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多。
是故菩薩欲不障礙一切智智。
應離分别思惟。
應平等施。
又滿慈子。
菩薩欲證無量一切智智。
應當發起無限量心而行布施。
我當修行無限量施。
乃至未證無上菩提。
于諸有情。
且行财施。
若證無上菩提。
于諸有情。
當行法施。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
汝應受持舍利子等所說。
菩薩被大願铠。
趣大菩提。
具勝善巧。
增上意樂。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舍法舍财。
無染無著(布施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序 夫欲儲淨法。
先滌身器。
将越愛流。
前鸠行楫。
居其選也。
特有戒焉。
所以複指名區。
更申玄集。
切身口而流訓。
則一言一行。
斯佛事矣。
因動靜以妍機。
則舉足下足。
斯道場矣。
誠險道之夷隥。
闇室之凝缸。
度疾之仙丸。
出苦之神馭。
鑒德者之明鏡。
嚴心者之寶鬘。
涉象季之大師。
處塵俗之善友。
雖目之無朕。
搏之不觸。
而芬郁布寫。
類迷疊之盈空。
潔映澄華。
比醍醐之洞色。
含靈所以埏埴。
法界所以彌綸。
善逝法王。
抗之以為明足。
具壽尊者。
養之而為淨命。
但簡以行處。
或非處而難遵。
格以正乘。
或他乘而緻爽。
十七群之喧俗。
尚動王譏。
五百生之掉影。
仍贻佛誡。
矧複嗅蓮馥而為盜。
分钏響以成淫。
涅槃為求。
保專精而尚犯。
菩提入願。
欲受樂而猶持。
輕嫌與重性同科。
意防與身遮共品。
谛故住故。
能行所行。
導以随喜。
融以法性。
豈止草系情殷。
木叉義遠。
毒龍卷毒。
怖鴿忘怖。
将被之黎蠢。
栖之常樂。
使八寒流煦。
五熱浮涼。
薜荔失其炎河。
輪圍發其闇渚。
行門允備。
種智克圓。
其五軸單譯。
一如施分。
凡息心之士。
豈不诹焉。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八十四(淨戒波羅蜜多分) 若諸菩薩安住聲聞獨覺作意。
是名菩薩非所行處。
決定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是為菩薩犯戒。
若諸菩薩雖處居家。
而受三歸。
深信三寶。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諸菩薩。
雖複受用五欲樂具。
而于菩薩所行淨戒波羅蜜多。
常不遠離。
亦名真實持淨戒者雖多發起五欲相應非理作意。
而起一念無上菩提相應之心。
即能摧滅。
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若菩薩求一切智智而修行布施。
豈不執着一切智智。
若起心執着成戒禁取。
雲何名為持菩薩戒。
舍利子言。
一切智智。
遠離衆相。
非方處攝。
一切智智。
非色蘊。
不離色蘊。
非受想行識蘊。
不離受想行識蘊。
乃至非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不離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智智。
遠離衆相。
無法可得。
無所得故。
不可執取。
是故菩薩修行布施。
受持淨戒。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雖求證得一切智智。
而不名為戒禁取攝。
若回向聲聞獨覺地。
執取淨戒。
是諸菩薩失菩薩戒。
應知名為犯戒菩薩。
滿慈子言。
違犯菩薩所受戒。
為有因緣可還淨不。
舍利子言。
回向聲聞獨覺地已。
未見聖谛。
未證實際。
或有因緣。
易可還淨。
若見聖谛。
證實際已。
異見深重。
難可還淨。
修行淨戒波羅蜜多。
不應受持二乘淨戒。
由彼淨戒。
不能攝受一切智智。
