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莊嚴淨土分第十
清淨心生是淨土,莊嚴諸相即非莊嚴,故受之以莊嚴淨土分。
新注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不可取、不可說而來。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佛恐須菩提有得法之心,為遣此疑故問之。
須菩提知法無所得,而白佛言:不也!然燈佛是釋迦佛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于師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即謂:法因師開示,而實無所得;但悟自性本來清淨,本無塵勞,寂然常照,即自成佛。
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如來法者,譬如日光明照,無有邊際而不可取。
佛告(至)所得。
川老曰:古之今之頌曰: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南北東西,秋毫不睹。
生來心膽大如天,無限群魔倒赤幡。
新注此段,斷釋迦然燈授記之疑。
善現述己所證離着,固已得矣。
而如來又恐善現疑佛昔受然燈之記,于法實有所得,故興此問。
善現答以實無所得,是無疑矣。
然燈者,大論雲:然燈生時,身光如燈,以至成佛,亦名然燈。
新注六斷嚴土違于不取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
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清淨佛土,無相無形,何物而能莊嚴耶?唯以定慧之寶,假名莊嚴。
事理莊嚴有三:第一莊嚴世間佛土,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是也;第二莊嚴見佛土,見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第三莊嚴心佛土,心淨即佛土淨,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須菩(至)莊嚴娘生褲子青州布衫。
頌曰: 抖擻渾身白勝霜,蘆花雪月轉争光。
幸有九臯翹足勢,更添朱頂又何妨。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是故(至)生心。
雖然,憑麼争奈目前何?頌曰: 見色非幹色,聞聲不是聲。
色聲不礙處,親到法王城。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應談佗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輕未學,此非清淨心也。
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下心恭敬一切衆生,是修行人清淨心也。
若不自淨其心,愛着清淨處,心有所住,即是着法相。
見色着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也。
見色離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
住色生心,如雲蔽天。
不住色生心,如空無雲,日月長照。
住色生心,即是妄念。
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
妄念生則暗,真智照則明。
明即煩惱不生,暗則六塵競起。
應無(至)其心退後。
退後看看頑石動。
頌曰: 山堂靜夜坐無言,寂寂寥寥本自然。
何事西風動林野,一聲寒雁唳長天。
新注:問意,以菩薩修六度梵行,莊嚴淨土,現身說法,是有所取,雲何不取?答意,以菩薩雖修梵行莊嚴,是無作行,稱性莊嚴,故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既而如來又囑善現雲:為菩薩者,應如是生清淨心,乃非取而取。
如維摩經雲:随其心淨,則佛土淨。
斯之謂也。
若于六塵生着,不名清淨。
故又告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新注七斷受得報身是取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而來。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色身雖大,内心量小,不名大身;内心量大,等虛空界,方名大身。
色身縱如須彌,終不為大也。
須菩(至)大身。
設有,向甚麼處看?頌曰: 拟把須彌作幻軀,饒君膽大更心鹿。
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無。
便從這裡入。
新注:須彌山者,梵語須彌盧,華言妙高。
此山四寶所成,高出衆山之上,故稱山王。
佛之報身,遠離諸漏,名之為非。
尊重奇特,名之為大。
佛之問意,以聖人之法,既無為無取,所得報身,豈非有取。
恐有此疑,故設喻為問。
而善現即知須彌自無分别我是山王,故得為大。
報身離着,亦複如是。
故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有為之福限量有窮,無為之福殊勝無比,故受之以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至)其沙。
前三三,後三三。
頌曰: 一二三四數恒沙,沙等恒河數更多。
算盡目前無一法,方能靜處薩婆诃。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佗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布施七寶,得三界中富貴報。
講說大乘經典,令諸聞者生大智慧,成無上道,當知受持福德,勝前七寶福德。
須菩提(至)福德真鍮不換金。
頌曰: 入海算沙從費力,區區未免走塵埃。
争如運出家珍寶,枯木生花别是春。
新注:恒河,天竺之河,周四十裡。
佛多近是說法,故取為喻。
前說一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以喻持說福勝。
今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持說此經四句,其福轉勝于彼。
此則前少後多,蓋漸化衆生,令起信心故也。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是經所在,天龍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
複次,須菩提,随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所在之處,如有人即說是經。
若念念常行無念心、無所得心,不作能所心說。
若能遠離諸心,常依無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廟。
