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出。
未入大海終無住義。
如是諸法乃至無造諸行未盡。
終無住義。
手執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教。
是諸菩薩。
設不現前蒙佛授記。
當知已近蒙佛授記。
或複不久當蒙諸佛現前受記。
一切法無著無縛。
無有少法為着為縛而現在前。
由此亦得無解脫義。
善勇猛。
一切法無著無縛。
亦無解脫。
言着縛者。
謂于法性執着系縛。
法性既無。
故不可說有著有縛。
言解脫者。
謂脫着縛。
彼二既無。
故無解脫。
如是法門。
非諸雜染弊有情類手所能得。
非魔羅網所拘絷者之所行地。
是性調善極聰慧者之所行地。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門。
受持一句。
尚獲無量無邊功德。
況有于此大般若經。
能具受持。
轉讀書寫。
供養流布。
廣為他說。
彼所獲福不可思議。
大般若波羅蜜經六百卷 般若義同文異(節義詳載綱要第八卷初分後)。
第二分。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于一切有情。
起平等心。
于一切法性。
皆得平等。
安立一切有情于一切法平等性中(觀照品)。
複次善現。
所言菩薩摩诃薩者。
于意雲何。
即一切法。
是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離一切法。
有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佛告善現。
汝觀何義。
作如是言。
即色等法。
非菩薩摩诃薩。
離色等法。
無菩薩摩诃薩耶。
善現白佛言。
若菩提。
若薩埵。
若色等法。
尚畢竟不可得。
性非有故。
況有菩薩摩诃薩。
此既非有如何可。
言即色等法是菩薩摩诃薩。
離色等法有菩薩摩诃薩耶。
佛告善現。
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
若菩提。
若薩埵。
若色等法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诃薩亦不可得。
諸菩薩摩诃薩不可得故。
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
善現。
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應如是學。
複次善現。
所言菩薩摩诃薩者。
即色真如是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離色真如有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佛告善現。
汝觀何義。
作如是言。
即色等法真如非菩薩摩诃薩。
離色等法真如無菩薩摩诃薩耶。
善現白佛言。
色等法尚畢竟不可得。
性非有故。
況有色等法真如。
此真如既非有。
如何可言即色等法真如是菩薩摩诃薩。
離色等法真如有菩薩摩诃薩。
佛告善現。
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
色等法不可得故。
色等法真如亦不可得。
色等法及真如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诃薩亦不可得。
諸菩薩摩诃薩不可得故。
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
善現。
諸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應如是學(善現品。
與綱要第一卷二十二葉。
經文參看)。
複次善現。
所言般若波羅蜜多者。
色增語是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色常增語是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色無常增語是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乃至一切法雜染增語。
清淨增語。
是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佛告善現。
汝觀何義作如是言。
色等法增語。
非菩薩摩诃薩。
複觀何義作如是言。
色等法若常若無常增語。
乃至若生若滅增語。
亦非菩薩摩诃薩耶。
善現白佛言。
世尊。
色等法尚不可得。
性非有故。
況有色等法增語。
此增語既非有。
如何可言色等法增語是菩薩摩诃薩。
乃至色等法生滅增語是菩薩摩诃薩。
佛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
色等法及常無常等不可得故。
色等法增語及常無常等增語亦不可得。
法及增語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诃薩亦不可得。
