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可證法。
汝欲證者。
便行戲論。
何以故。
無上菩提。
離相寂滅。
仁今欲取。
成戲論故。
諸佛世尊。
說一切法不可分别。
皆如幻事。
汝今欲證無上菩提。
豈不便成分别幻法。
然一切法皆不可取。
亦不可舍。
無成無壞。
非法于法能有造作及有滅壞。
無法于法能有和合及有别離。
甯可于彼起分别心。
龍吉祥言。
我今由此定得菩提。
由尊為我說深法故。
妙吉祥曰。
我于今者。
曾未為汝有所宣說。
若顯若密。
若深若淺。
雲何令汝能得菩提。
所以者何。
諸法自性。
皆不可說。
以一切法皆如幻事。
畢竟性空。
尚不可知。
況有宣說。
爾時無能勝菩薩。
求至其所。
贊言。
正士大士。
能共宣說甚深法門。
時妙吉祥語無能勝言。
正士大士。
為說何法。
作是念者。
便行戲論。
若行戲論。
流轉生死。
彼于一切如響法中。
不如實知。
起諸乖诤。
心則動搖。
多諸迷謬。
是故世尊親于晝夜。
教誡教授。
汝等苾刍。
勿行戲論。
于我所說寂滅法中。
常應思惟。
審谛觀察。
精勤修習。
無得法忍。
如是能寂大聖法王。
說諸法空。
本性寂靜。
無染無得。
無所依住。
能如實知。
解脫生死。
定當證得菩提涅槃。
諸有情類。
本來皆有諸佛妙法。
一切已有無退佛智。
故諸有情。
鹹可安立于佛妙法。
龍吉祥言。
諸佛妙法。
誰能信解。
妙吉祥曰。
諸佛真子。
皆能信解。
已善安住畢竟空法。
無所得法。
所以者何。
是諸菩薩妙菩提座。
已現在前。
能對世間天魔梵釋等前。
大師子吼。
我于此座結跏趺坐。
乃至未得無上菩提。
終不中間暫解斯坐。
何以故。
菩薩已善安住畢竟空法。
無所得法。
一切有情不能傾動。
令離覺所覺及菩提座處。
妙吉祥言。
諸菩薩衆無得法忍。
豈無差别。
龍吉祥曰。
若菩薩衆于少分法有執著者。
是則名為行有所得。
菩薩不行有所得故。
無得法忍非有差别。
妙吉祥言。
若爾。
菩薩雲何修學趣菩提行。
龍吉祥曰。
若菩薩衆于諸法中無所取着。
是為修學趣菩提行。
若菩薩衆雖有所行而無行想。
是為修學趣菩提行。
妙吉祥言。
如是如是。
如人夢中。
雖謂遊止種種方所。
而無去來行住坐卧。
亦無真實遊止處所。
菩薩亦爾。
雖住寤時。
有所修行。
而無行想。
觀所行行。
本性皆空。
于諸法中無所取着。
能如是行。
無所執取。
離諸戲論。
是天人等真淨福田。
堪受世間恭敬供養。
爾時龍吉祥歡喜踴躍而作是言。
我今欲往寶羅筏城乞食。
妙吉祥曰。
随汝意往。
然于行時。
勿得舉足。
勿得下足。
勿屈勿伸。
勿起于心。
勿興戲論。
勿生路想。
勿生城邑聚落大小男女之想。
勿生街巷園林舍宅戶牖等想。
遠離諸所有想。
是為菩薩所趣菩提。
龍吉祥既承教誡威力。
入海喻定。
此定威力廣深。
神明難思。
三業安靜。
具功德寶。
攝養含識。
時有菩薩。
名曰善思。
為欲令彼速出定故。
設大加行。
觸動其身。
雖令三千大千世界諸山大地六反變動。
而龍吉祥身心宴寂。
安固不動。
如妙高山。
後從定起。
善思問言。
仁在定中。
覺地動不。
龍吉祥曰。
善思當知。
若諸身心有動轉者。
見大地等亦有傾搖。
諸佛菩薩。
及大獨覺。
大阿羅漢。
身心安靜。
遠離動搖。
于諸法中。
不見不覺有動有轉有傾有搖。
時妙吉祥見聞此已。
歡喜贊歎。
善哉善哉。
今者随意入城乞食。
龍吉祥曰。
我今已證海喻勝定無上法食。
于諸段食。
不複希求。
我今惟求布施。
淨戒。
安忍。
精進。
靜慮。
般若。
方便善巧。
妙願。
力。
智波羅蜜多。
及餘無邊菩薩勝行。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轉妙法輪。
拔有情類生死大苦。
令住究竟清淨涅槃。
棄舍諸行。
不欲資養雜穢身心。
今我由尊真淨善友哀愍我力。
證獲勝定。
我今頂禮。
妙吉祥言。
善哉仁者。
能得如是海喻勝定。
了達諸法。
