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性中無塵勞,即是佛世界。
心中有塵勞,即是衆生世界。
了諸妄念空寂,故雲非世界。
證得如來法身,普見塵刹,應用無方,是名世界。
須菩(至)世界。
南瞻部州,北??單越。
頌曰: 頭指天,腳踏地,饑則餐,困則眠。
此土西天,西天此土。
到處元正便是年,南北東西祗者是。
新注:此節文意,由前施寶得福而來。
蓋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得福雖多,然是貪等煩惱染因,流轉生死,遂以世界微塵為喻。
塵乃無情之物,不生貪等煩惱染因,是則有為福報,不及微塵之無情。
況持說此經,是遠離煩惱之因,能取菩提而不勝耶?非微塵非世界者,非煩惱染因。
微塵,世界也,乃是無記。
微塵世界,無記猶無情,謂不起善惡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淨行。
三十二清淨行者,于五根中修六波羅蜜,于意根中修無相、無為,是名三十二清淨行。
常修此三十二清淨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相清淨行,終不成佛。
但愛着如來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相行,終不得見如來。
須菩(至)二相借婆衫子拜婆年。
頌曰: 你有我亦有,君無我亦無。
有無俱不立,相對觜盧都。
新注:三十二相者,應身相也。
非相者,非法身相也。
是名三十二相者,有感即應,不妨說三十二相也。
施寶之福,縱能成佛身相,但是應身,不及持說功德,能成法身之體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世間重者,莫過于身命。
菩薩為法,于無量劫中,舍施身命,與一切衆生。
其福雖多,亦不如受持此經四句之福。
多劫舍身,不了空義。
妄心不除,元是衆生。
一念持經,我人頓盡。
妄想既除,言下成佛。
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經四句之福。
須菩(至)甚多兩彩一賽。
頌曰: 伏手滑槌不換劍,善使之人皆總便。
不用安排本現成,個中須是英靈漢。
啰啰哩,哩啰啰,山花笑,野鳥歌。
此時如得意,随處薩婆诃。
新注:七寶布施,外财也。
身命布施,内财也。
身施者,如屍毗王代鴿是也。
命施者,如薩埵飼虎是也。
以輕重較之,則外财輕而易,内财重而難。
然此二施,皆有為有漏因果,總不如持說四句,能取菩提之妙果也。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聞經解義,獨悟實相,故受之以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爾時(至)之經好笑。
當面諱了。
頌曰: 自小來來慣遠方,幾回衡嶽渡潇湘。
一朝蹈着家鄉路,始覺途中日月長。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癡名慧眼,聞法自悟名法眼。
須菩提,是阿羅漢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豈得不聞如是深法?豈于釋迦牟尼佛所始言聞之?然或是須菩提于往昔所得乃聲聞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聞如是深經,悲昔未悟故涕淚悲泣,聞經谛念謂之清淨,從清淨體中流出般若波羅蜜多深法,當知決定成就諸佛功德也。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雖行清淨行,若見垢淨二相,當情并是垢也,即非清淨心也。
但心有所得,即非實相也。
世尊(至)實相。
山河大地甚處得來。
頌曰: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華猶在,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祗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世尊(至)為難。
若不得後語,前語也難圓。
頌曰: 難難,難如平地上青天。
易易,易似和衣一覺睡。
行船盡在把梢人,誰道波濤從地起。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若當(至)希有。
行住坐卧,着衣吃飯,更有甚麼事?頌曰: 冰不熱,火不寒,土不濕,水不幹。
金剛腳蹈地,幡竿頭指天。
若人信得及,北鬥向南看。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須菩提深悟佛意,蓋自見業盡垢除,慧眼明徹,信解受持,即無難也。
世尊在世諸法之時,亦有無量衆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獨言後五百歲?蓋佛在之日,雖有中下根不信及懷疑者,即往問佛,佛即随宜為說,無不契悟。
佛滅後後五百歲,漸至末法,去聖遙遠,但存言教,人若有疑,無處咨決,愚迷抱執,不悟無生,著相馳求,輪回諸有,于此時中,得聞深經,清心敬信,悟無生理者,甚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
于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複有人能于般若波羅蜜甚深經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無我、人、衆生、壽者之相,無此四相,是名實相,即是佛心,故曰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何以(至)諸佛心不負人無面慚色。
頌曰: 舊竹生新筍,新華長舊枝。
雨催行客路,風送片帆皈。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新注:善現知舍身命之重,所感之福,不如持說之勝,得聞此法,感佛恩深,遂悲泣流涕,贊言希有。
自謂從昔以來,未曾聞是經典,蓋由信經清淨,能生乎實相。
又謂我今值佛,獲聞是經,不以為難,而未來衆生,得聞是經法,始為希有。
所以希有者,以依此經修行,不起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即我空也。
言非相者,即法空也。
離此諸相,即成正覺,故曰即名諸佛也。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須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聲聞久著法相,執有為解,不了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聞深經,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驚怖。