諸菩薩摩诃薩不可得故。
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
善現。
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應如是學(善現品。
與綱要第一卷二十三葉。
經文參看)。
善現。
非離有為施設無為。
非離無為施設有為(善現品)。
複次世尊。
諸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應當如是審谛觀察。
何者是般若波羅蜜多。
何故名般若波羅蜜多。
誰之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為何所用。
審谛觀察。
若法無所有。
不可得。
是為般若波羅蜜多(勝軍品)。
善現言。
何等為法。
雲何常于此法愛樂欣喜。
佛告善現。
所言法者。
謂色。
非色。
皆無自性。
都不可得。
不可破壞。
不可分别。
是名為法。
言愛法者。
謂于此法起欲希求。
言樂法者。
謂于此法稱贊功德。
言欣法者。
謂于此法歡喜信受。
言喜法者。
謂于此法慕多修習。
親近愛重。
以無得而為方便。
常能如是愛樂欣喜。
而不憍舉。
決定能于大有情衆當為上首(譬喻品)。
菩薩摩诃薩修行無縛無解六波羅蜜多。
能證無縛無解一切法性。
是名被無縛無解大乘铠者(無縛解品)。
諸佛弟子。
于一切法無依著者。
法爾皆能随所問诘。
一一酬答。
自在無畏。
何以故。
以一切法無所依故(遠離品)。
憍屍迦。
諸菩薩摩诃薩回向心則非心。
菩提心亦非心。
不應非心回向非心。
心亦不應回向非心。
非心不應回向于心。
心亦不應回向于心。
何以故。
非心即是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即是非心。
如是二種。
俱無所有。
無所有中。
無回向義。
憍屍迦。
心無自性。
心性無故。
心所亦無。
心及心所既無自性故。
心亦無回向心義。
若作是觀。
是為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多(帝釋品)。
一切法性。
無所依止。
無所系屬。
由此因緣。
無生無起。
無知無見。
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雖生如來應正等覺。
亦能示現世間實相。
而無所生。
亦無所示(示相品)。
能示如來應正等覺世間相者。
謂令不起此世間想。
亦令不起他世間想。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皆無所有。
實不可得。
無可依彼起此世間他世間想(示相品)。
不可思議。
思議滅故。
不可稱量。
稱量滅故。
無數量。
數量滅故。
無等等。
等等滅故。
不可思議者。
但有不可思議增語。
不可稱量者。
但有不可稱量增語。
無數量者。
但有無數量增語。
無等等者。
但有無等等增語(示相品。
與綱要五卷十六葉。
經文參看)。
雖諸聲聞獨覺菩薩。
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精勤修學。
各得究竟所作事業。
而是般若波羅蜜多。
無增無減(成辦品)。
菩薩摩诃薩。
雖聞真如與一切法無二無别。
而無滞礙。
所以者何。
真如與法不可說一。
不可說異。
不可說俱及不俱故。
菩薩摩诃薩。
終不觀他好惡長短。
平等憐愍而為說法。
不觀法師種性好惡。
唯求所說微妙法義。
善現。
不退轉菩薩。
具如是等諸行狀相(不退轉品)。
不退轉菩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通達諸法皆無所有。
常不遠離菩提作意。
不樂觀察論說諸蘊。
諸處。
諸界。
所以者何。
是菩薩于蘊處界。
性相空理已善思惟。
善通達故。
不樂觀察論說衆事。
所以者何。
是菩薩于一切衆。
性相皆空。
已善思惟。
善通達故。
不樂觀察論說五事。
是菩薩住本性空。
不見少法有勝有劣貴賤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賊事。
是菩薩住自相空。
不見少法有得有失與奪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軍事。
是菩薩住本性空。
不見諸法有多有少聚散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戰事。
是菩薩住真如一切法空。
不見少法有強有弱愛恚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城邑事。
是菩薩住虛空界空。
不見少法有攝不攝好惡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聚落事。
是菩薩住一切法空。
不見少法有增有減合離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國土事。
是菩薩安住實際。
