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菩提。
應歡喜受。
如是菩薩觀此義故。
雖受衆苦。
而能發生增上猛利。
歡喜忍受。
菩薩恒不舍離一切智心。
于諸有情欲饒益故。
假使身受百千鉾?。
而無一念報害之心于彼常生淨信安忍。
所以者何。
菩薩甯以自身具受生死無邊大苦。
而不愛着聲聞獨覺自利。
退失自所行處。
行他行處。
起聲聞作意。
或獨覺作意。
是菩薩行他行處。
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是菩薩行自行處。
若菩薩于此六種波羅蜜多。
随一現行。
不能憶念一切智智。
不能回向一切智智。
是為虛費時日。
損時日果。
若能憶念回向一切智智。
名為有時日果(安忍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四會精進波羅蜜多分序 觀夫至運無動。
妙警伊寂。
梵輪冥退轉之規。
慈航虛下濟之影。
斯進德所以為貴。
勤音所由而作也。
其有揭情區而遠荷。
指覺地以高骧。
比擐甲之精堅。
同策驷之遄夙。
則必任善以為。
轭引之無窮之路。
委身而作。
隸驅之罔極之期。
微五欲之宴安。
乃三塗之酖毒。
從四修之勞悴。
實萬德之光敷。
惟夫淺溜穿石。
小滴盈器。
鑽燧之勤。
斷幹之漸。
皆積微不已。
故在着可觀。
蚓弱質而飲泉。
蟹壯容而寄穴。
骅镳怠已。
驽駕先之。
矧乎摩诃衍心。
波羅蜜行。
其于勉刻。
豈忘動靜。
故能千界如毀。
詢一句以投之。
萬流方割。
拯一命而派之。
假使駐補處以三祇。
終競勇于初發。
雖複澹即空于萬行。
乃均熾于昔耽。
不端倪其所欲行。
不翹伫其所當證。
撫塵劫之修如瞬。
仍如渴日。
視沙界之赴若鄰。
猶殷夙夜。
故精進之于諸度也。
若銜捶之在群馭焉。
正勤之于道品也。
若鹽梅之資列鼎焉。
正法源底由之而至。
聖人能事于茲而畢。
然後聞舍利之談。
覺支則辍賞無地。
憶底沙之流。
贊頌則勃興斯在。
三練之業允該。
六意之修奚極。
緬惟景躅。
豈遑甯處。
載詠玄章。
益荷昭趣。
文乃單卷。
事非重譯。
庶将[卯/貝]寸陰以尺璧。
甘夕死于朝聞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九十(精進波羅蜜多分) 滿慈子白佛言。
雲何方便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世尊告滿慈子言。
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初發心時。
應作是念。
我諸所有若身若心。
先應為他作饒益事。
當令一切所願滿足。
依止精進波羅蜜多。
誓為有情作所應作。
不随己心而有所作。
将護他心。
随他意轉。
為作種種利益安樂。
如己事業。
常無厭倦。
是為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菩薩為疾證得一切智智。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常勤修學一切法。
心無退轉。
菩薩觀經一年所作事業。
生長久想。
當知名為懈怠菩薩。
觀經一年所作事業。
謂如一日。
當知名為精進菩薩。
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菩薩修菩提行。
不應思惟劫數多少。
若思惟劫數而作分限。
精勤勇猛修菩提行。
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當知名為懈怠菩薩。
作是思惟。
設經無量無邊大劫。
精進勇猛修菩提行。
方證無上正等菩提。
我定不應心生退屈。
勤求無上正等菩提。
當知是為精進菩薩。
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修行精進波羅蜜多令速圓滿。
遠離生死。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滿慈子白佛言。
世尊。
諸菩薩如是精進。
我謂非難。
所以者何。
佛說諸法。
皆如幻事。
樂受苦受。
及助受法。
既如幻事。
菩薩已能通達諸法實性。
精進何難。
世尊告滿慈子言。
當知菩薩雖知諸法皆如幻事。
而能發起身心。
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求大菩提。
常無萎歇。
由此菩薩精進最極為難。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
希有世尊。
善說菩薩精進。
當知菩薩能為難事。
雖知諸法都無所有。
