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供天護。
加頂贊而徒殷。
神咒神珠。
語靈祥而不極。
鋪惟此會未傳茲壤。
凡二十四品。
今譯十卷。
亹亹通韻。
新新渴奉者。
固當不以抵羽而輕積珍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五十六 善現品(初分無生品) 卷五百五十六之十八葉 天帝品(初分諸天子品 初分求般若品) 卷五百五十七 窣堵波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五十七之十一葉 神咒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五十八 設利羅品 卷五百五十八之六葉 經典品 卷五百五十八之十二葉 回向品(初分随喜回向品) 卷五百五十九 地獄品 卷五百五十九之九葉 清淨品 卷五百五十九之十七葉 不思議品 卷五百六十之七葉(不思議品竟) 卷五百六十之八葉 魔事品 卷五百六十之十五葉 真如品 卷五百六十一 甚深相品 卷五百六十一之十葉 船等喻品 卷五百六十一之十一葉 如來品 卷五百六十二 不退品 卷五百六十二之十三葉 貪行品 卷五百六十三 卷五百六十三之六葉 姊妹品 卷五百六十三之十三葉 夢行品 卷五百六十四(初分善學品 初分斷分别品) 卷五百六十四之九葉 修學品 卷五百六十四之十四葉 根栽品 卷五百六十五(初分巧便學品 初分願喻品) 卷五百六十五之七葉 付囑品 卷五百六十五之十四葉 見不動佛品(第五分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六會序 原夫控歸塗以彌綸。
踐要極而端務。
莫若警十度于一施。
披六蔽于三檀。
矧般若之大猷。
固總領而高視。
誠庶心之扄牖。
積行之樞軸。
故能範圍真際。
充塞塵區。
泛之則無緣。
綏之則無動。
大悲抗其首。
大舍維其末。
恬五痛之苦修。
倏三祗之遙序。
願無近遠。
遇物成資。
善靡鴻纖。
觸塗必衍。
憑無象而永日。
辍有輪于長夜。
窮幽盡妙。
其般若之緻乎。
粵有天王。
是為最勝。
捐樂宮而下拜。
泛嘉言而上表。
念茲在茲。
爰究爰度。
然以位懸道隔。
非目擊之能存。
所以軌衆諧辰。
寄言提而取悟。
即舊勝天王般若。
今譯成八卷。
一十七品。
其發明弘旨。
敞拔幽關固已。
法寶骈映。
義林交積。
自性三種。
郁無性以芊眠。
果德萬區。
殷不德而輝煥。
凡鼓箧之土。
猶希取質。
況乘杯之客。
如何勿思。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六十六(緣起品) 卷五百六十六之五葉(通達品) 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則能通達布施。
淨戒。
安忍。
精進。
靜慧般若。
方便善巧。
妙願。
力。
智波羅蜜多。
是名菩薩修學一法。
能通一切法。
卷五百六十七(顯相品)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地水火風空等相。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信解如來三種清淨。
世間常有大火熾然。
謂貪瞋癡為火煙闇。
雲何當使一切有情。
從此世間。
皆得出離。
若能通達諸法平等。
無染着心。
名為出離。
諸法無本而有業果。
如是諸法。
空無所有。
非自在性。
虛妄分别。
因緣合故。
無生似生。
無名字法。
假立名字。
謂是有情。
謂是般若。
謂有能說。
謂有所說。
謂有聽者。
及所聽法。
勝義谛中。
皆同一相。
所謂無相。
都無差别。
如來于法。
本無說心。
亦不作意為此為彼。
但障重者雖近如來而不見聞。
卷五百六十七之十三葉(法界品) 卷五百六十八 最勝天王白佛言。
雲何名為法界。
佛告最勝天王。
當知法界即是不虛妄性。
不變異性。
即是諸法真如。
天王當知。
真如深妙。
但可智知。
非言能說。
何以故。
諸法真如。
過諸文字。
離語言境。
一切語業不能行故。
離諸戲論。
絕諸分别。
無此無彼。
離相無相。
遠離尋伺。
過尋伺境。
無想無相。
超過二境。
非識所了。
住無所住。
寂靜聖智。
及無分别。
後得智境。
無我我所。
求不可得。
無取無舍。
無染無著。
清淨離垢。
最勝第一。
性常不變。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性相常住。
天王當知。
是為法界。
是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
真如實際。
無分别相。
