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八

關燈
古南沙門 通門 閱正 七空居士 葛? 提綱 卷三百九十六之七葉(勝義瑜伽品)至三百九十七之十五葉 善現言。

    一切法皆用無性為自性。

    何故有時佛說有清淨法耶。

    佛告善現。

    我說一切法平等性為清淨法。

    世尊。

    何等一切法平等性。

    善現。

    如來出世。

    若不出世。

    性相常住。

    是名一切法平等性。

    此平等性名清淨法。

    此依世俗說為清淨。

    不依勝義。

    所以者何。

    勝義谛中。

    無分别。

    無戲論。

    一切音聲名字路絕。

    善現言。

    若一切法如夢所見。

    如像。

    如響。

    如陽焰。

    如光影。

    如幻事。

    如變化身。

    如尋香城。

    雖現似有。

    而無實事。

    雲何依止如是非真實法。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作是願言。

    我當圓滿一切法。

    我當發起無量光明。

    遍照十方無邊世界。

    我當發起一妙音聲。

    遍滿十方無邊世界。

    随諸有情心心所法。

    意樂差别。

    為說種種微妙法門。

    令勤修學。

    證得殊勝利益安樂。

    佛告善現。

    汝所說法。

    豈不亦如夢之所見。

    如像如響。

    乃至如尋香城耶。

    善現答言。

    如是世尊。

    若一切法如夢所見。

    廣說乃至如尋香城。

    皆無實事。

    雲何菩薩摩诃薩。

    發誠谛言。

    我當圓滿一切功德。

    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世尊。

    非夢所見。

    廣說乃至尋香城中所現物類。

    能行一切法。

    況能圓滿。

    餘一切法。

    亦應如是。

    俱非實故。

    佛告善現。

    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非實有法。

    尚不能行一切法。

    況能圓滿非實有法。

    複次善現。

    一切法非實有故。

    不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如是諸法。

    一切皆是思惟造作。

    諸有思惟所造作法。

    皆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

    如是諸法。

    于菩提道雖能引發。

    而于其果無資助能。

    由此諸法無生無起無實相故。

    諸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

    雖起種種身語意善。

    修行一切法。

    而知一切如夢所見。

    乃至如尋香城。

    皆非實有。

    複次善現。

    如是諸法。

    雖非實有。

    若不圓滿。

    決定不能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善現白佛言。

    佛證無上正等覺時。

    所得佛法。

    為依世俗。

    為依勝義說得名耶。

    佛告善現。

    依世俗故。

    說名為得。

    不依勝義。

    若依勝義。

    能得所得俱不可得。

    若謂此人。

    得如是法。

    便有所得。

    有所得者。

    便執有二。

    不能得果。

    亦無現觀。

    善現言。

    執無二者。

    為能得果。

    有現觀耶。

    佛言。

    執無二者。

    亦複如是。

    若無二無不二。

    即名得果。

    亦名現觀。

    所以者何。

    若執由此便能得果。

    亦有現觀。

    及執由彼不能得果。

    亦無現觀。

    俱是戲論。

    若離戲論。

    乃可名為法平等性。

    善現言。

    若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

    此中何謂法平等性。

    佛言。

    若于是處都無有性。

    亦無無性。

    亦不可說為平等性。

    如是乃名法平等性。

    當知法平等性既不可說。

    亦不可知。

    除平等性。

    無法可得。

    離一切法。

    無平等性。

    善現。

    法平等性。

    異生聖者俱不能行。

    非彼境故。

    善現言。

    法平等性。

    豈亦非佛所行。

    境耶。

    佛言。

    法平等性。

    非諸賢聖所行之境。

    謂随信行。

    若随法行。

    若第八。