而求無上正等菩提。
為有情類說能永斷無智正法。
然諸無智實無所有。
亦無實法。
能令無智取之為我及我所。
亦無有情。
能作是念。
此是真實我及我所。
如是無智。
緣合故生。
而實無生。
緣離故滅。
而實無滅。
若菩薩雖如是知而心無退。
當知名為精進菩薩。
若作是念。
諸法皆空。
我今何為發起精進。
當知名為懈怠菩薩。
若菩薩作如是念。
以一切法畢竟空故。
我求無上正等菩提。
覺諸法空。
為有情說。
令脫五趣生死衆苦。
當知名為精進菩薩。
若作是念。
生死無際。
我豈能令皆得滅度。
當知名為懈怠菩薩。
佛告滿慈子言。
我觀世間天人等衆。
無有成就希有功德如諸菩薩。
唯除如來應正等覺。
滿慈子言。
若無菩薩。
則無諸佛出現世間。
若無諸佛出現世間。
則無菩薩及聲聞衆。
要有菩薩修菩薩行。
乃有諸佛出現世間。
以有諸佛出現世間。
便有菩薩及聲聞衆。
譬如大樹。
由有根莖。
便有枝葉。
由有枝葉。
便有華果。
由有華果。
複生大樹。
佛贊滿慈子言。
善哉善哉。
如汝所說(精進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序 夫心之用也。
其大矣哉。
動之則舛競聿興。
靜之則衆變幾息。
大之則充乎法界。
細之則入于鄰虛。
故海嶽寰區。
心之影也。
形骸耳目。
心之候也。
生死邅回。
心之迷也。
菩提昭曠。
心之悟也。
三界唯此。
實曰難調。
一處制之。
斯無不辦。
所以仍給孤之勝集。
開等持之妙門。
明夫定品克遷。
心源允晏。
沉掉雙斥。
止觀兩澄。
朋栖欲界之表。
孤骞有頂之外。
境焰滅而逾明。
因枝翦而更肅。
湛乎累盡。
動與德會。
故統之則一如。
權之則二相。
敞之則三脫。
依之則四神。
行之則五印。
檢之則六念。
聚之則七善。
流之則八解。
階之則九次。
肆之則十遍。
其餘四念四等之俦。
五根五力之類。
莫不互諸禅地。
茜萰乎根本。
儲之定?。
磊砢乎邊際。
譬泥之在均。
金之在鍛。
唯所用耳。
豈有限哉。
故能力味精通。
神妙揮忽。
日月上掩。
川嶽下搖。
身遍十方。
聲覃六趣。
水火交質。
金土易形。
殚變化之塗。
出思議之表。
具微妙定。
不受快己之勝生。
關惡趣門。
而甘利他之獄苦。
至有入禅分用。
三昧異名。
日旋星光。
月愛華德。
遊戲奮迅。
清淨照明。
或百或千。
難階難極。
鹹資說力。
具啟嗣編。
凡勒成兩卷。
亦未經再譯。
挂入禅秘。
其誰舍諸。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九十一(靜慮波羅蜜多分) 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先入初靜慮。
應作是念。
我從無際生死以來。
數數曾入如是靜慮。
作所應作。
身心寂靜。
此複應入。
此為功德所依。
乃至入第二靜慮。
第三靜慮。
第四靜慮已。
複應思惟。
此四靜慮。
于菩薩衆有大恩德。
與諸菩薩衆為所依止。
謂諸菩薩将得無上正等覺時。
皆漸次入此四靜慮。
依四靜慮。
引發五神通。
降伏魔軍。
成無上覺。
此菩薩依如是靜慮波羅蜜多。
随意所樂引發般若波羅蜜多。
又舍利子。
一切菩薩。
無不皆依第四靜慮。
方便趣入正性離生。
證會真如。
舍異生性。
無不皆依第四靜慮。
方便引發金剛喻定。
永盡諸漏。
證如來智。
如是菩薩。
雖能現入此四靜慮。
而不味着四靜慮樂。
及此等流勝生妙處。
又舍利子。
菩薩安住四種靜慮。
引諸功德。
起空無邊處想。
引空無邊處定。
依空無邊處定起識無邊處想。
引識無邊處定。
依識無邊處定起無所有處想。
引無所有處定。
依無所有處定起非有想非無想處想。
引非想非非想處定。
如是菩薩。
雖能現入四無色定。
而不味着四無色定。
及此所得勝妙生處。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
菩薩觀何義故。
雖能現入滅受想定而不現入。
佛言。
菩薩怖堕聲聞及獨覺地故。
不現入滅受想定。
勿着此定寂滅安樂。
便欣證入阿羅漢果。
或獨覺果。
入般涅槃。
舍利子便白佛言。
菩薩雖現入如是諸定。
而于諸定不生味着。
又雖現入如是諸定。
能起勝用。
而不離染。
佛言。
如是如是。
菩薩雖複現入四種靜慮。
四無色定。
寂靜安樂。
曆觀其中所起種種微妙寂靜殊勝功德。
而不味着。
還入欲界。
方便善巧依欲界身。
精勤修學六種波羅蜜多。
乃至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亦勸有情修諸善法。
如是等事。
甚為希有。
如來應正等覺。
許諸菩薩舍勝定地寂靜安樂。
還受下劣欲界之身。
不許生長壽天。
失本所願。
舍利子。
菩薩舍勝地身。
還生欲界。
起勝作意。
雖觀色蘊常無常性都不可得。
及觀受想行識蘊。
