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會解卷下

關燈
同。

    文稍異爾。

     ○功德施曰。

    此一切法修行中。

    有自他二利。

    自利複有教有義。

    教謂受持。

    義謂思惟。

    利它者謂為人演說。

    如經于此法門等。

    此中無量福聚者。

    如日三舍其身等。

    修行任運果者。

    謂從初至果。

    獲諸功德。

    凡十種德。

    謂魔及異道不能沮亂。

    (一)功德大故殊勝無等。

    (二)堅牢福果。

    (三)最上法器。

    (四)圓滿資糧。

    (五)能荷難勝。

    (六)深大信解。

    (七)福因之處。

    (八)拔一切罪。

    (九)速疾證地。

    (十)一一對經(雲雲)。

    總顯持經力勝也。

     [會解]曰。

    無著以此文為離寂靜味。

    及少智慧資糧者。

    殆文外之意。

    自非聖師智眼高明。

    其孰能與于此。

    由前文言忍離諸苦。

    以離相故心不得而動。

    若唯不動。

    未免味著于靜。

    安能發智成就資糧哉。

    所謂受持讀誦者。

    蓋不止誦持而已。

    是必與法相應。

    智契于佛。

    為如來所知見。

    故其成就功德如此。

    論言為離三摩提者定也。

    攀緣者散也。

    雖定散不同。

    其皆不可着。

    為資糧入道障一也。

    故舉一日三舍事時兩大。

    校其勝福。

    雖智契在修。

    而所契之妙本于經旨。

    故曰以要言之等。

    為發大乘最上乘說者。

    發謂發起。

    大及上乘。

    衍教兼圓之異。

    而說是法則因經發智固其宜也。

    又況廣為人說。

    亦複稱是。

    是人則為荷擔阿耨菩提者。

    以如來重任與之。

    所謂為如來使者是也。

    何以故下。

    反以樂小法起我見者為不能。

    顯彼能者必其發大乘離我見者也。

    又曰在在處處者。

    複以人法交顯其勝。

    宜其持說所在如是。

    嘗見世有持經而得輕賤者。

    故推先世罪業以釋之。

    苟如經所明。

    則應堕惡道者重也。

    為人所賤者輕也。

    由持經故。

    以輕易重。

    不亦經之冥應乎。

    而世人昧乎三世業理。

    徒見其迹。

    不能無惑。

    因得以解之。

    然則輕賤持經者。

    其報應宜何如。

    謂有則反生彼罪。

    謂無則理複不可。

    此姑置之。

    不必計也。

    前以日三舍其身在凡我之未足為麥信猶可也。

    而複以值佛校量。

    信之為難。

    故論有速證菩提之釋。

    是佛不如法。

    亦一往爾。

    無得以優劣論也。

    若具言其福非凡小境界。

    聞者必疑而緻狂惑究言經所說義。

    若果報之福非分别所及者。

    皆即般若自性故也。

    結顆之文至矣。

     ○舊于此下設第十一疑。

    卻以次文為第十二。

    複别立第十三疑。

    有疑佛疑法。

    今謂論無起疑斷疑之文。

    不應别立。

    置是可也。

     【經】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等(止)三藐三菩提心者。

     【論】無著曰。

    此下第十五于證道時遠離喜動。

    亦為遠離自取故。

    何故複發起初時問也。

    以菩薩将入證道。

    自見得勝處。

    作是念我如是住。

    乃至滅度衆生。

    為對治此故發問雲雲。

    世尊答言。

    當生如是心等。

    又曰若菩薩有我相等。

    為顯有我執。

    或随眠等我取。