不思議界。
亦名真空。
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最勝便白佛言。
雲何能證能得如是法界。
佛告最勝。
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
及所得無分别智。
能證能得。
世尊。
證得。
義有何異。
天王當知。
出世般若波羅蜜多。
能如實見。
故名為證。
後智通達。
故名為得。
實相般若波羅蜜多。
甚深微妙。
聞慧粗淺。
不能得見。
是勝義故。
思不能量。
出世法故。
修不能行。
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遠離諸相謂都不見内外諸相。
離戲論相。
離分别相。
離尋求相。
離貪著相。
離境界相。
離攀緣相。
離諸能知及所知相。
最勝白佛言。
能如是觀諸法無相。
複雲何觀。
佛言。
天王。
諸佛境界。
不可思議。
何以故。
離境界故。
一切有情思量佛境。
心則狂亂不知此彼。
何以故。
同虛空性不可思量。
求不可得。
離尋伺境。
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尚不見有異生境等可得思量。
況佛境界。
亦不依止一切妙願。
雖行種種波羅蜜多。
而于彼果都無所著。
于諸幻法乃至涅槃。
亦不依着。
何以故。
離我我所。
無二無别。
自性離故。
随順般若波羅蜜多。
不違生死。
雖在生死。
不違般若波羅蜜多。
随順法相。
最勝白佛言。
雲何随順甚深法相。
不違世俗。
佛言。
随順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遠離色受想行識。
不遠離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不遠離法而無取着。
随順般若波羅蜜多不遠離道。
何以故。
具大方便善巧力故。
何謂菩薩方便善巧。
佛言。
謂四無量。
諸菩薩具大慈悲喜舍心故。
常能利樂所化有情。
是為菩薩方便善巧(六十七卷)。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相不可得。
諸菩薩相亦不可得。
但由方便善巧威力。
為有情類示現入胎。
乃至涅槃。
種種化相。
諸天計常。
謂無堕落。
為破彼執。
示現入胎。
因令彼天起無常念。
複有諸天。
放逸着樂。
不修正法。
菩薩多勤精進。
如救頭然。
破放逸行。
示現堕落。
複有下劣有情。
善根少故。
不堪見佛。
示現嬰兒。
及作童子。
有高行人。
常能離俗。
菩薩為彼示現出家。
複有天人。
端坐受樂。
不得聖道。
菩薩為彼示現苦行。
亦為降伏苦行外道。
示現種種難行苦行。
有天人等。
不求出離。
而根性純熟。
是深法器。
為是有情示現三轉十二行相無上法輪。
複有天人。
樂聞圓寂。
菩薩為彼示現涅槃。
當知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現如是種種化相。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終不生于無暇之處。
菩薩終不生長壽天。
不能利他。
不見佛故。
多生欲界。
示現出世。
利樂有情。
菩薩生處。
必具三寶。
宿願強故。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得如來十身差别。
卷五百六十八之八葉(念住品) 菩薩善修身受心法念住 如來功德威神。
卷五百六十九(法性品) 如來法性因果。
甚深微妙。
不可思議。
功德威神。
及所說法利樂他事。
亦複如是。
天王。
如來法性。
在有情類蘊界處中。
從無始來。
展轉相續。
煩惱不染。
本性清淨。
諸心意識。
不能緣起。
餘尋伺等不能分别。
邪念思惟。
不能緣慮。
遠離邪念。
無明不生。
是故不從十二緣起說名無相。
非所作法。
無生無滅。
無邊無盡。
自相常住。
天王。
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知法性清淨如是。
無染無著。
遠離垢穢。
從諸煩惱。
超然解脫。
此性即名諸佛法本。
福德智慧。
因之而起。
本性明淨。
不可思議。
諸佛悉知有情本性清淨。
客塵煩惱之所覆蔽。
不能悟入。
我當為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除其煩惱。
令得悟入本性清淨。
複作是念。
此諸煩惱。
無力無能。
自體虛妄。
違清淨法。
何以故。
背一切智。
順生死故。
清淨法性。
為諸法本。
自性本無虛妄煩惱。
皆從邪念颠倒而生。
譬如四大。
依虛空立。
虛空無依。
煩惱亦爾。