不見諸法有屬不屬此彼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我有情。
乃至知者見者事。
是菩薩住畢竟空。
都不見我乃至見者若有若無差别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相好事。
是菩薩善住無相。
不見諸法有好有醜差别相故。
是菩薩摩诃薩。
不樂觀察論說世間如是等事。
但樂觀察論說般若波羅蜜多。
所以者何。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遠離衆相。
能證無上正等覺故(轉不轉品)。
是菩薩摩诃薩。
雖行一切法空。
而愛樂正法。
不愛非法。
恒願饒益一切有情。
雖行不可得空。
而常稱贊三寶功德。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雖行諸法真如法界一味之相。
而樂稱贊真如法界種種功德。
雖知諸法皆畢竟空。
而愛善友。
不愛惡友(轉不轉品)。
是菩薩摩诃薩。
若晝若夜。
常不遠離念佛作意。
常不遠離聞法作意。
由此因緣。
随諸國土。
有佛世尊現說正法。
即乘願力。
往彼受生。
或乘神通。
往彼聽法。
由是因緣。
此諸菩薩生生之處。
常不離佛。
恒聞正法。
無間無斷。
是菩薩摩诃薩。
常為利樂諸有情故。
雖能現起初靜慮定。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
而巧方便起欲界心。
教諸有情十善業道。
亦随願力現生欲界。
有佛國土。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諸佛世尊。
聽聞正法。
修諸勝行(轉不轉品)。
菩薩摩诃薩護正法時。
應作是念。
我不為護一佛。
二佛。
乃至百千諸佛正法。
普為護持十方三世諸佛正法。
令不虧損。
何等名為諸佛正法。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所覺所說一切法空。
如是名為諸佛正法(轉不轉品。
與綱要第五卷三十八葉。
經文參看)。
依深般若波羅蜜多所起回向。
是為最勝回向。
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所起回向。
是為下劣回向(甚深義品)。
複次善現。
有菩薩摩诃薩。
具修六種波羅蜜多。
見諸有情生死長遠。
諸有情界其數無邊。
見此事已。
作是思惟。
生死邊際猶如虛空。
諸有情界亦如虛空。
雖無真實諸有情類流轉生死。
及得解脫。
而諸有情妄執為有。
輪回生死。
受苦無邊。
我當雲何方便濟拔。
既思惟已。
作是願言。
我當精勤。
無所顧戀。
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成熟有情。
嚴淨佛土。
令速圓滿。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為諸有情說無上法。
皆令解脫生死大苦。
亦令證知生死解脫。
都無所有。
畢竟皆空。
善現。
是菩薩由此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願行品。
與綱要六卷首葉。
經文參看)。
如堅翅鳥。
飛騰虛空。
自在翺翔。
久不堕落。
雖依空戲而不據空。
亦不為空之所拘礙。
諸菩薩亦複如是。
雖于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數數習近安住修行。
而于中能不作證。
由不證故。
不堕聲聞及獨覺地。
若時無上正等菩提。
因行善根一切成熟。
爾時方證實際(習近品。
與綱要六卷首葉。
經文參看)。
以如虛空無盡行住。
引發般若波羅蜜多。
如實觀察十二緣起。
速能圓滿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觀察緣起法時。
不見有法。
無因而生。
不見有法。
無因而滅。
不見有法。
性相常住。
不生不滅(無盡品。
與綱要卷六十七葉。
經文參看)。
善現言。
雲何于無名相法。
以名相說而言不壞。
佛告善現。
我随世俗于一切法假立名相。
為諸有情方便宣說而無執着。
故無所壞。
若諸聖者。
于名著名。
于相著相。
則亦應于空着空。
于無相着無相。
于無願着無願。
于真如着真如。
于法界着法界。
于實際着實際。
于無為着無為。
善現。
是一切法。
唯有假名。
惟有假相。
而無真實。
菩薩摩诃薩住一切法。
但假名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而于其中無所執着(巧便品。
與綱要六卷三十二葉。
經文參看)。
善現複白佛言。
諸菩薩修如來道。
得圓滿已。
豈于實際亦不證住。
佛告善現。
諸菩薩摩诃薩。
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及修大願。
若未圓滿。
猶于實際未應證住。
若已圓滿。
乃于實際應可證住。
善現言。
為何所住。
證住實際。
佛告善現。
汝何所住。
得盡諸漏。
心永解脫。
善現對曰。
非我有住。
得盡諸漏。
心永解脫。
然我盡漏心得解脫。
都無所住。
佛告善現。