    為對治故。

    言實無有法等。

     頌曰。

     于内心修行  存我為菩薩  此即障于心 違于不住道 ○天親釋曰。

    三種修行。

    此複重說者。

    謂若菩薩于前三種生如是心。

    言我住菩薩大乘我修我降伏等。

    即此分别障于菩提。

    故曰于内心修行等。

    障于心者是即障于不住道心。

    如經實無有法等。

    釋也。

     ○唐譯雲雲。

     ○功德施曰。

    欲具顯因清淨故。

    複言發菩薩乘等。

    謂所修因非但離于三事相想即名清淨。

    要當遠離我住我修我降伏心方得淨故。

    如經雲雲。

    謂第一義無有衆生得般涅槃。

    亦無有法名為菩薩發心住果等。

    于無有中而起有想。

    是颠倒行。

    非清淨因。

     [會解]曰。

    如前明住既過寂靜。

    複離少智。

    夫過寂靜則或動。

    離少智則或喜。

    喜動為障。

    何由寂滅現前。

    故菩薩将入證道。

    必明離障。

    有如合宗離似道法愛是也。

    抑由前文重重遣着。

    不住于法。

    顯持經之勝。

    亦應無住等心。

    故此複宗發問雲雲苟心相未忘。

    則或不免有自取之過。

    故天親釋曰。

    上教住修降伏。

    恐菩薩實生是心。

    障于菩提。

    故因問以釋。

    使必無障。

    然後為得。

    方其未發心。

    則不得不生如是心。

    亦既已發心。

    則不得不遣如是相。

    故知不住而住。

    住而不住。

    則降伏與無降伏理在其中。

    而與前文問答異者。

    前直問住等。

    此複問其所以住。

    故問勢有異。

    又前答從别。

    故住心降伏各言之。

    此則從合。

    但言發心度生而已。

    蓋發心等通行也。

    住及降伏别行也。

    以通酬别。

    上下之文顯矣。

    何以故下。

    還以菩薩有我相等反顯無住。

    所離雖一。

    能離不無淺深。

    前猶居信行地。

    此當淨心之始故。

    或謂的從智識所起異者。

    既曰智矣。

    豈複起見乎。

    但可言起見者識。

    能離者智。

    雖淺深不同。

    其名不可易也。

     【疑】天親曰。

    此中有疑。

    若無菩薩。

    雲何釋迦于然燈佛所行菩薩行。

    而得授記。

    為斷此疑。

    如經。

     【經】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止)是故名一切法。

     【論】無著曰。

    此下第十六為求教授。

    亦為離無教授故。

    謂若菩提法可說。

    如彼然燈所說者。

    我于彼時便得菩提。

    然燈如來則不授記。

    言我得等。

    以彼法不可說。

    我于彼時不得菩提而得授記。

    又彼法不可說者。

    經言如來者即真實如故。

    如故清淨則不可說。

    故說清淨如等。

    猶其真金言無有變異。

    或言然燈佛所于法不得菩提。

    後時自得者。

    為離此取故。

    故言是人不實語等。

    又言于是中無實無虛者。

    顯示真如無二故。

    謂以言說故不實。

    而彼菩提不無世間言說。

    故不虛言。

    一切法皆佛法者。

    謂顯一切法如清淨故。

    遍一切法。

    又為安立第一義故。

    言一切法體不成就。

    故曰即非一切法等(中卷止此)。

     頌曰。

     以後時授記  然燈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實有為相  彼即非相相  以不虛妄說 是法諸佛法  一切自體相 ○天親釋曰。