汝今應求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并十八佛不共法等。
無量無邊。
無上法食。
用自資益。
解脫法身。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皆由此食。
所以者何。
如是法食。
無漏無系。
能永解脫執着世間不出離法。
一切菩薩摩诃薩衆。
皆希此食。
龍吉祥曰。
我今聽尊所贊。
如斯無上法食。
已為充足。
況得食耶。
我食當來得斯法食。
即以無食而為方便。
自充足已。
複持充足一切有情。
妙吉祥言。
汝能充足虛空界不。
汝能充足響。
像。
夢。
幻。
陽焰。
光影。
諸變化事。
尋香城不。
汝頗能以衆流充足諸大海不。
答曰不能。
妙吉祥言。
諸法亦爾。
雲何汝欲充足一切。
汝欲充足一切者。
則欲充足大虛空界。
亦欲充足響像夢等。
亦欲充足一切大海。
亦欲充足一切法空無相無願。
無造無作。
無生無滅。
亦欲充足遠離。
寂靜。
離染。
涅槃。
畢竟解脫。
亦欲充足無色無見。
無對一相。
與虛空等。
不可執取。
真如法界。
龍吉祥言。
如尊所說。
食及食者無不皆空。
則諸有情應不資食。
妙吉祥曰。
法及有情。
皆如幻化。
是故一切無資食者。
若不能了達諸法皆如幻化。
則于諸趣。
生死輪回。
虛妄執為有所資持。
然彼資持。
都不可得。
龍吉祥言。
我今欲住斷除饑渴。
妙吉祥曰。
饑渴尚無。
何有能斷。
諸法本來自性充足。
都無饑渴。
何所除斷。
龍吉祥言。
尊者說諸法要。
如是如是。
法界出現。
妙吉祥曰。
非真法界。
有出有沒。
有屈有伸。
真法界者。
離相寂然。
無出無沒。
不可分别。
不可戲論。
諸法亦爾。
自相本空。
性亦非有。
相不可得。
若諸法相有可得者。
已般涅槃。
佛應可得。
故一切法本來寂滅。
是故諸佛雖已般涅槃。
而無一法般涅槃者。
諸有欲令般涅槃位有法滅者。
即為欲令太虛空界彼位亦滅。
所以者何。
一切法性。
本來寂滅。
自性寂靜。
最極寂靜。
不可更滅。
諸愚夫類不如實知。
般涅槃時。
方起滅想。
謂我我所。
今時乃滅。
彼由執着我及有情。
及由執有無自性法。
般涅槃時一切永滅。
我說彼類。
皆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苦憂惱。
爾時善現來至其所。
言二大士何所談論。
妙吉祥言。
諸法如響。
皆非真實。
其響豈能有所談論。
善現聞是語已。
入無所得三摩地門。
時舍利子來至其處。
問妙吉祥。
大士。
頗知善現今者入何等定。
妙吉祥言。
大德善現。
不違少法。
由此常入不違法定。
無所住定。
無依法定。
無執藏定。
害執藏定。
非住此中有言有說。
有來有往。
有住有卧。
何以故。
信解諸法自性皆空。
不可得故。
善現爾時便從定起。
妙吉祥曰。
食時将至。
宜速入城。
善現對曰。
我今不複入城乞食。
我已遠離一切城邑村落等想。
亦已遠離諸色聲香味觸法想。
妙吉祥曰。
若遠離者。
雲何現有遊履往來。
善現诘言。
如來變化。
雲何現有色受想行識等諸法。
雲何現有遊履往來屈伸顧視。
妙吉祥曰。
且止斯事。
奉請大德設希有食。
令獲善利。
舍利子言。
今者欲為我輩設何等食。
妙吉祥曰。
我今所設食者。
不可分段。
不可吞咽。
非香味觸。
非三界攝。
亦非不系。
如是妙食。
是如來食。
非餘食也。
舍利子。
言我等聞希有食名。
悉已飽滿。
況當得食。
妙吉祥曰。
我此食者。
肉。
天。
慧眼。
皆不能見。
爾時善現。
及舍利子。
聞如是語。
俱入滅定。
善思菩薩問妙吉祥言。
今二上人。
食何等食。
入何等定。
妙吉祥言。
此二尊者。
食無漏食。
入無所依。
無雜染定。
諸食此食。
住此定者。
畢竟不複食三界食。
善現乞食近事女因緣(第八會竟)。
○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序 竊尋浩汗其源者。
