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

關燈
累滅解生。

    菩提可登也。

     須菩提。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于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

    無空過者。

    若複有人。

    于後末世。

    能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百及不分一。

    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心限則福。

    曠則功多。

     ○福下疏有少意二字。

    功下亦有德字。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後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

    心則狂亂。

    狐疑不信。

     解通人曠。

    德必無崖。

    狂亂不信。

    足以明道。

     ○足上脫不字。

     須菩提。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萬行淵深。

    義能難測。

     ○難疏作誰。

     果報亦不可思議。

     菩提妙果。

    豈有心之所議。

    第二章訖。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此第三章。

    明菩薩空也。

    夫解不頓生。

    教亦有漸。

    何者。

    始開衆生空.法空。

    明境空也。

    次辯般若。

    則非即慧空也。

    此下雲。

    實無有法。

    發菩提者。

    即行人空也。

    又更料辯二行始終之義。

    始習衆生空為降伏。

    終得法空為住。

    然此二空。

    十地未窮。

    唯佛乃盡。

    是為十地通有始終降住之義。

    故衆生空。

    以有自降住。

    法空亦爾。

    是為初地之住。

    則是二地之降。

    降亦住也。

    住亦降也。

    重問之旨。

    義兼于此。

    何以知之。

    舉二行為兩問。

    混一空而并答。

    一空始終。

    降住備矣。

    事以逍遙而非重出。

    雖幽開難啟。

    善拂易開。

    豈敢獨悟。

    實希共曉。

     ○則非二字疑衍。

    有自疑寫倒。

    幽開疑幽關。

    啟疑啟字。

     佛告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滅度一切衆生已。

    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則非菩薩。

     何故無滅者。

    以失明。

    得理可知矣。

    見我則非。

    忘我為是。

    既無我人。

    豈得有滅也。

     所以者何。

    須菩提。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有我相則非菩薩者何。

    我法則我能發心。

    無發心者。

    故知無我。

    計我為或。

    故非菩薩也。

    無發心者。

    即行人空也。

     ○或疏作惑。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于然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即引自得記之解。

    以證今記。

     ○自下疏有昔字。

    今記作前說。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于然燈佛所。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聖心難測。

    義推可圖。

    得記由于無相。

    無相之中。

    則無所得也。

     佛言。

    如是。

    如是。

    須菩提。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若見有法。

    則乖菩提。

    何容得記。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無法則會理。

    會理則向極。

    故得記也。

     何以故。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何以故無法便得記耶。

    諸法性空。

    理無乖異。

    謂之為如。

    會如解極。

    故名如來。

    有相則違。

    無相則順。

    順必之極。

    故宜得記之也。

     若有人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說有如來得菩提者。

    此俗聞人語。

    非理中言也。

     ○聞疏作間。

     須菩提。

    實無有法。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人也。

    菩提道也。

    既無人法。

    誰得菩提乎。

     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無實無虛。

     向來辯有得為非。

    無得為是。

    寄是以明非。

    非謂有是。

    尋言着是。

    故複遣之。

    是非既盡。

    則會菩提。

    菩提之中。

    不見是非。

    非實則無是。

    非虛無非也。

     是故如來說。

    一切法。

    皆是佛法。

     凡夫以違一切法理為耶。

    聖人以順一切法理為正。

    正則覺悟。

    故皆佛法者矣。

     ○耶疏邪。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一切法以何為理。

    而言皆佛法耶。

    諸法緣假。

    自性皆無。

    如假會而解者。

    名得一切法理。

    為悟佛法矣。

     ○如假二字疑剩。

     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

    世尊。

    如來說人身長大。

    則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旨舉人身。

    類上諸法。

    緣假故長大。

    無性則非身。

    即又況下菩薩觀衆生。

    如身假名。

    則可度。

    無自性。

    故無滅者。

    若見實衆生。

    而欲化者。

    則非菩薩者矣。

     ○旨疏作直。

    即字疑衍。

     須菩提。

    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則不名菩薩。

     合譬也。

    無衆生。

    而橫見衆生。

    猶無身而見身耳。

    見則乖道。

    非菩薩者也。

     ○無衆生上疏有元字。

     何以故。

    須菩提。

    無有法名為菩薩。

     菩薩自無。

    何有衆生。

     是故佛說。

    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收結上義也。

    以無菩薩。

    亦無衆生。

    一切法都無我人也。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

    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虛矜進道。

    嚴土濟物。

    濟物之行。

    方便慧也。

    解空無相。

    謂之為慧。

    緣假不着。

    謂之方便。

    若言我能莊嚴國土。

    衆生可化。

    見惑違道。

    何名菩薩之耳。

     ○衿疏作襟。

     何以故。

    如來說。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無存于化而土自嚴。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解通非僞。

    真菩薩也。

     ○解通疏作通達。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佛眼。

     相盡照極。

    五眼淨矣。

    道成由乎行立。

    淨國本于化物。

    國淨則化周。

    五眼必。

    道極化周。

    本願備矣。

    如來一念照達三世。

    何用五眼之異乎。

    于化境别為立耳。

     ○眼必下恐脫淨字。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說是沙不。

    如是。

    世尊。

    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

    佛世界如是。

    甯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

    所有衆生。

    若幹種心。

    如來悉知。

     五眼照極。

    理無不周。

    略舉色心。

    于境盡矣。

    心從緣起。

    識了多端。

    故若幹種也。

     ○于疏作收。

     何以故。

    如來說。

    諸心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言必當理。

    故解無不周也。

     所以者何。

    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所以說非心名心者何。

    以三世心無性可得。

    故可從緣而生心。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緣。

    得福多不。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得福甚多。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金玉無性。

    故可積滿三千大千。

    福德無實。

    則可曠施而多。

    心之無性。

    惑滅解生矣。

     ○大千二字疏無。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

    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

    如來說諸相具足。

    即非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慧為萬善之主。

    施為衆行之首。

    因備道成。

    理之必然。

    總為丈六金容。

    别則衆相之姿。

    妙集非有。

    故身感構随現則為相。

    豈可一方而盡極乎。

     須菩提。

    汝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