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川老曰:法不孤起,誰為安名?頌曰:
摩诃大法王,無短亦無長,本來無皂白,
随處現青黃。
華發看朝豔,林凋逐晚霜。
疾雷何太急,迅電亦非光。
九聖猶難測, 龍天豈度量。
古今人不識,權立号金剛。
(本注:六祖所述也。
頌着語,川老所述也。
) 新注:此經雙喻法為名,實相為體,無注為宗,斷疑為用,大乘為教相。
初、釋法喻名者。
金剛,喻也;般若,法也。
金中精剛,至堅至利,能碎萬物。
此經能斷衆生疑執,取以為喻。
故大品般若十六分中,以此經名能斷分。
波羅蜜是梵語,華言到彼岸。
衆生在生死海中,無有窮極,修此般若,到涅槃彼岸。
蓋大乘菩薩達生死即涅槃,則非度而度,非到而到也。
經者,訓法、訓常。
梵語曰修多羅,此翻契經,謂契理、契機故也。
二、辨實相體者,即一實相理也。
經曰:若人得聞是經,即生實相。
三、明無住為宗者。
宗者,要也。
經曰:應無所住。
經中多以無住破着,故以無住為宗也。
四、論斷疑為用者,由經力用,能斷妄執,故以斷疑為用也。
五、判大乘為教相者。
經曰:為最上乘者說,故以大乘為教相也。
此經乃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所譯,分三十二分者,相傳為梁昭明太子所立。
元譯本無,又與本論科節不同,破碎經意,今不取焉。
今注一本慈氏天親偈論,取其意而不盡用其語,以其語深,難便初學故也。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奉。
诏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丞相張無盡居士雲:非法無以談空,非會無以說法。
萬法森然曰因,一心應感曰由。
故首以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 如者,指義。
是者,定詞。
阿難自稱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明不自說也,故言如是我聞。
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
内外動作,皆由于性,一切盡聞,故稱我聞也。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言一時者,師資會遇齊集之時也。
佛者,是說法之主。
在者,欲明處所。
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國。
祗者,太子名也。
樹是祗陀太子所施,故言祗樹也。
給孤獨者,須達長者之異名。
園者,本屬須達,故言給孤獨園。
佛者,梵語,唐言覺也。
覺義有二:一者、外覺,觀諸法空;二者、内覺,知心空寂。
不被六塵所深,外不見人過惡,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曰覺。
覺即是佛也。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言與者,佛與比丘同住金剛般若無相道場,故言與也。
大比丘者,是大阿羅漢故。
比丘者,梵語,唐言。
能破六賊,故名比丘。
衆,多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其數也。
俱者,同處平等法會。
如古人道,喚作如如,早是變了也。
且道變向甚麼處去?咄!不得亂走。
畢竟作麼生道火不曾燒卻口?頌曰: 如靜夜長天一月孤。
是水不離波,波是水。
鏡水塵風不到時,應現無瑕照天地。
看!看! 我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
頌曰: 我認得分明成兩個。
不動纖毫合本然,知音自有松風和。
聞,切忌随佗去。
頌曰: 猿啼嶺上,鶴唳林間。
斷雲風卷,水激長湍。
最愛晚秋霜午夜,一聲新雁覺天寒。
一相随來也。
頌曰: 一破二成,三從此出。
乾坤混沌未分前,以是一生參學畢。
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頌曰: 時,清風明月鎮相随。
桃紅李白薔薇紫,問着東君自不知。
佛無面目說是非漢。
頌曰: 小名悉達,長号釋迦,度人無數,攝伏群邪。
若言佗是佛,自己卻成魔。
祗把一枚無孔笛,為君吹起大平歌。
在客來須看,也不得放過。
随後便打。
頌曰: 獨坐一爐香,金文誦兩行。
可憐車馬客,門外任佗忙。
舍衛(至)人俱獨掌不浪鳴。
頌曰: 巍巍堂堂,萬法中王,三十二相。
百千種光。
聖凡瞻仰,外道歸降, 莫謂慈容難得見,不離祗園大道場。
新注:如是者,指一經所聞法體也。
我聞者,阿難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而聞也。
一時者,即如來說法,機應和合時也。
佛者,覺也。
佛是教主,尊極名佛。
舍衛者,國名也,華言豐德。
祗樹給孤獨園者,祗陀太子施樹,給孤長者買園,共立精舍,請佛而住,此說法處也。
與大比丘衆者,聞法之侶也。
比丘者,梵語也,華言乞士。
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
又折己慢幢,生彼福德。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諸弟子,凡佛說法之處,常随侍也。
已上如是等六事,冠于諸經之首,謂之通序。
如來臨滅度時,阿難問佛:一切經前,當安何語?佛言:當安如是我聞等語。
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諸佛皆如是。
爾時,世尊食時,着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