必總靈怪之儲。
紛糾其峰者。
自動郁冥之觀。
況沖照倬存。
逸韻遐舉。
規真附體。
紐玄立極。
根大衍于初會。
革小成于後心。
蓄靈蘊福。
信哉宜矣。
故其承閑。
語要三問。
桀其标節。
理情兩塗。
如肅其緻。
窮非想以布想弘不濟之大勳。
攝衆度以檀度。
勵無行之廣德。
願侔皦日。
格虛空而未量。
信異随風。
泛聲香而不住。
忘法身于相好。
豈見如來。
分刹土于微塵。
誰為世界。
河沙數非多之多福。
山王比非大之大身。
法性絕言。
謂有說而便謗。
菩提離取。
知無授而乃成。
皆所以拂霭疑津。
剪萌心徑。
尚觸類而不極。
吝緣情而必盡。
然金剛之銳。
賞二物之可銷。
對除之猛。
雖一念其無挂。
詞必舉凡。
故率言每約。
理好鈎??。
故屬意多迷。
前聖由之著論。
後賢所以殷學。
非直有緣震旦。
實亦見重昌期。
廣略二本。
前後五譯。
無新無故。
逾煉逾明。
然經卷所在。
則為有佛。
故受持之迹。
其驗若神。
傳之物聽。
具如别錄。
爾其刷蕩二邊。
彰明九觀。
雲飄絲??。
愁含變滅之影。
電轉珠目。
榮遷倏忽之光。
星夜編而曉落。
則邪見難保。
露陰泫而陽晞。
則色蘊方促。
以有為之若此。
加無相之如彼。
甯不荷付囑之遙恩。
躬受行之美證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七十七(能斷金剛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較流通本為詳)(閱至此誦全經一過) ○大般若經第十會般若理趣分序 般若理趣分者。
蓋乃核諸會之旨歸。
绾積篇之宗緒。
眇詞筌而動眷。
燭意象以興言。
是以瞬德寶之所叢。
則金剛之慧為極。
晞觀照之攸炫。
則圓鏡之智居尊。
所以上集天宮。
因自在而為心表。
傍開寶殿。
寄摩尼而作說标。
明般若之勝規。
乃庶行之淵府。
故能長驅大地。
抗策上乘。
既得一以儀真。
且吹萬以甄俗。
行位兼積。
聳德山而秀峙。
句義畢圓。
吞教海而澄廓。
爾其攝真淨器。
入廣大輪。
性印磊以成文。
智冠嶷以騰質。
然後即灌頂位。
披總持門。
以寂滅心。
住平等性。
滌除戲論。
說無所說。
絕棄妄想。
思不可思。
足使愉忿共情。
親怨等觀。
名字斯假。
同法界之甚深。
障漏未銷。
均菩提之遠離。
信乎心凝旨夐。
義皎詞明。
言理則理?環中。
談趣則趣沖垓表。
雖一軸單譯。
而具該諸分。
若不留連此旨。
咀詠斯文。
何能指晤迷津。
搜奇密藏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七十八(般若理趣分) 世尊為諸菩薩說。
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
此門即是菩薩句義。
雲何名為菩薩句義。
一切法空寂清淨句義。
是菩薩句義。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遠離。
由遠離故自性寂靜。
由寂靜故自性清淨。
由清淨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最勝清淨。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當知即是菩薩句義。
諸菩薩衆皆應修學。
複依遍照如來之相。
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寂靜法性甚深理趣現等覺門。
依調伏一切惡法釋迦牟尼如來之相。
宣說攝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趣普勝法門。
複以性淨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法平等性觀自在妙智印甚深理趣清淨法門。