常無常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何緣如來許諸菩薩入四靜慮。
四無色定。
不許久住其中。
心生染着。
舍利子言。
若生欲界。
速能圓滿一切智智。
生色無色。
無斯用故。
佛告滿慈子言。
菩薩不作是念。
我由此定。
生色無色。
亦不思惟。
我由靜慮及無色定。
超色無色。
但欲引發自在神通。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亦欲調伏粗重身心。
令有堪能修諸功德。
是諸菩薩受欲界身。
于諸勝定亦無退失。
不超三界。
亦不染着。
饒益有情。
親近諸佛。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滿慈子白佛言。
如來應正等覺。
一切智智超過三界。
觀何義故。
不許菩薩衆于三界法究竟出離。
佛告滿慈子言。
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如來若許超過三界。
彼便退失菩薩誓願。
安住聲聞或獨覺地。
觀如是義。
不許菩薩衆于三界法究竟出離。
勿舍本所誓願。
若菩薩坐菩提座。
衆行圓滿。
方乃究竟舍三界法。
由斯證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菩薩随所生起六種波羅蜜多。
及餘無邊菩提分法。
随所觀察内空外空。
乃至真如等。
甚深理趣。
一一皆發無染着心。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是菩薩于三界法。
漸舍漸遠。
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卷五百九十二 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攝受般若波羅蜜多。
于諸靜慮。
及靜慮支。
不生味着。
亦不退轉。
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超過欲界諸雜染法。
還複棄舍受欲界身。
精進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及餘無邊菩提分法。
攝受精進波羅蜜多。
菩薩修學成就大慈大悲。
于諸有情。
欲作饒益。
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遇諸違緣。
心無雜穢。
攝受安忍波羅蜜多。
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于諸聲聞及獨覺地。
不生取着。
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于諸有情。
起大悲念。
誓不棄舍。
欲令解脫生死苦故。
作是念言。
我當決定以大法施。
攝受有情。
常為有情宣說永斷一切煩惱真淨法要。
如是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攝受布施波羅蜜多。
諸法無我。
亦無我所。
衆苦生時。
唯有苦生。
無能生者。
衆苦滅時。
唯有苦滅。
無能滅者。
世尊告滿慈子言。
若菩薩心無散亂。
相續安住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應知名為靜慮波羅蜜多。
若住聲聞地或獨覺地相應作意。
應知名為心常散亂。
何以故。
修學二乘相應作意。
障礙無上正等菩提。
令菩提心恒散亂故。
菩薩諸有所作。
無不定心。
如吠琉璃随所在處。
于自寶色。
終不棄舍。
滿慈子白佛言。
齊何應知菩薩心定。
佛言。
菩薩見彼有情。
便作是念。
我當精勤修菩薩行。
證得無上正等覺時。
決定當令有情入無餘依涅槃界。
或證菩提。
乃至方便勸導。
修行一切法。
安住此已。
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若于一切處心得定已。
應知名為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何以故。
常不遠離一切智智勝作意故。
二乘靜慮。
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故于菩薩靜慮為劣。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
聲聞住此靜慮。
證得法性。
成聲聞果。
即諸菩薩住此靜慮。
證得法性。
離諸執着。
得成如來應正等覺。
雲何可說聲聞靜慮。
