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諸煩惱。
皆永寂靜。
作願亦息。
于五取蘊妄謂有我。
即起我見。
真實之法。
自性平等。
無能所執。
我見相違。
是故為障。
當知如是我見。
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兩間。
都無所住。
名為寂靜。
即是平等。
遠離我見。
通達平等。
名真實空。
修一切種波羅蜜多。
遠離魔障。
不見可修。
不見可離。
故名平等。
緣一切智。
心不休息。
常修空行。
由大悲力。
不舍有情。
故名平等。
于一切法。
心緣自在。
心緣無相。
而修菩提。
不見無相及菩提異。
故名平等。
心緣無願。
不舍三界。
不見無願及三界異。
故名平等。
緣有為法。
為得佛智。
緣無為法。
為得寂靜。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無有一心一行空過。
而不回向一切智者。
如是菩薩雖遍緣法。
而能不着。
觀一切法無不趣向大菩提者。
菩薩所緣境界。
無有一法不趣菩提。
何以故。
菩薩修行。
皆因外緣而得成立。
最勝天王。
無量劫修行一切波羅蜜多。
為諸菩薩守護般若波羅蜜多。
今得值我咨受。
于未來世。
複經無量劫。
修習無上菩提資糧。
然後證得所求無上菩提。
卷五百七十之八葉(現相品) 舍利子問最勝言。
菩薩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通達法性。
爾時即應坐菩提座。
何緣先現苦行六年。
降伏天魔。
複成正覺。
最勝答曰。
大德。
當知菩薩實無苦行。
為伏外道故示現之。
謂彼外道自稱能修苦行。
菩薩示現過彼苦行。
經于六年。
一無虧失。
然實菩薩無斯苦行。
時有諸天人衆。
因見此事。
安住三乘。
複有天人宿善根力。
深樂大乘。
則見菩薩坐七寶台。
身心不動。
舒顔含笑。
入勝等持。
時經六年方從定起。
有天人衆深樂大乘欲聽聞者。
則見菩薩端坐說法。
經于六年。
既經六年從定而起。
随順世法。
詣無垢河浴。
有牧牛女乳麋奉獻。
複有六億天龍等。
各持種種香美飲食而來奉獻。
時牧牛女天龍等。
互不相見。
各見菩薩獨受其供。
菩薩爾時實不洗浴。
亦不受彼人天等供。
菩薩方便善巧。
菩提樹下受草敷坐。
右繞七匝。
正念端坐。
下劣有情見如是相。
諸大菩薩見有八萬四千天子。
各别敷一大師子座。
而諸天子互不相見。
各謂菩薩獨坐我座。
菩薩方便善巧。
眉間毫相放大光明。
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諸魔宮殿皆失威光。
即皆颠仆。
菩薩以大悲力。
令諸魔衆皆離怖畏。
恐怖歡喜二事交懷。
如是菩薩處菩提座。
魔來擾亂都不生瞋。
一刹那心。
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相應。
已至究竟。
通達一切所知見覺。
爾時菩薩。
将欲示現轉大法輪。
諸梵天衆哀愍三請。
天主帝釋皆為如來敷師子座。
時三千大千世界。
靡有間隙如一毛孔。
天龍人非人等。
充滿其中。
若諸有情。
應聞苦法而受化者。
聞佛說苦。
應聞無我。
寂靜。
遠離。
無常。
空法而受化者。
亦複如是。
應聞如幻。
乃至如尋香城法而受化者。
亦複如是。
應聞空。
無相。
無願解脫門而受化者。
聞佛說空無相無願。
時有情類。
或聞如來說一切法從因緣生。
或聞說蘊。
或聞說界。
或聞說處。
或聞說苦。
乃至集。
滅。
道。
或有聞說念住。
正斷。
神足。
根。
力。
覺支。
道支。
或有聞說寂止妙觀。
或有聞說諸聲聞法。
或有聞說諸獨覺法。
或有聞說諸菩薩法。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
示現種種轉法輪相。
随諸有情根性差别。
各得利樂。
