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寶福田,甯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
新注十六斷福德例心颠倒疑,此疑從第十五疑中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德福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七寶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無也。
以其無量數限,故名曰多。
如能超過,即不說多也。
須菩(至)能多由勝别勞心。
頌曰: 羅漢應供薄,象身七寶珍, 雖然多濁富,争似少清貧。
罔象祇因無意得,離婁失在有心親。
新注:前說衆生心有住着,是為颠倒。
然福由心造,豈亦是颠倒?若是,何名善法耶?恐潛此疑,故佛斷之。
福德有實者,住相布施,成有漏因,其福則寡。
福德無者,離相布施,成無漏因,其福乃多。
是則不住于相,心離颠倒,所作之福,無非善法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三身具足,諸相圓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于離色離相分。
新注十七,斷無為何有相好疑。
此疑從第三之中無為得名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衆生不見法身,但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耀,以為如來真身。
為遣此迷故,問須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内具三十二淨行,是名具足色身。
淨行者,即六波羅蜜是也。
于五根中修六波羅蜜,于意根中定慧雙修,是名具足色身。
徒愛如來三十二相,内不行三十二淨行,即非具足色身。
不愛如來色身,能自持清淨行,亦名得具足色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如來者,即無相法身是也。
非肉根所見,慧眼乃能見之。
慧眼未明,具足生我人等相,以觀三十二相為如來者,即不名為具足也。
慧眼明徹,我人等相不生,正智光明常照,是名諸相具足,三毒未泯。
言見如來真身者,固無此理。
縱能見者,秪是化身,非真實無相之法身也。
須菩(至)具足官不容針私通車馬。
頌曰: 請君仰面看虛空,廓落無邊不見蹤。
若解轉身些子力,頭頭物物總相逢。
新注:上說諸佛所證,乃無為法,雲何佛身有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而可見耶?為斷此疑,故有此問。
善現乃會如來法身,固非色身可見,而未嘗離于色相而不可見,故雲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諸相,是名具足諸相。
良由全法身無為之體,起應身相好之用,是故應身即是法身,乃無相而相,相而無相,無見而見,見而無見者也。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終日談空,不談一字,若雲有說謗如來故受之,以非說所說分。
新注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
此疑從第一疑中,即非身相而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至)說故是即是。
大藏小藏從甚處得來?頌曰: 有說皆成謗,無言亦不容。
為君通一線,日向嶺東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凡夫說法,心有所得,故告須菩提:如來說法,心無所得。
凡夫作能解心說。
如來語默皆如所發,言辭如響應聲,任用無心,不同凡夫作生滅心說。
若言如來說法,心有生滅者,即為謗佛。
維摩經雲:真說法者,無說無示;聽法者,無聞無得。
了萬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
于自空性中,熾然建立一切言辭,演說諸法無相無為,開導迷人,令見本性,修證無上菩提。
須菩(至)說法兔角杖龜毛拂。
頌曰: 多年石馬放毫光,?牛哮吼入長江。
虛空一唱無蹤迹,不覺潛身北鬥藏。
且道是說法不是說法? 新注既雲如來色身相好,不可得見,如何為人演說之耶?然如來悲願深重,随感而應,無說而說,說即無說,不達此意,是為謗佛。
言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離性執已,不妨稱性而說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新注:善現解空第一,與般若空慧相應,以慧為命,故稱慧命。
前雲身乃非身之身,法乃非說而說,身說俱妙,難信難解,所以有此疑問。
佛告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新注:衆生有聖有凡,而凡夫衆生于此般若不能生信,聖體衆生乃能信解。
言彼非衆生者,非凡夫衆生也。
非不衆生者,非不是聖體衆生也。
聖體衆生即大乘根器,人豈可視為凡夫衆生不能生信?尚恐善現未悟,又自釋雲: 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靈幽法師加此慧命須菩提六十二字,是長慶二年,今見在濠州鐘離寺。
石碑上記六祖解在前,故無解,今亦存之。
爾時(至)衆生火熱風動水濕地堅。
頌曰: 指鹿豈能成駿馬,言鳥誰謂是翔鸾。
雖然不許纖毫異,馬字驢名幾百般。
新注:衆生衆生者,言凡夫衆生也。
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者,言非是凡夫衆生,是聖體衆生,能生信解者。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無上正智實無少法,法無所得,正偏曆然,故受之以無法可得分。
新注十九斷無法如何修證疑,此疑從十二、十三疑中而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