    謂于然燈佛時。

    非第一菩薩行故。

    無法得菩提。

    若已證菩提。

    則不授後時記。

    故曰然燈行非上。

    謂于彼時行未成佛也。

    若無菩薩即無諸佛。

    有如是謗。

    謂一向無如來。

    為斷此疑故。

    經曰如來者。

    即實真如故。

    謂實則非颠倒義。

    真如者不異不變義。

    又經曰若有人言者。

    謂若實有菩薩行如是如來得菩提者。

    此為虛妄。

    若言如來不得菩提。

    是亦為謗。

    為斷此疑故言無實無虛。

    謂得彼菩提故無虛。

    非實有為相故無實。

    (謂五陰相)故曰彼即非相相等者。

    謂彼于色等非相。

    非無菩提相。

    以不妄說故。

    是法諸佛法者。

    謂一切法皆佛法。

    是如來所得法。

    此一切法以真如為自體故。

    不住色等相故非法。

    如是諸法非法即是諸法。

     ○唐譯大同。

     ○功德施曰。

    複次疑者。

    若無菩薩發趣大乘。

    則無有因證于佛果。

    雲何世尊然燈佛時而得授記。

    為遣此疑。

    如經雲雲。

    謂佛于往昔證真實時。

    不見少法是無上菩提因體。

    以無所得得授尊記。

    故言如來者即真如無所得義。

    須菩提複念我雖于此無疑者。

    有人言。

    佛于然燈佛所不見有法。

    為實得菩提邪。

    故言于是中無實無妄。

    夫妄實生于有得。

    有時言實。

    壞時知妄。

    無所得中此二俱遣。

    若複有言如來但證無所得者。

    佛法即一。

    非是無邊。

    故言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法者謂無所得。

    不見一法有可得性。

    是故一切法無非佛法。

    又曰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者。

    謂無生性即如來藏性故。

    而言一切法者。

    于無性中假言說故(斷疑十一)。

     [會解]曰。

    論以此文為求教授。

    正言将入證道故。

    如前離喜動。

    則入證先容。

    若非如來教之授之。

    亦無以發其證入之妙。

    故于是卻指然燈佛所有法可得菩提為問。

    所以引往示今也。

    而以無法可得授記為答。

    則極于理而已。

    通言有事理因果之義。

    以事則非記不佛。

    在因必藉于師保。

    謂亦有法可也。

    以理則悟不由它。

    至果乃稱于獨悟。

    謂無得可也。

    今從初義以徴釋。

    則曰有法得菩提邪。

    從後說以決答。

    則曰如我解佛所說等。

    故佛印證其說曰。

    如是如是。

    雖通二義。

    理則無得。

    由是反顯結成之。

    則曰若有法等。

    謂若有法得授記者。

    則非無為。

    殊乖一如寂滅之理。

    非所以緻成佛之道。

    是不足與記也。

    以實無有法等則結成其說也。

    然其理猶未明。

    則又徴釋曰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夫如即真如。

    真如故平等。

    所謂于如實際中而成正覺。

    豈有它法為所得乎。

    故論曰。

    真如者無二故。

    若有人言下。

    重遣得不得相。

    終于無實無虛。

    無實則無得。

    無虛則無不得。

    又無實故非有為之相。

    無虛故非無真如之相。

    故曰如來說一切法等。

    言一切法皆佛法故無虛。

    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故無實。

    無虛無實是名一切法。

    是一切法非複一切法。

    亦一如而已矣。

    偈言以後時授記者。

    以今言之。

    即初二句頌疑。

    次二句頌釋。

    謂若以授後時記。

    不即得菩提者。

    則行非無上。

    何以緻菩提得授記邪。

    故次釋雲。

    菩提彼行等。

    謂彼得菩提記。

    與彼行菩薩行。

    皆非有為相。

    則其疑釋矣。

    然而論釋有異雲者。

    恐譯者惑于頌意。

    不善其文故也。

    此尤當知之。

     【疑】天親曰。

    此中有疑。

    若無菩薩者。

    諸佛不成大菩提。

    衆生亦不入大涅槃。

    亦無清淨佛國土。

    何得諸菩薩發心度生清淨佛土邪。

    為斷此疑。

    今開為二疑。

    如經。

     【經】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止)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論】無著曰。

    此下第十七為入證道。

    顯示得智離慢故。

    得智有二。

    一攝種性智。

    二平等智。

    由得智故。

    生如來家。

    決定紹佛種性。

    此為攝種性智。

    平等智者。

    謂至得身及成就身。

    以得畢竟轉依故。

    于是有五種平等智。

    一粗惡平等。

    二法無我。

    三斷相應。

    四無悕望心相應。

    五一切菩薩證道平等。

    得此智故。

    現攝一切衆生大身。

    于彼身中安立第一義故。

    非自非它。

    故經言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等。

    是為得智。

    雲何離慢。

    經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等。

    若言我是菩薩則為慢者。

    非實義菩薩。

    為顯示此故。

    經言佛說一切法無衆生等。

    謂若有是念。

    則不得妙大身也。

     頌曰。

     依彼法身佛  故說大身喻  身離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體  故即說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說非身 ○天親釋曰。