依于法性。
法性無依。
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實觀知。
不起違逆。
以随順故。
煩惱不生。
是諸菩薩觀察煩惱。
不生染着。
若自染着。
雲何說法令他出離。
複作是念。
若生死中有一煩惱能益有情。
我則攝受。
然無是事。
故名斷滅。
如是法性。
無量無邊。
為諸煩惱之所隐覆。
随生死流。
沉沒六趣。
長夜輪轉。
随有情故。
名有情性。
諸菩薩起厭離心。
除五境欲。
滅諸分别。
修無上道。
是時此性名為出離。
超一切苦。
故名寂靜。
諸菩薩依此法性。
修習善根。
來入三有。
饒益有情。
雖現無常而非真實。
何以故。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實觀知真法性故。
具足方便大悲願力。
不舍有情。
二乘異生。
既無如是大悲願力。
不見圓淨法性。
不能如實饒益有情。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如是觀真淨法性。
諸佛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
從此性生。
由是性出。
一切聖者戒定慧品。
從此性生。
是性寂靜。
過諸名相。
性是真實。
遠離颠倒。
性不變異。
故稱真如。
是聖智境。
故名勝義。
諸菩薩複作是念。
法性離相。
諸法離相。
無二無别。
何以故。
諸法離相。
即法性離相。
法性離相。
即有情離相。
有情離相。
即法界離相。
法界離相。
即諸法離相。
如是離相。
求不可得。
法性真如。
有情真如。
無二無别。
法性真如。
諸法真如。
無二無别。
諸法真如。
諸佛真如。
無二無别。
法性真如。
三世真如。
不相違逆。
三世真如。
即蘊界處真如。
蘊界處真如。
即染淨真如。
染淨真如。
即生死涅槃真如。
生死涅槃真如。
即一切法真如。
天王當知。
真如名為無變無異。
無生無滅。
自性真實。
如實知見。
諸法不生。
諸法雖生。
真如不動。
真如雖生諸法。
而真如不生。
是名法身。
清淨不變。
如虛空等。
一切三界無能及者。
遍有情身無與等者。
清淨離垢。
本來不染。
自性明淨。
自性不生。
自性不起。
在心意識非心意識。
性即是空無相無願。
遍虛空界諸有情處。
一切平等。
無量無邊。
不異不别。
非色受想行識。
不離色受想行識。
非地水火風大。
不離地水火風大。
無生不離生。
雖逆生死。
不順涅槃。
眼不能見。
耳不能聞。
鼻不能嗅。
舌不能嘗。
身不能覺。
意不能知。
不在心意識。
不離心意識。
是名法性。
菩薩摩诃薩。
以能通達此法性故。
修行清淨。
能于三千大千世界示現色身。
所現身者。
非色非相而現色相。
雖非六根所行境界。
而化有情常無休息。
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通達法性。
即得自在無有移動。
而起智業遊戲神通。
種種示現。
如是自在。
是無盡相。
遍一切處無色現色。
自在遍觀諸有情心。
見如實心性。
自在憶念無邊無數劫。
相續不斷。
自在變化住解脫相。
自在漏盡。
為有情故不證漏盡。
自在出世。
是聖智境。
自在甚深。
聲聞獨覺不能測量。
自在堅牢。
魔不能壞。
坐菩提座成就佛法。
最為第一。
自在随順。
轉妙法輪。
自在調化一切有情。
自在受位得法自在。
若欲受生。
于生自在。
遠離系縛。
若欲現滅。
于滅自在。
随其生處。
恒攝大乘。
成熟佛法。
若離名相。
即是平等。
若法平等。
即無執着。
無可執着。
是法真實。
若着真實。
即是虛妄。
以不着故。
即非虛妄。
雖轉法輪。
不見說聽。
雖現涅槃。
而知生死本性平等。
譬如虛空。
遍滿一切。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心亦如是。
菩薩善能通達世俗谛法。
雖說諸法而非實有。
終不取着。
諸法無滅。
是故無生。
何以故。
性不變故。
但依世俗見有生滅。
皆是虛妄。
非真實有。
邪見外道。
但欲斷死。
不知斷生。
若法不生。
即無有滅。
外道不知斷生。
終不離死。
淨修一行。
亦生淨土。
何以故。
一一行中具衆行故。
此諸菩薩。
能生衆善。
有巧方便。
化度有情。
住此佛土。
身不動搖。
而遊無邊諸佛世界。
雖作種種佛事。
而不作意。
亦無分别。
鹫峰山中舊住天神。
皆是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是故能知過去佛境久近差别。
如來所居之處。
皆無雜穢。
即是淨土。
三世諸佛。
皆因般若波羅蜜多而得有(法性品竟)。
卷五百七十(平等品) 能執。
所執。
一切煩惱障善法者。
依身見生。
能滅身見。
一切随眠及
