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中

關燈
佛昔行故,引歌利王之事以證之。

    梵語歌利王,華言極惡。

    佛于宿世,曾作仙人,山中修道。

    王因田獵,見而不喜,遂割其耳鼻,截其手足。

    時仙人略無嗔恨,以慈忍力,身複如故。

    蓋能了達我、人、衆生、壽者,四相皆空,非惟無苦,亦乃有樂也。

    又引過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以證之者,明行忍行,非止一世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故(至)提心是即此用離此用。

    頌曰: 得之在心,應之于手。

    雪月風華,天長地久。

     朝朝雞向五更啼,春來處處山華秀。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不應住色生心者,是都标也。

    聲香等别,列其名也。

    于此六塵,起憎愛心,由此安心,積集無量業結,覆蓋佛性。

    雖種種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無解脫之理。

    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

    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推諸法空,不生計着,念念常自精進,一心守護,無令放逸。

    淨名經雲:上求一切智,無非時求。

    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晝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作意,無時暫舍。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薩住處;不住涅槃,不住諸法,一切處不住,方是菩薩住處。

    上文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

     菩薩不為求望自身快樂而行布施,但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衆生而行布施也。

     不應(至)布施。

    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三十年後,莫言不道。

    頌曰: 朝遊南嶽,暮住天台。

    追而不及,忽然自來。

     獨行獨坐無拘系,得寬懷處且寬懷。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則非衆生。

     如者不生,來者不滅。

    不生者,我人不生;不滅者,覺照不滅。

    下文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說我人等相,畢竟可破壞,非真實體也。

    一切衆生盡是假名,若離妄心,即無衆生可得,故言即非衆生。

     如來(至)衆生别有長處不妨拈出。

    頌曰: 不是衆生不是相,春暖黃莺啼柳上。

     說盡山雲海月情,依前不會空惆怅。

     休惆怅,萬裡無雲天一樣。

     新注:佛累世行忍,以無我故,得成菩提。

    故發菩提之心,應須離一切相。

    離相即不住色等六塵,當生無所住心,即菩提因。

    若心有住,不名菩薩,故曰非住。

    菩薩所行六度,皆應離相。

    色為六塵之首,施為六度之初,故雲不應住色布施。

    如是行施,為利群生。

    若存施受之心,又非妙行,故曰非衆生也。

     新注九斷能證無體非因疑,此疑從第八疑中利生行施而來。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真語者,說一切有情無情,皆有佛性。

    實語者,說衆生造惡業,定受苦報。

    如語者,說衆生修善法,定有樂報。

    不诳語者,說般若波羅蜜法,出生三世佛,決定不虛。

    不異語者,如來所說初善、中善、後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無有能超勝及破壞佛語者也。

     須菩(至)語者。

    知恩者少,負恩者多。

    頌曰: 兩個五百是一貫,阿爺元是丈夫漢。

     分明對面報渠言,争奈好心無好報。

     真語者,實語者,阿呵呵,喏喏喏。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無實者,以法體空寂,無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無虛。

    欲言其實,無相可得;欲言其虛,用而無間。

    是故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而不無,言譬不及者,其惟真智乎!若不離相修行,無由臻此。

     須菩(至)無虛水中鹹味色裡膠青。

    頌曰: 硬似鐵,軟如酥。

    看時有,覓還無。

     雖然步步常相守,要且無人識得渠。

     咦! 新注:如來所得妙果,如理而證,離于言說,何故累稱持說功德,勝餘布施等福耶?然佛無所證而證,無所說而說,所證所說,無不當理。

    恐善現未達此意,故又告雲是真實等語。

    真語者,說佛菩提也。

    實語者,說小乘法也。

    不異語者,說授記事也。

    不诳語者,不诳衆生也。

    古譯無此一句。

    無實無虛者,如來所證之法,本離言說,故曰無實。

    對機有說,故曰無虛也。

     新注十斷,如遍有得無得疑,此疑遠從第三疑中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得名而來。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

