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會解卷下

關燈
見。

    即向所謂共見正行也。

    嚴土雖是正行。

    而為共見所轉。

    為斷彼見故。

    安立第一義。

    故曰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

    維摩所謂随其心淨即佛土淨是也。

    然皆以無我為本。

    則又曰若菩薩通達無我法等。

    頌言生心即是倒者。

    謂凡生心動念無間善惡凡聖法非法等。

    但有一念未忘。

    皆為倒見。

    又頌曰非聖自智信者。

    謂非聖即凡夫。

    以自智故信能知無我而已。

    不同及聖即是菩薩。

    以有智力故知複于無我建立諸法。

    凡今所謂上求佛地。

    發心度生。

    嚴淨佛土。

    皆依無我心中施設。

    雖無我言同。

    而所以淺深有用無用則異矣。

     【疑】天親曰。

    複有疑前說菩薩不見彼衆生。

    不見我為菩薩。

    不見清淨佛土。

    以不見諸法名為諸佛故。

    或謂諸佛如來不見諸法。

    為斷此疑。

    如經。

     【經】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止)未來心不可得。

     【論】無著曰。

    此下第二為無上見智淨具足故。

    于中二種。

    一見淨。

    二智淨。

    如來不唯有慧眼。

    為令知見淨勝故顯示五眼。

    略說有四種攝。

    謂初色攝有二種。

    即法界修果。

    (謂法界依報色。

    及修得果色)此為五眼粗境界故。

    二第一義谛稱。

    以智力故。

    世智不颠倒轉故。

    此攝在先。

    (正言由第一義空智力故。

    不為世智颠倒轉。

    故在先也)三世谛攝。

    于中以彼法為彼人說。

    是名法眼。

    四一切種一切應知攝。

    即一切種無功用智。

    說名佛眼。

    是為見淨。

    如經恒河中所有沙等。

    此為智淨。

    于中言心住者。

    謂三世心有若幹種。

    所謂染淨心等是中安立第一義故。

    故說諸心住皆為非住。

    乃至三世心不可得。

    謂過去已滅等。

    又為示中證此故安立見。

    為教彼彼衆生寂靜心故安立智。

    于智淨中說非心住。

    而見淨中不言眼即非眼者。

    以同一住處故。

    如智淨後安立第一義故。

    初亦得成就。

    頌曰。

     雖不見諸法  非無了境眼  諸佛五種實 以見彼颠倒  種種颠倒識  以離于實念 不住彼實智  是故說颠倒 ○天親釋曰。

    此為斷疑故。

    雖不見有諸法名之為佛。

    而亦說我知彼種種心住。

    故曰非無了境眼。

    但佛見五眼皆實。

    以非颠倒。

    能見颠倒故。

    何者為倒。

    故頌言種種颠倒識等。

    謂彼種種心緣住故名六種識。

    差别颠倒。

    以離于實念者。

    如經如來說諸心住皆為非住。

    顯示離彼四念處故。

    故言不住彼實智。

    又住名不動根本。

    如是不住。

    即不住于相續颠倒。

    而不斷行因。

    如經過去心不可得等。

    以過去過去乃至現在虛妄分别故皆不可得。

    彼無三世觀故心住颠倒。

    諸識虛妄。

     ○唐譯存梵音。

    如經雲如來說為無陀羅等。

    以謂彼有三名。

    共目二義。

    皆得名持。

    亦流注義。

    由無持故心即流散等。

    自謂重譯窮理之說。

    今謂陀羅本應翻持。

    正言若無持即流散。

    非謂于一梵語兼此二義。

    正如向言聚義有二。

    亦一時誤見之失。

    餘文意同。

     ○功德施曰。

    若清淨因離諸想者。

    何故此中說具五眼。

    如經雲雲。

    為示佛眼于諸境界無不了知故。

    此有衆生數境。

    非衆生數境。

    如經所有衆生及恒河沙世界等是也。

    若幹種心者。

    欲樂不同故。

    住者相續而轉故。

    或作是念。

    心若住者斯應有體。

    故說非心住等。

    以第一義無相續故。

    如經過去心不可得。

    乃至現在不住。

    亦無形故。

    如是五眼都無所得。

    是佛境界(斷疑十四)。

     [會解]曰。

    嚴土非土。

    謂見而無見可也。

    無見而見。

    謂如來佛眼可也。

    而此兼言佛有五眼者。

    論曰。

    為令知見淨勝故。

    顯示五眼。

    然佛特名慧眼者。

    為對智淨言之。

    但明其一而不明四。

    無以見其淨勝也。

    抑佛眼體也。

    四眼用也。

    佛眼具四眼用。

    故兼明之所以彰如來五眼具足。

    見智俱淨也。

    又論明四種攝者。

