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雲善付屬也。
菩薩者,梵語,唐言道心衆生,亦雲覺有情。
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動含靈普敬愛之,無輕慢心,故名菩薩。
時長老(至)諸菩薩。
如來不措一言,須菩提便興贊歎:具眼勝流,試着眼看。
頌曰: 隔牆見角,便知是牛;隔山見煙,便知是火。
獨坐巍巍,天上天下。
南北東西,鑽龜打瓦。
咄! 新注長老須菩提,乃此經發起之人。
稱長老者,以其德長年老也。
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亦名善現。
從座起至恭敬,乃請法之敬義。
希有者,贊佛之辭也。
善護念者,為護念現在根熟菩薩,與智慧力,令其成熟,自行與教化力,令其攝受衆生也。
善付屬者,為付屬未來根未熟菩薩,已得大乘者,令其不舍,未得大乘者,令其勝進也。
護念付屬,即希有事也。
佛德之大,無過衆生,然雖注意于般若度生,必待請問,故善現觀相知意,即首稱歎希有,而後請問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者,平坦心也,亦是正定心也,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無礙也。
善女人者,是正慧心也,由正慧心能出生一切有為無為功德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問:一切發菩提心人,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須菩提見一切衆生,躁擾不停,猶如隙塵;搖動之心,起如飄風;念念相續,無有間歇。
問:欲修行,如何降伏? 世尊(至)其心。
這一問從甚處來。
頌曰: 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
雁思飛寒北,燕憶舊巢歸。
秋月春華無限意,個中隻許自家知。
新注。
此發問之端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華言無上正等正覺也。
問意以如來護念,付屬現在未來菩薩,令成佛果。
是菩薩雖發道心,誓度衆生,求成佛道,未知其心雲何安住大乘,雲何降伏妄心,使至佛果不退失耶也。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是佛贊歎須菩提:善得我心,善得我意也。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佛欲說法,常先戒敕:令諸聽者,一心靜默,吾當為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之言無,耨多羅之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遍,菩提之言知。
無者無諸垢染,上者三界無能比,正者正見也,遍者一切智也,智者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但能修行盡得成佛,三者即是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也。
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行,應知無上菩提道,應知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法,以此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然者,應諾之辭。
願樂者,願佛廣說,令中下根機盡得開悟。
樂者,樂聞深法。
欲聞者,渴仰慈誨也。
佛言(至)欲聞住住事因丁囑生。
頌曰: 七手八腳,神頭鬼面。
棒打不開,刀割不斷。
閻浮踔踯幾千回,頭頭不離空王殿。
新注:善現既贊歎請問,妙稱佛心,故印可雲:善哉!善哉!當為汝說也。
而又誡絇雲: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善現即會佛意,故唯然應之,願聞是法。
然一經之大要,不過善現所問安住大乘,降伏妄心,如來所答修行之法,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執斷疑而已。
具見下文。
○大乘正宗分第三。
宗絕正邪,乘無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簡異說而獨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淨,後念清淨,名為菩薩。
念念不退,雖在塵勞,心常清淨,名摩诃薩文。
慈悲喜舍,種種方便,化度衆生,名為菩薩。
能化所化,心無取着,是名摩诃薩。
恭敬一切衆生,即是降伏自心處。
真者不變,如者不異,遇諸境界,心無變異,名曰真如。
亦雲:外不假曰真,内不虛曰如。
念念無差,即是降伏其心也。
不虛,一本作不亂。
新注善現雙問安住降伏,如來但答降伏其心者,善降伏妄心,安住大乘,則接安住矣。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新注:人與旁生,具有四生。
諸天地獄中陰,惟是化生鬼通。
胎化二生,皆屬欲界。
若有色(色界天)、若無色(無色界天)、若有想(識處天)、若無想(無處有處天)、若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天),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
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随邪心不定,見趣多淪墜。
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内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着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
不着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
煩惱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總名衆生。
如來大悲普化,皆令得入無餘涅槃。
雲多淪墜,一作堕阿鼻也。
而滅度之。
如來指示三界九地衆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無餘。
無餘者,無習氣煩惱也。
涅槃者,圓滿清淨義。
滅盡一切習氣,令永不生,方契此也。
度者,渡生死大海也。