加頂贊而徒殷。
神咒神珠。
語靈祥而不極。
鋪惟此會未傳茲壤。
凡二十四品。
今譯十卷。
亹亹通韻。
新新渴奉者。
固當不以抵羽而輕積珍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五十六 善現品(初分無生品) 卷五百五十六之十八葉 天帝品(初分諸天子品 初分求般若品) 卷五百五十七 窣堵波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五十七之十一葉 神咒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五十八 設利羅品 卷五百五十八之六葉 經典品 卷五百五十八之十二葉 回向品(初分随喜回向品) 卷五百五十九 地獄品 卷五百五十九之九葉 清淨品 卷五百五十九之十七葉 不思議品 卷五百六十之七葉(不思議品竟) 卷五百六十之八葉 魔事品 卷五百六十之十五葉 真如品 卷五百六十一 甚深相品 卷五百六十一之十葉 船等喻品 卷五百六十一之十一葉 如來品 卷五百六十二 不退品 卷五百六十二之十三葉 貪行品 卷五百六十三 卷五百六十三之六葉 姊妹品 卷五百六十三之十三葉 夢行品 卷五百六十四(初分善學品 初分斷分别品) 卷五百六十四之九葉 修學品 卷五百六十四之十四葉 根栽品 卷五百六十五(初分巧便學品 初分願喻品) 卷五百六十五之七葉 付囑品 卷五百六十五之十四葉 見不動佛品(第五分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六會序 原夫控歸塗以彌綸。
踐要極而端務。
莫若警十度于一施。
披六蔽于三檀。
矧般若之大猷。
固總領而高視。
誠庶心之扄牖。
積行之樞軸。
故能範圍真際。
充塞塵區。
泛之則無緣。
綏之則無動。
大悲抗其首。
大舍維其末。
恬五痛之苦修。
倏三祗之遙序。
願無近遠。
遇物成資。
善靡鴻纖。
觸塗必衍。
憑無象而永日。
辍有輪于長夜。
窮幽盡妙。
其般若之緻乎。
粵有天王。
是為最勝。
捐樂宮而下拜。
泛嘉言而上表。
念茲在茲。
爰究爰度。
然以位懸道隔。
非目擊之能存。
所以軌衆諧辰。
寄言提而取悟。
即舊勝天王般若。
今譯成八卷。
一十七品。
其發明弘旨。
敞拔幽關固已。
法寶骈映。
義林交積。
自性三種。
郁無性以芊眠。
果德萬區。
殷不德而輝煥。
凡鼓箧之土。
猶希取質。
況乘杯之客。
如何勿思。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卷五百六十六(緣起品) 卷五百六十六之五葉(通達品) 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則能通達布施。
淨戒。
安忍。
精進。
靜慧般若。
方便善巧。
妙願。
力。
智波羅蜜多。
是名菩薩修學一法。
能通一切法。
卷五百六十七(顯相品)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地水火風空等相。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信解如來三種清淨。
世間常有大火熾然。
謂貪瞋癡為火煙闇。
雲何當使一切有情。
從此世間。
皆得出離。
若能通達諸法平等。
無染着心。
名為出離。
諸法無本而有業果。
如是諸法。
空無所有。
非自在性。
虛妄分别。
因緣合故。
無生似生。
無名字法。
假立名字。
謂是有情。
謂是般若。
謂有能說。
謂有所說。
謂有聽者。
及所聽法。
勝義谛中。
皆同一相。
所謂無相。
都無差别。
如來于法。
本無說心。
亦不作意為此為彼。
但障重者雖近如來而不見聞。
卷五百六十七之十三葉(法界品) 卷五百六十八 最勝天王白佛言。
雲何名為法界。
佛告最勝天王。
當知法界即是不虛妄性。
不變異性。
即是諸法真如。
天王當知。
真如深妙。
但可智知。
非言能說。
何以故。
諸法真如。
過諸文字。
離語言境。
一切語業不能行故。
離諸戲論。
絕諸分别。
無此無彼。
離相無相。
遠離尋伺。
過尋伺境。
無想無相。
超過二境。
非識所了。
住無所住。
寂靜聖智。
及無分别。
後得智境。
無我我所。
求不可得。
無取無舍。
無染無著。
清淨離垢。
最勝第一。
性常不變。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性相常住。
天王當知。
是為法界。
是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
真如實際。
無分别相。
不思議界。
亦名真空。
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最勝便白佛言。