    謂色攝則通為五眼所見境界。

    望後智眼。

    所以為粗。

    猶大論曰句。

    初因緣生法也。

    餘三攝即三智亦慧眼等三。

    即後三句也。

    惟其在一時中見無前後。

    則智融而理明。

    此其見淨也。

    所以能知恒沙世界若幹種心者。

    智淨也。

    夫能知之道有二。

    一由定故知。

    如它經。

    (雲雲)二由空故知。

    如今文。

    所謂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

    凡三世心相皆不可得。

    則空而已。

    以智空故無知。

    無知而無所不知。

    此恒沙世界所以悉知也。

    又若幹種心者末也。

    皆不可得者本也。

    得本而知末。

    故凡有心則無不知也。

    亦是以不可得心。

    知心不可得。

    則彼此能所一爾。

    此三際心皆不可得。

    無别道理。

    隻欠承當。

    但向古人焚疏鈔處看。

    便是前後際斷。

    不然。

    守株待兔讵可得乎。

    而于五眼獨不遣非者。

    非無此理。

    以後智淨例之可知。

    故曰同一住處故。

    又曰如智淨後安立第一義。

    故初見淨亦得成就。

    正謂是也。

    亦惟此文存而不遣。

    照上下文則顯諸法不偏蕩立。

    一經之旨渙然理融。

    或謂此五眼文不可作通礙等差别頌者。

    此亦不害。

    蓋頌據相别。

    不妨性融安得而非邪。

    若以天親斷疑言者。

    如來雖無所見。

    不妨五眼具足故曰雖不見諸法。

    非無了境眼。

    謂不見而見。

    亡其所以見。

    雲不見爾。

    然于如來所見無非真實。

    故能見彼颠倒而不自颠倒。

    是為如來之五眼矣。

     【疑】天親曰。

    複有疑向說心往颠倒。

    若如是。

    福德亦是颠倒。

    何名善法。

    為斷此疑。

    如經。

     【經】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止)如來說得福德多。

     【論】無著曰。

    此下第三為福自在具足故。

    經言若有人等。

    于中亦安立第一義。

    故言若福德有實等。

     頌曰。

     佛智慧根本  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說譬喻 ○天親釋曰。

    此何故依福德重說譬喻。

    為示心住雖颠倒。

    福德非颠倒故。

    言佛智慧根本。

    如經說若福德有實等。

    意明有漏福德聚是其颠倒。

    所以不說福德聚。

    又福德聚者。

    對非福德。

    若非福德聚。

    如來則不說為智慧根本。

    是故福德即福德聚。

     ○唐譯大同。

     ○功德施曰。

    聚者蘊義。

    假名不實。

    實即非蘊。

    于何說聚。

    以第一義無積聚故。

    俗谛中有言說故(斷疑十五)。

     [會解]曰。

    前以心住為颠倒。

    此以福德為自在。

    心若果住則福德不得為自在。

    福若有相則心不得為不住。

    此無著所以明福德具足。

    而天親所以為斷颠倒疑。

    故曰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說福德多者。

    知其非有相之實也。

    則又曰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然則秦譯之所謂多。

    即魏譯之所謂非聚。

    是故謂實取相之福雖得而不多。

    稱性無住之福雖多而非相。

    故言佛智慧根本。

    正取緣能資了之義。

    又唐譯曰。

    正覺智所持。

    是皆依如來無相之智。

    行菩薩不住之施。

    不見我人了無性相。

    非無福德。

    福德無故。

    無之一字深可思之。

    多而非多。

    假名相說。

     【疑】天親曰。

    複有疑若諸佛以無為法得名。

    雲何諸佛成就相好而名為佛。

    為斷此疑。

    如經。

     【經】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止)是名諸相具足。

     【論】無著曰。

    此下第四為身具足故。

    于中複有二種。

    一好具足。

    二相具足。

    并如經雲雲。

    以安立第一義故。

    故如來說非具足等。

    頌曰。

     法身畢竟體  非彼相好身  亦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不離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說成就  亦無二及有 ○天親釋曰。