不能引發一切智智。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雲何名為菩薩持戒。
舍利子言。
菩薩随所護戒。
一切回向無上菩提。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窮未來際無間無斷。
應知是為菩薩持戒。
若諸菩薩雖經殑伽沙數大劫。
修行淨戒。
令得圓滿。
而心回向聲聞獨覺。
是諸菩薩。
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雖多受持二乘淨戒。
而可名為犯淨戒者。
何以故。
應知名為行于非處。
言非處者。
即二乘地。
非諸菩薩所行處故。
雲何名為菩薩行處。
舍利子言。
布施。
淨戒。
安忍。
精進。
靜慮。
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乃至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若諸菩薩谛故住故。
行此行處。
應知是為菩薩持戒。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心作分限。
我當精勤。
經爾所劫。
定當證得一切智智。
如是期心。
有何過失。
而不能得一切智智。
舍利子言。
是諸菩薩厭怖生死。
速求菩提。
由心速故。
便作分限。
由作分限。
不能成熟殊勝善根。
若諸菩薩。
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決定不應心作分限。
修行布施。
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若時若時。
六處生死修菩薩行。
爾時爾時。
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漸善成熟。
堪能證得一切智智。
菩薩成就廣大妙法。
普勝獨覺及諸聲聞。
卷五百八十五 卷五百八十六 舍利子告滿慈子言。
若菩薩修行淨戒波羅蜜多。
見有少法名為作者。
當知雖住菩薩法中。
而名棄舍諸菩薩法。
是為非理作意。
名為犯戒。
滿慈子複舍利子言。
若不見少法名為作者。
是諸菩薩受持淨戒波羅蜜多。
無所違犯。
何法于此淨戒波羅蜜多為益為損。
舍利子言。
無法于此淨戒波羅蜜多。
為益為損。
若見少法為益為損。
當知執取菩薩淨戒。
不能攝受。
若不見少法名為作者。
是諸菩薩能正攝受。
若受持淨戒。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乃名淨戒。
不能回向一切智智。
雖得戒名而非淨戒。
或求世間二乘果故。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随所行施。
随所護戒。
随所修忍。
随所精進。
随所靜慮。
一切智用大悲為首。
常能發随順回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
是名具戒菩薩。
若諸菩薩随所修行甚深妙慧。
皆為于法遠離颠倒。
得諸善巧。
謂蘊善巧。
若界善巧。
若處善巧。
若谛善巧。
若緣起善巧。
若是處非處善巧。
如是菩薩于諸蘊等應修善巧。
由善巧故。
為諸有情如應說法。
令永斷滅有情想等。
菩薩如是起殊勝心。
為利自他。
修諸妙慧。
一切皆用大悲為首。
常能發起随順回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
是名具戒菩薩。
菩薩以此六種波羅蜜多。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由此淨戒。
普勝一切聲聞獨覺。
滿慈子言。
尊者說何等法名為第八。
令我了知義趣。
如理受持。
舍利子言。
若于諸法平等性中。
以如實智知平等性。
證平等性。
由此智故。
所作已息。
我于此中不見第八。
亦複不見知平等智。
此中無我我所故。
滿慈子言。
尊者前說一切第八所有淨戒。