決定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佛告滿慈子言。
諸聲聞人。
雖能現入四種靜慮四無色定。
證得法性。
成聲聞果。
而無如來力無畏等殊勝功德。
及諸相好。
不名如來。
由斯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由無佛德。
說名聲聞。
滿慈子便白佛言。
何等名為菩薩勝定。
如是勝定。
複有何名。
世尊告言。
菩薩勝定。
名不思議。
威力難思。
速能證得一切智智故。
如是勝定。
亦名利樂一切有情。
若現在前。
引發無邊方便善巧。
教誡教授無量有情。
證真法性。
斷諸煩惱。
入無餘依般涅槃界。
或證無上正等菩提。
滿慈子白佛言。
我謂聲聞所得諸定。
勝菩薩定。
所以者何。
聲聞具得九次第定。
菩薩于中唯得前八。
不得滅受想定。
世尊告言。
菩薩亦得滅受想定。
謂于此定已得自在。
但不現入。
所以者何。
如來不許現入此定。
勿由現入退堕聲聞或獨覺地。
所以者何。
菩薩若入滅受想定。
便非時處。
若菩薩坐菩提座。
永害一切虛妄相想。
證甘露界。
爾時方入滅受想定。
時滿慈子白佛言。
菩薩甚為希有。
能作難作。
謂雖有力引滿盡智。
而為有情不證漏盡。
以于有情所。
長夜思惟利益安樂。
增上意樂恒現在前。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
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雲何方便還從定起。
世尊告舍利子言。
菩薩離欲惡不善法。
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
于色無色靜慮等至。
順逆次第。
超越串習。
極善純熟。
遊戲自在。
複入欲界。
非等引心。
所以者何。
勿由定力生色無色長壽天故。
勿色無色靜慮等至引起彼地續生之心。
為護彼心。
令不現起。
還入欲界。
非等引心。
由起此心還生欲界。
親近供養諸佛世尊。
引發無邊菩提分法。
生色無色。
無如是能。
上二界生。
身心鈍故。
由斯菩薩先習上定。
令善純熟。
後起下心。
還生欲界。
修集無量菩提資糧至圓滿已。
超過三界。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靜慮波羅蜜多分竟)。
般若綱要卷九
應歡喜受。
如是菩薩觀此義故。
雖受衆苦。
而能發生增上猛利。
歡喜忍受。
菩薩恒不舍離一切智心。
于諸有情欲饒益故。
假使身受百千鉾?。
而無一念報害之心于彼常生淨信安忍。
所以者何。
菩薩甯以自身具受生死無邊大苦。
而不愛着聲聞獨覺自利。
退失自所行處。
行他行處。
起聲聞作意。
或獨覺作意。
是菩薩行他行處。
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是菩薩行自行處。
若菩薩于此六種波羅蜜多。
随一現行。
不能憶念一切智智。
不能回向一切智智。
是為虛費時日。
損時日果。
若能憶念回向一切智智。
名為有時日果(安忍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四會精進波羅蜜多分序 觀夫至運無動。
妙警伊寂。
梵輪冥退轉之規。
慈航虛下濟之影。
斯進德所以為貴。
勤音所由而作也。
其有揭情區而遠荷。
指覺地以高骧。
比擐甲之精堅。
同策驷之遄夙。
則必任善以為。
轭引之無窮之路。
委身而作。
隸驅之罔極之期。
微五欲之宴安。
乃三塗之酖毒。
從四修之勞悴。
實萬德之光敷。
惟夫淺溜穿石。
小滴盈器。
鑽燧之勤。
斷幹之漸。
皆積微不已。
故在着可觀。
蚓弱質而飲泉。
蟹壯容而寄穴。
骅镳怠已。
驽駕先之。
矧乎摩诃衍心。
波羅蜜行。
其于勉刻。
豈忘動靜。
故能千界如毀。
詢一句以投之。
萬流方割。
拯一命而派之。
假使駐補處以三祇。
終競勇于初發。
雖複澹即空于萬行。
乃均熾于昔耽。
不端倪其所欲行。
不翹伫其所當證。
撫塵劫之修如瞬。
仍如渴日。
視沙界之赴若鄰。
猶殷夙夜。
故精進之于諸度也。
若銜捶之在群馭焉。
正勤之于道品也。
若鹽梅之資列鼎焉。
正法源底由之而至。
聖人能事于茲而畢。
然後聞舍利之談。
覺支則辍賞無地。
憶底沙之流。
贊頌則勃興斯在。
三練之業允該。
六意之修奚極。
緬惟景躅。
豈遑甯處。
載詠玄章。
益荷昭趣。
文乃單卷。
事非重譯。
庶将[卯/貝]寸陰以尺璧。
甘夕死于朝聞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九十(精進波羅蜜多分) 滿慈子白佛言。
雲何方便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世尊告滿慈子言。