    大身者。

    示畢竟遠離二障。

    具足法身故。

    此複有二義。

    一遍一切處。

    二功德大故。

    言功德及大體等。

    遍一切處者。

    真如與一切法無差别故。

    言非身即是身者。

    如經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謂非身者。

    無有諸相故。

    大身者。

    即真如體故。

     ○唐譯大同。

     ○功德施續上文曰。

    是故世尊乘次開顯。

    經曰雲雲。

    妙大身者。

    謂空性身。

    随其所在而不異故。

    一切衆生鹹共有故。

    如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等(雲雲)。

    須菩提為欲闡明妙大身是空性義。

    故說人身妙大等。

    非身者。

    謂以色身依實義說。

    無生性故名妙大身。

    非色身也。

    言菩薩亦如是者。

    謂除能度所度一切分别。

    菩薩修因方得淨故。

    複為成就無分别心。

    故曰佛說一切法無我人等。

    第一義中皆無有故(斷疑十二)。

     [會解]曰譬如人身長大者。

    文似孤然。

    意其亦由上文無法得菩提。

    即法身義。

    故取世間大身為喻。

    以譬從法謂非大身可也。

    故無著以入證道得智離慢言之。

    謂得般若智故。

    顯出至得法身。

    及能成就功德身。

    轉染為淨。

    依于法身從體起用。

    即能現攝一切衆生身。

    所謂普現色身是也。

    又謂攝種性智者。

    即自報上冥之智也。

    平等智者。

    即攝一切衆生身。

    下契之智也。

    是智與法身合則為體義。

    與應身合則為用義。

    故說五種平等智。

    與一切凡聖身等。

    謂粗惡即六道。

    法無我即二乘。

    三四即似位菩薩。

    而有偏圓之異。

    約名釋義可知。

    五即證道菩薩。

    以同彼故皆言平等。

    所現雖異。

    能現不殊。

    而以第一義故非自非它。

    以全法身故非它。

    同于九界故非自。

    非自它故說名非身。

    夫既内得非相身。

    外同普攝身。

    則不複起我度衆生想。

    衆生得我度想。

    複何慢之有。

    所謂實義菩薩者。

    如是而已。

    故曰佛說一切法無衆生相等。

    即其理也。

    而天親以離障釋法身。

    蓋與得智左右之異。

    又以遍一切處為真如無差别義。

    即所謂于彼身中安立第一義。

    故知其緻一也。

    不名菩薩者。

    以起衆生等相故。

    又曰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者。

    以無我等相故。

    然則菩薩諸法是與非是。

    初無定實。

    唯我等相有與亡爾。

    一經之旨要莫若此。

     【疑】文合前段。

     【經】須菩提若菩薩作是念(止)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論】無著曰。

    此下第十八上求佛地。

    複有六具足義。

    攝轉依一切具足。

    一國土淨具足(止)六心具足。

    一國土淨具足。

    修三摩缽帝故。

    經言我當莊嚴佛國是不名菩薩者。

    謂于共見正行中轉故。

    為斷彼見。

    安立第一義。

    故經言即非莊嚴等。

    又曰若通達無我法者。

    謂人法二種無我。

    于是得二種正覺故說名菩薩。

    若言我成就者即人我取。

    我莊嚴國土者是法我取。

    則非菩薩。

     頌曰。

     不達真法界  起度衆生意  及清淨國土 生心即是倒  衆生及菩薩  知諸法無我 非聖自智信  及聖以有智 ○天親釋曰。

    此下為斷疑故。

    謂若起如是心即是颠倒。

    非菩薩也。

    起何等心名為菩薩。

    如經通達無我法者名為菩薩。

    故頌言衆生及菩薩等。

    謂彼凡夫及菩薩。

    以自智信。

    若世出世間智。

    知諸法無我者。

    皆名菩薩。

     ○唐譯大同。

     ○功德施曰。

    我當莊嚴佛土不名菩薩者。

    深着因故。

    于色等聚所成佛土如是取故。

    即非莊嚴者實義無生故。

    是名莊嚴者俗谛言說故。

    通達無我者離一切想因清淨故(斷疑十三)。

     [會解]曰。

    無著以此文為上求佛地者。

    若生起次第。

    正當佛果。

    以意則不離因心而求佛地。

    故曰上求。

    凡明六具足義。

    不出佛果地上身土福智及彼三業。

    以攝轉依故。

    皆清淨具足。

    即上所依法身身也。

    國土淨具足者土也。

    前明福智者資糧也。

    故能顯于法身。

    今明福智者成德也。

    故能依而起用。

    即身語意業皆具足清淨。

    所以為果地法。

    而言三摩缽帝者。

    謂由修是定故莊嚴佛土。

    苟于是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