深心歡喜。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心無所緣。
亦無所住。
譬如有人。
生無色界。
八萬大劫。
唯有一識。
無有住處。
亦無所緣。
如是菩薩。
心無所緣。
亦無所住。
何以故。
是諸菩薩。
心不行無行處。
心不想無想處。
心不緣無緣處。
心不着無著處。
心不亂無亂處。
心不随智。
心不自住。
亦不住他。
不依眼住。
不依耳鼻舌身意住。
不依色住。
不依聲香味觸法住。
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兩間。
心不緣法。
亦不緣智。
不住三世。
不住離三世。
信受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近佛境界。
以此一心。
即能通達一切佛法。
達佛法故。
利樂有情。
不見有情與佛法異。
何以故。
有情佛法。
理無二故(現相品竟)。
卷五百七十一(無所得品) 善思菩薩最勝天王問答。
以無所得。
故得授記。
求法者。
實無所求。
若實可求。
即為非法。
真實理中。
無有一法可生可滅。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具足正信。
心不放逸。
勤修精進。
即得正念。
用是念智知有知無。
雲何有無。
若修正行得正解脫。
是名為有。
若修邪行得正解脫。
是名為無。
眼等六根。
色等六境。
世俗為有。
勝義為無。
精進菩薩能得菩提。
是名為有。
懈怠菩薩得菩提者。
是名為無。
說五取蘊皆從虛妄分别而生。
是名為有。
說世俗法不由因緣自然而起。
是名為無。
說色無常。
苦。
敗壞法。
是名為有。
若言常樂非敗壞法。
是名為無。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無明緣行。
是名為有。
若離無明而行生者。
是名為無。
乃至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亦複如是。
施得大富。
是名為有。
得貧窮者。
是名為無。
受持淨戒得生善趣。
是名為有。
生惡趣者。
是名為無。
乃至修慧能得成聖。
是名為有。
作愚夫者。
是名為無。
若修多聞能得大智。
是名為有。
得愚癡者。
是名為無。
若修正念能出離者。
是名為有。
不得為無。
若行邪念不得出離。
是名為有。
能得為無。
離我我所能得解脫。
是名為有。
執我我所能得解脫。
是名為無。
若言虛空遍一切處。
是名為有。
言五蘊中有真實我。
是名為無。
如實修智能得解脫。
是名為有。
若着邪智能得解脫。
是名為無。
離我等見能得空智。
是名為有。
着我等見能得空智。
是名為無。
菩薩知世有無。
能修平等。
了達諸法從因緣生。
世俗故有。
不起常見。
知因緣法。
本性皆空。
不生斷見。
于諸佛教。
如實通達。
卷五百七十一之十二葉(證勸品) 治世輪王(即然燈佛)咨問功德。
寶王如來證勸最勝菩薩化有情類。
所現色像。
無決定相。
一切有情心行各别。
是故菩薩種種示現 (最勝天王問答第六分初品經文。
起至此品問答竟。
此後二卷經文曼殊室利說最勝往因)。
卷五百七十二(顯德品) 曼殊室利菩薩問佛。
經幾劫數。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而能對揚如來所說如最勝天王者。
若諸菩薩勤修衆善。
是則不能久住生死。
利樂有情。
故菩薩以處生死為樂。
不以涅槃而為樂。
何以故。
諸菩薩以化有情而為樂故。
若勤修善。
便速盡漏。
不能利樂一切有情。
是故菩薩具方便力。
久住生死。
得見無量無邊如來。
聽受無量無邊正法。
化導無量無邊有情。
不厭生死。
不樂涅槃。
若觀生死而起厭怖。
欣樂涅槃。
則堕非道。
不能利樂一切有情。
通達如來甚深境界。
雲何非道。
聲聞獨覺。
于有情類。
無大悲心。
非諸菩薩摩诃薩道。
不能具足福德智慧。
以是義故。
非菩薩道。