爾時者,當此之時,是今辰時,齊時欲至也。
着衣持缽者,為顯教示迹故也。
入者,為自城外而入也。
舍衛大城者,名舍衛國豐德城也,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故言舍衛大城也。
言乞食者,表如來能下心于一切衆生也。
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擇貧富,平等以化也。
乞已者,如多乞不過七家,七家數滿,更不至餘家也。
還至本處者,佛意制諸比丘,除請召外,不得辄向白衣舍,故雲爾。
洗足者,如來示現,順同凡夫,故言洗足。
又大乘法,不獨以洗手足為淨,蓋言洗手足不若淨心,一念心淨,則罪垢悉除矣。
如來欲說法時,常儀敷栴檀座,故言敷座而坐也。
爾時(至)而坐惺惺着。
頌曰: 飯食訖兮洗足已,敷座坐來誰共委。
向下文長知不知,看看平地波濤起。
新注:此别叙也,亦名發起。
序以乞食為發起者,蓋佛欲說無住相施,故先乞食以表之。
然佛以禅悅法喜為食而行乞者,示同凡僧耳。
爾時者,當是時也。
世尊者,世間所尊十号之一也。
食時者,辰時也。
着衣者,服僧伽梨衣也。
持缽者,持應量器也。
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擇貧富也。
本處者,給孤園也。
洗足者,天竺跣足而食,故食訖而洗足也。
敷座而坐者,敷坐具而跏趺也。
○善現起請分第二 從空起慧,請答雙彰,故受之,以善現起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 何名長老?德尊年高,故名長老。
須菩提是梵語,唐言解空也。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随衆生所坐,故雲即從座起。
弟子請益,先行五種儀:一者,從座而起;二者,端整衣服;三者,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顔,目不暫舍;五者,一心恭敬,以伸問辭。
希有,世尊! 希有,略說三義:第一希有,能舍金輪王位;第二希有,身長丈六,紫磨金容,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界無比;第三希有,性能含吐八萬四千法,三身圓備。
以具上三義,故雲希有也。
世尊者,智慧超過三界,無有能及者,德高更無有上,一切鹹恭敬,故曰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屬諸菩薩, 護念者,如來以般若波羅蜜法護念諸菩薩;付屬者,如來以般若波羅蜜法付屬須菩提。
諸大菩薩言善護念者,令諸學人以般若智護念自身心,不令妄起憎愛,染外六塵堕生死苦海,于自心中念念常正,不令邪起自性,如來自善護念。
言善付屬者,前念清淨付屬後念,後念清淨無有間斷究竟解脫,如來委曲誨示衆生,及在會之衆當常行此,故
華發看朝豔,林凋逐晚霜。
疾雷何太急,迅電亦非光。
九聖猶難測, 龍天豈度量。
古今人不識,權立号金剛。
(本注:六祖所述也。
頌着語,川老所述也。
) 新注:此經雙喻法為名,實相為體,無注為宗,斷疑為用,大乘為教相。
初、釋法喻名者。
金剛,喻也;般若,法也。
金中精剛,至堅至利,能碎萬物。
此經能斷衆生疑執,取以為喻。
故大品般若十六分中,以此經名能斷分。
波羅蜜是梵語,華言到彼岸。
衆生在生死海中,無有窮極,修此般若,到涅槃彼岸。
蓋大乘菩薩達生死即涅槃,則非度而度,非到而到也。
經者,訓法、訓常。
梵語曰修多羅,此翻契經,謂契理、契機故也。
二、辨實相體者,即一實相理也。
經曰:若人得聞是經,即生實相。
三、明無住為宗者。
宗者,要也。
經曰:應無所住。
經中多以無住破着,故以無住為宗也。
四、論斷疑為用者,由經力用,能斷妄執,故以斷疑為用也。
五、判大乘為教相者。
經曰:為最上乘者說,故以大乘為教相也。
此經乃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所譯,分三十二分者,相傳為梁昭明太子所立。
元譯本無,又與本論科節不同,破碎經意,今不取焉。
今注一本慈氏天親偈論,取其意而不盡用其語,以其語深,難便初學故也。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奉。
诏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丞相張無盡居士雲:非法無以談空,非會無以說法。
萬法森然曰因,一心應感曰由。
故首以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 如者,指義。
是者,定詞。
阿難自稱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明不自說也,故言如是我聞。
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
内外動作,皆由于性,一切盡聞,故稱我聞也。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言一時者,師資會遇齊集之時也。
佛者,是說法之主。
在者,欲明處所。
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國。
祗者,太子名也。
樹是祗陀太子所施,故言祗樹也。
給孤獨者,須達長者之異名。
園者,本屬須達,故言給孤獨園。
佛者,梵語,唐言覺也。
覺義有二:一者、外覺,觀諸法空;二者、内覺,知心空寂。
不被六塵所深,外不見人過惡,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曰覺。
