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九

關燈
古南沙門 通門 閱正 七空居士 葛? 提綱 ○大般若經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序 聞夫即相無睹。

    挺真如之壯觀。

    即慮無知。

    成種智之默識。

    但二塵且落時。

    逐見以輕濃。

    五翳将披複。

    因疑而聚散。

    是以驟明空道。

    給孤總旋憩之場。

    曆選時徒。

    妙吉升對揚之重。

    忽無觐以瞻仰。

    俄不聆以?悟。

    既泯修而造修。

    亦絕學以趣學。

    狀其區别。

    則菩提萬流。

    斷其混茫。

    則涅槃一相。

    一相則不見生死。

    萬流則無非佛法。

    不壞假名之繁總。

    而開實相之沉寥。

    正明如來法無。

    況菩薩法。

    菩薩法無。

    況二乘法。

    二乘法無。

    況凡夫法。

    法尚不有。

    何有菩提。

    尚無菩提。

    雲何可趣。

    尚無可趣。

    何有證得。

    尚無證得。

    何有證者。

    是故有之斯殊。

    無之斯貫。

    洞之斯遠。

    沮之斯局。

    豁爾夷蕩而無懈。

    熾然翹厲而不精。

    惱祲與慈渰。

    分華劍林。

    将玉毫比色。

    皆其所也。

    何以易諸。

    觀其假言路以便便。

    仰真宗而止止。

    奕奕珠轉。

    冷冷玉振。

    起予聖旨。

    莫尚于慈。

    晞體法王。

    不亦宜矣。

    然則探其義也。

    發秘藏之玄。

    局味其談也。

    包密語之殊轍。

    詞婉而旨密。

    即舊文殊般若矣。

    雖雙軸成部。

    而警策備彰。

    庶七衆所歸。

    較然無遠。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七十四(曼殊室利分) 曼殊室利白佛言。

    我觀如來即真如相。

    若以此等觀于如來。

    名真見佛。

    亦名禮敬親近如來。

    實于有情為利樂故。

    佛告曼殊室利。

    汝作是觀。

    為何所見。

    曼殊室利白言。

    世尊。

    我作是觀。

    都無所見。

    于諸法相。

    亦無所取。

    時舍利子謂曼殊室利言。

    仁能如是親近禮敬。

    觀于如來。

    甚為希有。

    雖常慈愍一切有情。

    而于有情都無所得。

    雖能化導一切有情令趣涅槃。

    而無所執。

    雖為利樂諸有情故擐大甲胄。

    而于其中不起積集散壞方便。

    時曼殊室利白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

    我為利樂諸有情故。

    擐大甲胄。

    令趣涅槃。

    實于有情及涅槃界所化所證。

    無得無執。

    所以者何。

    諸有情界。

    無增無減。

    雖有爾所諸佛世尊。

    經爾所時。

    說爾所法。

    度脫爾所有情。

    皆令證入無餘涅槃。

    而有情界亦無增減。

    何以故。

    以諸有情自性離故。

    無邊際故。

    不可增減故。

    舍利子言。

    若諸有情無增減者。

    何緣菩薩求大菩提。

    欲為有情常說妙法。

    曼殊室利言。

    有情都不可得。

    何有菩薩求大菩提。

    欲為有情常說妙法。

    何以故。

    諸法畢竟不可得故。

    佛告曼殊室利。

    若諸有情都不可得。

    雲何施設諸有情界。

    曼殊室利白言。

    世尊。

    有情界者。

    但假施設。

    曼殊室利。

    設有問汝。

    有情界者。

    為有幾何。

    汝雲何答。

    世尊。

    我作是答。

    如佛法數。

    彼界亦爾。

    曼殊室利。

    設複問汝。

    有情界者。

    其量雲何。

    複雲何答。

    世尊。

    我作是答。

    有情界量。

    如諸佛境。

    曼殊室利。

    設有問言。

    諸有情者。

    為何所屬。

    複雲何答。

    世尊。

    我作是答。

    彼界所屬。

    如佛難思。

    曼殊室利。

    設有問言。

    有情界者。

    為何所住。

    複雲何答。

    世尊。

    我作是答。

    若離染際所應住法。

    即有情界所應住法。

    曼殊室利。

    汝修般若波羅蜜多。

    為何所住。

    世尊。

    我修般若。

    都無所住。

    曼殊室利。

    無所住者。

    雲何能修。

    世尊。

    我由無所住故能修。

    曼殊室利。

    汝修般若波羅蜜多。

    于善于惡。

    何增何減。

    世尊。

    于善于惡。