     于一切法,心有住着,則不了三輪體空,如盲者處暗,無所曉了。

    華嚴經雲:聲聞在如來會中,聞法如盲如聾,為住諸法相故也。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若菩薩常行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無相行,如人有目處于皎日之中,何所不見也! 新注:聖人以無為真如得名。

    然真如之體,遍一切時,遍一切處。

    何故衆生有得者,有不得者?蓋心有住法不住法之異耳。

    住者,住着也。

    如行布施,不達三輪體空,名為住法。

    心既住法,不成檀波羅蜜。

    如入暗中,則無所見。

    若達三輪體空,則心無所住,即成檀波羅蜜。

    如人有目,在日光中,見諸色相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當來之世者,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濁惡之世,邪法競起,正法難行。

    于此時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經,從師禀受,讀誦在心,精進不妄,依義修行,悟入佛之知見,則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諸佛無不知之。

     須菩(至)功德因地而倒。

    因地而起地,向你道甚麼?頌曰: 世間萬事不如常,又不驚人又久長。

     如常恰似秋風至,無意涼人人自涼。

     新注:言未來世中,若有受持讀誦者,佛眼佛智,悉能知見。

    既行勝因,必成妙果,故曰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也。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受持讀誦,自利利佗,功德無邊,不可稱量,故受之以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佛說末法之時,得聞此經,信心不逆,四相不生,即是佛之知見。

    此人功德,勝前多劫舍身功德,百千萬億,不可譬喻。

    一念聞經,其福尚多,何況更能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當知此人,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種種方便,為說如是甚深經典,俾離諸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得福德,無有邊際。

    蓋緣多劫舍身,不了諸法本空,心有能所,未離衆生之見。

    如能聞經悟道,我人頓盡。

    言下即佛将舍身有漏之福,比持經無漏之慧,實不可及。

    故雖十方聚寶,三世舍身,不如持經四句偈。

    注雲:心有能所四字。

    一本雲:有能舍所舍,心有元來未離衆生之見。

    此解意又分明,故兩存之。

     須菩(至)解說人天福報。

    即不無佛法,未夢見在。

    頌曰: 初中後日發施心,功德無邊算莫窮。

     争似信心心不立,一拳打透太虛空。

     新注:初日分者,寅、卯、辰時也;中日分者,巳、午、未時也;後日分者,申、酉、戌時也。

    如是一日三時,舍無量身,曆無量劫,而行布施,世間固無此事。

    然佛設此喻者,以況聞經生信,福德之勝,何況書寫、受持、誦說者耶?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對文曰讀,背文曰誦。

    所謂書寫、受持、讀誦者,自行也;為人解說者,化佗也。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持經之人心無我所,無我所故是佛心,佛心功德無有邊際,故言不可稱量。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須菩(至)者何如斬。

    一握絲,一斬一切斷。

    頌曰: 一拳打倒化城關,一腳踢翻玄妙塞。

     南北東西信步行。

     休覓大悲觀自在,大乘說最上乘說。

     一棒一條痕,一掌一握血。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者,智慧廣大,善能建立一切法。

    最上乘者,不見垢法可厭,不見淨法可求,不見衆生可度,不見涅槃可證,不作度衆生心,不作不度衆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無生忍,亦名大般若。

    若有人發心求佛無上道,聞此無相無為甚深之法,即當信解受持,為人解說,令其深悟,不生毀謗,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流通此經也。

    上根之人,聞此經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經,見性究竟,複起利佗之行,能為人解說,令諸學者,自悟無相理,得見本性如來,成無上道。

    當知說法之人,所得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量。

    聞經解義,如教修行,複能廣為人說,令諸衆生,得悟修行無相無著之行。

    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離塵勞。

    雖離塵勞,不作離塵勞之念,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擔如來。

    當知持經之人,自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