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應。
非不相應 一切法真如。
不虛妄性。
不變異性。
如所有性。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者。
離一切法性。
所以者何。
非一切法中有一切法。
此無所有。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自性離。
此離自性。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無一切法自性。
此無自性。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九十四卷止)。
一切法非一切法所行。
于一切法無知無見。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不舍一切法自性。
于自性如是遍知。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合非離。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減非增。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染非淨。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淨法。
非有不淨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移轉。
非趣入。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系。
非離系。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死非生。
一切法非生非死。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流轉。
非有流轉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盡。
非有盡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集法。
非有滅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起法。
非有盡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變壞法。
非無變壞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常。
非無常。
乃至非淨。
非不淨。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貪瞋癡法。
非離貪瞋癡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作者。
非使作者。
乃至非知見者。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斷。
非常。
非有邊。
非無邊。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見趣。
非見趣斷。
非愛非愛斷。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善。
非非善。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九十五卷止)。
卷五百九十六 夢幻泡影。
自性都無所有。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雖假說有種種自性。
而此般若波羅蜜多。
實無自性可得宣說。
舍利子白佛言。
如來雖說般若波羅蜜多。
而說般若波羅蜜多非圓成實。
世尊告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
我說般若波羅蜜多非圓成實。
何以故。
一切法非圓成實故。
我說般若波羅蜜多非圓成實。
譬如虹霓。
雖有種種妙色顯現。
而無一實。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雖假種種言相顯示。
而所顯示。
無性可得。
譬如虛空。
雖以種種尺寸量度。
而未曾見有五指許是圓成實。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雖假種種言相顯示。
而未曾見有少自體是圓成實。
諸法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最為甚深。
般若波羅蜜多。
深廣無量。
無邊功德之所證故。
諸法本性清淨故。
般若波羅蜜多本性清淨。
諸法無邊際故。
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際。
當知般若波羅蜜多。