于發無上正等覺心。
諸菩薩衆。
初發心時一菩薩戒。
百分不及一。
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今複說言于此中不見有第八及智。
舍利子言。
我先所說。
為初學者。
不為已入平等性者。
欲使有情知大乘行出過二乘。
欲使有情如實覺了佛乘大乘淨戒殊勝。
故作是說。
當知欲令聲聞獨覺所有淨戒勝菩薩戒。
則為欲令聲聞獨覺所有淨戒勝如來戒。
彼類欲與如來共争勝劣。
而諸菩薩法不可勝。
菩薩是真法王子故。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雲何菩薩有漏淨戒。
能勝聲聞緣覺無漏淨戒。
舍利子言。
聲聞獨覺。
唯求自利。
回向涅槃。
菩薩淨戒。
普為度脫無量有情。
回向無上菩提。
是故能勝。
所以者何。
菩薩淨戒。
能引無量無邊有情。
解脫生死及諸惡趣。
由此因緣。
菩薩淨戒。
于諸異生聲聞獨覺所有淨戒。
為最為勝。
為尊為高。
為妙為微妙。
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白佛言。
若有欲勝菩薩戒者。
當知彼欲勝如來戒。
所以者何。
除如來戒。
定無能勝菩薩戒者。
若修菩薩淨戒圓滿。
即名如來應正等覺。
卷五百八十七 又滿慈子。
一有菩薩有方便善巧故。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一有菩薩無方便善巧故。
遲證無上正等菩提。
當知甯為菩薩遲證菩提。
不堕聲聞或獨覺地。
若速求無上正等菩提。
應知此中容有二事。
如火宅中。
有衆寶聚。
有人求寶入此宅中。
其人爾時容有二事。
一者若無方便善巧。
死于火宅。
二者若有方便善巧。
持寶而出。
如是菩薩速求無上正等菩提。
一者若無方便善巧。
便證實際。
堕二乘地。
如死火宅。
二者若有方便善巧。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如持寶出。
是故甯為菩薩遲證無上菩提。
不為速求堕二乘地。
時滿慈子便問舍利子言。
速證實際。
豈非菩薩方便善巧。
舍利子言。
速證實際。
非為菩薩方便善巧。
所以者何。
堕二乘地。
非為方便善巧等流。
乃是無方便善巧等流果。
退失所求大菩提故。
夫為菩薩求大菩提。
饒益有情。
不求實際。
故證實際。
非巧便果。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修諸功德。
若起如是種種思惟。
應知彼非方便善巧。
何以故。
菩薩不應欲勝菩薩。
菩薩不應輕慢菩薩。
菩薩不應降伏菩薩。
菩薩于餘諸菩薩所。
供養恭敬。
應如供養恭敬如來。
亦應敬餘有情。
心無差别。
大悲般若力所任持。
不怖法空。
不證實際。
方便善巧成就圓滿淨戒波羅蜜多。
為所依止。
于一切法應勤修習時無間斷。
而于其中不應味着。
卷五百八十八 舍利子白佛言。
諸菩薩衆。
若暫起心。
欣贊聲聞。
或獨覺地。
應知毀犯淨戒。
若暫起心。
厭毀聲聞或獨覺地。
應知毀犯淨戒。
所以者何。
心生愛着。
不能趣求一切智智。
心生輕蔑。
即障所求一切智智。
皆是行于非處。
是故菩薩于二乘地。
但應遠離。
不應贊毀。
世尊。
我謂煩惱于諸菩薩有大恩德。
謂能随順一切智智。
若菩薩能觀煩惱能助發一切智智。
于菩薩衆有大恩德。
應知已證于一切事方便善巧。
舍利子白佛言。
菩薩回己善根。
施有情類。
經幾劫數修行大乘。
當得出離。
佛言。
五百大劫修行大乘。
當得出離。
如是菩薩。
當知已住不退轉位。
如來應正等覺。
皆不棄舍一切有情。
其心平等。
如來應正等覺。
于諸菩薩最不棄舍。
何以故。
如來般涅槃後。
有諸菩薩精進修行一切法漸次圓滿。
與諸世間作法明照。
舍利子言。
誠如聖教。
如來般涅槃後。
十方世界有菩薩摩诃薩。
紹先如來應正等覺。
宣說無量法門。
令勤精進。
方便善巧。
無倒觀察。
離諸戲論。
方便修行六波羅蜜多。
及餘無量無邊佛法。