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初發心時。
應作是念。
我諸所有若身若心。
先應為他作饒益事。
當令一切所願滿足。
依止精進波羅蜜多。
誓為有情作所應作。
不随己心而有所作。
将護他心。
随他意轉。
為作種種利益安樂。
如己事業。
常無厭倦。
是為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菩薩為疾證得一切智智。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常勤修學一切法。
心無退轉。
菩薩觀經一年所作事業。
生長久想。
當知名為懈怠菩薩。
觀經一年所作事業。
謂如一日。
當知名為精進菩薩。
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菩薩修菩提行。
不應思惟劫數多少。
若思惟劫數而作分限。
精勤勇猛修菩提行。
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當知名為懈怠菩薩。
作是思惟。
設經無量無邊大劫。
精進勇猛修菩提行。
方證無上正等菩提。
我定不應心生退屈。
勤求無上正等菩提。
當知是為精進菩薩。
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修行精進波羅蜜多令速圓滿。
遠離生死。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滿慈子白佛言。
世尊。
諸菩薩如是精進。
我謂非難。
所以者何。
佛說諸法。
皆如幻事。
樂受苦受。
及助受法。
既如幻事。
菩薩已能通達諸法實性。
精進何難。
世尊告滿慈子言。
當知菩薩雖知諸法皆如幻事。
而能發起身心。
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求大菩提。
常無萎歇。
由此菩薩精進最極為難。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
希有世尊。
善說菩薩精進。
當知菩薩能為難事。
雖知諸法都無所有。
而求無上正等菩提。
為有情類說能永斷無智正法。
然諸無智實無所有。
亦無實法。
能令無智取之為我及我所。
亦無有情。
能作是念。
此是真實我及我所。
如是無智。
緣合故生。
而實無生。
緣離故滅。
而實無滅。
若菩薩雖如是知而心無退。
當知名為精進菩薩。
若作是念。
諸法皆空。
我今何為發起精進。
當知名為懈怠菩薩。
若菩薩作如是念。
以一切法畢竟空故。
我求無上正等菩提。
覺諸法空。
為有情說。
令脫五趣生死衆苦。
當知名為精進菩薩。
若作是念。
生死無際。
我豈能令皆得滅度。
當知名為懈怠菩薩。
佛告滿慈子言。
我觀世間天人等衆。
無有成就希有功德如諸菩薩。
唯除如來應正等覺。
滿慈子言。
若無菩薩。
則無諸佛出現世間。
若無諸佛出現世間。
則無菩薩及聲聞衆。
要有菩薩修菩薩行。
乃有諸佛出現世間。
以有諸佛出現世間。
便有菩薩及聲聞衆。
譬如大樹。
由有根莖。
便有枝葉。
由有枝葉。
便有華果。
由有華果。
複生大樹。
佛贊滿慈子言。
善哉善哉。
如汝所說(精進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序 夫心之用也。
其大矣哉。
動之則舛競聿興。
靜之則衆變幾息。
大之則充乎法界。
細之則入于鄰虛。
故海嶽寰區。
心之影也。
形骸耳目。
心之候也。
生死邅回。
心之迷也。
菩提昭曠。
心之悟也。
三界唯此。
實曰難調。
一處制之。
斯無不辦。
所以仍給孤之勝集。
開等持之妙門。
明夫定品克遷。
心源允晏。
沉掉雙斥。
止觀兩澄。
朋栖欲界之表。
孤骞有頂之外。
境焰滅而逾明。
因枝翦而更肅。
湛乎累盡。
動與德會。
故統之則一如。
權之則二相。
敞之則三脫。
依之則四神。
行之則五印。
檢之則六念。
聚之則七善。
流之則八解。
階之則九次。
肆之則十遍。
其餘四念四等之俦。
五根五力之類。
莫不互諸禅地。
茜萰乎根本。
儲之定?。
磊砢乎邊際。
譬泥之在均。
金之在鍛。
唯所用耳。
豈有限哉。
故能力味精通。
神妙揮忽。
日月上掩。
川嶽下搖。
身遍十方。
聲覃六趣。
水火交質。
金土易形。
殚變化之塗。
出思議之表。
具微妙定。
不受快己之勝生。
關惡趣門。
而甘利他之獄苦。
至有入禅分用。
三昧異名。
日旋星光。
月愛華德。
遊戲奮迅。
清淨照明。
或百或千。
難階難極。
鹹資說力。
具啟嗣編。
凡勒成兩卷。
亦未經再譯。
挂入禅秘。