    為斷疑故。

    如經說非色身相好得見如來。

    故頌雲雲。

    謂彼法身畢竟體。

    非色身及諸相成就。

    以非彼法身相故。

    此二非不佛者。

    以即彼法身所有故。

    故曰不離于法身。

    是亦得說如來身成就相好故。

    此二亦得言無。

    如說非身相成就。

    亦得言有。

    如說諸相成就。

    故言亦無二及有雲雲。

     ○唐譯曰。

    若言如來非集道所成。

    如何如來說有相好。

    為除此疑。

    故言不應說色身圓滿等。

    觀于如來。

    餘文大同(中卷止此)。

     ○功德施曰。

    複次疑曰。

    若第一義佛境界是無所得色相。

    如來豈亦非有。

    為遣此疑。

    經曰雲雲。

    此顯示見佛法身依實義故。

    即于色相而見法身。

    非具足者是法身故。

    如說無生性是常住如來等(斷疑十六)。

     [會解]曰。

    以能嚴德備必有所成之身。

    由法身理極。

    宜無待對之相。

    此如來相有無所以難也。

    如向明福智具足。

    即能嚴之德。

    而法身理極不容有相。

    故佛問須菩提。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答言不也。

    無著直以安立第一義釋。

    故曰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則相即非相。

    非相即相而已矣。

    天親又以斷疑釋。

    故頌曰法身畢竟體等。

    其意不過曰佛有法身色身。

    克體言之。

    法身非相而色身有相。

    相即而說。

    則二不相舍。

    此猶分别之說。

    理而言之色身亦佛也。

    而與法身不即不離。

    以不即故無相好之二。

    以不離故非無有二。

    故曰不離于法身等。

    功德施言。

    依于色相而見法身。

    非具足者是法身故。

    斯言盡之矣。

    然則福智所嚴者。

    色身之相也。

    理極所無者。

    法身之相也。

    雖曰有無。

    理無異緻。

    諸論釋義雖或異同。

    大體無别。

     【疑】天親曰。

    複有疑若如來身相不可得見者。

    雲何言如來說法。

    為斷此疑。

    如經。

     【經】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止)是名說法。

     【論】無著曰。

    此下第五為語具足。

    于中亦安立第一義。

    故經雲雲。

     頌曰。

     如佛法亦然  所說二差别  不離于法界 說法無自相 ○天親釋曰。

    為斷疑故。

    如經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等。

    頌言二差别者。

    謂一所說法。

    二所有義。

    而言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

    謂不離真如法界故。

    若離則無自相可說。

    故曰說法無自相。

     ○唐譯大同。

     ○功德施曰。

    複次若第一義佛境界及色相身皆無有體。

    豈具足衆德。

    言說相身亦複無有。

    為遣此疑。

    欲使定除有說執故。

    故曰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等。

    謂說無自體則不見内外漏無漏法。

    少有真實而可說者(斷疑十七)。

     [會解]曰。

    有身則有說。

    苟為無身。

    說複何有。

    無著以此文為安立第一義。

    直彰無說而已。

    而頌則曰如佛法亦然。

    是以法例佛。

    皆不得而有也。

    雖然。

    而一代時教所說文義二種差别。

    此複何耶。

    故曰不離于法界等。

    謂雖言說不離無說之理。

    若舍法界亦無說法自相可得。

    此所以無說即說。

    說即無說是說法之至者。

    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維摩曰。

    其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皆此之謂也。

    執有執無之疑于是遣矣。

     【疑】天親曰。

    複有疑若言諸佛無所說法。

    不離法界亦無有者。

    何人能信此法。

    為斷此疑。

    如經。

     【經】爾時慧命須菩提。