究竟證得一切智智(淨戒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三會安忍波羅蜜多分序 惟夫擅等覺之靈根。
膺廣慈之奧主。
馮闇海而利往。
籠蒼品以遐征。
則忍波羅蜜為無與競。
是以玄朋踵萃。
神谟繼闡。
将夷道梗。
為沮心怨。
播親親于蠢徒。
辟蕩蕩于情路。
雖毀甚矛箭。
害窮齑粉。
必當内蠲我想。
外抵人相。
目鄰虛之有間。
投刃曷傷。
念機關之無主。
觸舟奚若。
我無自我。
物複誰物。
譬夫大浸稽空。
而空無溺懼。
積洿歸澤。
而澤無垢忿。
況已謝之聲。
毀譽一貫。
既遷之色。
損益同科。
大欲饒之以樂。
豈複加之以苦。
不有來損。
則攝受之路無從。
不有往慈。
則菩提之行無主。
翻為善友。
更領深恩。
聞罪劇絲竹之娛。
得捶逾捧戴之悅。
太子之二目兼喪。
曾靡二心。
仙人之七分支解。
方酬七覺。
其感通也。
則百矛集體。
百福之相開。
萬惱嬰身。
萬德之基立。
其緻用也。
則遠契無生。
俯遠塵于證淨。
遙資大舍。
均左塗而右割。
比慚愧而為衣。
則龍兖不侔其麗。
禦煩惱而成铠。
則犀渠有謝其堅。
語其大力。
則拔山無以喻。
談其無畏。
則賈勇弗之倫。
始即事而為三。
卒階行而成五。
莫不具依方便。
斯着圓音。
詞旨殷勤。
理義詳核。
一軸單譯。
比于勤分。
規弼之美。
不其要欤。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八十九(安忍波羅蜜多分) 舍利子問滿慈子言。
諸菩薩衆所修安忍。
與聲聞衆所修安忍。
有何差别。
滿慈子言。
聲聞所修安忍。
名為少分行相所緣。
非極圓滿。
菩薩所修安忍。
名為具分行相所緣。
最極圓滿。
是故聲聞安忍。
唯為棄舍自身煩惱。
非為有情。
非如菩薩安忍無量。
不離安忍波羅蜜多。
舍利子複問滿慈子言。
菩薩修安忍時。
有二人來。
至菩薩所。
一善心故。
以旃檀塗。
一惡心故。
以火燒身。
菩薩于彼。
應起何心。
滿慈子言。
是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于第一人。
不應起愛。
于第二人。
不應起恚。
應于彼二。
起平等心。
俱欲畢竟利益安樂。
如是菩薩能行安忍波羅蜜多。
能住安忍波羅蜜多。
如是有情。
來至我所。
欲與鬥诤。
當為宣說。
所有諸法。
皆如幻化。
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
鬥诤心息。
由斯感得大士夫相所莊嚴身。
見者歡喜。
互相饒益。
乃至證得清淨涅槃。
離諸戲論。
畢竟安樂。
舍利子問滿慈子言。
菩薩聲聞二種安忍。
應知何者廣大微妙清淨殊勝。
滿慈子言。
聲聞乘人。
所有安忍。
唯觀色蘊乃至識蘊。
無我有情乃至知者見者之所引發。
菩薩乘人。
所有安忍。
亦觀色蘊乃至識蘊。
都無自性。
無生無滅。
無染無淨。
無增無減。
本來寂靜之所引發。
是故菩薩安忍殊勝。
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修其身。
令如大地。
大水。
大火。
大風。
虛空。
無所分别。
雖以可愛色香味觸擲置其中。
而都不生高欣喜愛。
雖以非愛色香味觸擲置其中。
而都不生下蹙憂恚。
安忍淨信。
常現在前。
猶如大地。
乃至虛空。
平等而轉。
舍利子問滿慈子言。
虛空無為。
諸菩薩衆。
豈無為攝。
滿慈子言。
菩薩依止般若波羅蜜多。
觀察身心與虛空等。
攝受安忍波羅蜜多。
假使恒時地獄猛火刀杖。
及餘苦具。
逼迫其身。
亦能忍受。
其心平等。
無動無變。
即是安忍波羅蜜多。
如是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重苦觸時。
便作是念。
我從無始生死以來。
雖受身心猛利衆苦。
而由此苦。
尚不能得若預流果。
若一來果。
若不還果。
若阿羅漢果。
若獨覺菩提果。
況由此苦。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今我身心所受衆苦。
既為利益諸有情故。
定證無上正等
