速證菩提。

     △三勸信心。

    又二。

    初具說防疑。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後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

    心即狂亂。

    狐疑不信。

     然。

    上雖較量顯福德之多。

    猶是略說。

    若更具說。

    聞者狐疑。

    心必狂亂。

    論雲。

    此顯示多故。

    或以為狂因。

    或得亂心果。

    狐疑者。

    狐是獸。

    一名野幹。

    其性多疑。

    故以為喻。

    噫。

    若心信法。

    法即染心。

    猶豫狐疑。

    事同覆器。

    疏雲。

    大乘信謗罪福俱重。

    今經且言信之得福。

    諸經備說謗之得罪。

     △二結顯法門。

     須菩提。

    當知是經。

    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論雲。

    應知此之彼威力及彼多等。

    何人能說。

    是故經言。

    當知是法門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此顯示彼福體。

    及果報。

    不可測量故。

    當知是經為句。

    貫下義及果報。

    福體即所诠義也。

    果報即所感報也。

    現生名習果。

    隔生名報果。

     △十五于證道時。

    遠離喜動。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遠離自取故。

    疏雲。

    證道者。

    須分兩教之相。

    若圓教。

    即初住已上。

    分證中道也。

    以論雲于證道時故。

    若别教。

    且屬回向相。

    似證道也。

    以論雲将入證故。

    讓下十七。

    方入初地。

    兩楹進退。

    皆可從容。

    今謂。

    不然。

    若以證道。

    分判别圓者。

    此傷論意。

    論本一意。

    但總别之殊。

    若雲于證道時。

    此總名住處。

    即科語也。

    若謂将入證道等。

    此别文解釋也。

    若爾。

    如何以總别之文。

    分派配對别圓兩教耶。

    故無取也。

    于此為二。

    初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論雲。

    何故複發起。

    此初時問也。

    将入證道菩薩。

    自見得勝處。

    作是念。

    我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我滅度衆生。

    為對治此故。

    須菩提問。

    當于彼時。

    如所應住。

    如所降伏其心。

    故知。

    空生于經初。

    發起行相。

    問降住事。

    佛為其答。

    行位次第。

    聯翩至此。

    将入證道。

    而恐菩薩起自取着。

    謂我能降住其心。

    以得勝處。

    若生是心。

    違不住道。

    障于菩提。

    為對治此故。

    須菩提問。

    謂當于彼時。

    即當入證道時。

    既已住般若。

    豈應自取。

    為離此取。

    是故。

    問起雲何應住等。

    以論謂。

    于證道時。

    遠離喜動。

    又雲。

    遠離自取。

    斯之謂欤。

    肇師雲。

    須菩提重問。

    雲何真住真降伏其心者。

    然。

    肇師意。

    亦為未入證菩薩。

    問入證事。

    謂之真住。

    疏家不曉。

    以從己見。

    作已入證說者。

    豈其然乎。

     △二答。

    又三。

    初正答。

     佛告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當生如是心。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滅度一切衆生已。

    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三藐三菩提下。

    經無心字。

    恐譯者缺文。

    此中。

    空生發起初時問。

    及世尊所答。

    但雲當生如是心則如是住般若之心。

    不應起自取。

    亦無所度衆生也。

     △二簡非。

     何以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既未入證。

    無明未除。

    實理未顯。

    猶恐菩薩有我人等取。

    為欲審是。

    所以簡非。

    論雲。

    若菩薩有衆生等者。

    為顯我報取惑随眠故。

    即無沒無明随眠之識。

     △三顯是。

     所以者何。

    須菩提。

    實無有法。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論雲。

    若言我正行菩薩乘。

    此為我取。

    對治彼故。

    經言。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名為菩薩發菩提心者。

     △十六為求教授故。

    論雲。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

    為離無教授故。

    教诏授道。

    則指然燈佛時也。

    于此為三。

    初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于然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既遠離自取。

    謂實無有法得菩提。

    欲審空生所解。

    複以昔事為問。

    于意雲何。

    如來此時。

    行行為有法不得不。

     △二答。

     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于然燈佛所。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我解佛。

    以菩提法不可說故。

    于然燈佛所。

    無有法可得也。

     △三述成。

    為五。

    初正述。

     佛言。

    如是如是。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印許其說。

    故曰如是。

    大品雲。

    須菩提問佛。

    諸法無生相。

    此中。

    得菩提記不。

    佛言。

    不也。

    又問。

    諸法生相。

    此中。

    得菩提記不。

    佛言不也。

    乃至。

    問。

    諸法非生非不生相中。

    得菩提記不。

    佛言不也。

    須菩提雲。

    世尊。

    諸菩薩。

    雲何知諸法得菩提記。

    佛言。

    汝見有法得菩提記不。

    不也。

    世尊。

    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