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我所。
人者,妄計我生人中異于餘趣。
衆生者,妄計五蘊和合而生。
壽者,妄計我受一期果報,即若長若短壽命也。
此皆颠倒妄想,亦名四見。
菩薩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無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則非菩薩也。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凡夫布施,祗求身相端嚴、五欲快樂故,報盡卻堕三塗。
世尊大慈,教行無相布施者,不求身相端嚴、五欲快樂,但令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衆生。
如是相應,名不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應如是無相心布施者,為無能施之心,不見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也。
新注:此一段理觀,兼事行也。
不住是理觀,布施是事行。
于法者,六塵諸法也。
布者,普也。
施者,舍也。
菩薩所修六度梵行,以布施為初度,攝後五度。
蓋施有三種: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也。
資生施者,施以财物資佗生也。
無畏施者,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
法施者,精進不倦說法,禅定不差機說法,智慧不颠倒說法。
然一切布施,不過六塵。
所謂六塵,如床敷、卧具、飲食、湯藥之類是也。
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為著相。
菩薩行施,了達三輪體空,故能不住于相。
三輪者,謂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
佛告善現:應如是不住于相而行施者,蓋欲菩薩降伏妄心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行施,無所希求,其所獲福德,如十方虛空,不可較量。
言複次者,連前起後之辭。
一說:布者,普也;施者,散也。
能普散盡心中妄念、習氣、煩惱,四相泯絕,無所蘊積,是真布施。
又說:布施者,由不住六塵境界,又不有漏分别,惟當返歸清淨,了萬法空寂。
若不了此意,惟增諸業。
故須内除貪愛,外行布施,内外相應,獲福無量。
見人作惡,不見其過,自性不生分别,是名離相。
依教修行,心無能所,即是善法。
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
能所心不滅,修未得解脫,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無量無邊。
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人天恭敬供養,是名為福德。
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倉生,其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計。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緣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稱量。
佛以東方虛空為譬喻故,問須菩提: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者。
須菩提言:東方虛空不可思量也。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虛空無有邊際,不可度量。
菩薩無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虛空不可度量、無邊際也。
世界中大者,莫過虛空;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
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為大;虛空無形相故,得名為大。
一切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為大;佛性無有限量故,名為大。
此虛空中無東西南北,若見東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脫。
佛性本無我、人、衆生、壽者,若有此四相可見,即是衆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謂住相布施也。
雖于妄心中說有東西南北,在理則何有?所謂東西不真,南北苟異,自性本來空寂混融,無所分别,故如來深贊不生分别也。
複次(至)思量。
若要天下行,無過一藝強。
頌曰: 蜀川十樣錦,添華色轉鮮。
欲知端的意,北鬥向南看。
虛空不礙絲頭念,所以彰名大覺仙。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應者,唯也。
但唯如上所說之教,住無相布施,即是菩薩也。
須菩提(至)教住可知禮也。
頌曰: 虛空境界豈思量,大道情幽理事長。
但得五湖風月在,春來依舊百華香。
新注此段,恐人疑雲:既離相施,則無福報。
故佛告離相之施,其福轉多。
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性空無邊,施福無邊,故舉十方虛空以為喻也。
論雲:其義有三:一、遍一切處,二、寬廣高大,三、究竟不窮。
已上答降伏安住問竟。
○如理實見分第五 行行皆如,謂之實見,故受之以如理實見分。
新注:一、斷求佛行施住相疑。
此疑從前之不住相布施來,一經始終二十七疑,此第一斷疑。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無相。
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見;法身者,無有形段,非有青黃赤白,無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見,慧眼乃能見之。
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法身量等虛空,是故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知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故言: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
一切善惡,盡由法身,不由色身。
法身若作惡,色身不生善處;法身作善,色身不堕惡處。
凡夫唯見色身,不見法身,不能行無住相布施,不能于一切處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衆生。
見法身者,即能行無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衆生,即能修般若波羅蜜行,方信一切衆生同一真性,本來清淨,無有垢穢,具足恒河妙用。
須菩(至)身相。
且道隻今行住坐卧是甚麼相?休瞌睡。
頌曰: 身在海中休覓水,日行山嶺莫尋山。
鹦吟燕語皆相似,莫問前三與後三。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來欲顯法身,說一切諸相皆虛妄。
若見是一切諸相虛妄不實,即見如來無相之理也。
佛告(至)如來,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麼處?頌曰: 有相有求俱是妄,無形無見堕偏枯。
堂堂密密何曾問,一道寒光爍大虛。
新注前段,說無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也。
恐善現疑佛果是有為身相,故佛問雲: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善現悟佛問意,乃答不可以身相見。
然有相者,應身也。
無相者,法身也。
法身是體,應身是用。
若知用從體起,應即是法也,所以無相。
故論雲:如來所說,相即非相。
若能了達此意,則一切世間之相,無非真如無為佛體。
故佛印可善現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見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
新注二斷因果俱深無信疑,此疑從前兩段經文而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問:此法甚深,難信難解,末世凡夫,智慧微劣,雲何信入?佛答在次下。
新注論雲:無住行施,因深也;無相見佛,果深也。
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鈍根衆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須菩(至)為實金佛不渡爐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
頌曰: 三佛威儀總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
若能信得家中寶,啼鳥山華一樣春。
新注: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聞此般若,能生實信。
言後五百歲者,大集經中雲有五個五百歲,今乃最後五百歲時也。
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
三學俱備,能生實信。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于我滅後後五百歲,若複有人能持大乘無相戒