依一切三界勝主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如來和合灌頂甚深理趣智藏法門。
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
宣說甚深理趣輪字法門。
依一切如來輪攝如來之相。
宣說入廣大輪甚深理趣平等性門。
依一切廣受供養真淨器田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供養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依一切能善調伏如來之相。
宣說攝受智蜜調伏有情甚深理趣智藏法門。
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法性甚深理趣最勝法門。
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
依究竟無邊際法如來之相。
宣說究竟住持法義平等金剛法門。
複依遍照如來之相。
宣說得諸如來秘密法性。
及一切法無戲論性。
大樂金剛不空神咒金剛法門。
初中後位最勝第一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大般若經第十一會布施波羅蜜多分序 蓋萬德相照。
統之者三身。
萬行相資。
都之者六度。
若中虛之六翮。
伺塵之六情矣。
故每因别會。
各彰其分焉。
至如利物之基。
舍着之漸。
詳其要也。
無出施乎。
但施有淪升。
良資誘折。
所以室羅複集。
檀那肇唱。
欲令三堅失守。
十度成津。
即當蹑四誓之修期。
排七空之秘鍵。
铄二乘之直上。
摧三輪以遐骛。
糾以唯識。
何國城之可依。
斥以假名。
豈頭目之為我。
推之以随喜。
則不植而自滋矣。
終之以回向。
則不勸而自覃矣。
控之以菩提。
則不遷而自緻矣。
權之以方便。
則不念而自融矣。
故不患物之少也。
患夫用心之不弘。
不患施之難也。
患夫忘取之不易。
其有嚴心以為淨。
是未臻其嚴矣。
趣寂以為真。
是未會其寂矣。
又況名譽福樂之求。
王賊水火之慮。
其于緻極。
不亦彌遠。
然則大覺之士。
弘願所歸。
其财施也。
畢生品以充足。
其法施也。
罄含識而出離。
然後忘其所以為之。
失其所以利之。
洎乎無感矣。
巍乎有成矣。
惟斯文之允被。
欣此念之方恢。
雖盧志之不拔。
蔔商之難假。
亦冀慈音漸染。
鄙吝推移。
自此而還。
孰能毋變。
其文句贍溢。
誨喻殷明。
凡勒成五卷。
非重譯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七十九(布施波羅蜜多分) 世尊來舍利子宣說布施波羅蜜多。
不以回向二乘地心而行布施。
應怖聲聞獨覺地故。
聲聞行施。
回向涅槃阿羅漢果。
菩薩行施。
回向菩提一切智智。
若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行中。
應先行施。
作如是念。
我今所造此惠施業。
施十方界一切有情。
令永解脫惡趣生死。
未發無上菩提心者。
令速發心。
已發心者。
令永不退。
已不退者。
令速圓滿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思惟外境。
不離内心。
攝諸善根。
令其漸次皆得增長。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
攝受善根。
護令不退。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
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
漸得鄰近一切智智。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