初中後位。
皆無邊際。
亦無方域。
邊不可得。
故名無邊。
際不可得。
故名無際。
以無邊故。
說名無際。
以無際故。
說名無邊。
卷五百九十七 舍利子白佛言。
雲何菩薩依如是法。
行諸境相。
佛言。
諸菩薩衆。
尚不得法。
何況非法。
知一切境。
皆無境性。
由此因緣。
是諸善士。
依如是法。
行諸境相。
無所執着。
舍利子。
諸有情類。
多有成就下劣法者。
所有信解。
亦皆下劣。
不能種植廣大善根。
彼于如是甚深廣大無染正法。
不能信受。
随類勝劣。
各相愛樂。
下劣信解諸有情類。
還樂下劣信解有情。
廣大信解諸有情類。
還樂廣大信解有情。
舍利子白佛言。
以何等法為所行境。
佛言。
般若波羅蜜多。
以無邊法為所行境。
以諸法空為所行境。
如虛空界。
風界。
俱無處所而可見者。
亦複不為生起法相而現其前。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于法都無可現示者。
亦複不為生起法相而現其前。
舍利子複白佛言。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以何為相。
佛言。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遠離衆相。
無有少相而可得者。
舍利子。
如虛空界。
無礙着處。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礙着處。
由斯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為相。
又舍利子。
非無著法。
有相可得。
然随世間名言理趣。
作如是說。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無著為相。
又舍利子。
諸法皆以無著為相。
以諸法不可得故。
名無著相。
無有少法為起相故而現在前。
以于此中無相可得。
故名無相。
以無相故。
說名無著。
若一切法有少相者。
應于此中有着可得。
以一切法衆相都無。
是故此中無著可得。
故說諸法無著為相。
又舍利子。
諸雜染法。
颠倒現前。
諸颠倒者皆是無相。
諸無相者皆不可說。
故有相法即是無相。
又舍利子。
諸清淨法。
亦無有相。
所以者何。
雜染尚無有相。
況清淨法而可有相。
又舍利子。
若能遍知諸雜染法如實性者。
彼諸雜染皆不可得。
然諸有情由颠倒故。
起諸雜染。
諸颠倒者。
皆非真實。
若非真實。
則無實體。
亦無實相。
若能如是如實遍知。
即名清淨。
是故雜染清淨二法。
俱非有相。
非圓成實。
又舍利子。
愚夫異生。
着無著相。
又舍利子。
此無著相。
當知即是智所行處。
亦是般若波羅蜜多所行之處。
此無著相智所行處。
亦名般若波羅蜜多。
又舍利子。
所行處者。
當知此顯非所行處。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非行處相可能顯示。
又舍利子。
所行境者。
當知顯示非所行境。
以一切法如實之性。
如所有性。
皆不可得。
故一切法非所行境。
以一切法無境性故。
若能如是遍知諸法。
是則名為行一切境。
時舍利子告善現言。
雲何具壽嘿然無說。
善現答言。
我于諸法。
都無所見。
是故我今嘿然無說。
又舍利子。
我都不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亦不見有諸菩薩衆。
不見能說。
不見所說。
亦複不見由此。
為此。
因此。
屬此。
依此而說。
我于此中。
既無所見。
雲何令我宣說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由顯示所有法故而現在前。
又舍利子。
如無有法。
由顯示法而現在前。
我當雲何宣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然舍利子。
若能了知如是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由顯示所有法故而現在前。
即能了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亦能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告善勇猛菩薩言。
諸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于一切法都無所行。
何以故。
以一切法皆是颠倒之所等起。
非實有邪僞虛妄。
譬如于法有所行者。
皆行颠倒。
皆行不實。
如是菩薩若有所行。
應行颠倒。
應行不實。
非諸菩薩是颠倒行及不實行之所顯了。
亦非菩薩行颠倒行及不實行。
能行般若波羅蜜多。
又善勇猛。
颠倒不實。
則非所行。
是故菩薩不于中行。
又善勇猛。
言颠倒者。
即是虛妄愚夫異生之所執着。
如是諸法。
不如是有。
如是所執。
不如其相。
是故說名颠倒不實。
故諸菩薩不行颠倒。
不行不實。
由此菩薩名無倒行者。
若實無倒則無所行。
故說菩薩行無所行。
一切行斷。
名菩薩行。
善勇猛。
菩薩不行一切分别異分别行。
一切分别異分别斷。
名菩薩行。