覺即是佛也。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言與者,佛與比丘同住金剛般若無相道場,故言與也。
大比丘者,是大阿羅漢故。
比丘者,梵語,唐言。
能破六賊,故名比丘。
衆,多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其數也。
俱者,同處平等法會。
如古人道,喚作如如,早是變了也。
且道變向甚麼處去?咄!不得亂走。
畢竟作麼生道火不曾燒卻口?頌曰: 如靜夜長天一月孤。
是水不離波,波是水。
鏡水塵風不到時,應現無瑕照天地。
看!看! 我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
頌曰: 我認得分明成兩個。
不動纖毫合本然,知音自有松風和。
聞,切忌随佗去。
頌曰: 猿啼嶺上,鶴唳林間。
斷雲風卷,水激長湍。
最愛晚秋霜午夜,一聲新雁覺天寒。
一相随來也。
頌曰: 一破二成,三從此出。
乾坤混沌未分前,以是一生參學畢。
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頌曰: 時,清風明月鎮相随。
桃紅李白薔薇紫,問着東君自不知。
佛無面目說是非漢。
頌曰: 小名悉達,長号釋迦,度人無數,攝伏群邪。
若言佗是佛,自己卻成魔。
祗把一枚無孔笛,為君吹起大平歌。
在客來須看,也不得放過。
随後便打。
頌曰: 獨坐一爐香,金文誦兩行。
可憐車馬客,門外任佗忙。
舍衛(至)人俱獨掌不浪鳴。
頌曰: 巍巍堂堂,萬法中王,三十二相。
百千種光。
聖凡瞻仰,外道歸降, 莫謂慈容難得見,不離祗園大道場。
新注:如是者,指一經所聞法體也。
我聞者,阿難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而聞也。
一時者,即如來說法,機應和合時也。
佛者,覺也。
佛是教主,尊極名佛。
舍衛者,國名也,華言豐德。
祗樹給孤獨園者,祗陀太子施樹,給孤長者買園,共立精舍,請佛而住,此說法處也。
與大比丘衆者,聞法之侶也。
比丘者,梵語也,華言乞士。
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
又折己慢幢,生彼福德。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諸弟子,凡佛說法之處,常随侍也。
已上如是等六事,冠于諸經之首,謂之通序。
如來臨滅度時,阿難問佛:一切經前,當安何語?佛言:當安如是我聞等語。
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諸佛皆如是。
爾時,世尊食時,着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
爾時者,當此之時,是今辰時,齊時欲至也。
着衣持缽者,為顯教示迹故也。
入者,為自城外而入也。
舍衛大城者,名舍衛國豐德城也,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故言舍衛大城也。
言乞食者,表如來能下心于一切衆生也。
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擇貧富,平等以化也。
乞已者,如多乞不過七家,七家數滿,更不至餘家也。
還至本處者,佛意制諸比丘,除請召外,不得辄向白衣舍,故雲爾。
洗足者,如來示現,順同凡夫,故言洗足。
又大乘法,不獨以洗手足為淨,蓋言洗手足不若淨心,一念心淨,則罪垢悉除矣。
如來欲說法時,常儀敷栴檀座,故言敷座而坐也。
爾時(至)而坐惺惺着。
頌曰: 飯食訖兮洗足已,敷座坐來誰共委。
向下文長知不知,看看平地波濤起。
新注:此别叙也,亦名發起。
序以乞食為發起者,蓋佛欲說無住相施,故先乞食以表之。
然佛以禅悅法喜為食而行乞者,示同凡僧耳。
爾時者,當是時也。
世尊者,世間所尊十号之一也。
食時者,辰時也。
着衣者,服僧伽梨衣也。
持缽者,持應量器也。
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擇貧富也。
本處者,給孤園也。
洗足者,天竺跣足而食,故食訖而洗足也。
敷座而坐者,敷坐具而跏趺也。
○善現起請分第二 從空起慧,請答雙彰,故受之,以善現起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 何名長老?德尊年高,故名長老。
須菩提是梵語,唐言解空也。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随衆生所坐,故雲即從座起。
弟子請益,先行五種儀:一者,從座而起;二者,端整衣服;三者,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顔,目不暫舍;五者,一心恭敬,以伸問辭。
希有,世尊! 希有,略說三義:第一希有,能舍金輪王位;第二希有,身長丈六,紫磨金容,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界無比;第三希有,性能含吐八萬四千法,三身圓備。
以具上三義,故雲希有也。
世尊者,智慧超過三界,無有能及者,德高更無有上,一切鹹恭敬,故曰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屬諸菩薩, 護念者,如來以般若波羅蜜法護念諸菩薩;付屬者,如來以般若波羅蜜法付屬須菩提。
諸大菩薩言善護念者,令諸學人以般若智護念自身心,不令妄起憎愛,染外六塵堕生死苦海,于自心中念念常正,不令邪起自性,如來自善護念。
言善付屬者,前念清淨付屬後念,後念清淨無有間斷究竟解脫,如來委曲誨示衆生,及在會之衆當常行此,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