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下

關燈
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所得心盡即是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我于菩提實無希求心,亦無所得心,以如是故得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至)菩提求人不如自求己。

    頌曰: 滴水生水信有之,綠楊芳草色依依。

     秋月春華無限事,不妨閑聽鹧鸪啼。

     新注:前既雲實無有法得無上正覺,如何卻有修證?故疑而問之。

    佛答有三:一、答無法可得,二、答平等為正覺,三、答正助修善成正覺。

    初答如文可見。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一法存心,情生高下。

    淨心修善,法何窮故?受之以淨,心行善分。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新注二答,平等為正覺也。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諸佛,下至昆蟲,盡含種智,與佛無異,故言平等,無有高下。

    以菩提無二故,但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則得菩提。

    若不離四相修一切善法,轉增我人欲證解脫之心,無由可了。

    若離四相修一切善法,解脫可期。

    修一切善法者,于一切法無有染着,對一切境不動不搖,于出世法不貪不着不愛,于一切處常行方便,随順衆生使之歡喜信服,為說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複次(至)菩提山高海深日生月落。

    頌曰: 僧是僧兮俗是俗,喜則笑兮悲則哭。

     若能于此善參詳,六六從來三十六。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希望果報,即非善法。

    六度萬行,熾然俱作,心不望報,是名善法。

     須菩(至)善法。

    面上夾竹桃華,肚裡侵天荊棘。

    頌曰: 是惡非惡,從善非善。

    将逐符行,兵随印轉。

     有時獨立妙香峰,卻來端坐閻羅殿。

     見盡人間祇點頭,大悲手眼多方便。

     新注:三、答正助修善成正覺也。

    正助者,正謂正觀,空四相也;助謂緣助,修一切善法也。

    初、答以無法可得為正覺者,達妄即真也;二、以平等為正覺者,法無高下也;三、以正助成正覺者,離相修善也。

    由離相故,名為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施寶如山,山非無盡,大身妙智,斯即寶山,故受之以福,智無比分。

     新注二十斷所說無記非因疑,此疑從第十九中修善法而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佗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大鐵圍山高廣二百二十四萬裡,小鐵圍山高廣一百一十二萬裡,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裡,以此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就理而言,即貪嗔癡妄念,各具一千也。

    如爾許山,盡如須彌,以況七寶數,持用布施,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終是有漏之因,而無解脫之理。

    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四句,經文雖少,依之修行,即得成佛。

    是知持經之福,能令衆生證得菩提,故不可比。

     須菩(至)能及千錐劄地,不如鈍鍬一捺。

    頌曰: 麒麟鸾鳳不成群,璧璧寸珠那入市。

     逐日之馬不競馳,倚天長劍人難比。

     乾坤不覆載,劫火不能壞。

     凜凜威光混大虛,天上人間總不知。

     噫! 新注:前既雲從修善法得菩提,佛所說法不能得菩提耶?蓋所說之法是無記故。

    恐有此疑,故佛舉大千世界中施七寶聚如須彌山之多,且大較之持說四句功德,百千萬億分中乃不及其一。

    言無記者,謂所說法離言說相也。

    以離相故,能作菩提之因。

    故慈氏偈雲:雖言無記法,而說是彼因。

    彼即菩提也。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門建立,未脫筌蹄。

    以要言之,實無所化。

    故受之以化,無所化分。

     新注二十一斷平等雲何度生疑,此疑從第十九疑中是法平等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

    須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意謂如來有度衆生心,佛為遣須菩提如是疑心故,言:莫作是念,一切衆生本自是佛。

    若言如來度得衆生成佛,即為妄語;以妄語故,即是我、人、衆生、壽者。

    此為遣我所心也。

    夫一切衆生雖有佛性,若不因諸佛說法,無由自悟,憑何修行得成佛道? 須菩(至)壽者春蘭秋菊各自馨香。

    頌曰: 生下東西七步行,人人鼻直兩眉橫。

     哆和悲喜皆相似,那時誰更向尊堂。

     還記得在麼?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來說有我者,是自性清淨常樂我淨之我,不同凡夫貪嗔無明虛妄不實之我,故言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有我人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滅即是凡夫,心無生滅即非凡夫;不悟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凡夫,若悟般若波羅蜜多即非凡夫;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無能所即非凡夫。

     須菩(至)凡夫前念衆生後念佛。

    佛與衆生是何物?頌曰: 不現三頭六臂,卻能拈匙放箸。

     有時醉酒罵人,忽爾燒香作禮。

     手把破砂盆,身披羅綿绮。

     做摸打樣百千般,蓦鼻牽來我是你。

     新注:既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雲何如來卻度衆生?故偈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

    以各共彼陰,不離于法界。

    各,即衆生假名也。

    陰,即五陰實法也。

    此假名實法,皆即法界,故雲即不離于法界。

    既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