其誰舍諸。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九十一(靜慮波羅蜜多分) 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先入初靜慮。
應作是念。
我從無際生死以來。
數數曾入如是靜慮。
作所應作。
身心寂靜。
此複應入。
此為功德所依。
乃至入第二靜慮。
第三靜慮。
第四靜慮已。
複應思惟。
此四靜慮。
于菩薩衆有大恩德。
與諸菩薩衆為所依止。
謂諸菩薩将得無上正等覺時。
皆漸次入此四靜慮。
依四靜慮。
引發五神通。
降伏魔軍。
成無上覺。
此菩薩依如是靜慮波羅蜜多。
随意所樂引發般若波羅蜜多。
又舍利子。
一切菩薩。
無不皆依第四靜慮。
方便趣入正性離生。
證會真如。
舍異生性。
無不皆依第四靜慮。
方便引發金剛喻定。
永盡諸漏。
證如來智。
如是菩薩。
雖能現入此四靜慮。
而不味着四靜慮樂。
及此等流勝生妙處。
又舍利子。
菩薩安住四種靜慮。
引諸功德。
起空無邊處想。
引空無邊處定。
依空無邊處定起識無邊處想。
引識無邊處定。
依識無邊處定起無所有處想。
引無所有處定。
依無所有處定起非有想非無想處想。
引非想非非想處定。
如是菩薩。
雖能現入四無色定。
而不味着四無色定。
及此所得勝妙生處。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
菩薩觀何義故。
雖能現入滅受想定而不現入。
佛言。
菩薩怖堕聲聞及獨覺地故。
不現入滅受想定。
勿着此定寂滅安樂。
便欣證入阿羅漢果。
或獨覺果。
入般涅槃。
舍利子便白佛言。
菩薩雖現入如是諸定。
而于諸定不生味着。
又雖現入如是諸定。
能起勝用。
而不離染。
佛言。
如是如是。
菩薩雖複現入四種靜慮。
四無色定。
寂靜安樂。
曆觀其中所起種種微妙寂靜殊勝功德。
而不味着。
還入欲界。
方便善巧依欲界身。
精勤修學六種波羅蜜多。
乃至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亦勸有情修諸善法。
如是等事。
甚為希有。
如來應正等覺。
許諸菩薩舍勝定地寂靜安樂。
還受下劣欲界之身。
不許生長壽天。
失本所願。
舍利子。
菩薩舍勝地身。
還生欲界。
起勝作意。
雖觀色蘊常無常性都不可得。
及觀受想行識蘊。
常無常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何緣如來許諸菩薩入四靜慮。
四無色定。
不許久住其中。
心生染着。
舍利子言。
若生欲界。
速能圓滿一切智智。
生色無色。
無斯用故。
佛告滿慈子言。
菩薩不作是念。
我由此定。
生色無色。
亦不思惟。
我由靜慮及無色定。
超色無色。
但欲引發自在神通。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亦欲調伏粗重身心。
令有堪能修諸功德。
是諸菩薩受欲界身。
于諸勝定亦無退失。
不超三界。
亦不染着。
饒益有情。
親近諸佛。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滿慈子白佛言。
如來應正等覺。
一切智智超過三界。
觀何義故。
不許菩薩衆于三界法究竟出離。
佛告滿慈子言。
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如來若許超過三界。
彼便退失菩薩誓願。
安住聲聞或獨覺地。
觀如是義。
不許菩薩衆于三界法究竟出離。
勿舍本所誓願。
若菩薩坐菩提座。
衆行圓滿。
方乃究竟舍三界法。
由斯證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菩薩随所生起六種波羅蜜多。
及餘無邊菩提分法。
随所觀察内空外空。
乃至真如等。
甚深理趣。
一一皆發無染着心。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是菩薩于三界法。
漸舍漸遠。
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卷五百九十二 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攝受般若波羅蜜多。
于諸靜慮。
及靜慮支。
不生味着。
亦不退轉。
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超過欲界諸雜染法。
還複棄舍受欲界身。
精進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及餘無邊菩提分法。
攝受精進波羅蜜多。
菩薩修學成就大慈大悲。
于諸有情。
欲作饒益。
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遇諸違緣。
