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上

關燈
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福德雖多,于性上一無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諸利,是名福德性。

    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

    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踐履佛行,即非福德性。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佗人說,其福勝彼。

     十二部教,大意盡在四句中。

    何以知其然?以諸經中贊歎四句偈,即是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以摩诃般若為諸佛母,三世諸佛皆依此經修行,方得成佛。

    般若心經雲: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師所學曰受,解義修行曰持。

    自解自行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佗。

    功德廣大,無有邊際。

     須菩(至)勝彼事向無心得。

    頌曰: 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不可離人天, 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此經者,非指此一卷之文也,要顯佛性從體起用,妙利無窮。

    般若者,即慧也。

    智以方便為功,慧以決斷為用,即一切時中覺照心是。

    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覺照生,故雲此經出也。

     何以故(至)經出。

    且道此經從甚處出?須彌頂上大海波心。

    頌曰: 佛祖垂慈實者權,言言不離此經宣。

     此經出處還相委,便向雲中駕鐵船。

     切忌錯會。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說一切文字章句,如标如指。

    标指者,影響之義。

    依标取物,依指觀月。

    月不是指,指不是物。

    但依經取法,經不是法。

    經文則肉眼可見,法則慧眼能見。

    若無慧眼者,但見其文,不見其法。

    若不見法,即不解佛意。

    不解佛意,則誦經不成佛道。

     須菩(至)佛法能持蜜果子換汝苦葫蘆。

    頌曰: 佛法非法,能縱能奪,有放有收,有生有殺。

     眉間常放白毫光,癡人猶待問菩薩。

     新注:此乃較量持說功德。

    佛乃發問: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寶為施,其福多不?善現會意,答雲:甚多。

    蓋此福德,離福德自性,故言多也。

    然世間布施福報,乃有漏因果。

    受持此經,為人演說,能趣菩提,所以其福勝彼。

    言乃至四句偈者,舉少以況多耳。

    其故何哉?蓋諸佛之身,及所證之法,無不從是般若而生。

    般若稱為佛母者,良有故也。

    然猶恐于此取着,故告雲: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果雖有四,相本無二,故受之以一,相無相分。

     新注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此疑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說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陀洹者,梵語,唐言逆流。

    逆生死流,不染六塵,一向修無漏業,得粗重煩惱不生,決定不受地獄、畜生、修羅異類之身,名須陀洹果。

    若了無相法,即無得果之心;?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須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流者,聖流也,須陀洹人也。

    離粗重煩惱故,得入聖流而無所入,無得果之心也。

    須陀洹者,乃修行人初果也。

     新注: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此聲聞所證初果也。

    已斷見惑,離四趣生,預入聖人之流,故雲入流。

    言無所入者,是不著于所入之流,又不著于六塵境界,故言不也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語,唐言一往來。

    舍三界結縛,三界結盡,故名斯陀含。

    斯陀含名一往來,往來從天上卻到人間生,從人間卻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業盡,名斯陀含果。

    大乘斯陀含者,目觀諸境,心有一生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

    前念起妄,後念即止,前念有着,後念即離,故實無往來。

     新注:梵語斯陀含華一往來,此聲聞第二果也。

    蓋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已斷,後三品未斷,更須欲界一度受生,故雲一來。

    言實無往來者,謂不著于往來之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語,唐言不還,亦名出欲。

    出欲者,外不見可欲之境,内無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來。

    而實無來,亦名不還。

    以欲習永盡,決定不來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至)那含諸行無常一切皆苦。

    頌曰: 三位聲聞已出塵,往來求靜有疏親。

     明明四果元無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新注: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此聲聞第三果也。

    斷欲界思惑盡,不來欲界受生,故曰不來。

    言實無不來者,謂不着不來之相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諸漏已盡,無複煩惱,名阿羅漢。

    阿羅漢者,煩惱永盡,與物無诤。

    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诤。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阿羅漢,梵語,唐言無诤。

    無煩惱可斷,無貪瞋可離,性無違順,心境俱空,内外常寂。

    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新注: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此聲聞第四果也。

    此位斷三界煩惱俱盡,究竟真理,無法可學,故名無學。

    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者,謂不著于無學果位,若著于此,即着四相也。

    此一段,明四果離著。

    論雲:向說無佛果可成,無佛法可說,雲何四果各取所證而說?恐起此疑,故佛約此而問,善現皆答以離着,深會佛之意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何名無诤三昧?謂阿羅漢心無生滅去來,唯有本覺常照,故名無诤三昧。

    三昧梵語,此雲正受,亦雲正見。

    遠離九十(六五)種邪見,是名正見。

    然空中亦有明暗诤,性中有邪正诤,念念常正,無一念邪心,即是無诤三昧。

    修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無诤三昧。

     須菩(至)羅漢。

    把定則雲橫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

    頌曰: 喚馬何曾馬,呼牛未必牛。

     兩頭都放下,中道一時休。

     六門迸出遼天鹘,獨步乾坤總不收。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梵語,唐言無诤行。

    無诤即是清淨行,清淨行者,為除去有所得心也。

    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诤,有诤即非清淨道。

    常得無所得心,即是無诤行也。

     世尊(至)那行認着依前還不是。

    頌曰: 蚌腹隐明珠,石中藏碧玉。

     有麝自然香,何用臨風立。

     活計看來恰似無,應用頭頭皆具足。

     新注:此乃善現引自己所證離著,令人生信也。

    然善現所證之果,不過無學,而世尊特稱其為第一者,以無诤故也。

    梵語阿蘭那,華言無诤。

    無诤者,謂離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

    離智則不著于法,離惑則不著于非法。

    言實無所行者,謂不著于所行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