諸菩薩摩诃薩。
亦複如是。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都無所住(巧便品。
初分平答三智少此二問二答提出。
與道相智一段問答參看。
見綱要六卷之三十三葉)。
善現複問。
諸煩惱斷。
得無為不。
佛言如是。
善現複問。
聲聞獨覺。
不得無為。
煩惱斷不。
佛言不爾。
善現複問。
無為法中。
有差别不。
佛言不爾。
善現言。
若無為法無差别者。
佛何故說。
如來習氣相續永斷。
聲聞獨覺猶未永斷。
佛言。
習氣相續。
實非煩惱。
然諸聲聞及諸獨覺。
煩惱已斷。
猶有少分似貪瞋癡。
動發身語。
即說此為習氣相續。
諸佛世尊。
究竟無有(巧便品。
與初分習氣相續。
實非煩惱後。
經文參看)。
無所得法。
能得無所得(巧便品。
與俱不可得一段。
經文參看)。
菩薩摩诃薩雖作大饒益事。
而竟不見有實有情得涅槃者。
但見妄想衆苦寂滅(樹喻品)。
善現即白佛言。
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
雲何如來應正等覺。
于一切法無性為性現等覺已。
說名為佛。
于一切法及諸境界。
得自在轉。
佛告善現。
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
我本修學菩薩道時。
無倒修行布施。
淨戒。
安忍。
精進。
靜慮。
般若波羅蜜多。
由此離欲惡不善法。
有尋有伺。
離生喜樂。
入初靜慮具足住。
如是乃至斷樂斷苦。
先喜憂沒。
不苦不樂。
舍念清淨。
入第四靜慮具足住。
我于爾時。
于諸靜慮及靜慮支。
雖善取相而無所執。
于靜慮及靜慮支。
不生味着。
于諸靜慮及靜慮支。
都無所得。
我于爾時。
于四靜慮行相清淨。
無所分别。
我于爾時。
于諸靜慮及靜慮支。
雖善純熟。
而不受彼所得果報。
但依靜慮令心引發神境。
天耳。
他心。
宿住。
天眼智通。
于此五通。
雖善取相而無所執。
亦不愛味。
于諸通境都無所得。
亦不分别。
如空而住。
我于爾時觀一切法。
平等平等。
無性為性。
以一刹那相應般若。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謂如實如是苦聖谛。
是集聖谛。
是滅聖谛。
是道聖谛。
皆同一相。
所謂無相。
如是無相亦無所有。
由此成就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并十八佛不共法等。
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微妙功德。
以佛妙智。
安立有情三聚差别。
随其所應。
方便化導。
未入大海終無住義。
如是諸法乃至無造諸行未盡。
終無住義。
手執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教。
是諸菩薩。
設不現前蒙佛授記。
當知已近蒙佛授記。
或複不久當蒙諸佛現前受記。
一切法無著無縛。
無有少法為着為縛而現在前。
由此亦得無解脫義。
善勇猛。
一切法無著無縛。
亦無解脫。
言着縛者。
謂于法性執着系縛。
法性既無。
故不可說有著有縛。
言解脫者。
謂脫着縛。
彼二既無。
故無解脫。
如是法門。
非諸雜染弊有情類手所能得。
非魔羅網所拘絷者之所行地。
是性調善極聰慧者之所行地。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門。
受持一句。
尚獲無量無邊功德。
況有于此大般若經。
能具受持。
轉讀書寫。
供養流布。
廣為他說。
彼所獲福不可思議。
大般若波羅蜜經六百卷 般若義同文異(節義詳載綱要第八卷初分後)。
第二分。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于一切有情。
起平等心。
于一切法性。
皆得平等。
安立一切有情于一切法平等性中(觀照品)。
複次善現。
所言菩薩摩诃薩者。
于意雲何。
即一切法。
是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離一切法。
有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佛告善現。
汝觀何義。
作如是言。
即色等法。
非菩薩摩诃薩。
離色等法。
無菩薩摩诃薩耶。
善現白佛言。
若菩提。
若薩埵。
若色等法。
尚畢竟不可得。
性非有故。
況有菩薩摩诃薩。
此既非有如何可。
言即色等法是菩薩摩诃薩。
離色等法有菩薩摩诃薩耶。
佛告善現。
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
若菩提。
若薩埵。
若色等法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诃薩亦不可得。
諸菩薩摩诃薩不可得故。
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
善現。
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應如是學。