    無增無減。

    于一切法亦無增減。

    世尊。

    般若波羅蜜多出現世間。

    不為增減一切法故。

    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為棄舍異生等法。

    不為攝受一切佛法。

    所以者何。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為舍法得法故起。

    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為厭離生死過失。

    不為欣樂涅槃功德。

    所以者何。

    修此法者。

    不見生死。

    況有厭離。

    不見涅槃。

    況有欣樂。

    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見諸法有劣有勝。

    有失有得。

    可舍可取。

    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得諸法可增可減。

    所以者何。

    非真法界有增有減。

    佛告曼殊室利。

    諸佛妙法豈亦不勝。

    世尊。

    諸佛妙法不可取故。

    亦不可言是勝是劣。

    如來豈不證諸法空。

    離相空中有何勝劣。

     佛告曼殊室利。

    汝已親近供養幾佛。

    世尊。

    我已親近供養佛數量同幻士心心所法。

    以一切法皆如幻故。

    曼殊室利。

    汝于佛法豈不趣求。

    世尊。

    我今不見有法非佛法者。

    何所趣求。

    曼殊室利。

    汝于佛法已成就耶。

    世尊。

    我今都不見法可名佛法。

    何所成就。

    曼殊室利。

    汝豈不得無著性耶。

    世尊。

    我今即無著性。

    豈無著性複得無著。

    曼殊室利。

    汝不當坐菩提座耶。

    世尊。

    諸佛于菩提尚無坐義。

    況我能坐。

    何以故。

    以一切法皆用實際為定量故。

    于實際中。

    座及坐者。

    俱不可得。

    曼殊室利。

    言實際者是何增語。

    世尊。

    實際當知即是僞身增語。

    曼殊室利。

    雲何僞身可名實際。

    世尊。

    實際無去無來。

    非真非僞。

    身非身相。

    俱不可得。

    僞身亦爾。

    是故僞身即是實際。

     佛告曼殊室利。

    汝觀何義。

    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世尊。

    我于無上正等菩提。

    尚無住心。

    況當欲證。

    我于菩提無求趣意。

    所以者何。

    菩提即我。

    我即菩提。

    如何求趣。

    佛言。

    汝能巧說甚深義處。

    汝于先佛。

    多種善根。

    久發大願。

    能依無得。

    修行種種清淨梵行。

    曼殊室利白佛言。

    若于諸法有所得者。

    可依無得修淨梵行。

    我都不見有法可得。

    及無所得。

    如何可言能依無得淨修梵行。

     舍利子言。

    曼殊室利。

    佛于法界豈不證耶。

    不也大德。

    所以者何。

    佛即法界。

    法界即佛。

    法界不應還證法界。

    又舍利子。

    一切法空說為法界。

    即此法界說為菩提。

    法界菩提俱離性相。

    又舍利子。

    若造無間。

    當知即造不可思議。

    亦造實際。

    何以故。

    不可思議與五無間。

    俱即實際。

    性無差别。

    既無有能造實際者。

    是故無間不可思議亦不可造。

    由斯理趣。

    造無間者非堕地獄。

    不思議者非得生天。

    造無間者亦非長夜沉淪生死。

    不思議者亦非究竟能證涅槃。

    何以故。

    不可思議與五無間。

    皆住實際。

    性無差别。

     真法界中。

    若持若犯。

    平等無别。

     佛告曼殊室利。

    頗有因緣。

    可說菩薩坐菩提座。

    不證無上正等菩提。

    世尊。

    亦有因緣可說。

    謂菩提中。

    無有少法可名無上正等菩提。

    然真菩提性無差别。

    非坐可得。

    不坐便舍。

    無相菩提不可證故。

    曼殊室利複白佛言。

    無上菩提即五無間。

    彼五無間即此菩提。

    所以者何。

    菩提無間。

    俱假施設。

    非真實有。

    菩提之性。

    非可證得。

    非可修習。

    非可現見。

    彼五無間亦複如是。

    又一切法本性畢竟不可現見。

    于中無覺。

    無覺者。

    無見。

    無見者。

    無知。

    無知者。

    無分别。

    無分别者。

    離相平等。

    名為菩提。

    五無間性亦複如是。

    由此菩提非可證得。