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寶福田,甯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
新注十六斷福德例心颠倒疑,此疑從第十五疑中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德福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七寶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無也。
以其無量數限,故名曰多。
如能超過,即不說多也。
須菩(至)能多由勝别勞心。
頌曰: 羅漢應供薄,象身七寶珍, 雖然多濁富,争似少清貧。
罔象祇因無意得,離婁失在有心親。
新注:前說衆生心有住着,是為颠倒。
然福由心造,豈亦是颠倒?若是,何名善法耶?恐潛此疑,故佛斷之。
福德有實者,住相布施,成有漏因,其福則寡。
福德無者,離相布施,成無漏因,其福乃多。
是則不住于相,心離颠倒,所作之福,無非善法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三身具足,諸相圓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于離色離相分。
新注十七,斷無為何有相好疑。
此疑從第三之中無為得名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衆生不見法身,但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耀,以為如來真身。
為遣此迷故,問須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内具三十二淨行,是名具足色身。
淨行者,即六波羅蜜是也。
于五根中修六波羅蜜,于意根中定慧雙修,是名具足色身。
徒愛如來三十二相,内不行三十二淨行,即非具足色身。
不愛如來色身,能自持清淨行,亦名得具足色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如來者,即無相法身是也。
非肉根所見,慧眼乃能見之。
慧眼未明,具足生我人等相,以觀三十二相為如來者,即不名為具足也。
慧眼明徹,我人等相不生,正智光明常照,是名諸相具足,三毒未泯。
言見如來真身者,固無此理。
縱能見者,秪是化身,非真實無相之法身也。
須菩(至)具足官不容針私通車馬。
頌曰: 請君仰面看虛空,廓落無邊不見蹤。
若解轉身些子力,頭頭物物總相逢。
新注:上說諸佛所證,乃無為法,雲何佛身有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而可見耶?為斷此疑,故有此問。
善現乃會如來法身,固非色身可見,而未嘗離于色相而不可見,故雲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諸相,是名具足諸相。
良由全法身無為之體,起應身相好之用,是故應身即是法身,乃無相而相,相而無相,無見而見,見而無見者也。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終日談空,不談一字,若雲有說謗如來故受之,以非說所說分。
新注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
此疑從第一疑中,即非身相而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至)說故是即是。
大藏小藏從甚處得來?頌曰: 有說皆成謗,無言亦不容。
為君通一線,日向嶺東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凡夫說法,心有所得,故告須菩提:如來說法,心無所得。
凡夫作能解心說。
如來語默皆如所發,言辭如響應聲,任用無心,不同凡夫作生滅心說。
若言如來說法,心有生滅者,即為謗佛。
維摩經雲:真說法者,無說無示;聽法者,無聞無得。
了萬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
于自空性中,熾然建立一切言辭,演說諸法無相無為,開導迷人,令見本性,修證無上菩提。
須菩(至)說法兔角杖龜毛拂。
頌曰: 多年石馬放毫光,?牛哮吼入長江。
虛空一唱無蹤迹,不覺潛身北鬥藏。
且道是說法不是說法? 新注既雲如來色身相好,不可得見,如何為人演說之耶?然如來悲願深重,随感而應,無說而說,說即無說,不達此意,是為謗佛。
言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離性執已,不妨稱性而說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新注:善現解空第一,與般若空慧相應,以慧為命,故稱慧命。
前雲身乃非身之身,法乃非說而說,身說俱妙,難信難解,所以有此疑問。
佛告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新注:衆生有聖有凡,而凡夫衆生于此般若不能生信,聖體衆生乃能信解。
言彼非衆生者,非凡夫衆生也。
非不衆生者,非不是聖體衆生也。
聖體衆生即大乘根器,人豈可視為凡夫衆生不能生信?尚恐善現未悟,又自釋雲: 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靈幽法師加此慧命須菩提六十二字,是長慶二年,今見在濠州鐘離寺。
石碑上記六祖解在前,故無解,今亦存之。
爾時(至)衆生火熱風動水濕地堅。
頌曰: 指鹿豈能成駿馬,言鳥誰謂是翔鸾。
雖然不許纖毫異,馬字驢名幾百般。
新注:衆生衆生者,言凡夫衆生也。
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者,言非是凡夫衆生,是聖體衆生,能生信解者。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無上正智實無少法,法無所得,正偏曆然,故受之以無法可得分。
新注十九斷無法如何修證疑,此疑從十二、十三疑中而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