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功德。
若複(至)菩提。
擘開大華手,須是巨靈神。
頌曰: 堆山積嶽來,一一盡塵埃。
眼裡瞳人碧,胸中氣若雷。
出邊沙塞靜,入國貫英才。
一片寸心如大海,波濤幾見去還來。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着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何名樂小法者?為二乘、聲聞人樂小果,不發大心故,即于如來深法不能受持、讀誦、菩人解說。
何以(至)解說。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頌曰: 不學英雄不讀書,波波役役走長途。
娘生寶藏無心用,甘作無知餓死夫。
新注:此般若之體,本絕言思,其功德廣大,不可得而稱量,非樂小乘者所可得聞,故曰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發大乘者,元住大乘之人也。
發最上乘者,初聞最妙大乘而能信解之人也。
如是之人,修行此法,則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故能荷擔如來無上菩提。
彼小乘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為着此四見故也。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若人口誦般若,心行般若,在在處處,常行無為無相之行。
此人所在之處,如有佛塔,感得一切天人,各持供養,作禮恭敬,與佛無異。
能受持經者,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雲如佛塔廟。
當知所得福德,無量無邊。
須菩(至)其處鎮州蘿蔔,雲門胡餅。
頌曰: 與君同步又同行,起坐相将歲月長。
渴飲饑餐常對面,不須回首更思量。
新注:塔為藏舍利之處,若天、人、阿修羅,固當敬事。
此般若經卷所在之處,是真法身舍利寶塔,可不敬乎?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恒沙罪業,一念消除,果報不空,豈經多劫?故受之以能淨業障分。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銷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經之人,各得一切天人恭敬供養。
為前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得受持諸佛如來甚深經典,常被人輕賤,不得人恭敬供養。
自以受持經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問冤親,常行恭敬,心無惱恨,蕩然無所計校,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行,曾無退轉。
以能如是修行故,得無量劫以至今生,所有極惡罪障,并能消滅。
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
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雲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妄念既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也。
複次(至)三菩提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頌曰: 贊不及,毀不及。
若了一,萬事畢。
無欠無餘若大虛,為君題作波羅蜜。
新注:持誦此經者,人當恭敬,而反被人輕賤者,以宿罪業,可招惡報,由經力故,轉重為輕。
被輕賤故,其罪消滅,當得無上佛果。
持經功德,可謂大矣。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佗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供養恒沙諸佛,施寶滿三千界,舍身如微塵數,種種福德不及。
持經一念,悟無生理,息希望心,遠離衆生颠倒知見,即到波羅蜜彼岸,永出三塗,證無餘涅槃也。
須菩(至)能及功不浪施。
頌曰: 億千供佛福無邊,争似常将古教看。
白紙上邊書黑字,請君開眼目前觀。
風寂寂兮水連連,謝家人祗在魚船。
新注阿僧祗,翻無數。
時那由佗者,十億為洛叉,十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那由佗。
如來于過去然燈佛前,供養無數諸佛,其功德可謂深且大矣,乃言不及末世持經功德者何?然持經能生理解,得證菩提,供佛雖感福報,但是事相,較以持經功德,百千萬億分中不及一分者以此。
又言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蓋事相之福,是可思議之法,而般若妙智,忘能所,絕待對,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佛言:末法衆生,德薄垢重,嫉妒彌深,邪見熾盛。
于此時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圓成法相,了無所得,念念常行慈悲喜舍,謙下柔和,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或有人不知如來正法常在不滅,聞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人能成就無相心,行無相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必心生驚怖,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是經義者,即無著無相行也。
雲不可思議者,贊歎無著無相行,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須菩(至)思議各各眉毛眼上橫。
頌曰: 良藥多苦,忠言逆耳。
冷暖自知,如魚飲水。
何須佗日待龍華,今朝先授菩提記。
新注:此經非大乘根器不能持誦,而持誦所感功德,豈常人可聞?聞必狐疑不信,故不具說。
蓋此經之義趣與其果報,不可思議故也。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本來無我,安得有人?為度彼人故,權立我故,受之以究竟無我分。
新注十一,斷安住降伏存我疑,此疑從前諸文無我人等相而來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新注:善現初問此善至是複問者,何耶?問辭雖同,其意則别,蓋所問不過住大乘降伏妄心而已。