是故菩薩欲不障礙一切智智。
應離分别思惟。
應平等施。
又滿慈子。
菩薩欲證無量一切智智。
應當發起無限量心而行布施。
我當修行無限量施。
乃至未證無上菩提。
于諸有情。
且行财施。
若證無上菩提。
于諸有情。
當行法施。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
汝應受持舍利子等所說。
菩薩被大願铠。
趣大菩提。
具勝善巧。
增上意樂。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舍法舍财。
無染無著(布施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序 夫欲儲淨法。
先滌身器。
将越愛流。
前鸠行楫。
居其選也。
特有戒焉。
所以複指名區。
更申玄集。
切身口而流訓。
則一言一行。
斯佛事矣。
因動靜以妍機。
則舉足下足。
斯道場矣。
誠險道之夷隥。
闇室之凝缸。
度疾之仙丸。
出苦之神馭。
鑒德者之明鏡。
嚴心者之寶鬘。
涉象季之大師。
處塵俗之善友。
雖目之無朕。
搏之不觸。
而芬郁布寫。
類迷疊之盈空。
潔映澄華。
比醍醐之洞色。
含靈所以埏埴。
法界所以彌綸。
善逝法王。
抗之以為明足。
具壽尊者。
養之而為淨命。
但簡以行處。
或非處而難遵。
格以正乘。
或他乘而緻爽。
十七群之喧俗。
尚動王譏。
五百生之掉影。
仍贻佛誡。
矧複嗅蓮馥而為盜。
分钏響以成淫。
涅槃為求。
保專精而尚犯。
菩提入願。
欲受樂而猶持。
輕嫌與重性同科。
意防與身遮共品。
谛故住故。
能行所行。
導以随喜。
融以法性。
豈止草系情殷。
木叉義遠。
毒龍卷毒。
怖鴿忘怖。
将被之黎蠢。
栖之常樂。
使八寒流煦。
五熱浮涼。
薜荔失其炎河。
輪圍發其闇渚。
行門允備。
種智克圓。
其五軸單譯。
一如施分。
凡息心之士。
豈不诹焉。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八十四(淨戒波羅蜜多分) 若諸菩薩安住聲聞獨覺作意。
是名菩薩非所行處。
決定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是為菩薩犯戒。
若諸菩薩雖處居家。
而受三歸。
深信三寶。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諸菩薩。
雖複受用五欲樂具。
而于菩薩所行淨戒波羅蜜多。
常不遠離。
亦名真實持淨戒者雖多發起五欲相應非理作意。
而起一念無上菩提相應之心。
即能摧滅。
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若菩薩求一切智智而修行布施。
豈不執着一切智智。
若起心執着成戒禁取。
雲何名為持菩薩戒。
舍利子言。
一切智智。
遠離衆相。
非方處攝。
一切智智。
非色蘊。
不離色蘊。
非受想行識蘊。
不離受想行識蘊。
乃至非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不離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智智。
遠離衆相。
無法可得。
無所得故。
不可執取。
是故菩薩修行布施。
受持淨戒。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雖求證得一切智智。
而不名為戒禁取攝。
若回向聲聞獨覺地。
執取淨戒。
是諸菩薩失菩薩戒。
應知名為犯戒菩薩。
滿慈子言。
違犯菩薩所受戒。
為有因緣可還淨不。
舍利子言。
回向聲聞獨覺地已。
未見聖谛。
未證實際。
或有因緣。
易可還淨。
若見聖谛。
證實際已。
異見深重。
難可還淨。
修行淨戒波羅蜜多。
不應受持二乘淨戒。
由彼淨戒。
不能攝受一切智智。
不能引發一切智智。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雲何名為菩薩持戒。