善
汝欲證者。
便行戲論。
何以故。
無上菩提。
離相寂滅。
仁今欲取。
成戲論故。
諸佛世尊。
說一切法不可分别。
皆如幻事。
汝今欲證無上菩提。
豈不便成分别幻法。
然一切法皆不可取。
亦不可舍。
無成無壞。
非法于法能有造作及有滅壞。
無法于法能有和合及有别離。
甯可于彼起分别心。
龍吉祥言。
我今由此定得菩提。
由尊為我說深法故。
妙吉祥曰。
我于今者。
曾未為汝有所宣說。
若顯若密。
若深若淺。
雲何令汝能得菩提。
所以者何。
諸法自性。
皆不可說。
以一切法皆如幻事。
畢竟性空。
尚不可知。
況有宣說。
爾時無能勝菩薩。
求至其所。
贊言。
正士大士。
能共宣說甚深法門。
時妙吉祥語無能勝言。
正士大士。
為說何法。
作是念者。
便行戲論。
若行戲論。
流轉生死。
彼于一切如響法中。
不如實知。
起諸乖诤。
心則動搖。
多諸迷謬。
是故世尊親于晝夜。
教誡教授。
汝等苾刍。
勿行戲論。
于我所說寂滅法中。
常應思惟。
審谛觀察。
精勤修習。
無得法忍。
如是能寂大聖法王。
說諸法空。
本性寂靜。
無染無得。
無所依住。
能如實知。
解脫生死。
定當證得菩提涅槃。
諸有情類。
本來皆有諸佛妙法。
一切已有無退佛智。
故諸有情。
鹹可安立于佛妙法。
龍吉祥言。
諸佛妙法。
誰能信解。
妙吉祥曰。
諸佛真子。
皆能信解。
已善安住畢竟空法。
無所得法。
所以者何。
是諸菩薩妙菩提座。
已現在前。
能對世間天魔梵釋等前。
大師子吼。
我于此座結跏趺坐。
乃至未得無上菩提。
終不中間暫解斯坐。
何以故。
菩薩已善安住畢竟空法。
無所得法。
一切有情不能傾動。
令離覺所覺及菩提座處。
妙吉祥言。
諸菩薩衆無得法忍。
豈無差别。
龍吉祥曰。
若菩薩衆于少分法有執著者。
是則名為行有所得。
菩薩不行有所得故。
無得法忍非有差别。
妙吉祥言。
若爾。
菩薩雲何修學趣菩提行。
龍吉祥曰。
若菩薩衆于諸法中無所取着。
是為修學趣菩提行。
若菩薩衆雖有所行而無行想。
是為修學趣菩提行。
妙吉祥言。
如是如是。
如人夢中。
雖謂遊止種種方所。
而無去來行住坐卧。
亦無真實遊止處所。
菩薩亦爾。
雖住寤時。
有所修行。
而無行想。
觀所行行。
本性皆空。
于諸法中無所取着。
能如是行。
無所執取。
離諸戲論。
是天人等真淨福田。
堪受世間恭敬供養。
爾時龍吉祥歡喜踴躍而作是言。
我今欲往寶羅筏城乞食。
妙吉祥曰。
随汝意往。
然于行時。
勿得舉足。
勿得下足。
勿屈勿伸。
勿起于心。
勿興戲論。
勿生路想。
勿生城邑聚落大小男女之想。
勿生街巷園林舍宅戶牖等想。
遠離諸所有想。
是為菩薩所趣菩提。
龍吉祥既承教誡威力。
入海喻定。
此定威力廣深。
神明難思。
三業安靜。
具功德寶。
攝養含識。
時有菩薩。
名曰善思。
為欲令彼速出定故。
設大加行。
觸動其身。
雖令三千大千世界諸山大地六反變動。
而龍吉祥身心宴寂。
安固不動。
如妙高山。
後從定起。
善思問言。
仁在定中。
覺地動不。
龍吉祥曰。
善思當知。
若諸身心有動轉者。
見大地等亦有傾搖。
諸佛菩薩。
及大獨覺。
大阿羅漢。
身心安靜。
遠離動搖。
于諸法中。
不見不覺有動有轉有傾有搖。
時妙吉祥見聞此已。
歡喜贊歎。
善哉善哉。
今者随意入城乞食。
龍吉祥曰。
我今已證海喻勝定無上法食。
于諸段食。
不複希求。
我今惟求布施。
淨戒。
安忍。
精進。
靜慮。
般若。
方便善巧。
妙願。
力。
智波羅蜜多。
及餘無邊菩薩勝行。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轉妙法輪。
拔有情類生死大苦。
令住究竟清淨涅槃。
棄舍諸行。
不欲資養雜穢身心。
今我由尊真淨善友哀愍我力。
證獲勝定。
我今頂禮。
妙吉祥言。
善哉仁者。
能得如是海喻勝定。
了達諸法。