複次善現。
所言菩薩摩诃薩者。
即色真如是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離色真如有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佛告善現。
汝觀何義。
作如是言。
即色等法真如非菩薩摩诃薩。
離色等法真如無菩薩摩诃薩耶。
善現白佛言。
色等法尚畢竟不可得。
性非有故。
況有色等法真如。
此真如既非有。
如何可言即色等法真如是菩薩摩诃薩。
離色等法真如有菩薩摩诃薩。
佛告善現。
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
色等法不可得故。
色等法真如亦不可得。
色等法及真如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诃薩亦不可得。
諸菩薩摩诃薩不可得故。
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
善現。
諸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應如是學(善現品。
與綱要第一卷二十二葉。
經文參看)。
複次善現。
所言般若波羅蜜多者。
色增語是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色常增語是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色無常增語是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乃至一切法雜染增語。
清淨增語。
是菩薩摩诃薩不。
不也世尊。
佛告善現。
汝觀何義作如是言。
色等法增語。
非菩薩摩诃薩。
複觀何義作如是言。
色等法若常若無常增語。
乃至若生若滅增語。
亦非菩薩摩诃薩耶。
善現白佛言。
世尊。
色等法尚不可得。
性非有故。
況有色等法增語。
此增語既非有。
如何可言色等法增語是菩薩摩诃薩。
乃至色等法生滅增語是菩薩摩诃薩。
佛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
色等法及常無常等不可得故。
色等法增語及常無常等增語亦不可得。
法及增語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诃薩亦不可得。
諸菩薩摩诃薩不可得故。
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
善現。
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應如是學(善現品。
與綱要第一卷二十三葉。
經文參看)。
善現。
非離有為施設無為。
非離無為施設有為(善現品)。
複次世尊。
諸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應當如是審谛觀察。
何者是般若波羅蜜多。
何故名般若波羅蜜多。
誰之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為何所用。
審谛觀察。
若法無所有。
不可得。
是為般若波羅蜜多(勝軍品)。
善現言。
何等為法。
雲何常于此法愛樂欣喜。
佛告善現。
所言法者。
謂色。
非色。
皆無自性。
都不可得。
不可破壞。
不可分别。
是名為法。
言愛法者。
謂于此法起欲希求。
言樂法者。
謂于此法稱贊功德。
言欣法者。
謂于此法歡喜信受。
言喜法者。
謂于此法慕多修習。
親近愛重。
以無得而為方便。
常能如是愛樂欣喜。
而不憍舉。
決定能于大有情衆當為上首(譬喻品)。
菩薩摩诃薩修行無縛無解六波羅蜜多。
能證無縛無解一切法性。
是名被無縛無解大乘铠者(無縛解品)。
諸佛弟子。
于一切法無依著者。
法爾皆能随所問诘。
一一酬答。
自在無畏。
何以故。
以一切法無所依故(遠離品)。
憍屍迦。
諸菩薩摩诃薩回向心則非心。
菩提心亦非心。
不應非心回向非心。
心亦不應回向非心。
非心不應回向于心。
心亦不應回向于心。
何以故。
非心即是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即是非心。
如是二種。
俱無所有。
無所有中。
無回向義。
憍屍迦。
心無自性。
心性無故。
心所亦無。
心及心所既無自性故。
心亦無回向心義。
若作是觀。
是為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多(帝釋品)。
一切法性。
無所依止。
無所系屬。
由此因緣。
無生無起。
無知無見。
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雖生如來應正等覺。
亦能示現世間實相。
而無所生。
亦無所示(示相品)。
能示如來應正等覺世間相者。
謂令不起此世間想。
亦令不起他世間想。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皆無所有。
實不可得。