舍利子言。
菩薩随所護戒。
一切回向無上菩提。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窮未來際無間無斷。
應知是為菩薩持戒。
若諸菩薩雖經殑伽沙數大劫。
修行淨戒。
令得圓滿。
而心回向聲聞獨覺。
是諸菩薩。
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雖多受持二乘淨戒。
而可名為犯淨戒者。
何以故。
應知名為行于非處。
言非處者。
即二乘地。
非諸菩薩所行處故。
雲何名為菩薩行處。
舍利子言。
布施。
淨戒。
安忍。
精進。
靜慮。
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乃至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行處。
若諸菩薩谛故住故。
行此行處。
應知是為菩薩持戒。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心作分限。
我當精勤。
經爾所劫。
定當證得一切智智。
如是期心。
有何過失。
而不能得一切智智。
舍利子言。
是諸菩薩厭怖生死。
速求菩提。
由心速故。
便作分限。
由作分限。
不能成熟殊勝善根。
若諸菩薩。
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決定不應心作分限。
修行布施。
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若時若時。
六處生死修菩薩行。
爾時爾時。
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漸善成熟。
堪能證得一切智智。
菩薩成就廣大妙法。
普勝獨覺及諸聲聞。
卷五百八十五 卷五百八十六 舍利子告滿慈子言。
若菩薩修行淨戒波羅蜜多。
見有少法名為作者。
當知雖住菩薩法中。
而名棄舍諸菩薩法。
是為非理作意。
名為犯戒。
滿慈子複舍利子言。
若不見少法名為作者。
是諸菩薩受持淨戒波羅蜜多。
無所違犯。
何法于此淨戒波羅蜜多為益為損。
舍利子言。
無法于此淨戒波羅蜜多。
為益為損。
若見少法為益為損。
當知執取菩薩淨戒。
不能攝受。
若不見少法名為作者。
是諸菩薩能正攝受。
若受持淨戒。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乃名淨戒。
不能回向一切智智。
雖得戒名而非淨戒。
或求世間二乘果故。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随所行施。
随所護戒。
随所修忍。
随所精進。
随所靜慮。
一切智用大悲為首。
常能發随順回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
是名具戒菩薩。
若諸菩薩随所修行甚深妙慧。
皆為于法遠離颠倒。
得諸善巧。
謂蘊善巧。
若界善巧。
若處善巧。
若谛善巧。
若緣起善巧。
若是處非處善巧。
如是菩薩于諸蘊等應修善巧。
由善巧故。
為諸有情如應說法。
令永斷滅有情想等。
菩薩如是起殊勝心。
為利自他。
修諸妙慧。
一切皆用大悲為首。
常能發起随順回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
是名具戒菩薩。
菩薩以此六種波羅蜜多。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由此淨戒。
普勝一切聲聞獨覺。
滿慈子言。
尊者說何等法名為第八。
令我了知義趣。
如理受持。
舍利子言。
若于諸法平等性中。
以如實智知平等性。
證平等性。
由此智故。
所作已息。
我于此中不見第八。
亦複不見知平等智。
此中無我我所故。
滿慈子言。
尊者前說一切第八所有淨戒。
于發無上正等覺心。
諸菩薩衆。
初發心時一菩薩戒。
百分不及一。