時多聞佛贊歎精進力言。
善哉善哉。
應修自行。
勿習非道。
時精進力白佛。
何謂菩薩自所行道。
佛言。
菩薩成就一切福慧。
以大悲力。
不舍有情。
雖知諸法無一可生。
而方便現生。
雖知有情無一實有。
而方便化導。
知一切法皆離自性。
觀諸佛土猶如虛空。
而能巧便嚴淨佛土。
知一切佛法身無像。
方便示現相好莊嚴。
知自性空。
悉能通達甚深智慧。
能以方便為他說法。
不證聲聞獨覺乘果。
勤求如來所證解脫。
不舍菩薩一切道行。
是名菩薩自所行道。
時精進力從彼如來。
聞說菩薩所行境界。
複白多聞佛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者。
菩薩具足方便善巧。
觀一切法無非是道。
謂異生法。
若聲聞法。
若獨覺法。
若菩薩法。
若如來法。
何以故。
是諸菩薩所通達故。
曼殊室利。
彼精進力。
即是今者最勝天王。
曼殊室利複白佛言。
世尊。
正信流出何法。
佛告曼殊室利。
正信流出得真善友。
世尊。
多聞流出何法。
佛言。
多聞流出妙慧。
世尊。
布施流出何法。
佛言。
布施流出大富。
淨戒流出何法。
淨戒流出善趣。
安忍流出何法。
安忍流出容受一切有情。
精進流出何法。
精進流出能辦一切佛法。
靜慮流出何法。
靜慮流出遠離一切散動。
般若流出何法。
般若流出遠離一切煩惱。
聽法流出何法。
聽法流出遠離一切疑網。
正問流出何法。
正問流出于法決定妙智。
居靜流出何法。
居靜流出勝定及諸神通。
正修流出何法。
正修流出厭道。
無常聲流出何法。
無常聲流出于境無所攝護。
苦聲流出何法。
苦聲流出無生。
無我聲流出何法。
無我聲流出滅除我我所執。
空聲流出何法。
空聲流出寂靜。
正念流出何法。
正念流出聖見。
身心遠離流出何法。
身心遠離流出一切妙定神通。
聖道流出何法。
聖道流出聖果。
勝解流出何法。
聖解流出成就一切解脫。
佛生流出何法。
佛生流出一切菩提分法。
卷五百七十二之七葉(現化品) 不違正理。
常無诤論。
名護正法。
何以故。
世間愚夫皆着諸見。
順正理者。
則常說空。
是故世間共興诤論。
愚夫愛重有法。
順正理者。
于有則輕。
世間說有常樂我淨。
順正理說。
無常苦無我不淨。
是故世間共興诤論。
諸愚夫類。
順世間流。
順正理者。
逆世間流。
是故世間共興诤論。
愚夫着蘊界處。
順正理者。
都無所著。
是故世間共興诤論。
順世愚夫。
不行正理。
順正理者。
與世相違。
故常無诤。
名護正法。
不住無生無滅法者。
則無辯才說甚深法。
何以故。
遠離戲論。
不見所緣。
不見能緣。
心無所住。
是故能說。
不住我法。
不住此彼。
唯住清淨勝義谛中。
是故能說。
賢德天子修習希有陀羅尼門。
經劫說法亦不窮盡。
此希有者。
過諸文字。
言不能入。
心不能量。
内外法中。
皆不可得。
無有少法能入此者。
是故名為衆法不入陀羅尼門。
所以者何。
此法平等。
無高無下。
無入無出。
無一文字從外而入。
無一文字從内而出。
無一文字住此法中。
亦無文字共相見者。
亦不分别法非法異。
是諸文字。
說亦無減。
不說無增。
從本際來。
都無起作及壞滅者。
如諸文字。
心亦如是。
如心一切。
法亦如是。
何以故。
法離語言。
亦離思量。
從本際來。
無生無滅。
故無入出。
由此名為衆法不入陀羅尼門。
若能通達此法門者。
辯才無盡。
卷五百七十二之十二葉(陀羅尼品) 若得如是陀羅尼門。
諸有所說。
一文一字。
無非佛語。
如是所說。
遠離色聲香味觸法。
何以故。
此所說法。
非世俗故。
寶功德菩薩告大衆言。
諸佛世尊無生無滅。
何用勸請不入涅槃。
若太虛空入涅槃者。
如來乃可入般涅槃。
若有真如法界實際不思議界入涅槃者。
如來乃可入般涅槃。
卷五百七十二之十七葉(勸誡品) 卷五百七十三 較量持經福聚 較量毀經獲罪。
卷五百七十三之五葉(二行品) 諸菩薩應于甚深境界。
廣大境界。
功德境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甚深境者。