唯是上根菩薩得聞此理,歡喜受持,心無畏怖退轉。
如此之流,甚為希有。
佛告(至)希有祗是自家底。
頌曰: 毛吞巨海水,芥子納須彌。
碧漢一輪滿,清光六合輝。
蹈得故關田地穩,更無南北與東西。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口說心不行即非,口說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無能所即是也。
何以(至)羅蜜。
八字打開,兩手分付。
頌曰: 是名第一波羅蜜,萬别千差從此出。
鬼面神頭對面來,此時莫道不相識。
新注:如是如是者,然之辭也。
大乘之法,本是難信難解,然非大乘根器,卒聞是法,未免驚愕疑怖畏懼。
能聞是法而不驚畏者,實為希有。
此希有法,無與等者,故名第一。
然猶慮其于法取着,其法本離言說,故雲非第一波羅蜜。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故名第一波羅蜜。
新注八斷持說未脫苦果疑,此疑從第七疑中舍身布施而來。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見有辱境當情即非,不見辱境當情即是;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非,不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須菩(至)者相智不責愚。
頌曰: 如刀斷水,似火吹光。
明來暗去,那事無妨。
歌利王,歌利王, 誰知遠煙浪,别有好思量。
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如來因中,在初地時,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無一念痛惱之心。
若有痛惱之心,即生嗔恨。
歌利王是梵語,此雲無道極惡君也。
一說如來因中,曾為國王,常行十善,利益蒼生,國人歌贊此王,故雲歌利王求無上菩提,修忍辱行。
爾時天帝釋化作旃陀羅,乞王身肉,即割施,殊無嗔惱。
今存二說,于理俱通。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如來因中,于五百世修行忍辱波羅蜜,以得四相不生。
如來自述性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羅蜜。
行忍辱波羅蜜行人既行忍辱行者,不見一切人過惡冤親,平等無是無非,被他打罵殘害,歡喜受之倍加恭敬。
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羅蜜也。
何以(至)者相。
目前無法,從教柳綠華紅;耳畔無聞,一任莺吟燕語。
頌曰: 四大元無我,五蘊歸皆空。
廓落虛無理,乾坤萬古同。
妙峰巍巍常如故,誰管颠号括地風。
新注:忍辱者,六度之一也。
安受曰忍也,毀害曰辱。
前雲舍身命之福報,是生死苦因,不及持說福。
此之行忍辱,亦舍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蓋能達法無我,到于彼岸。
說非忍辱波羅蜜者,即遣着也。
如是忍行,
心中有塵勞,即是衆生世界。
了諸妄念空寂,故雲非世界。
證得如來法身,普見塵刹,應用無方,是名世界。
須菩(至)世界。
南瞻部州,北??單越。
頌曰: 頭指天,腳踏地,饑則餐,困則眠。
此土西天,西天此土。
到處元正便是年,南北東西祗者是。
新注:此節文意,由前施寶得福而來。
蓋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得福雖多,然是貪等煩惱染因,流轉生死,遂以世界微塵為喻。
塵乃無情之物,不生貪等煩惱染因,是則有為福報,不及微塵之無情。
況持說此經,是遠離煩惱之因,能取菩提而不勝耶?非微塵非世界者,非煩惱染因。
微塵,世界也,乃是無記。
微塵世界,無記猶無情,謂不起善惡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淨行。
三十二清淨行者,于五根中修六波羅蜜,于意根中修無相、無為,是名三十二清淨行。
常修此三十二清淨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相清淨行,終不成佛。
但愛着如來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相行,終不得見如來。
須菩(至)二相借婆衫子拜婆年。
頌曰: 你有我亦有,君無我亦無。
有無俱不立,相對觜盧都。
新注:三十二相者,應身相也。
非相者,非法身相也。
是名三十二相者,有感即應,不妨說三十二相也。
施寶之福,縱能成佛身相,但是應身,不及持說功德,能成法身之體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世間重者,莫過于身命。
菩薩為法,于無量劫中,舍施身命,與一切衆生。
其福雖多,亦不如受持此經四句之福。
多劫舍身,不了空義。
妄心不除,元是衆生。
一念持經,我人頓盡。
妄想既除,言下成佛。
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經四句之福。
須菩(至)甚多兩彩一賽。
頌曰: 伏手滑槌不換劍,善使之人皆總便。
不用安排本現成,個中須是英靈漢。
啰啰哩,哩啰啰,山花笑,野鳥歌。
此時如得意,随處薩婆诃。
新注:七寶布施,外财也。
身命布施,内财也。
身施者,如屍毗王代鴿是也。
命施者,如薩埵飼虎是也。
以輕重較之,則外财輕而易,内财重而難。
然此二施,皆有為有漏因果,總不如持說四句,能取菩提之妙果也。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聞經解義,獨悟實相,故受之以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爾時(至)之經好笑。
當面諱了。
頌曰: 自小來來慣遠方,幾回衡嶽渡潇湘。
一朝蹈着家鄉路,始覺途中日月長。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癡名慧眼,聞法自悟名法眼。
須菩提,是阿羅漢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豈得不聞如是深法?豈于釋迦牟尼佛所始言聞之?然或是須菩提于往昔所得乃聲聞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聞如是深經,悲昔未悟故涕淚悲泣,聞經谛念謂之清淨,從清淨體中流出般若波羅蜜多深法,當知決定成就諸佛功德也。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雖行清淨行,若見垢淨二相,當情并是垢也,即非清淨心也。