    言可證得修習現見大菩提者。

    是增上慢語。

    佛告曼殊室利。

    汝今謂我是如來耶。

    不也世尊。

    我不謂佛是實如來。

    所以者何。

    夫如來者。

    以微妙智。

    證會真如。

    妙智真如。

    二俱離相。

    真如離相。

    非謂真如。

    妙智亦然。

    非謂妙智。

    既無妙智及無真如。

    是故如來亦非真實。

    何以故。

    真如。

    妙智。

    俱假施設。

    如來亦爾。

    非二不二。

    故不謂佛是實如來。

    佛告曼殊室利。

    如來豈不出現世間。

    不也世尊。

    若真法界出現世間。

    可言如來出現于世。

    非真法界出現世間。

    是故如來亦不出現。

    曼殊室利。

    汝謂殑伽沙數諸佛入涅槃不。

    世尊。

    豈不見諸佛如來。

    同一不思議境界相。

    曼殊室利複白佛言。

    今佛世尊現住世不。

    佛言如是。

    曼殊室利便白佛言。

    若佛世尊現住世者。

    殑伽沙等諸佛世尊亦應住世。

    何以故。

    一切如來同不思議一境相故。

    不思議相無生無滅。

    如何諸佛有入涅槃。

    是故世尊。

    若未來佛當有出世。

    一切如來皆當出世。

    若過去佛已入涅槃。

    一切如來皆已滅度。

    若現在佛現證菩提。

    一切如來皆應現證。

    何以故。

    不思議中。

    去來現在所有諸佛無差别故。

     曼殊室利複白佛言。

    佛有情心及一切法。

    若皆平等不可思議。

    今諸聖賢求涅槃者勤行精進豈不唐捐。

    所以者何。

    不思議性。

    與涅槃性。

    既無差别。

    何用更求。

    若有說言此異生法。

    此聖者法。

    有差别相。

    令諸有情執二法異。

    沉淪生死。

    不得涅槃。

    佛告曼殊室利。

    如來于有情類最為勝不。

    世尊。

    若有真實有情。

    我願如來于彼最勝。

    然有情類實不可得。

    曼殊室利。

    佛成就不思議法耶。

    世尊。

    若有不思議法。

    實可成就。

    我願如來成就彼法。

    然無是事。

    曼殊室利。

    如來說法。

    調伏弟子衆不。

    世尊。

    諸有情類。

    皆住無雜真如法界。

    于此界中。

    異生聖者。

    能說能受。

    俱不可得。

     卷五百七十五 舍利子白佛言。

    曼殊室利所說法相。

    不可思議。

    佛告曼殊室利。

    汝之所說。

    實難思議。

    曼殊室利即白佛言。

    我所說法。

    不可說可思議。

    亦不可說不可思議。

    所以者何。

    不可思議可思議性。

    俱無所有。

    但有音聲。

    以一切法自性離故。

    作是說者。

    乃名為說不可思議。

    佛告曼殊室利。

    汝今現入不可思議三摩地耶。

    世尊。

    我不現入此三摩地。

    所以者何。

    我都不見此三摩地性異于我。

    不見有心能思惟我及此定。

    故不可思議三摩地者。

    心非心性俱不能入。

    雲何可言我入此定。

    世尊。

    我昔初學作意現入此三摩地。

    非于今時複更作意現入此定。

    如射初學。

    注心發箭。

    久習成就。

    不複注心。

    如是我先初學定位。

    要先系念在不思議。

    然後乃能現入此定。

    久習成就。

    不複系心。

    任運能住。

    所以者何。

    我于諸定。

    已得善巧。

    任運出入。

    不複作意。

    舍利子言。

    曼殊室利。

    豈今此定亦不可得。

    大德。

    此定實不可得。

    所以者何。

    謂一切定可思議者有相可得。

    不思議者無相可得。

    此定既曰不可思議。

    是故定應實不可得。

    又舍利子。

    不思議定。

    一切有情無不得者。

    所以者何。

    一切心性皆離心性。

    離心性者。

    皆即名為不思議定。

    故有情類無不得者。

    佛贊曼殊室利。

    汝依無得發言皆說甚深義處。

    汝豈不以住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一切時說甚深義。

    曼殊室利即白佛言。

    若我由住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如是說。

    便住我想。

    及住有想。

    若住我想及住有想。

    則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有所住。

    若深般若波羅蜜多有所住者。

    則深般若波羅蜜多。

    亦以我想及以有想為所住處。

    然深般若波羅蜜多。

    遠離二想。