人者,妄計我生人中異于餘趣。
衆生者,妄計五蘊和合而生。
壽者,妄計我受一期果報,即若長若短壽命也。
此皆颠倒妄想,亦名四見。
菩薩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無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則非菩薩也。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凡夫布施,祗求身相端嚴、五欲快樂故,報盡卻堕三塗。
世尊大慈,教行無相布施者,不求身相端嚴、五欲快樂,但令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衆生。
如是相應,名不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應如是無相心布施者,為無能施之心,不見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也。
新注:此一段理觀,兼事行也。
不住是理觀,布施是事行。
于法者,六塵諸法也。
布者,普也。
施者,舍也。
菩薩所修六度梵行,以布施為初度,攝後五度。
蓋施有三種: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也。
資生施者,施以财物資佗生也。
無畏施者,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
法施者,精進不倦說法,禅定不差機說法,智慧不颠倒說法。
然一切布施,不過六塵。
所謂六塵,如床敷、卧具、飲食、湯藥之類是也。
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為著相。
菩薩行施,了達三輪體空,故能不住于相。
三輪者,謂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
佛告善現:應如是不住于相而行施者,蓋欲菩薩降伏妄心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行施,無所希求,其所獲福德,如十方虛空,不可較量。
言複次者,連前起後之辭。
一說:布者,普也;施者,散也。
能普散盡心中妄念、習氣、煩惱,四相泯絕,無所蘊積,是真布施。
又說:布施者,由不住六塵境界,又不有漏分别,惟當返歸清淨,了萬法空寂。
若不了此意,惟增諸業。
故須内除貪愛,外行布施,内外相應,獲福無量。
見人作惡,不見其過,自性不生分别,是名離相。
依教修行,心無能所,即是善法。
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
能所心不滅,修未得解脫,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無量無邊。
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人天恭敬供養,是名為福德。
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倉生,其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計。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緣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稱量。
佛以東方虛空為譬喻故,問須菩提: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者。
須菩提言:東方虛空不可思量也。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虛空無有邊際,不可度量。
菩薩無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虛空不可度量、無邊際也。
世界中大者,莫過虛空;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
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為大;虛空無形相故,得名為大。
一切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為大;佛性無有限量故,名為大。
此虛空中無東西南北,若見東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脫。
佛性本無我、人、衆生、壽者,若有此四相可見,即是衆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謂住相布施也。
雖于妄心中說有東西南北,在理則何有?所謂東西不真,南北苟異,自性本來空寂混融,無所分别,故如來深贊不生分别也。
複次(至)思量。
若要天下行,無過一藝強。
頌曰: 蜀川十樣錦,添華色轉鮮。
欲知端的意,北鬥向南看。
虛空不礙絲頭念,所以彰名大覺仙。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應者,唯也。
但唯如上所說之教,住無相布施,即是菩薩也。
須菩提(至)教住可知禮也。
頌曰: 虛空境界豈思量,大道情幽理事長。
但得五湖風月在,春來依舊百華香。
新注此段,恐人疑雲:既離相施,則無福報。
故佛告離相之施,其福轉多。
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性空無邊,施福無邊,故舉十方虛空以為喻也。
論雲:其義有三:一、遍一切處,二、寬廣高大,三、究竟不窮。
已上答降伏安住問竟。
○如理實見分第五 行行皆如,謂之實見,故受之以如理實見分。
新注:一、斷求佛行施住相疑。
此疑從前之不住相布施來,一經始終二十七疑,此第一斷疑。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無相。
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見;法身者,無有形段,非有青黃赤白,無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見,慧眼乃能見之。
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法身量等虛空,是故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知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故言: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
一切善惡,盡由法身,不由色身。
法身若作惡,色身不生善處;法身作善,色身不堕惡處。
凡夫唯見色身,不見法身,不能行無住相布施,不能于一切處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衆生。
見法身者,即能行無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衆生,即能修般若波羅蜜行,方信一切衆生同一真性,本來清淨,無有垢穢,具足恒河妙用。
須菩(至)身相。
且道隻今行住坐卧是甚麼相?休瞌睡。
頌曰: 身在海中休覓水,日行山嶺莫尋山。
鹦吟燕語皆相似,莫問前三與後三。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來欲顯法身,說一切諸相皆虛妄。
若見是一切諸相虛妄不實,即見如來無相之理也。
佛告(至)如來,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麼處?頌曰: 有相有求俱是妄,無形無見堕偏枯。
堂堂密密何曾問,一道寒光爍大虛。
新注前段,說無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也。
恐善現疑佛果是有為身相,故佛問雲: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善現悟佛問意,乃答不可以身相見。
然有相者,應身也。
無相者,法身也。
法身是體,應身是用。
若知用從體起,應即是法也,所以無相。
故論雲:如來所說,相即非相。
若能了達此意,則一切世間之相,無非真如無為佛體。
故佛印可善現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見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
新注二斷因果俱深無信疑,此疑從前兩段經文而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問:此法甚深,難信難解,末世凡夫,智慧微劣,雲何信入?佛答在次下。
新注論雲:無住行施,因深也;無相見佛,果深也。
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鈍根衆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須菩(至)為實金佛不渡爐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
頌曰: 三佛威儀總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
若能信得家中寶,啼鳥山華一樣春。
新注: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聞此般若,能生實信。
言後五百歲者,大集經中雲有五個五百歲,今乃最後五百歲時也。
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
三學俱備,能生實信。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于我滅後後五百歲,若複有人能持大乘無相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