分别者。
謂于諸法分别自性。
異分别者。
謂于諸法分别差别。
非一切法可得分别。
及異分别。
以一切法不可分别異分别故。
若分别法。
則于諸法作異分别。
然一切法。
遠離分别及異分别。
又善勇猛。
言分别者。
是謂一邊。
異分别者。
是第二邊。
若諸菩薩于邊無邊俱無所行。
是諸菩薩亦不見中。
若見中者。
則行于中。
若行中者。
則行于邊。
非中有行有顯有示。
離行相故。
又善勇猛。
所言中者。
即是八聖支道。
如是聖道。
于一切法都無所得而現在前。
都無所見而現其前。
若時于法無修無遣。
爾時名為止息之道。
此止息道。
于一切法無修無遣。
超過修遣。
證一切法平等實性。
又止息道者。
謂阿羅漢漏盡苾刍。
何以故。
彼遣道故。
非修非遣。
故名為遣。
彼遣亦無。
故名為遣。
以遣修故。
說名為遣。
若有修遣。
應有所得。
不名為遣。
此中遣者謂遣修性。
此中無修。
故名為遣。
以修無故。
遣亦非有。
菩薩摩诃薩不緣一切法。
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何以故。
菩薩知諸所緣性遠離故。
若知所緣其性遠離。
則無所行。
故說菩薩行無所行。
若諸菩薩能行般若波羅蜜多。
遍知一切所緣而行。
除遣一切所緣而行。
卷五百九十八 卷五百九十九 卷六百 菩薩能如是行。
則不緣一切法清淨而行。
何以故。
菩薩遍知一切法所緣本性清淨故。
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于一切法不行集。
不行滅。
不行深。
不行淺。
不行空。
不行不空。
不行有相。
不行無相。
不行有願。
不行無願。
不行有造作。
不行無造作。
何以故。
如是諸法。
一切皆有恃執。
動轉。
戲論。
愛趣。
謂我能行如是動轉。
我于此行如是戲論。
我由此行如是愛趣。
我依此行如是恃執。
此中菩薩了知一切恃執。
動轉。
戲論。
愛趣。
害諸無知。
無所恃執。
無恃執故。
都無所行。
亦無執藏。
無執藏故。
無所系縛。
亦無離系。
亦無等起。
如是菩薩害諸恃執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複次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于一切法不行常無常。
不行樂無樂。
不行我無我。
不行淨不淨。
不行空不空。
不行如幻如夢如光影如谷響。
何以故。
如是諸法。
有尋有伺。
有行有觀。
此中菩薩了知一切有尋有伺有行有觀。
害一切行。
遍知諸行。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是謂宣說諸菩薩行。
一切法不可思議故。
菩薩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亦不可思議。
何以故。
非心所生故。
名不可思議。
亦不生心故。
名不可思議。
若謂心生。
是為颠倒。
謂心不生。
亦是颠倒。
能通達心及心所俱無所有。
則非颠倒。
愚夫異生不能覺了于心遠離。
不能正知。
亦不正知所緣遠離。
由斯執着心即是我。
心是我所。
心依于我。
心從我生。
彼執心已。
複執為善。
或執非善。
或執為樂。
或執為苦。
或執為斷。
或執為常。
種種法門。
諸菩薩衆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遠離颠倒心心所法。
證心本性清淨明白。
于中都無心心法起。
複作是念。
由所緣境心心所生。
了知所緣無所有故。
心心所法皆不得生。
既不得生。
亦無住滅。
亦不令法有生住等。
能如是行。
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通達諸法若因若集。
若沒若滅。
無有少法不合般若波羅蜜多。
如實了知諸法因集滅道之相。
于一切法不修不遣。
何以故。
以一切法無性為性。
遠離自性。
則非實物。
非實物故。
無修無遣。
于一切法無修無遣。
名修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起一切法相應相心。
不起一切俱行之心。
能就如是清淨心故。
于諸有情。
雖起遍滿慈悲喜舍。
而能遣除諸有情想。
于有情想無執而住。
于四梵住亦無執着。
成就妙慧方便善巧。
般若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速圓滿故。
便于諸法無取無執。
菩薩如是學時。
不于一切法學。
不為超越一切法學。
不于一切法生學。
不于一切法滅學。
不為調伏一切法故學。
不為不調伏一切法故學。
不為攝伏移轉一切法故學。
不為趣入安住一切法故學(九十八卷止)。
菩薩如是學時。
不于一切法學。
若常若無常。
若樂若苦若空若不空。
若我若無我。
不緣一切法。
若過去行。
若未來行。
若現在行。
雖以空寂靜無我行相。
觀察過去。
而不以空寂靜無我行于過去。
雖以空寂靜無我行相觀察未來。
而不以空寂靜無我行于未來。
雖以空寂靜無我行相觀察現在。
而不以空寂靜無我行于現在。
菩薩能如是行。
雖觀過去空。
無我。
無我所。
無常無恒。
無久安住不變易法。
而不如是行于過去。
雖觀未來空。
無我。