    住無所住。

    如諸佛住。

    微妙寂靜。

    無起無作。

    無動無轉以為所住。

    不住有法。

    不住無法。

    故此所住不可思議。

    不思議界。

    與如來界我界法界。

    無二無别。

     當知佛智。

    無法可知。

    名不知法。

    所以者何。

    此智自性都無所有。

    無所有法。

    雲何能于真法界轉。

    此智自性既無所有。

    即無所著。

    若無所著。

    即體非智。

    若體非智。

    即無境界。

    若無境界即無所依。

    若無所依即無所住。

    若無所住即無生滅。

    若無生滅即不可得。

    若不可得即無所趣。

    既無所趣。

    此智不能作諸功德。

    亦複不能作非功德。

    所以者何。

    此無思慮不可思議。

    即是佛智。

    無餘智類此可得。

    故名無等等智。

    又無餘智對此可得。

    故名無對對智。

    佛告曼殊室利。

    如是妙智不可動耶。

    世尊。

    如是妙智。

    久修成熟。

    無作無證。

    無生無盡。

    無起無沒。

    安固不動。

    曼殊室利。

    誰能信解如是妙智。

    世尊。

    于生死法。

    不起不堕。

    于諸聖道。

    不離不修。

    彼于此智能深信解。

     大迦葉波白佛言。

    如來善說聞深般若波羅蜜多。

    信解修行諸行狀相。

     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摩地者。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即是不思議界。

     曼殊室利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等。

    來至我所。

    作是問言。

    仁與如來嘗所談論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請為說之。

    我當告彼。

    汝等欲聞。

    勿起聽心。

    勿專系念。

    當起如幻如化等心。

    如是乃能解我所說。

    如是教誡教授。

    以無相印。

    印定諸法。

    令求聽者離取着心。

    然後為說相應之法(第七會竟)。

     ○大般若經第八會那伽室利分序 載維清規。

    外滌乃照晉于襟。

    靈神理内。

    康俄發揮于事業。

    若不訊諸動寂。

    将或謬以随迎。

    是故妙祥資舍衛之禀。

    龍祥扣分衛之節。

    挫舉下而迂足。

    措屈伸而矯手。

    慮不慮以思惟。

    行無行以發趣。

    食夫幻食。

    反類懸匏。

    資以無資。

    翻同冽井。

    俄而縱觀空術。

    澄襟海定。

    孕生靈為水性。

    罄功德為珍府。

    晏六動而不搖。

    走三乘以終駐。

    無宰不宰。

    黜心王而利見。

    無親不親。

    恢善友而遙集。

    是令近事取缽。

    駭循臂之不存。

    應供投襟。

    兀撫心其已滅。

    譬蜃樓切景。

    知積氣以忘跻。

    鸾鏡含姿。

    悟惟空而辍攬。

    故能自近而鑒遠。

    由真以立俗。

    識危生之露集。

    知幻質之泡浮。

    電倏青紫之輝。

    雲空軒蓋之影。

    文約理贍。

    昔秘今傳。

    雖一軸。

    且單譯而三複。

    固多重味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七十六(那伽室利分) 妙吉祥欲入室羅筏城乞食。

    龍吉祥言。

    尊者。

    今于食想猶未破耶。

    妙吉祥曰。

    吾于食想。

    都不見有。

    知何所破。

    所以者何。

    一切法本性空寂。

    猶若虛空。

    無斷無壞。

    我何能破。

    龍吉祥言。

    頗有能證菩提者不。

    妙吉祥曰。

    若無名姓施設。

    以無表心。

    無見心等。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龍吉祥言。

    以何等心當得菩提。

    妙吉祥曰。

    我無所趣。

    亦非能趣。

    所以者何。

    諸法無動。

    不可破壞。

    不可攝受。

    畢竟空寂。

    我以如是非趣心等。

    當得菩提。

    龍吉祥言。

    菩提何謂。

    妙吉祥曰。

    言菩提者。

    遍諸時處一切法中。

    譬如虛空。

    都無障礙。

    于時處法無所不在。

    如是菩提。

    最為無上。

    仁今欲證何等菩提。

    龍吉祥言。

    欲證無上。

    妙吉祥曰。

    無上菩提。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