體是無為。
不着二邊。
亦不相離。
自性清淨。
諸障解脫。
不可思議。
不可稱計。
不共一切聲聞獨覺。
廣大境者。
諸佛如來一切功德。
大悲般若。
二法為性。
離分别相。
無功用心。
利樂有情。
無時暫舍。
諸所說法。
皆稱彼意。
功德境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所與相應。
一切功德。
三十二相。
八十随好。
随諸有情根欲性行所樂種種形相差别。
佛威神力悉能示現。
皆為有情解脫生死。
如是名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所行境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凡有五事不可思議。
一者自性。
二者方處。
三者諸住。
四者一異。
五者利樂。
卷五百七十三之十三葉(贊歎品) 堪忍界主大梵天王。
頂禮世尊。
願以神通力。
令此般若波羅蜜多久住世間。
寶月如來。
有二苾刍弟子。
作大法師。
善說深法。
一名智盛。
二名谛授。
常随彼佛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智盛即是曼殊室利。
谛授即是最勝天王。
此二菩薩。
擁護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十方佛國。
若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即往聽受。
尋光來集。
卷五百七十三之十九葉(付囑品) 佛告阿難陀。
受持此經。
有十種法。
一者書寫。
二者供養。
三者施他。
四者谛聽。
五者披讀。
六者受持。
七者廣說。
八者諷誦。
九者思惟。
十者修習。
佛告持髻梵王。
于此穢土護持正法。
須臾之間。
勝淨土中。
若經一劫。
或一劫餘所護功德(第六分經文竟)。
般若綱要卷八
皆永寂靜。
作願亦息。
于五取蘊妄謂有我。
即起我見。
真實之法。
自性平等。
無能所執。
我見相違。
是故為障。
當知如是我見。
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兩間。
都無所住。
名為寂靜。
即是平等。
遠離我見。
通達平等。
名真實空。
修一切種波羅蜜多。
遠離魔障。
不見可修。
不見可離。
故名平等。
緣一切智。
心不休息。
常修空行。
由大悲力。
不舍有情。
故名平等。
于一切法。
心緣自在。
心緣無相。
而修菩提。
不見無相及菩提異。
故名平等。
心緣無願。
不舍三界。
不見無願及三界異。
故名平等。
緣有為法。
為得佛智。
緣無為法。
為得寂靜。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無有一心一行空過。
而不回向一切智者。
如是菩薩雖遍緣法。
而能不着。
觀一切法無不趣向大菩提者。
菩薩所緣境界。
無有一法不趣菩提。
何以故。
菩薩修行。
皆因外緣而得成立。
最勝天王。
無量劫修行一切波羅蜜多。
為諸菩薩守護般若波羅蜜多。
今得值我咨受。
于未來世。
複經無量劫。
修習無上菩提資糧。
然後證得所求無上菩提。
卷五百七十之八葉(現相品) 舍利子問最勝言。
菩薩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通達法性。
爾時即應坐菩提座。
何緣先現苦行六年。
降伏天魔。
複成正覺。
最勝答曰。
大德。
當知菩薩實無苦行。
為伏外道故示現之。
謂彼外道自稱能修苦行。
菩薩示現過彼苦行。
經于六年。
一無虧失。
然實菩薩無斯苦行。
時有諸天人衆。
因見此事。
安住三乘。
複有天人宿善根力。
深樂大乘。
則見菩薩坐七寶台。
身心不動。
舒顔含笑。
入勝等持。
時經六年方從定起。
有天人衆深樂大乘欲聽聞者。
則見菩薩端坐說法。
經于六年。
既經六年從定而起。