無可依彼起此世間他世間想(示相品)。
不可思議。
思議滅故。
不可稱量。
稱量滅故。
無數量。
數量滅故。
無等等。
等等滅故。
不可思議者。
但有不可思議增語。
不可稱量者。
但有不可稱量增語。
無數量者。
但有無數量增語。
無等等者。
但有無等等增語(示相品。
與綱要五卷十六葉。
經文參看)。
雖諸聲聞獨覺菩薩。
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精勤修學。
各得究竟所作事業。
而是般若波羅蜜多。
無增無減(成辦品)。
菩薩摩诃薩。
雖聞真如與一切法無二無别。
而無滞礙。
所以者何。
真如與法不可說一。
不可說異。
不可說俱及不俱故。
菩薩摩诃薩。
終不觀他好惡長短。
平等憐愍而為說法。
不觀法師種性好惡。
唯求所說微妙法義。
善現。
不退轉菩薩。
具如是等諸行狀相(不退轉品)。
不退轉菩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通達諸法皆無所有。
常不遠離菩提作意。
不樂觀察論說諸蘊。
諸處。
諸界。
所以者何。
是菩薩于蘊處界。
性相空理已善思惟。
善通達故。
不樂觀察論說衆事。
所以者何。
是菩薩于一切衆。
性相皆空。
已善思惟。
善通達故。
不樂觀察論說五事。
是菩薩住本性空。
不見少法有勝有劣貴賤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賊事。
是菩薩住自相空。
不見少法有得有失與奪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軍事。
是菩薩住本性空。
不見諸法有多有少聚散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戰事。
是菩薩住真如一切法空。
不見少法有強有弱愛恚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城邑事。
是菩薩住虛空界空。
不見少法有攝不攝好惡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聚落事。
是菩薩住一切法空。
不見少法有增有減合離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國土事。
是菩薩安住實際。
不見諸法有屬不屬此彼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我有情。
乃至知者見者事。
是菩薩住畢竟空。
都不見我乃至見者若有若無差别相故。
不樂觀察論說相好事。
是菩薩善住無相。
不見諸法有好有醜差别相故。
是菩薩摩诃薩。
不樂觀察論說世間如是等事。
但樂觀察論說般若波羅蜜多。
所以者何。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遠離衆相。
能證無上正等覺故(轉不轉品)。
是菩薩摩诃薩。
雖行一切法空。
而愛樂正法。
不愛非法。
恒願饒益一切有情。
雖行不可得空。
而常稱贊三寶功德。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雖行諸法真如法界一味之相。
而樂稱贊真如法界種種功德。
雖知諸法皆畢竟空。
而愛善友。
不愛惡友(轉不轉品)。
是菩薩摩诃薩。
若晝若夜。
常不遠離念佛作意。
常不遠離聞法作意。
由此因緣。
随諸國土。
有佛世尊現說正法。
即乘願力。
往彼受生。
或乘神通。
往彼聽法。
由是因緣。
此諸菩薩生生之處。
常不離佛。
恒聞正法。
無間無斷。
是菩薩摩诃薩。
常為利樂諸有情故。
雖能現起初靜慮定。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
而巧方便起欲界心。
教諸有情十善業道。
亦随願力現生欲界。
有佛國土。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諸佛世尊。
聽聞正法。
修諸勝行(轉不轉品)。
菩薩摩诃薩護正法時。
應作是念。
我不為護一佛。
二佛。
乃至百千諸佛正法。
普為護持十方三世諸佛正法。
令不虧損。
何等名為諸佛正法。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所覺所說一切法空。
如是名為諸佛正法(轉不轉品。
與綱要第五卷三十八葉。
經文參看)。
依深般若波羅蜜多所起回向。
是為最勝回向。
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所起回向。
是為下劣回向(甚深義品)。
複次善現。
有菩薩摩诃薩。
具修六種波羅蜜多。
見諸有情生死長遠。
諸有情界其數無邊。
見此事已。
作是思惟。
生死邊際猶如虛空。
諸有情界亦如虛空。
雖無真實諸有情類流轉生死。
及得解脫。
而諸有情妄執為有。
輪回生死。
受苦無邊。
我當雲何方便濟拔。
既思惟已。
作是願言。
我當精勤。
無所顧戀。
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成熟有情。
嚴淨佛土。