    若預流。

    乃至若諸佛應正等覺。

    皆不能以法平等性為所行境。

    善現言。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于一切法皆得自在。

    雲何可言法平等性。

    亦非諸佛所行境耶。

    佛言。

    若平等性與佛有異。

    可言是佛所行之境。

    然平等性與佛無異。

    雲何可說佛行彼境。

    善現當知。

    若諸異生法平等性。

    若随信行法平等性。

    若随法行法平等性。

    若諸第八乃至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法平等性。

    皆同一相所謂無相。

    是一平等。

    無二無别。

    于此一法平等性中。

    諸平等性既不可得。

    于中異生及諸聖者差别之相。

    亦不可得。

    (九十六卷竟)善現言。

    若一切法平等性中。

    異生聖者。

    法及有情。

    俱無差别。

    雲何三寶出現世間。

    佛言。

    如來于法。

    方便善巧。

    能于無相。

    建立種種法等差别。

    複次善現。

    若諸如來不為有情施設諸法差别之相。

    諸有情類為能自知不。

    善現答言。

    諸有情類不能自知。

    佛言。

    是故如來應正等覺。

    于無相法方便善巧。

    雖為有情施設種種差别之相。

    而于諸法平等法性。

    都無所動。

    善現言。

    如是一切愚夫異生。

    亦于諸法平等法相。

    無所動不。

    如是随信行。

    若随法行。

    若第八預流。

    乃至若菩薩摩诃薩。

    亦于諸法平等法性。

    無所動不。

    佛言。

    一切法及諸有情。

    皆不出過平等法性。

    皆于諸法平等法性。

    都無所動。

    善現白佛言。

    若一切法平等法性。

    即是異生平等法性。

    亦是随信行随法行第八預流。

    乃至如來應正等覺平等法性。

    令一切法及諸有情相應異故。

    性亦應異。

    是則法性亦應各異。

    雲何于諸異相法等。

    可得安立法性一相。

    雲何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分别法及諸有情有種種性。

    佛告善現。

    一切法性。

    是空性不。

    善現答言。

    如是世尊。

    一切法性皆是空性。

    佛告善現。

    于空性中法等異相為可得不。

    善現答言。

    不也世尊。

    于空性中。

    一切異相皆不可得。

    佛告善現。

    由此當知平等法性。

    非一切法。

    不離一切法。

    善現白佛言。

    平等法性。

    為是有為。

    為是無為。

    佛告善現。

    平等法性。

    非是有為。

    非是無為。

    然離有為法。

    無為法不可得。

    離無為法。

    有為法亦不可得。

    善現。

    若有為界。

    若無為界。

    如是二界。

    非相應非不相應。

    無色無見。

    無對一相。

    所謂無相。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依世俗說。

    不依勝義。

    何以故。

    非勝義中可有身行語行意行。

    非離身行語行意行。

    勝義可得。

    當知即有為無為平等法性。

    說名勝義。

    是故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動勝義而行菩薩摩诃薩行。

    成熟有情。

    嚴淨佛土。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勝義瑜伽品竟)。

     卷三百九十七之十六葉(無動法性品) 善現。

    若諸法等。

    平等法性。

    皆本性空。

    此本性空。

    于有無。

    非能所作。

    雲何不動勝義而作菩薩所應作事。

    佛告善現。

    若諸有情。

    自知諸法皆本性空。

    則諸如來不現神通。

    作希有事。

    謂于諸法本性空中。

    雖無所動。

    而令有情遠離種種妄想颠倒。

    安住諸法空。

    解脫生死苦。

    謂令有情遠離一切想。

    亦令遠離一切法想。

    安住無為界。

    解脫生死苦。

    無為界者。

    即諸法空。

    依世俗說名無為界。

    善現言。

    由何空故說諸法空。

    佛告善現。

    由想空故。

    說諸法空。

    複次善現。

    若變化身複作化事。

    此有實事而不空耶。

    善現答言。

    諸所變化。

    都無實事。

    一切皆空。

    佛告善現。