随順世法。
詣無垢河浴。
有牧牛女乳麋奉獻。
複有六億天龍等。
各持種種香美飲食而來奉獻。
時牧牛女天龍等。
互不相見。
各見菩薩獨受其供。
菩薩爾時實不洗浴。
亦不受彼人天等供。
菩薩方便善巧。
菩提樹下受草敷坐。
右繞七匝。
正念端坐。
下劣有情見如是相。
諸大菩薩見有八萬四千天子。
各别敷一大師子座。
而諸天子互不相見。
各謂菩薩獨坐我座。
菩薩方便善巧。
眉間毫相放大光明。
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諸魔宮殿皆失威光。
即皆颠仆。
菩薩以大悲力。
令諸魔衆皆離怖畏。
恐怖歡喜二事交懷。
如是菩薩處菩提座。
魔來擾亂都不生瞋。
一刹那心。
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相應。
已至究竟。
通達一切所知見覺。
爾時菩薩。
将欲示現轉大法輪。
諸梵天衆哀愍三請。
天主帝釋皆為如來敷師子座。
時三千大千世界。
靡有間隙如一毛孔。
天龍人非人等。
充滿其中。
若諸有情。
應聞苦法而受化者。
聞佛說苦。
應聞無我。
寂靜。
遠離。
無常。
空法而受化者。
亦複如是。
應聞如幻。
乃至如尋香城法而受化者。
亦複如是。
應聞空。
無相。
無願解脫門而受化者。
聞佛說空無相無願。
時有情類。
或聞如來說一切法從因緣生。
或聞說蘊。
或聞說界。
或聞說處。
或聞說苦。
乃至集。
滅。
道。
或有聞說念住。
正斷。
神足。
根。
力。
覺支。
道支。
或有聞說寂止妙觀。
或有聞說諸聲聞法。
或有聞說諸獨覺法。
或有聞說諸菩薩法。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
示現種種轉法輪相。
随諸有情根性差别。
各得利樂。
深心歡喜。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心無所緣。
亦無所住。
譬如有人。
生無色界。
八萬大劫。
唯有一識。
無有住處。
亦無所緣。
如是菩薩。
心無所緣。
亦無所住。
何以故。
是諸菩薩。
心不行無行處。
心不想無想處。
心不緣無緣處。
心不着無著處。
心不亂無亂處。
心不随智。
心不自住。
亦不住他。
不依眼住。
不依耳鼻舌身意住。
不依色住。
不依聲香味觸法住。
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兩間。
心不緣法。
亦不緣智。
不住三世。
不住離三世。
信受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近佛境界。
以此一心。
即能通達一切佛法。
達佛法故。
利樂有情。
不見有情與佛法異。
何以故。
有情佛法。
理無二故(現相品竟)。
卷五百七十一(無所得品) 善思菩薩最勝天王問答。
以無所得。
故得授記。
求法者。
實無所求。
若實可求。
即為非法。
真實理中。
無有一法可生可滅。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具足正信。
心不放逸。
勤修精進。
即得正念。
用是念智知有知無。
雲何有無。
若修正行得正解脫。
是名為有。
若修邪行得正解脫。
是名為無。
眼等六根。
色等六境。
世俗為有。
勝義為無。
精進菩薩能得菩提。
是名為有。
懈怠菩薩得菩提者。
是名為無。
說五取蘊皆從虛妄分别而生。
是名為有。
說世俗法不由因緣自然而起。
是名為無。
說色無常。
苦。
敗壞法。
是名為有。
若言常樂非敗壞法。
是名為無。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無明緣行。
是名為有。
若離無明而行生者。
是名為無。
乃至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亦複如是。
施得大富。
是名為有。
得貧窮者。
