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

關燈
宜正其名也。

     ○修疏作條。

     我等雲何奉持。

     尊修為奉。

    任弘為持。

    在三成範。

    請聞其軌。

     ○尊疏作遵。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名貫首題。

    義已修矣。

    然境慧相從。

    通名波若。

    取要宜歸乎聖心。

     ○貫首題疏作冠題首。

    修疏作備。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契經舉目。

    苓合義從。

    名正理顯。

    宜應修弘。

     ○經疏作綱。

    苓作诠。

    弘作習。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釋所以此名字而奉持者何。

    夫名不虛設。

    必當其實。

    金剛所拟。

    物莫不碎。

    此慧所照。

    法無不空。

    則非般若即慧空也。

    境滅慧忘。

    何相不盡。

    弘持之旨。

    宜存于此乎。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境慧都空。

    複何所說。

     須菩提。

    于意雲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

    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須菩提。

    諸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如來說。

    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

     散為微塵。

    合成世界。

    無性故非。

    假名則是。

     ○則是疏即有。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說。

    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世界宅也。

    如來主也。

    如來出。

    道王三千。

    主宅皆空。

    其誰說法乎。

     ○出下疑脫世字。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身命布施。

    不免有生。

    弘持四句。

    累滅道成。

     爾時。

    須菩提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餐名服旨。

    妙悟解衿。

     涕淚悲泣。

     嗟我晚悟。

    兼悲未聞。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資神之寶。

    曠代難聞。

    深慶自幸。

    加難及人。

     ○難疑歎字。

     世尊。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則生實相。

     聞妙不疑。

    不解必真。

     ○不解不。

    疑生字。

     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解生累滅。

    人德之高也。

     世尊。

    是實相者。

    則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虛盡實忘。

    理之極也。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遇佛成聖。

    方信何難。

     若當來世。

    後五百歲。

    其有衆生。

    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道敗時信。

    此最可稱。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上士虛心。

    故為希有。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

     有封為或。

    無封為解。

    解為第一。

    所以希有也。

     ○或疑惑字。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則名為佛。

     相盡解極。

    則是為佛。

    故知惑見我人。

    解則無矣。

     佛告須菩提。

    如是。

    如是。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

    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述成須菩提之言。

    如汝所說。

    是而非虛也。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即以忍辱。

    明無我人。

    安耐為忍。

    加毀為辱。

    無我人。

    誰加誰忍。

    故非忍之也。

     ○無上疏有既字。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何故忍即非忍耶。

    即引忍事以為證也。

    有人受割。

    可名為忍。

    既無我人。

    割忍何生也。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瞋恨。

     何故爾時無我人相耶。

    若有我人。

    必生忿恚。

    而能怡然。

    無我人明矣。

     ○怡疏恬。

     須菩提。

    又念過去。

    于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事理非虛。

    重引益明。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以相盡為極。

    故宜以忘懷而期心也。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離一切相者。

    不住色聲等也。

     應生無所住心。

     無相可緣。

    心何所住。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

     住相則心動。

    故非住。

     是故佛說。

    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還舉前宗會以成義。

    政以理無所住。

    故應忘心而布施也。

    施不住色。

    無财物也。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

    應如是布施。

     施不望報。

    利益必深。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諸相皆無。

    不見施者。

     又說一切衆生。

    則非衆生。

     既非衆生。

    受者亦無。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真不僞。

    實無虛。

    如必當理。

    不诳則非忘語。

    不異則始終恒一。

    聖言不謬。

    故宜修行也。

     ○忘疏作妄。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寄實以非虛。

    何實之可得。

     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

    則無所見。

     住相非曉則實若夜遊。

     ○實疏作冥。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無或三事。

    則不住相也。

    慧見為目。

    理鏡為日。

    萬行顯别。

    為種種色。

     ○鏡疏作境。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則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如來所見。

    理周非謬。

    明勸将來。

    宜加修勤也。

     ○周疏作用。

    修勤作勤修。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以身布施。

     分一日為三分。

    故言初中後分也。

    施重又多。

    功德彌曠矣。

     若複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施則有限。

    信心無極。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

     但言已信。

    況複持弘者也。

     ○已疏作以。

    持弘作弘持。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理圓道極。

    言不盡美。

    提宗表實。

    約言之耳。

    物莫能測。

    不思議也。

    笇數不垓。

    不稱量也。

    蕩然無崖。

    無邊也。

    取要言之。

    備此三句。

     ○笇垓疏作算該。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廣運無崖。

    謂之大乘。

    三乘之勝。

    謂之最上。

    自非其人。

    不謬說也。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

    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人高道曠。

    唯佛見之。

     如是人等。

    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千載不墜。

    由于人弘。

    住持運行。

    荷擔義也。

     ○住疏作任。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着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則于此經。

    不能聽受讀誦。

    為人解說。

     何故人能荷擔耶。

    心虛解曠。

    道軍必強也。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

    則為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地是無知。

    法處故貴。

    道在于人。

    而不甯乎。

     ○甯疑尊字。

     複次。

    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

    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

    故先世罪業。

    則為消滅。

     罪起由惑。

    福生于解。

    福解既積。

    宿殃矣。

     ○殃下疏有滅字。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