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中

關燈
生、壽者,始得受菩提記。

    我若有發菩提心,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以實無所得,然燈佛始與我授記。

    此一段文,總成須菩提無我義。

    佛言諸法如義者,諸法即是色、聲、香、味、觸、法,于此六塵中,善能分别,而本體湛然,不染不着,曾無變異,如空不動,圓通瑩徹,曆劫常存,是名諸法如義。

    菩薩璎珞經雲:毀譽不動,是如來行。

    入佛境界經雲:諸欲不染故,敬禮無所觀。

     何以(至)如義住住。

    動着則三十棒。

    頌曰: 上是天兮下是地,男是男兮女是女。

     牧童撞着放牛兒,大家齊唱啰啰哩。

     是何曲調萬年歡。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新注:何以故者,徴起之辭也。

    由前雲實無有法得菩提果,故受然燈之記,遂疑既無佛果,豈有佛法耶?釋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如者,真如也。

    不僞曰真,不異曰如。

    此真如體,貫徹三世,綿亘十方,非空非有,不變不遷,名如來性。

    若有所得,即非佛菩提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

     佛言:實無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是故得菩提,離此心外更無菩提可得,故言無實也。

    所得心寂滅,一切智本有,萬行悉圓備,恒沙德性用無乏少,故言無虛也。

     若有(至)無虛。

    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

    頌曰: 生涯如夢若浮雲,活計都無絕六親。

     留得一隻青白眼,笑看無限往來人。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故(至)佛法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

    頌曰: 會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華。

     琴彈碧玉調,爐煉白朱砂。

     幾般伎倆從何得,須信風流出當家。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于諸法,心無取舍,亦無能所,熾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恐迷者貪着一切法為佛法,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法。

    心無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齊行,體用一緻,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至)一切法上大人丘乙己。

    頌曰: 是法非法不是法,死水藏龍活鱍鱍。

     是心非心不是心,逼塞虛空古到今。

     祗是絕追尋。

     無限野雲風卷盡,一輪孤月照天心。

     新注:所得者,忘情而證也。

    無實者,非有為相也。

    無虛者,是真如體也。

    然此真如,非别有法。

    即一切色等諸法,離性離相,名真如體。

    唯佛與佛,乃能證此。

    故一切法,皆是佛法。

    真如之體,雖不離于諸法,然亦不可取着。

    故雲: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者,以顯一切衆生,法身不二,無有限量,是名大身。

    法身本無處所,故言則非大身。

    文以色身雖大,内無智慧,即非大身。

    色身雖小,内有智慧,得名大身。

    雖有智慧,不能依行,即非大身。

    依教修行,悟入諸佛無上智見,心無能所限量,是名大身也。

     須菩(至)大身喚作一物即不中。

    頌曰: 天産英靈六尺軀,能文能武善經書。

     一朝識破娘生面,方信閑名滿五湖。

     新注:上說如來所證真如之體,遍一切處,可謂長大矣。

    又恐善現起長大之見,故佛又說喻徴之曰:譬如人身長大。

    善現因喻有悟,即曰非大身,是名大身。

    論雲:大身有二義:一者遍一切處,即法身;二者功德大,即報身。

    此之二身,皆離諸相,故名為非相也。

     新注十四斷無人度生嚴土疑,此疑同十二疑,皆從十一疑中實無有法發心者而來。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

     菩薩若言:由我說法,除得彼人煩惱。

    即是法我。

    若言:我度得衆生。

    即有我所。

    雖度脫衆生,心有能所,我人不除,不得名為菩薩。

    熾然說種種方便化度衆生,心無能所,即是菩薩也。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須菩(至)壽者喚牛即牛呼馬即馬。

    頌曰: 借婆衫子拜婆門,禮數周旋已十分。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菩薩若言我能建立世界者,即非菩薩。

    雖然建立世界,心有能所,即非菩薩。

    熾然建立世界,能所心不生,是名菩薩最勝妙定。

    經雲:假使有人造得白銀精舍,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念禅定心。

    心有能所,即非禅定。

    能所不生,是名禅定。

    禅定即是清淨心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于諸法相無所滞礙,是名通達。

    不作解法心,是名無我法。

    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随分行特,亦得名為菩薩,然未為真菩薩。

    解行圓滿,一切能所心盡,方得名真是菩薩。

     須菩(至)菩薩寒即普天寒,熱則普天熱。

    頌曰: 有我元無我,寒時燒軟火。

     無心似有心,半夜拾金針。

     無心無我分明道,不知道者是何人。

     呵呵! 新注:法界混然,身土平等,尚無佛道可成,安有衆生可度?是則起度生之心,修習梵行,淨佛國土,即凡夫見,不名菩薩。

    畢竟起何等心,名為菩薩?能通達無我法者,真菩薩也。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一眼攝五眼,一沙攝恒河沙,一世界攝多世界,一心攝若幹心,故受之以一體同觀分也。

     新注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此疑從第十四疑中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一切人盡有五眼,為迷所覆,不能自見,故佛教除卻迷心,即五眼開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羅蜜法。

    初除迷心,名為第一肉眼;見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起憐愍心,是名為第二天眼;癡心不生,名為第三慧眼;着法心除,名為第四法眼;細惑永盡,圓明遍照,名為第五佛眼。

    又雲:見色身中有法身,名為天眼;見一切衆生,各具般若性,名為慧眼;見性明徹,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來自備,名為法眼;見般若波羅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為佛眼。

     須菩(至)佛眼盡在眉毛下。

    頌曰: 如來有五眼,張三祗一雙。

     一般分皂白,的的别青黃。

     其間些子誵訛處,六月炎天下雪霜。

     須菩提,于意雲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為多不?甚多,世尊。

     恒河者,西國祗園精舍側近河。

    如來說法,指此河為喻。

    佛說此河中沙,一沙況一佛世界,以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舉此衆多國土者,欲明其中所有衆生,一一衆生皆有若許心數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

     佛告(至)悉知。

    曾為蕩子偏憐客,慣愛貪杯識醉人。

    頌曰: 眼觀東南,意在西北。

    将謂猴白,更有猴黑。

     一切衆生一切心,盡遂無窮聲與色。

     喝!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一一衆生皆有若幹差别心數。

    心數雖多,總名妄心。

    識得妄心非心,是名為心。

    此心即是真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羅蜜心、清淨菩提涅槃心。

     何以(至)為心病多谙藥性。

    頌曰: 一波才動萬波随,似蟻循環豈了期。

     咄! 今日為君都割斷,出身方号丈夫兒。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然已過,追尋無有處所。

    現在心不可得者,真心無相,憑何得見?未來心不可得者,本無可得,習氣已盡,更不複生。

    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為佛。

     所以(至)可得低聲低聲真得鼻孔裡出氣。

    頌曰: 三際求心心不見,兩眼依前對兩眼。

     不須遺劍克舟尋,雪月風光常見面。

     新注:前說不見彼是衆生,不見我為菩薩,不見淨佛國土,如是則不見諸法,名為諸佛如來。

    然而如來具足五根,豈都無所見耶?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古德偈曰: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

    法眼唯觀俗谛,慧眼了知空。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此之五眼,通該十界,而優劣有殊。

    如經所說,五眼皆如來所具者,無非佛眼也。

    恒沙世界,一切衆生之心,如來無不知見。

    然衆生之心,種種颠倒。

    言非心者,妄識本空也。

    是名為心者,真如不滅也。

    所以者何者,徴起非心所以而釋之。

    三世心者,虛妄生滅之心也。

    求之皆不可得。

    蓋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此即如來所知之心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