汝今應求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并十八佛不共法等。
無量無邊。
無上法食。
用自資益。
解脫法身。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皆由此食。
所以者何。
如是法食。
無漏無系。
能永解脫執着世間不出離法。
一切菩薩摩诃薩衆。
皆希此食。
龍吉祥曰。
我今聽尊所贊。
如斯無上法食。
已為充足。
況得食耶。
我食當來得斯法食。
即以無食而為方便。
自充足已。
複持充足一切有情。
妙吉祥言。
汝能充足虛空界不。
汝能充足響。
像。
夢。
幻。
陽焰。
光影。
諸變化事。
尋香城不。
汝頗能以衆流充足諸大海不。
答曰不能。
妙吉祥言。
諸法亦爾。
雲何汝欲充足一切。
汝欲充足一切者。
則欲充足大虛空界。
亦欲充足響像夢等。
亦欲充足一切大海。
亦欲充足一切法空無相無願。
無造無作。
無生無滅。
亦欲充足遠離。
寂靜。
離染。
涅槃。
畢竟解脫。
亦欲充足無色無見。
無對一相。
與虛空等。
不可執取。
真如法界。
龍吉祥言。
如尊所說。
食及食者無不皆空。
則諸有情應不資食。
妙吉祥曰。
法及有情。
皆如幻化。
是故一切無資食者。
若不能了達諸法皆如幻化。
則于諸趣。
生死輪回。
虛妄執為有所資持。
然彼資持。
都不可得。
龍吉祥言。
我今欲住斷除饑渴。
妙吉祥曰。
饑渴尚無。
何有能斷。
諸法本來自性充足。
都無饑渴。
何所除斷。
龍吉祥言。
尊者說諸法要。
如是如是。
法界出現。
妙吉祥曰。
非真法界。
有出有沒。
有屈有伸。
真法界者。
離相寂然。
無出無沒。
不可分别。
不可戲論。
諸法亦爾。
自相本空。
性亦非有。
相不可得。
若諸法相有可得者。
已般涅槃。
佛應可得。
故一切法本來寂滅。
是故諸佛雖已般涅槃。
而無一法般涅槃者。
諸有欲令般涅槃位有法滅者。
即為欲令太虛空界彼位亦滅。
所以者何。
一切法性。
本來寂滅。
自性寂靜。
最極寂靜。
不可更滅。
諸愚夫類不如實知。
般涅槃時。
方起滅想。
謂我我所。
今時乃滅。
彼由執着我及有情。
及由執有無自性法。
般涅槃時一切永滅。
我說彼類。
皆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苦憂惱。
爾時善現來至其所。
言二大士何所談論。
妙吉祥言。
諸法如響。
皆非真實。
其響豈能有所談論。
善現聞是語已。
入無所得三摩地門。
時舍利子來至其處。
問妙吉祥。
大士。
頗知善現今者入何等定。
妙吉祥言。
大德善現。
不違少法。
由此常入不違法定。
無所住定。
無依法定。
無執藏定。
害執藏定。
非住此中有言有說。
有來有往。
有住有卧。
何以故。
信解諸法自性皆空。
不可得故。
善現爾時便從定起。
妙吉祥曰。
食時将至。
宜速入城。
善現對曰。
我今不複入城乞食。
我已遠離一切城邑村落等想。
亦已遠離諸色聲香味觸法想。
妙吉祥曰。
若遠離者。
雲何現有遊履往來。
善現诘言。
如來變化。
雲何現有色受想行識等諸法。
雲何現有遊履往來屈伸顧視。
妙吉祥曰。
且止斯事。
奉請大德設希有食。
令獲善利。
舍利子言。
今者欲為我輩設何等食。
妙吉祥曰。
我今所設食者。
不可分段。
不可吞咽。
非香味觸。
非三界攝。
亦非不系。
如是妙食。
是如來食。
非餘食也。
舍利子。
言我等聞希有食名。
悉已飽滿。
況當得食。
妙吉祥曰。
我此食者。
肉。
天。
慧眼。
皆不能見。
爾時善現。
及舍利子。
聞如是語。
俱入滅定。
善思菩薩問妙吉祥言。
今二上人。
食何等食。
入何等定。
妙吉祥言。
此二尊者。
食無漏食。
入無所依。
無雜染定。
諸食此食。
住此定者。
畢竟不複食三界食。
善現乞食近事女因緣(第八會竟)。
○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序 竊尋浩汗其源者。
必總靈怪之儲。
紛糾其峰者。