初之問意,但問能住能降之法,此之問意,若謂我能住我能降,存此分别,障于真證無住之道,故又興此問也。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須菩提問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當發度脫一切衆生心。
度脫一切衆生盡得成佛已,不得見有一衆生是我滅度者。
何以故?為除能所心,除有衆生心,亦除我見心也。
爾時(至)度者有時因好月不覺過滄州。
頌曰: 若問雲何住,非中及有無? 頭無纖草蓋,足不履閻浮。
細似鄰虛?,輕如蝶舞初。
衆生滅盡知無滅,此是随流大丈夫。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菩薩若見有衆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衆生心,即是人相;謂涅槃可求,即是衆生相;見有涅槃可證,即是壽者相。
有此四相,即非菩薩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
不除四法,終不得菩提。
若言我發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煩惱根本。
何以(至)心者少佗一分又争得。
頌曰: 獨坐修然一室空,更無南北與西東。
雖然不借陽和力,争奈桃華一樣紅。
新注:此一節文意,亦與前同。
但前是破情顯智,所破之情,即我人等四相粗執;所顯之智,即般若真智。
自此而下,忘智顯理,破我人等四相細執。
由此賢位,漸入聖階矣。
新注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此疑從第十一疑中,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新注由前雲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意謂無發心者,則無菩薩。
若無菩薩,雲何釋迦于然燈佛所,名曰善慧,布發掩泥,行菩薩道,得發記耶?佛恐善現潛有此疑,故舉以問。
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新注善現答意雲:善慧,彼時都無所得,離諸分别,由悟無法故得授記。
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須菩提:我于師處,不除四相,得授記不?須菩提深解無相之理,故言:不也。
善契佛意故。
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印可之辭也。
須菩(至)如是。
若不同床睡,争知紙被穿。
頌曰: 打鼓弄琵琶,相逢兩會家。
君行楊柳岸,我宿渡頭沙。
江上晚來初雨過,數峰蒼翠接天霞。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須菩(至)牟尼貧似範丹氣如項羽。
頌曰: 上無片瓦,下無卓錐。
日來月往,不知是誰。
噫! 新注:善現既會法無所得,佛然其說,乃言如是如是。
既而又反覆告者,要令善現知法無所得,深契至理,故得授記。
蓋如來所證妙果,乃心地本具法門,離諸名相,無授受中而論授受者也。
新注十三斷無因則無佛疑,此疑從第十一、二疑中而來。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佛言:實無我、人、衆
若複(至)菩提。
擘開大華手,須是巨靈神。
頌曰: 堆山積嶽來,一一盡塵埃。
眼裡瞳人碧,胸中氣若雷。
出邊沙塞靜,入國貫英才。
一片寸心如大海,波濤幾見去還來。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着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何名樂小法者?為二乘、聲聞人樂小果,不發大心故,即于如來深法不能受持、讀誦、菩人解說。
何以(至)解說。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頌曰: 不學英雄不讀書,波波役役走長途。
娘生寶藏無心用,甘作無知餓死夫。
新注:此般若之體,本絕言思,其功德廣大,不可得而稱量,非樂小乘者所可得聞,故曰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發大乘者,元住大乘之人也。
發最上乘者,初聞最妙大乘而能信解之人也。
如是之人,修行此法,則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故能荷擔如來無上菩提。
彼小乘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為着此四見故也。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若人口誦般若,心行般若,在在處處,常行無為無相之行。
此人所在之處,如有佛塔,感得一切天人,各持供養,作禮恭敬,與佛無異。
能受持經者,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雲如佛塔廟。
當知所得福德,無量無邊。
須菩(至)其處鎮州蘿蔔,雲門胡餅。
頌曰: 與君同步又同行,起坐相将歲月長。
渴飲饑餐常對面,不須回首更思量。
新注:塔為藏舍利之處,若天、人、阿修羅,固當敬事。
此般若經卷所在之處,是真法身舍利寶塔,可不敬乎?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恒沙罪業,一念消除,果報不空,豈經多劫?故受之以能淨業障分。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銷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經之人,各得一切天人恭敬供養。
為前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得受持諸佛如來甚深經典,常被人輕賤,不得人恭敬供養。
自以受持經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問冤親,常行恭敬,心無惱恨,蕩然無所計校,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行,曾無退轉。
以能如是修行故,得無量劫以至今生,所有極惡罪障,并能消滅。
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
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雲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妄念既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也。