以無所得心說此經者,感得天龍八部悉來聽受。
心若不清淨,但為名聲利益而說是經者,死堕三塗,有何利益?心若清淨,為說是經,令諸聽者除迷妄心,悟得本來佛性,常行真寶,感得天、人、阿修羅等,皆來供養持經人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誦得此經,自心解得經義,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念念心無有間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則為有佛。
複次(至)弟子合。
如是頌曰: 似海之深,如山之固。
左旋右轉,不去不住。
出窟金毛獅子兒,全威哮吼衆狐疑。
深思不動幹戈處,直攝天魔外道歸。
新注:藏佛舍利之處謂之塔,奉佛形像之處謂之廟,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成無上佛果菩提也。
随說此經四句偈處,天人當敬之如佛塔廟,況能具足持誦者耶?經典所在之處,固當敬了如佛現在。
若尊重弟子者,若猶及也,言說經弟子亦當重之,蓋能續佛慧命故也。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至道無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爾時(至)奉持今日小出大遇。
頌曰: 火不能燒,水不能溺,風不能飄,刀不能劈。
軟似兜羅,硬如鐵璧。
天上人間,古今不識。
咦!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佛說般若波羅蜜,令諸學人用智慧除卻愚心生滅,生滅除盡即到彼岸。
若心有所得不到彼岸,心無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說心行乃是到彼岸。
所以(至)羅蜜猶較些子。
頌曰: 一手擡,一手搦,左邊吹,右邊拍。
無弦彈出無生樂。
不囑宮商格調新,知音知後徒名邈。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問須菩提:如來說法心有所得不?須菩提知如來說法心無所得,故言無所說也。
如來意者,欲令世人離有所得之心,故說般若波羅蜜法,令一切人聞之皆發菩提心,悟無生理成無上道。
須菩(至)所說低聲。
低聲頌曰: 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斫了手摩挲。
雖然出入無蹤迹,紋彩全彰見也麼。
新注:善現既聞是希有之法,則生忻樂,故問經名,及受持之法。
佛答:此經名金剛般若者,為能斷一切疑執,故當如是奉持。
能斷疑執,雖用般若智,然法性本空,不可取着,故雲即非般若波羅蜜也。
如來又慮善現未達般若性空,謂有言說,故又诘雲:如來有所說不?而善現了知說即無說,乃答雲:如來無所說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衆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
一切衆生,被妄念微塵,起滅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脫。
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羅蜜,無著無相之行,了妄念塵勞,即清淨法性。
妄念既無,即非微塵,是名微塵。
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無别有法,故雲是名微塵。
新注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不可取、不可說而來。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佛恐須菩提有得法之心,為遣此疑故問之。
須菩提知法無所得,而白佛言:不也!然燈佛是釋迦佛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于師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即謂:法因師開示,而實無所得;但悟自性本來清淨,本無塵勞,寂然常照,即自成佛。
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如來法者,譬如日光明照,無有邊際而不可取。
佛告(至)所得。
川老曰:古之今之頌曰: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南北東西,秋毫不睹。
生來心膽大如天,無限群魔倒赤幡。
新注此段,斷釋迦然燈授記之疑。
善現述己所證離着,固已得矣。
而如來又恐善現疑佛昔受然燈之記,于法實有所得,故興此問。
善現答以實無所得,是無疑矣。
然燈者,大論雲:然燈生時,身光如燈,以至成佛,亦名然燈。
新注六斷嚴土違于不取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
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清淨佛土,無相無形,何物而能莊嚴耶?唯以定慧之寶,假名莊嚴。
事理莊嚴有三:第一莊嚴世間佛土,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是也;第二莊嚴見佛土,見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第三莊嚴心佛土,心淨即佛土淨,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須菩(至)莊嚴娘生褲子青州布衫。
頌曰: 抖擻渾身白勝霜,蘆花雪月轉争光。
幸有九臯翹足勢,更添朱頂又何妨。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是故(至)生心。
雖然,憑麼争奈目前何?頌曰: 見色非幹色,聞聲不是聲。
色聲不礙處,親到法王城。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應談佗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輕未學,此非清淨心也。
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下心恭敬一切衆生,是修行人清淨心也。
若不自淨其心,愛着清淨處,心有所住,即是着法相。
見色着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也。
見色離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
住色生心,如雲蔽天。
不住色生心,如空無雲,日月長照。
住色生心,即是妄念。
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
妄念生則暗,真智照則明。
明即煩惱不生,暗則六塵競起。
應無(至)其心退後。
退後看看頑石動。