無我所。
無常無恒。
無久安住不變易法。
而不如是行于未來。
雖觀現在空。
無我。
無我所。
無常。
無恒。
無久安住不變易法。
而不如是行于現在。
能如是行。
能如是住。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能如是行。
則不緣一切法。
以一切法非所緣故。
以一切法非能緣故。
非一切法有所取故。
而可于彼說有所緣。
若有所緣。
則有動作計着執取。
若有執取。
即有憂苦猛利愁箭悲惱歎生。
若有所緣。
即有恃執動轉戲論。
能如是行。
則于一切法不起分别。
無異分别。
能如是行。
能如是住。
一切惡魔不能障礙。
成就般若波羅蜜多利慧刀劍具大勢力。
是諸菩薩于一切處無所依止。
何以故。
若有所依。
則有移轉。
若有移轉。
則有動搖。
若有動搖。
則有戲論。
若諸有情。
有依有轉。
動搖戲論。
随魔力行。
未脫魔境。
菩薩不依止一切法。
證得一切依止淨法。
依止清淨微妙智見。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由此惡魔不能得便。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行一切法合離相。
不行一切法清淨不清淨相。
能如是行。
則不與一切法若合若離。
何以故。
以一切法無合離故。
善勇猛。
合者謂常。
離者謂斷。
一切法性。
不為合故離故現前。
若諸法性為合為離現在前者。
則應諸法可得。
不可得故。
佛不施設。
愚夫異生妄見合離。
颠倒系縛。
馳流生死。
謂合得合。
住合見合。
執有合故。
便執有離。
謂除遣合而得離故。
善勇猛。
若處有合。
是處有離。
若于合中無得無恃。
不起執着。
亦不見離。
若于離中有得有恃。
起執著者。
彼便有合。
與生死苦未可别離。
菩薩觀諸法性非合非離。
亦不為法若合若離而有所作。
或有修學。
如是安住。
速能圓滿一切智法。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行一切法着無著。
所緣清淨不清淨。
都不見行。
及不行法。
能如是行。
速能圓滿一切智法(九十九卷止)。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行一切法開顯不開顯。
寂靜不寂靜。
清淨不清淨。
遠離不遠離。
能如是行。
速能圓滿一切智法。
菩薩能如是行。
不住一切法。
非一切法有可住義。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皆無執藏。
無執藏故。
無可住者。
善勇猛。
以無所住及無不住為方便故。
說一切法都無可住。
如四大河無熱池
非不相應 一切法真如。
不虛妄性。
不變異性。
如所有性。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者。
離一切法性。
所以者何。
非一切法中有一切法。
此無所有。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自性離。
此離自性。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無一切法自性。
此無自性。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九十四卷止)。
一切法非一切法所行。
于一切法無知無見。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不舍一切法自性。
于自性如是遍知。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合非離。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減非增。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染非淨。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淨法。
非有不淨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移轉。
非趣入。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系。
非離系。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死非生。
一切法非生非死。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流轉。
非有流轉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盡。
非有盡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集法。
非有滅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起法。
非有盡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變壞法。