雲何能證能得如是法界。
佛告最勝。
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
及所得無分别智。
能證能得。
世尊。
證得。
義有何異。
天王當知。
出世般若波羅蜜多。
能如實見。
故名為證。
後智通達。
故名為得。
實相般若波羅蜜多。
甚深微妙。
聞慧粗淺。
不能得見。
是勝義故。
思不能量。
出世法故。
修不能行。
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遠離諸相謂都不見内外諸相。
離戲論相。
離分别相。
離尋求相。
離貪著相。
離境界相。
離攀緣相。
離諸能知及所知相。
最勝白佛言。
能如是觀諸法無相。
複雲何觀。
佛言。
天王。
諸佛境界。
不可思議。
何以故。
離境界故。
一切有情思量佛境。
心則狂亂不知此彼。
何以故。
同虛空性不可思量。
求不可得。
離尋伺境。
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尚不見有異生境等可得思量。
況佛境界。
亦不依止一切妙願。
雖行種種波羅蜜多。
而于彼果都無所著。
于諸幻法乃至涅槃。
亦不依着。
何以故。
離我我所。
無二無别。
自性離故。
随順般若波羅蜜多。
不違生死。
雖在生死。
不違般若波羅蜜多。
随順法相。
最勝白佛言。
雲何随順甚深法相。
不違世俗。
佛言。
随順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遠離色受想行識。
不遠離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不遠離法而無取着。
随順般若波羅蜜多不遠離道。
何以故。
具大方便善巧力故。
何謂菩薩方便善巧。
佛言。
謂四無量。
諸菩薩具大慈悲喜舍心故。
常能利樂所化有情。
是為菩薩方便善巧(六十七卷)。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相不可得。
諸菩薩相亦不可得。
但由方便善巧威力。
為有情類示現入胎。
乃至涅槃。
種種化相。
諸天計常。
謂無堕落。
為破彼執。
示現入胎。
因令彼天起無常念。
複有諸天。
放逸着樂。
不修正法。
菩薩多勤精進。
如救頭然。
破放逸行。
示現堕落。
複有下劣有情。
善根少故。
不堪見佛。
示現嬰兒。
及作童子。
有高行人。
常能離俗。
菩薩為彼示現出家。
複有天人。
端坐受樂。
不得聖道。
菩薩為彼示現苦行。
亦為降伏苦行外道。
示現種種難行苦行。
有天人等。
不求出離。
而根性純熟。
是深法器。
為是有情示現三轉十二行相無上法輪。
複有天人。
樂聞圓寂。
菩薩為彼示現涅槃。
當知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現如是種種化相。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終不生于無暇之處。
菩薩終不生長壽天。
不能利他。
不見佛故。
多生欲界。
示現出世。
利樂有情。
菩薩生處。
必具三寶。
宿願強故。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得如來十身差别。
卷五百六十八之八葉(念住品) 菩薩善修身受心法念住 如來功德威神。
卷五百六十九(法性品) 如來法性因果。
甚深微妙。
不可思議。
功德威神。
及所說法利樂他事。
亦複如是。
天王。
如來法性。
在有情類蘊界處中。
從無始來。
展轉相續。
煩惱不染。
本性清淨。
諸心意識。
不能緣起。
餘尋伺等不能分别。
邪念思惟。
不能緣慮。
遠離邪念。
無明不生。
是故不從十二緣起說名無相。
非所作法。
無生無滅。
無邊無盡。
自相常住。
天王。
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知法性清淨如是。
無染無著。
遠離垢穢。
從諸煩惱。
超然解脫。
此性即名諸佛法本。
福德智慧。
因之而起。
本性明淨。
不可思議。
諸佛悉知有情本性清淨。
客塵煩惱之所覆蔽。
不能悟入。
我當為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除其煩惱。
令得悟入本性清淨。
複作是念。
此諸煩惱。
無力無能。
自體虛妄。
違清淨法。
何以故。
背一切智。
順生死故。
清淨法性。
為諸法本。
自性本無虛妄煩惱。
皆從邪念颠倒而生。
譬如四大。
依虛空立。
虛空無依。
煩惱亦爾。
依于法性。
法性無依。
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實觀知。