頌曰: 山堂靜夜坐無言,寂寂寥寥本自然。
何事西風動林野,一聲寒雁唳長天。
新注:問意,以菩薩修六度梵行,莊嚴淨土,現身說法,是有所取,雲何不取?答意,以菩薩雖修梵行莊嚴,是無作行,稱性莊嚴,故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既而如來又囑善現雲:為菩薩者,應如是生清淨心,乃非取而取。
如維摩經雲:随其心淨,則佛土淨。
斯之謂也。
若于六塵生着,不名清淨。
故又告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新注七斷受得報身是取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而來。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色身雖大,内心量小,不名大身;内心量大,等虛空界,方名大身。
色身縱如須彌,終不為大也。
須菩(至)大身。
設有,向甚麼處看?頌曰: 拟把須彌作幻軀,饒君膽大更心鹿。
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無。
便從這裡入。
新注:須彌山者,梵語須彌盧,華言妙高。
此山四寶所成,高出衆山之上,故稱山王。
佛之報身,遠離諸漏,名之為非。
尊重奇特,名之為大。
佛之問意,以聖人之法,既無為無取,所得報身,豈非有取。
恐有此疑,故設喻為問。
而善現即知須彌自無分别我是山王,故得為大。
報身離着,亦複如是。
故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有為之福限量有窮,無為之福殊勝無比,故受之以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至)其沙。
前三三,後三三。
頌曰: 一二三四數恒沙,沙等恒河數更多。
算盡目前無一法,方能靜處薩婆诃。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佗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布施七寶,得三界中富貴報。
講說大乘經典,令諸聞者生大智慧,成無上道,當知受持福德,勝前七寶福德。
須菩提(至)福德真鍮不換金。
頌曰: 入海算沙從費力,區區未免走塵埃。
争如運出家珍寶,枯木生花别是春。
新注:恒河,天竺之河,周四十裡。
佛多近是說法,故取為喻。
前說一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以喻持說福勝。
今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持說此經四句,其福轉勝于彼。
此則前少後多,蓋漸化衆生,令起信心故也。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是經所在,天龍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
複次,須菩提,随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所在之處,如有人即說是經。
若念念常行無念心、無所得心,不作能所心說。
若能遠離諸心,常依無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廟。
以無所得心說此經者,感得天龍八部悉來聽受。
心若不清淨,但為名聲利益而說是經者,死堕三塗,有何利益?心若清淨,為說是經,令諸聽者除迷妄心,悟得本來佛性,常行真寶,感得天、人、阿修羅等,皆來供養持經人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誦得此經,自心解得經義,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念念心無有間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則為有佛。
複次(至)弟子合。
如是頌曰: 似海之深,如山之固。
左旋右轉,不去不住。
出窟金毛獅子兒,全威哮吼衆狐疑。
深思不動幹戈處,直攝天魔外道歸。
新注:藏佛舍利之處謂之塔,奉佛形像之處謂之廟,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成無上佛果菩提也。
随說此經四句偈處,天人當敬之如佛塔廟,況能具足持誦者耶?經典所在之處,固當敬了如佛現在。
若尊重弟子者,若猶及也,言說經弟子亦當重之,蓋能續佛慧命故也。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至道無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爾時(至)奉持今日小出大遇。
頌曰: 火不能燒,水不能溺,風不能飄,刀不能劈。
軟似兜羅,硬如鐵璧。
天上人間,古今不識。
咦!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佛說般若波羅蜜,令諸學人用智慧除卻愚心生滅,生滅除盡即到彼岸。
若心有所得不到彼岸,心無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說心行乃是到彼岸。
所以(至)羅蜜猶較些子。
頌曰: 一手擡,一手搦,左邊吹,右邊拍。
無弦彈出無生樂。
不囑宮商格調新,知音知後徒名邈。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問須菩提:如來說法心有所得不?須菩提知如來說法心無所得,故言無所說也。
如來意者,欲令世人離有所得之心,故說般若波羅蜜法,令一切人聞之皆發菩提心,悟無生理成無上道。
須菩(至)所說低聲。
低聲頌曰: 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斫了手摩挲。
雖然出入無蹤迹,紋彩全彰見也麼。
新注:善現既聞是希有之法,則生忻樂,故問經名,及受持之法。
佛答:此經名金剛般若者,為能斷一切疑執,故當如是奉持。
能斷疑執,雖用般若智,然法性本空,不可取着,故雲即非般若波羅蜜也。
如來又慮善現未達般若性空,謂有言說,故又诘雲:如來有所說不?而善現了知說即無說,乃答雲:如來無所說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衆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
一切衆生,被妄念微塵,起滅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脫。
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羅蜜,無著無相之行,了妄念塵勞,即清淨法性。
妄念既無,即非微塵,是名微塵。
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無别有法,故雲是名微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