心無雜穢。
攝受安忍波羅蜜多。
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于諸聲聞及獨覺地。
不生取着。
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于諸有情。
起大悲念。
誓不棄舍。
欲令解脫生死苦故。
作是念言。
我當決定以大法施。
攝受有情。
常為有情宣說永斷一切煩惱真淨法要。
如是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攝受布施波羅蜜多。
諸法無我。
亦無我所。
衆苦生時。
唯有苦生。
無能生者。
衆苦滅時。
唯有苦滅。
無能滅者。
世尊告滿慈子言。
若菩薩心無散亂。
相續安住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應知名為靜慮波羅蜜多。
若住聲聞地或獨覺地相應作意。
應知名為心常散亂。
何以故。
修學二乘相應作意。
障礙無上正等菩提。
令菩提心恒散亂故。
菩薩諸有所作。
無不定心。
如吠琉璃随所在處。
于自寶色。
終不棄舍。
滿慈子白佛言。
齊何應知菩薩心定。
佛言。
菩薩見彼有情。
便作是念。
我當精勤修菩薩行。
證得無上正等覺時。
決定當令有情入無餘依涅槃界。
或證菩提。
乃至方便勸導。
修行一切法。
安住此已。
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若于一切處心得定已。
應知名為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何以故。
常不遠離一切智智勝作意故。
二乘靜慮。
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故于菩薩靜慮為劣。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
聲聞住此靜慮。
證得法性。
成聲聞果。
即諸菩薩住此靜慮。
證得法性。
離諸執着。
得成如來應正等覺。
雲何可說聲聞靜慮。
決定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佛告滿慈子言。
諸聲聞人。
雖能現入四種靜慮四無色定。
證得法性。
成聲聞果。
而無如來力無畏等殊勝功德。
及諸相好。
不名如來。
由斯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由無佛德。
說名聲聞。
滿慈子便白佛言。
何等名為菩薩勝定。
如是勝定。
複有何名。
世尊告言。
菩薩勝定。
名不思議。
威力難思。
速能證得一切智智故。
如是勝定。
亦名利樂一切有情。
若現在前。
引發無邊方便善巧。
教誡教授無量有情。
證真法性。
斷諸煩惱。
入無餘依般涅槃界。
或證無上正等菩提。
滿慈子白佛言。
我謂聲聞所得諸定。
勝菩薩定。
所以者何。
聲聞具得九次第定。
菩薩于中唯得前八。
不得滅受想定。
世尊告言。
菩薩亦得滅受想定。
謂于此定已得自在。
但不現入。
所以者何。
如來不許現入此定。
勿由現入退堕聲聞或獨覺地。
所以者何。
菩薩若入滅受想定。
便非時處。
若菩薩坐菩提座。
永害一切虛妄相想。
證甘露界。
爾時方入滅受想定。
時滿慈子白佛言。
菩薩甚為希有。
能作難作。
謂雖有力引滿盡智。
而為有情不證漏盡。
以于有情所。
長夜思惟利益安樂。
增上意樂恒現在前。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
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雲何方便還從定起。
世尊告舍利子言。
菩薩離欲惡不善法。
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
于色無色靜慮等至。
順逆次第。
超越串習。
極善純熟。
遊戲自在。
複入欲界。
非等引心。
所以者何。
勿由定力生色無色長壽天故。
勿色無色靜慮等至引起彼地續生之心。
為護彼心。
令不現起。
還入欲界。
非等引心。
由起此心還生欲界。
親近供養諸佛世尊。
引發無邊菩提分法。
生色無色。
無如是能。
上二界生。
身心鈍故。
由斯菩薩先習上定。
令善純熟。
後起下心。
還生欲界。
修集無量菩提資糧至圓滿已。
超過三界。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靜慮波羅蜜多分竟)。
般若綱要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