複次(至)三菩提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頌曰: 贊不及,毀不及。
若了一,萬事畢。
無欠無餘若大虛,為君題作波羅蜜。
新注:持誦此經者,人當恭敬,而反被人輕賤者,以宿罪業,可招惡報,由經力故,轉重為輕。
被輕賤故,其罪消滅,當得無上佛果。
持經功德,可謂大矣。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佗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供養恒沙諸佛,施寶滿三千界,舍身如微塵數,種種福德不及。
持經一念,悟無生理,息希望心,遠離衆生颠倒知見,即到波羅蜜彼岸,永出三塗,證無餘涅槃也。
須菩(至)能及功不浪施。
頌曰: 億千供佛福無邊,争似常将古教看。
白紙上邊書黑字,請君開眼目前觀。
風寂寂兮水連連,謝家人祗在魚船。
新注阿僧祗,翻無數。
時那由佗者,十億為洛叉,十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那由佗。
如來于過去然燈佛前,供養無數諸佛,其功德可謂深且大矣,乃言不及末世持經功德者何?然持經能生理解,得證菩提,供佛雖感福報,但是事相,較以持經功德,百千萬億分中不及一分者以此。
又言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蓋事相之福,是可思議之法,而般若妙智,忘能所,絕待對,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佛言:末法衆生,德薄垢重,嫉妒彌深,邪見熾盛。
于此時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圓成法相,了無所得,念念常行慈悲喜舍,謙下柔和,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或有人不知如來正法常在不滅,聞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人能成就無相心,行無相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必心生驚怖,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是經義者,即無著無相行也。
雲不可思議者,贊歎無著無相行,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須菩(至)思議各各眉毛眼上橫。
頌曰: 良藥多苦,忠言逆耳。
冷暖自知,如魚飲水。
何須佗日待龍華,今朝先授菩提記。
新注:此經非大乘根器不能持誦,而持誦所感功德,豈常人可聞?聞必狐疑不信,故不具說。
蓋此經之義趣與其果報,不可思議故也。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本來無我,安得有人?為度彼人故,權立我故,受之以究竟無我分。
新注十一,斷安住降伏存我疑,此疑從前諸文無我人等相而來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新注:善現初問此善至是複問者,何耶?問辭雖同,其意則别,蓋所問不過住大乘降伏妄心而已。
初之問意,但問能住能降之法,此之問意,若謂我能住我能降,存此分别,障于真證無住之道,故又興此問也。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須菩提問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當發度脫一切衆生心。
度脫一切衆生盡得成佛已,不得見有一衆生是我滅度者。
何以故?為除能所心,除有衆生心,亦除我見心也。
爾時(至)度者有時因好月不覺過滄州。
頌曰: 若問雲何住,非中及有無? 頭無纖草蓋,足不履閻浮。
細似鄰虛?,輕如蝶舞初。
衆生滅盡知無滅,此是随流大丈夫。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菩薩若見有衆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衆生心,即是人相;謂涅槃可求,即是衆生相;見有涅槃可證,即是壽者相。
有此四相,即非菩薩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
不除四法,終不得菩提。
若言我發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煩惱根本。
何以(至)心者少佗一分又争得。
頌曰: 獨坐修然一室空,更無南北與西東。
雖然不借陽和力,争奈桃華一樣紅。
新注:此一節文意,亦與前同。
但前是破情顯智,所破之情,即我人等四相粗執;所顯之智,即般若真智。
自此而下,忘智顯理,破我人等四相細執。
由此賢位,漸入聖階矣。
新注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此疑從第十一疑中,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新注由前雲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意謂無發心者,則無菩薩。
若無菩薩,雲何釋迦于然燈佛所,名曰善慧,布發掩泥,行菩薩道,得發記耶?佛恐善現潛有此疑,故舉以問。
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新注善現答意雲:善慧,彼時都無所得,離諸分别,由悟無法故得授記。
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須菩提:我于師處,不除四相,得授記不?須菩提深解無相之理,故言:不也。
善契佛意故。
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印可之辭也。
須菩(至)如是。
若不同床睡,争知紙被穿。
頌曰: 打鼓弄琵琶,相逢兩會家。
君行楊柳岸,我宿渡頭沙。
江上晚來初雨過,數峰蒼翠接天霞。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須菩(至)牟尼貧似範丹氣如項羽。
頌曰: 上無片瓦,下無卓錐。
日來月往,不知是誰。
噫! 新注:善現既會法無所得,佛然其說,乃言如是如是。
既而又反覆告者,要令善現知法無所得,深契至理,故得授記。
蓋如來所證妙果,乃心地本具法門,離諸名相,無授受中而論授受者也。
新注十三斷無因則無佛疑,此疑從第十一、二疑中而來。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佛言:實無我、人、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