    白佛言世尊。

    頗有衆生。

    于未來世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

    彼非衆生。

    非不衆生。

    何以故。

    須菩提。

    衆生衆生者。

    如來說非衆生。

    是名衆生(文見魏譯)。

     【論】無著曰。

    此下第六心具足。

    于中複有六種淨。

    一念處淨。

    乃至六行住淨。

    念處淨者。

    如經雲雲。

    此于衆生中顯示如世尊念處故。

    彼非衆生非不衆生者。

    顯示二谛故。

    亦應雲。

    是人即為希有第一。

    顯示第一義不共及相應故。

     頌曰。

     所說說者深  非無能信者  非衆生衆生 非聖非不聖 ○天親釋曰。

    謂若信此經。

    彼人非衆生。

    非不衆生。

    非衆生者非凡夫衆生。

    非無聖體故。

    非不是聖體衆生。

    以有聖體故。

    故言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唐譯曰。

    非衆生者。

    非餘衆生。

    不與聖性相應故。

    非非衆生者。

    由與聖性相應故。

    亦是望凡夫性故非是衆生。

    由望聖人性故非非衆生。

     ○功德施曰。

    複欲顯示所說信受者難故。

    雲何非衆生。

    即蘊異蘊推求其體不可得故。

    非不衆生者。

    以俗谛依于五蘊業果相應施設故(若加此段自為一疑則當十八。

    今依秦本亦且從略)。

     [會解]曰。

    舊論此經六十二字有無即此章也。

    今謂此文。

    略不為不足。

    存不為有餘。

    以其所言前文已具言之。

    雖略可也。

    而頌及論釋。

    此當心具足六義之一。

    去則殘缺。

    存之可也。

    但今依什本。

    或别有意。

    亦且從略。

    無著以為顯示如世尊念處者。

    即同如來所契清淨真如。

    是其念處。

    故能于經生信。

    異乎凡小衆生。

    而以世谛言故。

    亦是無為賢聖之衆生。

    故以非不非言之。

    則處乎凡聖之間也。

    餘論同異各随義焉。

     【疑】天親曰。

    若如來不得一法名阿耨菩提者。

    雲何離上上證。

    轉轉得菩提耶。

    為斷此疑。

    如經。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止)是名善法。

     【論】無著曰。

    此下第二為正覺故。

    于中無有法者。

    為離有見過已。

    顯示菩提及菩提道故。

    顯示有二種語。

    謂阿耨多羅即無上語。

    顯示菩提自相及解脫相故。

    彼中無微塵許法可得。

    故無所有。

    次以三藐三菩提。

    即平等語。

    顯示菩提中人平等相。

    以菩提故得知是。

    諸佛第一義中無有高下。

    即無壽命等高下也。

    又言以無衆生等者。

    顯示菩提于生死中法平等相。

    次顯菩提道者。

    如經言修一切善法等說非善法者。

    安立第一義相故。

     頌曰。

     彼處無少法  知菩提無上  法界不增減 淨平等自相  有無上方便  及離于漏法 是故非淨法  即是清淨法 ○天親釋曰。

    自下經文為斷疑故。

    示現非證法。

    名得阿耨菩提。

    謂彼菩提處無有一法可證。

    如經雲雲。

    故名無上。

    頌言法界不增減等。

    釋無上義。

    凡四義故。

    如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即不增減故無上。

    又諸佛法身清淨無有勝故無上。

    以無我等故。

    得平等菩提故無上。

    又彼法無我自體真實。

    即自相故無上。

    言無上方便者。

    謂一切善法滿足故。

    若餘菩提善法缺少即有上方便。

    如經一切善法等。

    于中言非善法者。

    謂彼法無有漏故。

    故偈言及離于漏法等。

    言漏即非淨法非漏是淨法。

    是即決定無漏善法也。

     ○唐譯曰。

    若言如來無法是所覺者。

    雲何離後後正覺。

    次第名無上覺。

    為答此疑。

    非是有法之覺。

    方名無上覺故。

    餘文大同。

     ○功德施曰。

    若第一義境界色身言說皆不可得。

    法身體性。

    豈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