自動郁冥之觀。
況沖照倬存。
逸韻遐舉。
規真附體。
紐玄立極。
根大衍于初會。
革小成于後心。
蓄靈蘊福。
信哉宜矣。
故其承閑。
語要三問。
桀其标節。
理情兩塗。
如肅其緻。
窮非想以布想弘不濟之大勳。
攝衆度以檀度。
勵無行之廣德。
願侔皦日。
格虛空而未量。
信異随風。
泛聲香而不住。
忘法身于相好。
豈見如來。
分刹土于微塵。
誰為世界。
河沙數非多之多福。
山王比非大之大身。
法性絕言。
謂有說而便謗。
菩提離取。
知無授而乃成。
皆所以拂霭疑津。
剪萌心徑。
尚觸類而不極。
吝緣情而必盡。
然金剛之銳。
賞二物之可銷。
對除之猛。
雖一念其無挂。
詞必舉凡。
故率言每約。
理好鈎??。
故屬意多迷。
前聖由之著論。
後賢所以殷學。
非直有緣震旦。
實亦見重昌期。
廣略二本。
前後五譯。
無新無故。
逾煉逾明。
然經卷所在。
則為有佛。
故受持之迹。
其驗若神。
傳之物聽。
具如别錄。
爾其刷蕩二邊。
彰明九觀。
雲飄絲??。
愁含變滅之影。
電轉珠目。
榮遷倏忽之光。
星夜編而曉落。
則邪見難保。
露陰泫而陽晞。
則色蘊方促。
以有為之若此。
加無相之如彼。
甯不荷付囑之遙恩。
躬受行之美證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七十七(能斷金剛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較流通本為詳)(閱至此誦全經一過) ○大般若經第十會般若理趣分序 般若理趣分者。
蓋乃核諸會之旨歸。
绾積篇之宗緒。
眇詞筌而動眷。
燭意象以興言。
是以瞬德寶之所叢。
則金剛之慧為極。
晞觀照之攸炫。
則圓鏡之智居尊。
所以上集天宮。
因自在而為心表。
傍開寶殿。
寄摩尼而作說标。
明般若之勝規。
乃庶行之淵府。
故能長驅大地。
抗策上乘。
既得一以儀真。
且吹萬以甄俗。
行位兼積。
聳德山而秀峙。
句義畢圓。
吞教海而澄廓。
爾其攝真淨器。
入廣大輪。
性印磊以成文。
智冠嶷以騰質。
然後即灌頂位。
披總持門。
以寂滅心。
住平等性。
滌除戲論。
說無所說。
絕棄妄想。
思不可思。
足使愉忿共情。
親怨等觀。
名字斯假。
同法界之甚深。
障漏未銷。
均菩提之遠離。
信乎心凝旨夐。
義皎詞明。
言理則理?環中。
談趣則趣沖垓表。
雖一軸單譯。
而具該諸分。
若不留連此旨。
咀詠斯文。
何能指晤迷津。
搜奇密藏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七十八(般若理趣分) 世尊為諸菩薩說。
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
此門即是菩薩句義。
雲何名為菩薩句義。
一切法空寂清淨句義。
是菩薩句義。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遠離。
由遠離故自性寂靜。
由寂靜故自性清淨。
由清淨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最勝清淨。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當知即是菩薩句義。
諸菩薩衆皆應修學。
複依遍照如來之相。
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寂靜法性甚深理趣現等覺門。
依調伏一切惡法釋迦牟尼如來之相。
宣說攝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趣普勝法門。
複以性淨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法平等性觀自在妙智印甚深理趣清淨法門。