非無變壞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常。
非無常。
乃至非淨。
非不淨。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有貪瞋癡法。
非離貪瞋癡法。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作者。
非使作者。
乃至非知見者。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斷。
非常。
非有邊。
非無邊。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見趣。
非見趣斷。
非愛非愛斷。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非善。
非非善。
是謂般若波羅蜜多(九十五卷止)。
卷五百九十六 夢幻泡影。
自性都無所有。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雖假說有種種自性。
而此般若波羅蜜多。
實無自性可得宣說。
舍利子白佛言。
如來雖說般若波羅蜜多。
而說般若波羅蜜多非圓成實。
世尊告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
我說般若波羅蜜多非圓成實。
何以故。
一切法非圓成實故。
我說般若波羅蜜多非圓成實。
譬如虹霓。
雖有種種妙色顯現。
而無一實。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雖假種種言相顯示。
而所顯示。
無性可得。
譬如虛空。
雖以種種尺寸量度。
而未曾見有五指許是圓成實。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雖假種種言相顯示。
而未曾見有少自體是圓成實。
諸法甚深故。
般若波羅蜜多最為甚深。
般若波羅蜜多。
深廣無量。
無邊功德之所證故。
諸法本性清淨故。
般若波羅蜜多本性清淨。
諸法無邊際故。
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際。
當知般若波羅蜜多。
初中後位。
皆無邊際。
亦無方域。
邊不可得。
故名無邊。
際不可得。
故名無際。
以無邊故。
說名無際。
以無際故。
說名無邊。
卷五百九十七 舍利子白佛言。
雲何菩薩依如是法。
行諸境相。
佛言。
諸菩薩衆。
尚不得法。
何況非法。
知一切境。
皆無境性。
由此因緣。
是諸善士。
依如是法。
行諸境相。
無所執着。
舍利子。
諸有情類。
多有成就下劣法者。
所有信解。
亦皆下劣。
不能種植廣大善根。
彼于如是甚深廣大無染正法。
不能信受。
随類勝劣。
各相愛樂。
下劣信解諸有情類。
還樂下劣信解有情。
廣大信解諸有情類。
還樂廣大信解有情。
舍利子白佛言。
以何等法為所行境。
佛言。
般若波羅蜜多。
以無邊法為所行境。
以諸法空為所行境。
如虛空界。
風界。
俱無處所而可見者。
亦複不為生起法相而現其前。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于法都無可現示者。
亦複不為生起法相而現其前。
舍利子複白佛言。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以何為相。
佛言。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遠離衆相。
無有少相而可得者。
舍利子。
如虛空界。
無礙着處。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礙着處。
由斯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為相。
又舍利子。
非無著法。
有相可得。
然随世間名言理趣。
作如是說。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無著為相。
又舍利子。
諸法皆以無著為相。
以諸法不可得故。
名無著相。
無有少法為起相故而現在前。
以于此中無相可得。
故名無相。
以無相故。
說名無著。
若一切法有少相者。
應于此中有着可得。
以一切法衆相都無。
是故此中無著可得。
故說諸法無著為相。
又舍利子。
諸雜染法。
颠倒現前。
諸颠倒者皆是無相。
諸無相者皆不可說。
故有相法即是無相。
又舍利子。
諸清淨法。
亦無有相。
所以者何。
雜染尚無有相。
況清淨法而可有相。
又舍利子。
若能遍知諸雜染法如實性者。
彼諸雜染皆不可得。
然諸有情由颠倒故。
起諸雜染。
諸颠倒者。
皆非真實。
若非真實。
則無實體。
亦無實相。
若能如是如實遍知。
即名清淨。
是故雜染清淨二法。
俱非有相。
非圓成實。
又舍利子。
愚夫異生。
着無著相。
又舍利子。
此無著相。
當知即是智所行處。
亦是般若波羅蜜多所行之處。
此無著相智所行處。
亦名般若波羅蜜多。
又舍利子。
所行處者。