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今複說言于此中不見有第八及智。
舍利子言。
我先所說。
為初學者。
不為已入平等性者。
欲使有情知大乘行出過二乘。
欲使有情如實覺了佛乘大乘淨戒殊勝。
故作是說。
當知欲令聲聞獨覺所有淨戒勝菩薩戒。
則為欲令聲聞獨覺所有淨戒勝如來戒。
彼類欲與如來共争勝劣。
而諸菩薩法不可勝。
菩薩是真法王子故。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雲何菩薩有漏淨戒。
能勝聲聞緣覺無漏淨戒。
舍利子言。
聲聞獨覺。
唯求自利。
回向涅槃。
菩薩淨戒。
普為度脫無量有情。
回向無上菩提。
是故能勝。
所以者何。
菩薩淨戒。
能引無量無邊有情。
解脫生死及諸惡趣。
由此因緣。
菩薩淨戒。
于諸異生聲聞獨覺所有淨戒。
為最為勝。
為尊為高。
為妙為微妙。
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白佛言。
若有欲勝菩薩戒者。
當知彼欲勝如來戒。
所以者何。
除如來戒。
定無能勝菩薩戒者。
若修菩薩淨戒圓滿。
即名如來應正等覺。
卷五百八十七 又滿慈子。
一有菩薩有方便善巧故。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一有菩薩無方便善巧故。
遲證無上正等菩提。
當知甯為菩薩遲證菩提。
不堕聲聞或獨覺地。
若速求無上正等菩提。
應知此中容有二事。
如火宅中。
有衆寶聚。
有人求寶入此宅中。
其人爾時容有二事。
一者若無方便善巧。
死于火宅。
二者若有方便善巧。
持寶而出。
如是菩薩速求無上正等菩提。
一者若無方便善巧。
便證實際。
堕二乘地。
如死火宅。
二者若有方便善巧。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如持寶出。
是故甯為菩薩遲證無上菩提。
不為速求堕二乘地。
時滿慈子便問舍利子言。
速證實際。
豈非菩薩方便善巧。
舍利子言。
速證實際。
非為菩薩方便善巧。
所以者何。
堕二乘地。
非為方便善巧等流。
乃是無方便善巧等流果。
退失所求大菩提故。
夫為菩薩求大菩提。
饒益有情。
不求實際。
故證實際。
非巧便果。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修諸功德。
若起如是種種思惟。
應知彼非方便善巧。
何以故。
菩薩不應欲勝菩薩。
菩薩不應輕慢菩薩。
菩薩不應降伏菩薩。
菩薩于餘諸菩薩所。
供養恭敬。
應如供養恭敬如來。
亦應敬餘有情。
心無差别。
大悲般若力所任持。
不怖法空。
不證實際。
方便善巧成就圓滿淨戒波羅蜜多。
為所依止。
于一切法應勤修習時無間斷。
而于其中不應味着。
卷五百八十八 舍利子白佛言。
諸菩薩衆。
若暫起心。
欣贊聲聞。
或獨覺地。
應知毀犯淨戒。
若暫起心。
厭毀聲聞或獨覺地。
應知毀犯淨戒。
所以者何。
心生愛着。
不能趣求一切智智。
心生輕蔑。
即障所求一切智智。
皆是行于非處。
是故菩薩于二乘地。
但應遠離。
不應贊毀。
世尊。
我謂煩惱于諸菩薩有大恩德。
謂能随順一切智智。
若菩薩能觀煩惱能助發一切智智。
于菩薩衆有大恩德。
應知已證于一切事方便善巧。
舍利子白佛言。
菩薩回己善根。
施有情類。
經幾劫數修行大乘。
當得出離。
佛言。
五百大劫修行大乘。
當得出離。
如是菩薩。
當知已住不退轉位。
如來應正等覺。
皆不棄舍一切有情。
其心平等。
如來應正等覺。
于諸菩薩最不棄舍。
何以故。
如來般涅槃後。
有諸菩薩精進修行一切法漸次圓滿。
與諸世間作法明照。
舍利子言。
誠如聖教。
如來般涅槃後。
十方世界有菩薩摩诃薩。
紹先如來應正等覺。
宣說無量法門。
令勤精進。
方便善巧。
無倒觀察。
離諸戲論。
方便修行六波羅蜜多。
及餘無量無邊佛法。
究竟證得一切智智(淨戒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三會安忍波羅蜜多分序 惟夫擅等覺之靈根。