佛心平等,普願與一切衆生,同入圓滿清淨無餘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諸佛所證也。
有人雖悟雖修,作有所得心者,卻生我相,名為法我。
除盡法我,方名滅度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
滅度者,大解脫也。
大解脫者,煩惱及習氣、一切諸業障滅盡,更無有餘,是名大解脫。
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元各自有一切煩惱、貪嗔惡業,若不斷除,終不得解脫,故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見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衆生?祗為凡夫不見自本心,不識佛意,執着諸法相,不達無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衆生。
若離此病,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故言妄心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滅度之有?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衆生、佛性無有異緣,有四相不入無餘涅槃。
有四相即是衆生,無四相即是佛。
迷即佛是衆生,悟即是衆生是佛。
迷人恃有财寶、學問、族姓,輕慢一切人,名我相;雖行仁、義、禮、智、信,而意高自負,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義、禮、智、信,不合敬爾,名人相;好事歸己,惡事施于人,名衆生相;對境取舍分别,名壽者相。
是謂凡夫四相。
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衆生,名我相;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衆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
有四相即是衆生,無四相即是佛也。
佛告(至)菩薩頂天立地鼻直眼橫。
頌曰: 堂堂大道,赫赫分明。
人人本具,個個圓成。
祗因差一念,現出萬般形。
新注:此一段是菩薩所修理觀,具乎四心,謂廣大心、勝心、常心、不颠倒心。
慈氏頌曰: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
第一即勝心也。
經雲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者,所懷之境,此廣大心也。
雲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者,此勝心也。
無餘涅槃,即如來究竟彼岸也。
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了生佛一如,此常心也。
雲無我人衆生壽者,此不颠倒心也。
若有四相,謂之四倒。
若一衆生不令滅度,及見衆生實滅度者,則未能了達本源,遂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不名菩薩。
我者,于五蕰中妄計有我
菩薩者,梵語,唐言道心衆生,亦雲覺有情。
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動含靈普敬愛之,無輕慢心,故名菩薩。
時長老(至)諸菩薩。
如來不措一言,須菩提便興贊歎:具眼勝流,試着眼看。
頌曰: 隔牆見角,便知是牛;隔山見煙,便知是火。
獨坐巍巍,天上天下。
南北東西,鑽龜打瓦。
咄! 新注長老須菩提,乃此經發起之人。
稱長老者,以其德長年老也。
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亦名善現。
從座起至恭敬,乃請法之敬義。
希有者,贊佛之辭也。
善護念者,為護念現在根熟菩薩,與智慧力,令其成熟,自行與教化力,令其攝受衆生也。
善付屬者,為付屬未來根未熟菩薩,已得大乘者,令其不舍,未得大乘者,令其勝進也。
護念付屬,即希有事也。
佛德之大,無過衆生,然雖注意于般若度生,必待請問,故善現觀相知意,即首稱歎希有,而後請問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者,平坦心也,亦是正定心也,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無礙也。
善女人者,是正慧心也,由正慧心能出生一切有為無為功德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問:一切發菩提心人,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須菩提見一切衆生,躁擾不停,猶如隙塵;搖動之心,起如飄風;念念相續,無有間歇。
問:欲修行,如何降伏? 世尊(至)其心。
這一問從甚處來。
頌曰: 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
雁思飛寒北,燕憶舊巢歸。
秋月春華無限意,個中隻許自家知。
新注。
此發問之端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華言無上正等正覺也。
問意以如來護念,付屬現在未來菩薩,令成佛果。
是菩薩雖發道心,誓度衆生,求成佛道,未知其心雲何安住大乘,雲何降伏妄心,使至佛果不退失耶也。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是佛贊歎須菩提:善得我心,善得我意也。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佛欲說法,常先戒敕:令諸聽者,一心靜默,吾當為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之言無,耨多羅之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遍,菩提之言知。
無者無諸垢染,上者三界無能比,正者正見也,遍者一切智也,智者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但能修行盡得成佛,三者即是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也。
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行,應知無上菩提道,應知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法,以此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然者,應諾之辭。