    變化與空。

    如是二法。

    非合非散。

    此二俱以空空故空。

    不應分别是空是化。

    何以故。

    非空性中有空有化二事可得。

    以一切法畢竟空故。

    複次善現。

    無一切法非化。

    諸是化者無不皆空。

    善現言。

    世間諸蘊。

    諸處。

    諸界。

    緣起。

    緣生。

    緣起支等。

    可皆是化。

    諸出世間波羅蜜多。

    若三十七菩提分法。

    乃至若由彼法所得諸果。

    若依彼法施設種種補特伽羅。

    豈亦是化。

    佛告善現。

    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無非是化。

    然于其中。

    有是聲聞所化。

    有是獨覺所化。

    有是菩薩所化。

    有是如來所化。

    有是煩惱所化。

    有是善法所化。

    由此因緣。

    說一切法皆如變化。

    等無差别。

    善現複白佛言。

    所有斷果謂預流果。

    或一來。

    不還。

    阿羅漢果。

    或獨覺地。

    或如來地。

    永斷煩惱習氣相續。

    豈亦是化。

    佛告善現。

    如是諸法。

    若與生滅二相合者。

    亦皆是化。

    世尊。

    何法非化。

    善現。

    若法不與生滅相合者。

    是法非化。

    世尊。

    何法不與生滅相合。

    善現。

    不虛诳法。

    即是涅槃。

    此法不與生滅相合。

    是故非化。

    善現複白佛言。

    如世尊說。

    平等法性。

    一切皆空。

    無能動者。

    無二可得。

    無有少法非自性空。

    雲何涅槃可言非化。

    佛告善現。

    如汝所說。

    無有少法非自性空。

    此自性空。

    非聲聞作。

    非獨覺作。

    非菩薩作。

    非如來作。

    亦非餘作。

    有佛無佛其性常空。

    此即涅槃。

    是故我說涅槃非化。

    非實有法名為涅槃。

    可說無生無滅非化(無動法性品竟)。

     卷三百九十八(常啼菩薩品) 卷三百九十九之十四葉 常啼菩薩。

    常樂居阿練若處。

    歘然聞有空中聲。

    曰咄。

    善男子。

    汝可東行。

    決定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于内外法。

    心莫散亂。

    勿破威儀。

    勿壞身相。

    勿動于一切法。

    何以故。

    若于諸法有所動者。

    則于佛法不能安住。

    于生死諸趣輪回。

    不能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空中聲複語常啼菩薩言。

    善男子。

    汝當于空無相無願甚深之法。

    應生信解。

    汝應以離一切相心求深般若波羅蜜多。

     常啼菩薩思惟。

    何時當見法湧菩薩。

    得聞般若波羅蜜多。

    永斷種種虛妄分别。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善現當知。

    常啼菩薩即住此處。

    作是念時。

    于一切法中。

    起無障智見。

    由斯智見。

    即能現入無量殊勝三摩地門。

    安住如是三摩地中。

    現見十方諸佛如來。

    鹹共贊慰。

    教誡教授此諸三摩地所禀自性。

    無入無出。

    亦不見法能入出者。

    以于諸法無所執故。

    即名般若波羅蜜多。

    時十方佛方便贊慰。

    教誡教授已。

    忽然不現。

    常啼菩薩心懷惆怅。

    作是思惟。

    我向所見十方諸佛。

    先從何來。

    今往何所。

    誰能為我斷如是疑。

    我當疾詣法湧菩薩所。

    當以何物而為供養。

    我若空往。

    自喜不生。

    何以表知至誠求法。

    我于今者。

    應自賣身。

    以求價值。

    持用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及說法師。

    何以故。

    我于長夜諸界趣生。

    虛喪壞滅無邊身命。

    無始生死。

    受無量苦。

    故我今者定應賣身。

    時天帝釋見已念言。

    此善男子。

    我當試之。

    為實慕法。

    為惑世間。

    即自化作婆羅門。

    語常啼曰。

    我欲祠天。

    但須人血。

    人髓。

    人心。

    常啼即申右手。

    執取利刀。

    刺臂出血。

    破骨出髓。

    欲剖心出。

    有長者女。

    作是念言。

    何因緣故。

    困苦其身。