當知此顯非所行處。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非行處相可能顯示。
又舍利子。
所行境者。
當知顯示非所行境。
以一切法如實之性。
如所有性。
皆不可得。
故一切法非所行境。
以一切法無境性故。
若能如是遍知諸法。
是則名為行一切境。
時舍利子告善現言。
雲何具壽嘿然無說。
善現答言。
我于諸法。
都無所見。
是故我今嘿然無說。
又舍利子。
我都不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亦不見有諸菩薩衆。
不見能說。
不見所說。
亦複不見由此。
為此。
因此。
屬此。
依此而說。
我于此中。
既無所見。
雲何令我宣說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由顯示所有法故而現在前。
又舍利子。
如無有法。
由顯示法而現在前。
我當雲何宣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然舍利子。
若能了知如是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由顯示所有法故而現在前。
即能了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亦能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告善勇猛菩薩言。
諸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于一切法都無所行。
何以故。
以一切法皆是颠倒之所等起。
非實有邪僞虛妄。
譬如于法有所行者。
皆行颠倒。
皆行不實。
如是菩薩若有所行。
應行颠倒。
應行不實。
非諸菩薩是颠倒行及不實行之所顯了。
亦非菩薩行颠倒行及不實行。
能行般若波羅蜜多。
又善勇猛。
颠倒不實。
則非所行。
是故菩薩不于中行。
又善勇猛。
言颠倒者。
即是虛妄愚夫異生之所執着。
如是諸法。
不如是有。
如是所執。
不如其相。
是故說名颠倒不實。
故諸菩薩不行颠倒。
不行不實。
由此菩薩名無倒行者。
若實無倒則無所行。
故說菩薩行無所行。
一切行斷。
名菩薩行。
善勇猛。
菩薩不行一切分别異分别行。
一切分别異分别斷。
名菩薩行。
分别者。
謂于諸法分别自性。
異分别者。
謂于諸法分别差别。
非一切法可得分别。
及異分别。
以一切法不可分别異分别故。
若分别法。
則于諸法作異分别。
然一切法。
遠離分别及異分别。
又善勇猛。
言分别者。
是謂一邊。
異分别者。
是第二邊。
若諸菩薩于邊無邊俱無所行。
是諸菩薩亦不見中。
若見中者。
則行于中。
若行中者。
則行于邊。
非中有行有顯有示。
離行相故。
又善勇猛。
所言中者。
即是八聖支道。
如是聖道。
于一切法都無所得而現在前。
都無所見而現其前。
若時于法無修無遣。
爾時名為止息之道。
此止息道。
于一切法無修無遣。
超過修遣。
證一切法平等實性。
又止息道者。
謂阿羅漢漏盡苾刍。
何以故。
彼遣道故。
非修非遣。
故名為遣。
彼遣亦無。
故名為遣。
以遣修故。
說名為遣。
若有修遣。
應有所得。
不名為遣。
此中遣者謂遣修性。
此中無修。
故名為遣。
以修無故。
遣亦非有。
菩薩摩诃薩不緣一切法。
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何以故。
菩薩知諸所緣性遠離故。
若知所緣其性遠離。
則無所行。
故說菩薩行無所行。
若諸菩薩能行般若波羅蜜多。
遍知一切所緣而行。
除遣一切所緣而行。
卷五百九十八 卷五百九十九 卷六百 菩薩能如是行。
則不緣一切法清淨而行。
何以故。
菩薩遍知一切法所緣本性清淨故。
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于一切法不行集。
不行滅。
不行深。
不行淺。
不行空。
不行不空。
不行有相。
不行無相。
不行有願。
不行無願。
不行有造作。
不行無造作。
何以故。
如是諸法。
一切皆有恃執。
動轉。
戲論。
愛趣。
謂我能行如是動轉。
我于此行如是戲論。
我由此行如是愛趣。
我依此行如是恃執。
此中菩薩了知一切恃執。
動轉。
戲論。
愛趣。
害諸無知。
無所恃執。
無恃執故。
都無所行。
亦無執藏。
無執藏故。
無所系縛。
亦無離系。
亦無等起。
如是菩薩害諸恃執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複次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于一切法不行常無常。
不行樂無樂。
不行我無我。
不行淨不淨。
不行空不空。
不行如幻如夢如光影如谷響。
何以故。
如是諸法。
有尋有伺。
有行有觀。
此中菩薩了知一切有尋有伺有行有觀。
害一切行。
遍知諸行。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是謂宣說諸菩薩行。
一切法不可思議故。
菩薩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亦不可思議。