是名為無。
受持淨戒得生善趣。
是名為有。
生惡趣者。
是名為無。
乃至修慧能得成聖。
是名為有。
作愚夫者。
是名為無。
若修多聞能得大智。
是名為有。
得愚癡者。
是名為無。
若修正念能出離者。
是名為有。
不得為無。
若行邪念不得出離。
是名為有。
能得為無。
離我我所能得解脫。
是名為有。
執我我所能得解脫。
是名為無。
若言虛空遍一切處。
是名為有。
言五蘊中有真實我。
是名為無。
如實修智能得解脫。
是名為有。
若着邪智能得解脫。
是名為無。
離我等見能得空智。
是名為有。
着我等見能得空智。
是名為無。
菩薩知世有無。
能修平等。
了達諸法從因緣生。
世俗故有。
不起常見。
知因緣法。
本性皆空。
不生斷見。
于諸佛教。
如實通達。
卷五百七十一之十二葉(證勸品) 治世輪王(即然燈佛)咨問功德。
寶王如來證勸最勝菩薩化有情類。
所現色像。
無決定相。
一切有情心行各别。
是故菩薩種種示現 (最勝天王問答第六分初品經文。
起至此品問答竟。
此後二卷經文曼殊室利說最勝往因)。
卷五百七十二(顯德品) 曼殊室利菩薩問佛。
經幾劫數。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而能對揚如來所說如最勝天王者。
若諸菩薩勤修衆善。
是則不能久住生死。
利樂有情。
故菩薩以處生死為樂。
不以涅槃而為樂。
何以故。
諸菩薩以化有情而為樂故。
若勤修善。
便速盡漏。
不能利樂一切有情。
是故菩薩具方便力。
久住生死。
得見無量無邊如來。
聽受無量無邊正法。
化導無量無邊有情。
不厭生死。
不樂涅槃。
若觀生死而起厭怖。
欣樂涅槃。
則堕非道。
不能利樂一切有情。
通達如來甚深境界。
雲何非道。
聲聞獨覺。
于有情類。
無大悲心。
非諸菩薩摩诃薩道。
不能具足福德智慧。
以是義故。
非菩薩道。
時多聞佛贊歎精進力言。
善哉善哉。
應修自行。
勿習非道。
時精進力白佛。
何謂菩薩自所行道。
佛言。
菩薩成就一切福慧。
以大悲力。
不舍有情。
雖知諸法無一可生。
而方便現生。
雖知有情無一實有。
而方便化導。
知一切法皆離自性。
觀諸佛土猶如虛空。
而能巧便嚴淨佛土。
知一切佛法身無像。
方便示現相好莊嚴。
知自性空。
悉能通達甚深智慧。
能以方便為他說法。
不證聲聞獨覺乘果。
勤求如來所證解脫。
不舍菩薩一切道行。
是名菩薩自所行道。
時精進力從彼如來。
聞說菩薩所行境界。
複白多聞佛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者。
菩薩具足方便善巧。
觀一切法無非是道。
謂異生法。
若聲聞法。
若獨覺法。
若菩薩法。
若如來法。
何以故。
是諸菩薩所通達故。
曼殊室利。
彼精進力。
即是今者最勝天王。
曼殊室利複白佛言。
世尊。
正信流出何法。
佛告曼殊室利。
正信流出得真善友。
世尊。
多聞流出何法。
佛言。
多聞流出妙慧。
世尊。
布施流出何法。
佛言。
布施流出大富。
淨戒流出何法。
淨戒流出善趣。
安忍流出何法。
安忍流出容受一切有情。
精進流出何法。
精進流出能辦一切佛法。
靜慮流出何法。
靜慮流出遠離一切散動。
般若流出何法。
般若流出遠離一切煩惱。
聽法流出何法。
聽法流出遠離一切疑網。
正問流出何法。
正問流出于法決定妙智。
居靜流出何法。
居靜流出勝定及諸神通。
正修流出何法。
正修流出厭道。
無常聲流出何法。
無常聲流出于境無所攝護。
苦聲流出何法。
苦聲流出無生。
無我聲流出何法。
無我聲流出滅除我我所執。
空聲流出何法。
空聲流出寂靜。
正念流出何法。
正念流出聖見。
身心遠離流出何法。
身心遠離流出一切妙定神通。
聖道流出何法。
聖道流出聖果。
勝解流出何法。
聖解流出成就一切解脫。
佛生流出何法。
佛生流出一切菩提分法。
卷五百七十二之七葉(現化品) 不違正理。
常無诤論。
名護正法。
何以故。
世間愚夫皆着諸見。
順正理者。
則常說空。
是故世間共興诤論。
愚夫愛重有法。