膺廣慈之奧主。
馮闇海而利往。
籠蒼品以遐征。
則忍波羅蜜為無與競。
是以玄朋踵萃。
神谟繼闡。
将夷道梗。
為沮心怨。
播親親于蠢徒。
辟蕩蕩于情路。
雖毀甚矛箭。
害窮齑粉。
必當内蠲我想。
外抵人相。
目鄰虛之有間。
投刃曷傷。
念機關之無主。
觸舟奚若。
我無自我。
物複誰物。
譬夫大浸稽空。
而空無溺懼。
積洿歸澤。
而澤無垢忿。
況已謝之聲。
毀譽一貫。
既遷之色。
損益同科。
大欲饒之以樂。
豈複加之以苦。
不有來損。
則攝受之路無從。
不有往慈。
則菩提之行無主。
翻為善友。
更領深恩。
聞罪劇絲竹之娛。
得捶逾捧戴之悅。
太子之二目兼喪。
曾靡二心。
仙人之七分支解。
方酬七覺。
其感通也。
則百矛集體。
百福之相開。
萬惱嬰身。
萬德之基立。
其緻用也。
則遠契無生。
俯遠塵于證淨。
遙資大舍。
均左塗而右割。
比慚愧而為衣。
則龍兖不侔其麗。
禦煩惱而成铠。
則犀渠有謝其堅。
語其大力。
則拔山無以喻。
談其無畏。
則賈勇弗之倫。
始即事而為三。
卒階行而成五。
莫不具依方便。
斯着圓音。
詞旨殷勤。
理義詳核。
一軸單譯。
比于勤分。
規弼之美。
不其要欤。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八十九(安忍波羅蜜多分) 舍利子問滿慈子言。
諸菩薩衆所修安忍。
與聲聞衆所修安忍。
有何差别。
滿慈子言。
聲聞所修安忍。
名為少分行相所緣。
非極圓滿。
菩薩所修安忍。
名為具分行相所緣。
最極圓滿。
是故聲聞安忍。
唯為棄舍自身煩惱。
非為有情。
非如菩薩安忍無量。
不離安忍波羅蜜多。
舍利子複問滿慈子言。
菩薩修安忍時。
有二人來。
至菩薩所。
一善心故。
以旃檀塗。
一惡心故。
以火燒身。
菩薩于彼。
應起何心。
滿慈子言。
是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于第一人。
不應起愛。
于第二人。
不應起恚。
應于彼二。
起平等心。
俱欲畢竟利益安樂。
如是菩薩能行安忍波羅蜜多。
能住安忍波羅蜜多。
如是有情。
來至我所。
欲與鬥诤。
當為宣說。
所有諸法。
皆如幻化。
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
鬥诤心息。
由斯感得大士夫相所莊嚴身。
見者歡喜。
互相饒益。
乃至證得清淨涅槃。
離諸戲論。
畢竟安樂。
舍利子問滿慈子言。
菩薩聲聞二種安忍。
應知何者廣大微妙清淨殊勝。
滿慈子言。
聲聞乘人。
所有安忍。
唯觀色蘊乃至識蘊。
無我有情乃至知者見者之所引發。
菩薩乘人。
所有安忍。
亦觀色蘊乃至識蘊。
都無自性。
無生無滅。
無染無淨。
無增無減。
本來寂靜之所引發。
是故菩薩安忍殊勝。
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修其身。
令如大地。
大水。
大火。
大風。
虛空。
無所分别。
雖以可愛色香味觸擲置其中。
而都不生高欣喜愛。
雖以非愛色香味觸擲置其中。
而都不生下蹙憂恚。
安忍淨信。
常現在前。
猶如大地。
乃至虛空。
平等而轉。
舍利子問滿慈子言。
虛空無為。
諸菩薩衆。
豈無為攝。
滿慈子言。
菩薩依止般若波羅蜜多。
觀察身心與虛空等。
攝受安忍波羅蜜多。
假使恒時地獄猛火刀杖。
及餘苦具。
逼迫其身。
亦能忍受。
其心平等。
無動無變。
即是安忍波羅蜜多。
如是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重苦觸時。
便作是念。
我從無始生死以來。
雖受身心猛利衆苦。
而由此苦。
尚不能得若預流果。
若一來果。
若不還果。
若阿羅漢果。
若獨覺菩提果。
況由此苦。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今我身心所受衆苦。
既為利益諸有情故。
定證無上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