但心有所得,即非實相也。
世尊(至)實相。
山河大地甚處得來。
頌曰: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華猶在,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祗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世尊(至)為難。
若不得後語,前語也難圓。
頌曰: 難難,難如平地上青天。
易易,易似和衣一覺睡。
行船盡在把梢人,誰道波濤從地起。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若當(至)希有。
行住坐卧,着衣吃飯,更有甚麼事?頌曰: 冰不熱,火不寒,土不濕,水不幹。
金剛腳蹈地,幡竿頭指天。
若人信得及,北鬥向南看。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須菩提深悟佛意,蓋自見業盡垢除,慧眼明徹,信解受持,即無難也。
世尊在世諸法之時,亦有無量衆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獨言後五百歲?蓋佛在之日,雖有中下根不信及懷疑者,即往問佛,佛即随宜為說,無不契悟。
佛滅後後五百歲,漸至末法,去聖遙遠,但存言教,人若有疑,無處咨決,愚迷抱執,不悟無生,著相馳求,輪回諸有,于此時中,得聞深經,清心敬信,悟無生理者,甚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
于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複有人能于般若波羅蜜甚深經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無我、人、衆生、壽者之相,無此四相,是名實相,即是佛心,故曰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何以(至)諸佛心不負人無面慚色。
頌曰: 舊竹生新筍,新華長舊枝。
雨催行客路,風送片帆皈。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新注:善現知舍身命之重,所感之福,不如持說之勝,得聞此法,感佛恩深,遂悲泣流涕,贊言希有。
自謂從昔以來,未曾聞是經典,蓋由信經清淨,能生乎實相。
又謂我今值佛,獲聞是經,不以為難,而未來衆生,得聞是經法,始為希有。
所以希有者,以依此經修行,不起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即我空也。
言非相者,即法空也。
離此諸相,即成正覺,故曰即名諸佛也。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須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聲聞久著法相,執有為解,不了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聞深經,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驚怖。
唯是上根菩薩得聞此理,歡喜受持,心無畏怖退轉。
如此之流,甚為希有。
佛告(至)希有祗是自家底。
頌曰: 毛吞巨海水,芥子納須彌。
碧漢一輪滿,清光六合輝。
蹈得故關田地穩,更無南北與東西。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口說心不行即非,口說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無能所即是也。
何以(至)羅蜜。
八字打開,兩手分付。
頌曰: 是名第一波羅蜜,萬别千差從此出。
鬼面神頭對面來,此時莫道不相識。
新注:如是如是者,然之辭也。
大乘之法,本是難信難解,然非大乘根器,卒聞是法,未免驚愕疑怖畏懼。
能聞是法而不驚畏者,實為希有。
此希有法,無與等者,故名第一。
然猶慮其于法取着,其法本離言說,故雲非第一波羅蜜。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故名第一波羅蜜。
新注八斷持說未脫苦果疑,此疑從第七疑中舍身布施而來。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見有辱境當情即非,不見辱境當情即是;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非,不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須菩(至)者相智不責愚。
頌曰: 如刀斷水,似火吹光。
明來暗去,那事無妨。
歌利王,歌利王, 誰知遠煙浪,别有好思量。
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如來因中,在初地時,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無一念痛惱之心。
若有痛惱之心,即生嗔恨。
歌利王是梵語,此雲無道極惡君也。
一說如來因中,曾為國王,常行十善,利益蒼生,國人歌贊此王,故雲歌利王求無上菩提,修忍辱行。
爾時天帝釋化作旃陀羅,乞王身肉,即割施,殊無嗔惱。
今存二說,于理俱通。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如來因中,于五百世修行忍辱波羅蜜,以得四相不生。
如來自述性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羅蜜。
行忍辱波羅蜜行人既行忍辱行者,不見一切人過惡冤親,平等無是無非,被他打罵殘害,歡喜受之倍加恭敬。
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羅蜜也。
何以(至)者相。
目前無法,從教柳綠華紅;耳畔無聞,一任莺吟燕語。
頌曰: 四大元無我,五蘊歸皆空。
廓落虛無理,乾坤萬古同。
妙峰巍巍常如故,誰管颠号括地風。
新注:忍辱者,六度之一也。
安受曰忍也,毀害曰辱。
前雲舍身命之福報,是生死苦因,不及持說福。
此之行忍辱,亦舍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蓋能達法無我,到于彼岸。
說非忍辱波羅蜜者,即遣着也。
如是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