    常啼報曰。

    我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及說法師。

    長者女言。

    當獲何等功德勝利。

    常啼答言。

    法湧菩薩。

    于甚深法。

    已得自在。

    當為我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菩薩所學。

    菩薩所乘。

    菩薩所行。

    菩薩所作。

    我得聞已。

    如說修行。

    成熟有情。

    嚴淨佛土。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長者女恭敬合掌。

    白常啼言。

    大士家貧。

    尚為如是微妙功德。

    不惜身命。

    況我家富。

    為是功德而不棄舍。

    唯願大士勿複自害。

    我身亦願随大士往。

    共植善根。

    為得所說諸佛法故。

    時天帝釋即複本形。

    曲躬而立。

    贊言大士。

    善哉善哉。

    為法至誠。

    堅固乃爾。

    我實不用人血心髓。

    但來相試。

    今何所願。

    我當相與。

    常啼報言。

    我本所願。

    唯有無上正等菩提。

    天主頗能與斯願不。

    時天帝釋赧然有愧。

    此非我力。

    唯有諸佛大聖法王。

    于法自在能與斯願。

    常啼報曰。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亦我所願。

    頗能惠不。

    時天帝釋倍複生慚。

    我于此願。

    亦不能與。

    然我有力。

    令大士身。

    平複如故。

    常啼報言。

    如是所願。

    自能滿足。

    無勞天主。

    時長者女。

    入舍白父母言。

    願多與我家中所有種種供具。

    亦聽我身。

    五百侍女。

    持諸供具。

    往妙香城。

    為欲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及說法師。

    定獲無邊微妙佛法。

    父母報言。

    汝應嚴辦供具侍從。

    速當共往。

    常啼菩薩尋聲複問天帝釋言。

    如是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今在何處。

    我欲供養。

    唯願示之。

    天帝釋言。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在此台中。

    七寶座上。

    四寶函内。

    真金為葉。

    吠琉璃寶以為其字。

    法湧菩薩以七寶印。

    自封印之。

    爾時常啼菩薩。

    及長者女。

    并其父母侍女。

    聞是語已。

    即取所持種種供養之具。

    分作二分。

    先持一分詣寶台所。

    供養般若波羅蜜多。

    複持一分俱共往詣法湧菩薩所。

    供養已。

    頂禮雙足。

    合掌恭敬。

    右繞三匝。

    卻住一面。

    請問大師。

    我先所見十方諸佛。

    先從何來。

    今往何所。

    唯願為我說彼諸佛所從至處。

    令我了知。

    知已。

    生生常見諸佛(常啼菩薩品竟)。

     卷三百九十九之十四葉(法湧菩薩品) 卷四百 爾時法湧菩薩摩诃薩。

    告常啼菩薩摩诃薩言。

    善男子。

    如來應正等覺所有法身。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何以故。

    諸法實性皆不動故。

    善男子。

    諸法無來無去。

    不可施設。

    諸法即是如來應正等覺。

    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非即諸法。

    非離諸法。

    善男子。

    諸法真如。

    如來真如。

    一而非二。

    善男子。

    諸法真如。

    非合非散。

    唯有一相。

    所謂無相。

    善男子。

    諸法真如。

    非一非二非三非四。

    廣說乃至非百千等。

    何以故。

    諸法真如離數量故。

    非有性故。

    譬如陽焰乃至如夢。

    為所何來。

    去何所至。

    彼人愚癡無智。

    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

    亦複如是。

    善男子。

    若于如是諸佛所說甚深法義。

    不如實知。

    執如來身。

    是名是色。

    有來有去。

    當知彼人迷法性故。

    遠離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