依一切三界勝主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如來和合灌頂甚深理趣智藏法門。
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
宣說甚深理趣輪字法門。
依一切如來輪攝如來之相。
宣說入廣大輪甚深理趣平等性門。
依一切廣受供養真淨器田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供養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依一切能善調伏如來之相。
宣說攝受智蜜調伏有情甚深理趣智藏法門。
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法性甚深理趣最勝法門。
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
依究竟無邊際法如來之相。
宣說究竟住持法義平等金剛法門。
複依遍照如來之相。
宣說得諸如來秘密法性。
及一切法無戲論性。
大樂金剛不空神咒金剛法門。
初中後位最勝第一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大般若經第十一會布施波羅蜜多分序 蓋萬德相照。
統之者三身。
萬行相資。
都之者六度。
若中虛之六翮。
伺塵之六情矣。
故每因别會。
各彰其分焉。
至如利物之基。
舍着之漸。
詳其要也。
無出施乎。
但施有淪升。
良資誘折。
所以室羅複集。
檀那肇唱。
欲令三堅失守。
十度成津。
即當蹑四誓之修期。
排七空之秘鍵。
铄二乘之直上。
摧三輪以遐骛。
糾以唯識。
何國城之可依。
斥以假名。
豈頭目之為我。
推之以随喜。
則不植而自滋矣。
終之以回向。
則不勸而自覃矣。
控之以菩提。
則不遷而自緻矣。
權之以方便。
則不念而自融矣。
故不患物之少也。
患夫用心之不弘。
不患施之難也。
患夫忘取之不易。
其有嚴心以為淨。
是未臻其嚴矣。
趣寂以為真。
是未會其寂矣。
又況名譽福樂之求。
王賊水火之慮。
其于緻極。
不亦彌遠。
然則大覺之士。
弘願所歸。
其财施也。
畢生品以充足。
其法施也。
罄含識而出離。
然後忘其所以為之。
失其所以利之。
洎乎無感矣。
巍乎有成矣。
惟斯文之允被。
欣此念之方恢。
雖盧志之不拔。
蔔商之難假。
亦冀慈音漸染。
鄙吝推移。
自此而還。
孰能毋變。
其文句贍溢。
誨喻殷明。
凡勒成五卷。
非重譯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七十九(布施波羅蜜多分) 世尊來舍利子宣說布施波羅蜜多。
不以回向二乘地心而行布施。
應怖聲聞獨覺地故。
聲聞行施。
回向涅槃阿羅漢果。
菩薩行施。
回向菩提一切智智。
若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行中。
應先行施。
作如是念。
我今所造此惠施業。
施十方界一切有情。
令永解脫惡趣生死。
未發無上菩提心者。
令速發心。
已發心者。
令永不退。
已不退者。
令速圓滿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思惟外境。
不離内心。
攝諸善根。
令其漸次皆得增長。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
攝受善根。
護令不退。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
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
漸得鄰近一切智智。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