願樂者,願佛廣說,令中下根機盡得開悟。
樂者,樂聞深法。
欲聞者,渴仰慈誨也。
佛言(至)欲聞住住事因丁囑生。
頌曰: 七手八腳,神頭鬼面。
棒打不開,刀割不斷。
閻浮踔踯幾千回,頭頭不離空王殿。
新注:善現既贊歎請問,妙稱佛心,故印可雲:善哉!善哉!當為汝說也。
而又誡絇雲: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善現即會佛意,故唯然應之,願聞是法。
然一經之大要,不過善現所問安住大乘,降伏妄心,如來所答修行之法,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執斷疑而已。
具見下文。
○大乘正宗分第三。
宗絕正邪,乘無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簡異說而獨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淨,後念清淨,名為菩薩。
念念不退,雖在塵勞,心常清淨,名摩诃薩文。
慈悲喜舍,種種方便,化度衆生,名為菩薩。
能化所化,心無取着,是名摩诃薩。
恭敬一切衆生,即是降伏自心處。
真者不變,如者不異,遇諸境界,心無變異,名曰真如。
亦雲:外不假曰真,内不虛曰如。
念念無差,即是降伏其心也。
不虛,一本作不亂。
新注善現雙問安住降伏,如來但答降伏其心者,善降伏妄心,安住大乘,則接安住矣。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新注:人與旁生,具有四生。
諸天地獄中陰,惟是化生鬼通。
胎化二生,皆屬欲界。
若有色(色界天)、若無色(無色界天)、若有想(識處天)、若無想(無處有處天)、若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天),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
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随邪心不定,見趣多淪墜。
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内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着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
不着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
煩惱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總名衆生。
如來大悲普化,皆令得入無餘涅槃。
雲多淪墜,一作堕阿鼻也。
而滅度之。
如來指示三界九地衆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無餘。
無餘者,無習氣煩惱也。
涅槃者,圓滿清淨義。
滅盡一切習氣,令永不生,方契此也。
度者,渡生死大海也。
佛心平等,普願與一切衆生,同入圓滿清淨無餘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諸佛所證也。
有人雖悟雖修,作有所得心者,卻生我相,名為法我。
除盡法我,方名滅度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
滅度者,大解脫也。
大解脫者,煩惱及習氣、一切諸業障滅盡,更無有餘,是名大解脫。
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元各自有一切煩惱、貪嗔惡業,若不斷除,終不得解脫,故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見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衆生?祗為凡夫不見自本心,不識佛意,執着諸法相,不達無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衆生。
若離此病,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故言妄心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滅度之有?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衆生、佛性無有異緣,有四相不入無餘涅槃。
有四相即是衆生,無四相即是佛。
迷即佛是衆生,悟即是衆生是佛。
迷人恃有财寶、學問、族姓,輕慢一切人,名我相;雖行仁、義、禮、智、信,而意高自負,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義、禮、智、信,不合敬爾,名人相;好事歸己,惡事施于人,名衆生相;對境取舍分别,名壽者相。
是謂凡夫四相。
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衆生,名我相;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衆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
有四相即是衆生,無四相即是佛也。
佛告(至)菩薩頂天立地鼻直眼橫。
頌曰: 堂堂大道,赫赫分明。
人人本具,個個圓成。
祗因差一念,現出萬般形。
新注:此一段是菩薩所修理觀,具乎四心,謂廣大心、勝心、常心、不颠倒心。
慈氏頌曰: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
第一即勝心也。
經雲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者,所懷之境,此廣大心也。
雲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者,此勝心也。
無餘涅槃,即如來究竟彼岸也。
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了生佛一如,此常心也。
雲無我人衆生壽者,此不颠倒心也。
若有四相,謂之四倒。
若一衆生不令滅度,及見衆生實滅度者,則未能了達本源,遂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不名菩薩。
我者,于五蕰中妄計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