何以故。
非心所生故。
名不可思議。
亦不生心故。
名不可思議。
若謂心生。
是為颠倒。
謂心不生。
亦是颠倒。
能通達心及心所俱無所有。
則非颠倒。
愚夫異生不能覺了于心遠離。
不能正知。
亦不正知所緣遠離。
由斯執着心即是我。
心是我所。
心依于我。
心從我生。
彼執心已。
複執為善。
或執非善。
或執為樂。
或執為苦。
或執為斷。
或執為常。
種種法門。
諸菩薩衆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遠離颠倒心心所法。
證心本性清淨明白。
于中都無心心法起。
複作是念。
由所緣境心心所生。
了知所緣無所有故。
心心所法皆不得生。
既不得生。
亦無住滅。
亦不令法有生住等。
能如是行。
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通達諸法若因若集。
若沒若滅。
無有少法不合般若波羅蜜多。
如實了知諸法因集滅道之相。
于一切法不修不遣。
何以故。
以一切法無性為性。
遠離自性。
則非實物。
非實物故。
無修無遣。
于一切法無修無遣。
名修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起一切法相應相心。
不起一切俱行之心。
能就如是清淨心故。
于諸有情。
雖起遍滿慈悲喜舍。
而能遣除諸有情想。
于有情想無執而住。
于四梵住亦無執着。
成就妙慧方便善巧。
般若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速圓滿故。
便于諸法無取無執。
菩薩如是學時。
不于一切法學。
不為超越一切法學。
不于一切法生學。
不于一切法滅學。
不為調伏一切法故學。
不為不調伏一切法故學。
不為攝伏移轉一切法故學。
不為趣入安住一切法故學(九十八卷止)。
菩薩如是學時。
不于一切法學。
若常若無常。
若樂若苦若空若不空。
若我若無我。
不緣一切法。
若過去行。
若未來行。
若現在行。
雖以空寂靜無我行相。
觀察過去。
而不以空寂靜無我行于過去。
雖以空寂靜無我行相觀察未來。
而不以空寂靜無我行于未來。
雖以空寂靜無我行相觀察現在。
而不以空寂靜無我行于現在。
菩薩能如是行。
雖觀過去空。
無我。
無我所。
無常無恒。
無久安住不變易法。
而不如是行于過去。
雖觀未來空。
無我。
無我所。
無常無恒。
無久安住不變易法。
而不如是行于未來。
雖觀現在空。
無我。
無我所。
無常。
無恒。
無久安住不變易法。
而不如是行于現在。
能如是行。
能如是住。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能如是行。
則不緣一切法。
以一切法非所緣故。
以一切法非能緣故。
非一切法有所取故。
而可于彼說有所緣。
若有所緣。
則有動作計着執取。
若有執取。
即有憂苦猛利愁箭悲惱歎生。
若有所緣。
即有恃執動轉戲論。
能如是行。
則于一切法不起分别。
無異分别。
能如是行。
能如是住。
一切惡魔不能障礙。
成就般若波羅蜜多利慧刀劍具大勢力。
是諸菩薩于一切處無所依止。
何以故。
若有所依。
則有移轉。
若有移轉。
則有動搖。
若有動搖。
則有戲論。
若諸有情。
有依有轉。
動搖戲論。
随魔力行。
未脫魔境。
菩薩不依止一切法。
證得一切依止淨法。
依止清淨微妙智見。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由此惡魔不能得便。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行一切法合離相。
不行一切法清淨不清淨相。
能如是行。
則不與一切法若合若離。
何以故。
以一切法無合離故。
善勇猛。
合者謂常。
離者謂斷。
一切法性。
不為合故離故現前。
若諸法性為合為離現在前者。
則應諸法可得。
不可得故。
佛不施設。
愚夫異生妄見合離。
颠倒系縛。
馳流生死。
謂合得合。
住合見合。
執有合故。
便執有離。
謂除遣合而得離故。
善勇猛。
若處有合。
是處有離。
若于合中無得無恃。
不起執着。
亦不見離。
若于離中有得有恃。
起執著者。
彼便有合。
與生死苦未可别離。
菩薩觀諸法性非合非離。
亦不為法若合若離而有所作。
或有修學。
如是安住。
速能圓滿一切智法。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行一切法着無著。
所緣清淨不清淨。
都不見行。
及不行法。
能如是行。
速能圓滿一切智法(九十九卷止)。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行一切法開顯不開顯。
寂靜不寂靜。
清淨不清淨。
遠離不遠離。
能如是行。
速能圓滿一切智法。
菩薩能如是行。
不住一切法。
非一切法有可住義。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皆無執藏。
無執藏故。
無可住者。
善勇猛。
以無所住及無不住為方便故。
說一切法都無可住。
如四大河無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