不起違逆。
以随順故。
煩惱不生。
是諸菩薩觀察煩惱。
不生染着。
若自染着。
雲何說法令他出離。
複作是念。
若生死中有一煩惱能益有情。
我則攝受。
然無是事。
故名斷滅。
如是法性。
無量無邊。
為諸煩惱之所隐覆。
随生死流。
沉沒六趣。
長夜輪轉。
随有情故。
名有情性。
諸菩薩起厭離心。
除五境欲。
滅諸分别。
修無上道。
是時此性名為出離。
超一切苦。
故名寂靜。
諸菩薩依此法性。
修習善根。
來入三有。
饒益有情。
雖現無常而非真實。
何以故。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實觀知真法性故。
具足方便大悲願力。
不舍有情。
二乘異生。
既無如是大悲願力。
不見圓淨法性。
不能如實饒益有情。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如是觀真淨法性。
諸佛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
從此性生。
由是性出。
一切聖者戒定慧品。
從此性生。
是性寂靜。
過諸名相。
性是真實。
遠離颠倒。
性不變異。
故稱真如。
是聖智境。
故名勝義。
諸菩薩複作是念。
法性離相。
諸法離相。
無二無别。
何以故。
諸法離相。
即法性離相。
法性離相。
即有情離相。
有情離相。
即法界離相。
法界離相。
即諸法離相。
如是離相。
求不可得。
法性真如。
有情真如。
無二無别。
法性真如。
諸法真如。
無二無别。
諸法真如。
諸佛真如。
無二無别。
法性真如。
三世真如。
不相違逆。
三世真如。
即蘊界處真如。
蘊界處真如。
即染淨真如。
染淨真如。
即生死涅槃真如。
生死涅槃真如。
即一切法真如。
天王當知。
真如名為無變無異。
無生無滅。
自性真實。
如實知見。
諸法不生。
諸法雖生。
真如不動。
真如雖生諸法。
而真如不生。
是名法身。
清淨不變。
如虛空等。
一切三界無能及者。
遍有情身無與等者。
清淨離垢。
本來不染。
自性明淨。
自性不生。
自性不起。
在心意識非心意識。
性即是空無相無願。
遍虛空界諸有情處。
一切平等。
無量無邊。
不異不别。
非色受想行識。
不離色受想行識。
非地水火風大。
不離地水火風大。
無生不離生。
雖逆生死。
不順涅槃。
眼不能見。
耳不能聞。
鼻不能嗅。
舌不能嘗。
身不能覺。
意不能知。
不在心意識。
不離心意識。
是名法性。
菩薩摩诃薩。
以能通達此法性故。
修行清淨。
能于三千大千世界示現色身。
所現身者。
非色非相而現色相。
雖非六根所行境界。
而化有情常無休息。
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通達法性。
即得自在無有移動。
而起智業遊戲神通。
種種示現。
如是自在。
是無盡相。
遍一切處無色現色。
自在遍觀諸有情心。
見如實心性。
自在憶念無邊無數劫。
相續不斷。
自在變化住解脫相。
自在漏盡。
為有情故不證漏盡。
自在出世。
是聖智境。
自在甚深。
聲聞獨覺不能測量。
自在堅牢。
魔不能壞。
坐菩提座成就佛法。
最為第一。
自在随順。
轉妙法輪。
自在調化一切有情。
自在受位得法自在。
若欲受生。
于生自在。
遠離系縛。
若欲現滅。
于滅自在。
随其生處。
恒攝大乘。
成熟佛法。
若離名相。
即是平等。
若法平等。
即無執着。
無可執着。
是法真實。
若着真實。
即是虛妄。
以不着故。
即非虛妄。
雖轉法輪。
不見說聽。
雖現涅槃。
而知生死本性平等。
譬如虛空。
遍滿一切。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心亦如是。
菩薩善能通達世俗谛法。
雖說諸法而非實有。
終不取着。
諸法無滅。
是故無生。
何以故。
性不變故。
但依世俗見有生滅。
皆是虛妄。
非真實有。
邪見外道。
但欲斷死。
不知斷生。
若法不生。
即無有滅。
外道不知斷生。
終不離死。
淨修一行。
亦生淨土。
何以故。
一一行中具衆行故。
此諸菩薩。
能生衆善。
有巧方便。
化度有情。
住此佛土。
身不動搖。
而遊無邊諸佛世界。
雖作種種佛事。
而不作意。
亦無分别。
鹫峰山中舊住天神。
皆是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是故能知過去佛境久近差别。
如來所居之處。
皆無雜穢。
即是淨土。
三世諸佛。
皆因般若波羅蜜多而得有(法性品竟)。
卷五百七十(平等品) 能執。
所執。
一切煩惱障善法者。
依身見生。
能滅身見。
一切随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