順正理者。
于有則輕。
世間說有常樂我淨。
順正理說。
無常苦無我不淨。
是故世間共興诤論。
諸愚夫類。
順世間流。
順正理者。
逆世間流。
是故世間共興诤論。
愚夫着蘊界處。
順正理者。
都無所著。
是故世間共興诤論。
順世愚夫。
不行正理。
順正理者。
與世相違。
故常無诤。
名護正法。
不住無生無滅法者。
則無辯才說甚深法。
何以故。
遠離戲論。
不見所緣。
不見能緣。
心無所住。
是故能說。
不住我法。
不住此彼。
唯住清淨勝義谛中。
是故能說。
賢德天子修習希有陀羅尼門。
經劫說法亦不窮盡。
此希有者。
過諸文字。
言不能入。
心不能量。
内外法中。
皆不可得。
無有少法能入此者。
是故名為衆法不入陀羅尼門。
所以者何。
此法平等。
無高無下。
無入無出。
無一文字從外而入。
無一文字從内而出。
無一文字住此法中。
亦無文字共相見者。
亦不分别法非法異。
是諸文字。
說亦無減。
不說無增。
從本際來。
都無起作及壞滅者。
如諸文字。
心亦如是。
如心一切。
法亦如是。
何以故。
法離語言。
亦離思量。
從本際來。
無生無滅。
故無入出。
由此名為衆法不入陀羅尼門。
若能通達此法門者。
辯才無盡。
卷五百七十二之十二葉(陀羅尼品) 若得如是陀羅尼門。
諸有所說。
一文一字。
無非佛語。
如是所說。
遠離色聲香味觸法。
何以故。
此所說法。
非世俗故。
寶功德菩薩告大衆言。
諸佛世尊無生無滅。
何用勸請不入涅槃。
若太虛空入涅槃者。
如來乃可入般涅槃。
若有真如法界實際不思議界入涅槃者。
如來乃可入般涅槃。
卷五百七十二之十七葉(勸誡品) 卷五百七十三 較量持經福聚 較量毀經獲罪。
卷五百七十三之五葉(二行品) 諸菩薩應于甚深境界。
廣大境界。
功德境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甚深境者。
體是無為。
不着二邊。
亦不相離。
自性清淨。
諸障解脫。
不可思議。
不可稱計。
不共一切聲聞獨覺。
廣大境者。
諸佛如來一切功德。
大悲般若。
二法為性。
離分别相。
無功用心。
利樂有情。
無時暫舍。
諸所說法。
皆稱彼意。
功德境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所與相應。
一切功德。
三十二相。
八十随好。
随諸有情根欲性行所樂種種形相差别。
佛威神力悉能示現。
皆為有情解脫生死。
如是名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所行境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凡有五事不可思議。
一者自性。
二者方處。
三者諸住。
四者一異。
五者利樂。
卷五百七十三之十三葉(贊歎品) 堪忍界主大梵天王。
頂禮世尊。
願以神通力。
令此般若波羅蜜多久住世間。
寶月如來。
有二苾刍弟子。
作大法師。
善說深法。
一名智盛。
二名谛授。
常随彼佛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智盛即是曼殊室利。
谛授即是最勝天王。
此二菩薩。
擁護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十方佛國。
若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即往聽受。
尋光來集。
卷五百七十三之十九葉(付囑品) 佛告阿難陀。
受持此經。
有十種法。
一者書寫。
二者供養。
三者施他。
四者谛聽。
五者披讀。
六者受持。
七者廣說。
八者諷誦。
九者思惟。
十者修習。
佛告持髻梵王。
于此穢土護持正法。
須臾之間。
勝淨土中。
若經一劫。
或一劫餘所護功德(第六分經文竟)。
般若綱要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