令速圓滿。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為諸有情說無上法。
皆令解脫生死大苦。
亦令證知生死解脫。
都無所有。
畢竟皆空。
善現。
是菩薩由此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願行品。
與綱要六卷首葉。
經文參看)。
如堅翅鳥。
飛騰虛空。
自在翺翔。
久不堕落。
雖依空戲而不據空。
亦不為空之所拘礙。
諸菩薩亦複如是。
雖于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數數習近安住修行。
而于中能不作證。
由不證故。
不堕聲聞及獨覺地。
若時無上正等菩提。
因行善根一切成熟。
爾時方證實際(習近品。
與綱要六卷首葉。
經文參看)。
以如虛空無盡行住。
引發般若波羅蜜多。
如實觀察十二緣起。
速能圓滿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觀察緣起法時。
不見有法。
無因而生。
不見有法。
無因而滅。
不見有法。
性相常住。
不生不滅(無盡品。
與綱要卷六十七葉。
經文參看)。
善現言。
雲何于無名相法。
以名相說而言不壞。
佛告善現。
我随世俗于一切法假立名相。
為諸有情方便宣說而無執着。
故無所壞。
若諸聖者。
于名著名。
于相著相。
則亦應于空着空。
于無相着無相。
于無願着無願。
于真如着真如。
于法界着法界。
于實際着實際。
于無為着無為。
善現。
是一切法。
唯有假名。
惟有假相。
而無真實。
菩薩摩诃薩住一切法。
但假名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而于其中無所執着(巧便品。
與綱要六卷三十二葉。
經文參看)。
善現複白佛言。
諸菩薩修如來道。
得圓滿已。
豈于實際亦不證住。
佛告善現。
諸菩薩摩诃薩。
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及修大願。
若未圓滿。
猶于實際未應證住。
若已圓滿。
乃于實際應可證住。
善現言。
為何所住。
證住實際。
佛告善現。
汝何所住。
得盡諸漏。
心永解脫。
善現對曰。
非我有住。
得盡諸漏。
心永解脫。
然我盡漏心得解脫。
都無所住。
佛告善現。
諸菩薩摩诃薩。
亦複如是。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都無所住(巧便品。
初分平答三智少此二問二答提出。
與道相智一段問答參看。
見綱要六卷之三十三葉)。
善現複問。
諸煩惱斷。
得無為不。
佛言如是。
善現複問。
聲聞獨覺。
不得無為。
煩惱斷不。
佛言不爾。
善現複問。
無為法中。
有差别不。
佛言不爾。
善現言。
若無為法無差别者。
佛何故說。
如來習氣相續永斷。
聲聞獨覺猶未永斷。
佛言。
習氣相續。
實非煩惱。
然諸聲聞及諸獨覺。
煩惱已斷。
猶有少分似貪瞋癡。
動發身語。
即說此為習氣相續。
諸佛世尊。
究竟無有(巧便品。
與初分習氣相續。
實非煩惱後。
經文參看)。
無所得法。
能得無所得(巧便品。
與俱不可得一段。
經文參看)。
菩薩摩诃薩雖作大饒益事。
而竟不見有實有情得涅槃者。
但見妄想衆苦寂滅(樹喻品)。
善現即白佛言。
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
雲何如來應正等覺。
于一切法無性為性現等覺已。
說名為佛。
于一切法及諸境界。
得自在轉。
佛告善現。
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
我本修學菩薩道時。
無倒修行布施。
淨戒。
安忍。
精進。
靜慮。
般若波羅蜜多。
由此離欲惡不善法。
有尋有伺。
離生喜樂。
入初靜慮具足住。
如是乃至斷樂斷苦。
先喜憂沒。
不苦不樂。
舍念清淨。
入第四靜慮具足住。
我于爾時。
于諸靜慮及靜慮支。
雖善取相而無所執。
于靜慮及靜慮支。
不生味着。
于諸靜慮及靜慮支。
都無所得。
我于爾時。
于四靜慮行相清淨。
無所分别。
我于爾時。
于諸靜慮及靜慮支。
雖善純熟。
而不受彼所得果報。
但依靜慮令心引發神境。
天耳。
他心。
宿住。
天眼智通。
于此五通。
雖善取相而無所執。
亦不愛味。
于諸通境都無所得。
亦不分别。
如空而住。
我于爾時觀一切法。
平等平等。
無性為性。
以一刹那相應般若。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謂如實如是苦聖谛。
是集聖谛。
是滅聖谛。
是道聖谛。
皆同一相。
所謂無相。
如是無相亦無所有。
由此成就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并十八佛不共法等。
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微妙功德。
以佛妙智。
安立有情三聚差别。
随其所應。
方便化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