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五

關燈
真如。

    如是真如。

    無真如性。

    亦無不真如性。

    善現真如亦爾。

    如來真如。

    常住為相。

    善現真如亦爾。

    常住為相。

    如來真如無變異。

    無分别。

    遍諸法轉。

    善現真如亦爾。

    無變異。

    無分别。

    遍諸法轉。

    如來真如無所挂礙。

    一切法真如亦無所挂礙。

    同一真如。

    無二無别。

    無造無作。

    如是真如。

    常真如相。

    無時非真如相。

    善現真如亦爾。

    故說善現随如來生。

    複次如來真如。

    不離一切法真如。

    一切法真如。

    不離如來真如。

    善現真如亦爾。

    故說善現随如來生。

    雖說随生。

    而無所随生。

    以善現真如不異佛故。

     卷三百二十二 正說如是真如相時。

    于此三千大千世界。

    六種變動。

    時欲色界諸天子。

    以種種香華。

    奉散世尊。

    及善現上座。

    而白佛言。

    甚奇世尊。

    未曾有也。

    上座善現由真如故随如來生。

    爾時善現告諸天子言。

    當知上座善現。

    不由一切法故随如來生。

    不由一切法真如故随如來生。

    不離一切法故随如來生。

    不離一切法真如故随如來生。

    不由有為故随如來生。

    不由有為真如故随如來生。

    不離有為故随如來生。

    不離有為真如故随如來生。

    不由無為故随如來生。

    不由無為真如故随如來生。

    不離無為故随如來生。

    不離無為真如故随如來生。

    何以故。

    諸天子。

    是一切法都無所有。

    諸随生者。

    若所随生。

    由此随生。

    及随生處。

    皆不可得。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

    諸法真如法界法性。

    乃至不思議界。

    皆最甚深。

    世尊。

    此中色不可得。

    色真如亦不可得。

    何以故。

    此中色尚不可得。

    況有色真如可得。

    此中受想行識不可得。

    受想行識真如亦不可得。

    何以故。

    此中受想行識尚不可得。

    況有受想行識真如可得。

    乃至此中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可得。

    道相智一切相智真如亦不可得。

    何以故。

    此中道相智一切相智尚不可得。

    況有道相智一切相智真如可得。

    佛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

    說此真如相時。

    六萬菩薩諸漏永盡。

    心得解脫。

    成阿羅漢。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

    此六萬菩薩。

    已于過去。

    親近供養五百諸佛。

    一一佛所。

    發弘誓願。

    正信出家。

    雖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

    而不攝受般若波羅蜜多。

    亦不攝受方便善巧故。

    起别異想。

    行别異行。

    修布施時。

    作如是念。

    此是布施。

    此是财物。

    此是受者。

    我能行施。

    修淨戒時。

    作如是念。

    此是淨戒。

    此是罪業。

    此所護境。

    我得持戒。

    修安忍時。

    作如是念。

    此是安忍。

    此是忍障。

    此是忍境。

    我能安忍。

    修精進時。

    作如是念。

    此是精進。

    此是懈怠。

    此是所為。

    我能精進。

    修靜慮時。

    作如是念。

    此是靜慮。

    此是散動。

    此是所為。

    我能修定。

    彼離般若波羅蜜多。

    及離方便善巧故。

    依别異想。

    而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别異之行。

    由别異想。

    别異行故。

    不得入菩薩正性離生位。

    由不得入菩薩正性離生位故。

    得預流果。

    漸次乃至阿羅漢果。

    舍利子。

    此諸菩薩。

    雖有菩薩道。

    空。

    無相。

    無願。

    解脫門。

    而遠離般若波羅蜜多。

    及方便善巧力故。

    于實際作證得聲聞果。

     卷三百二十三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何因緣故。

    有諸菩薩。

    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不攝受般若波羅蜜多。

    無方便善巧。

    便證實際。

    取聲聞果。

    或獨覺菩提。

    有諸菩薩。

    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攝受般若波羅蜜多。

    有方便善巧。

    不證實際。

    而趣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

    舍利子。

    若諸菩薩遠離一切智智心。

    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是菩薩不攝受般若波羅蜜多。

    無方便善巧故。

    便證實際。

    取聲聞果。

    或獨覺菩提。

    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智心。

    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是菩薩攝受般若波羅蜜多。

    有方便善巧故。

    能入菩薩正性離生位。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譬如有鳥。

    其身長大而無有翅。

    從于三十三天投身而下。

    于其中道便作是念。

    我欲還上三十三天。

    是能還不。

    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

    是鳥身大。

    從遠而堕。

    無有翅故。

    佛言。

    諸菩薩亦複如是。

    雖經殑伽沙數大劫。

    勤修布施。

    乃至靜慮。

    亦修三解脫門。

    作廣大事。

    發廣大心。

    欲證無量無所攝受微妙無上正等菩提。

    而無般若波羅蜜多。

    遠離方便善巧力故。

    便堕聲聞。

    或獨覺地。

    何以故。

    是菩薩遠離一切智智心。

    雖念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戒蘊。

    乃至解脫智見蘊。

    恭敬供養。

    随順修行。

    而于其中執取相故。

    不能正解。

    是諸如來真實功德。

    雖聞菩薩道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聲。

    而依此聲執取其相。

    執取相已。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此菩薩如是回向。

    不得菩提。

    住于聲聞或獨覺地。

    舍利子。

    有諸菩薩從初發心。

    常不遠離一切智智心。

    勤修布施。

    乃至靜慮。

    不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雖念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戒蘊。

    定蘊。

    慧蘊。

    解脫蘊。

    解脫知見蘊。

    而不取相。

    雖修一切空。

    無相。

    無願解脫門。

    亦不取相。

    雖念自他種種功德善根。

    與諸有情。

    同共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亦不取相。

    當知是菩薩摩诃薩。

    不住聲聞。

    及獨覺地。

    直趣無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

    是菩薩有方便善巧故。

    以離相心。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以離相心。

    修行淨戒。

    安忍。

    精進。

    靜慮。

    般若波羅蜜多。

    乃至以離相心。

    修行道相智。

    一切相智。

    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等。

    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而求無上正等菩提。

    或得不得。

    何以故。

    于所修行六波羅蜜多。

    乃至道相智。

    一切相智。

    皆取相故。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白佛言。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極難信解。

    甚難證得。

    所以者何。

    于一切法自相共相。

    皆能證知。

    方能獲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而諸菩薩所知法相。

    都無所有。

    皆不可得。

    佛告諸天子言。

    天子當知。

    我亦現覺一切法相。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而都不得勝義法相。

    可說名為此是能證。

    此是所證。

    此是證處。

    此是證時。

    及可說為由此而證。

    何以故。

    一切法畢竟淨故。

    有為無為畢竟空故。

    爾時善現白佛言。

    如我思惟佛所說義。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極易信解。

    甚易證得。

    所以者何。

    若能信解無法能證。

    無法所證。

    無有證處。

    無有證時。

    亦無由此而有所證。

    則能信解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則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

    以一切法皆畢竟空。

    畢竟空中。

    都無有法可名能證。

    可名所證。

    可名證處。

    可名證時。

    可名由此而有所證。

    所以者何。

    諸法皆空。

    若增若減。

    都無所有。

    皆不可得。

    諸菩薩摩诃薩所修諸法。

    都無所有。

    皆不可得。

    以是因緣。

    我思惟佛所說義趣。

    極易信解。

    甚易證得。

    不應于中謂難信解。

    及難證得。

    所以者何。

    一切法自性空故。

    若菩薩摩诃薩于如是自性空。

    深生信解。

    無倒證知。

    便得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故說非難信解。

    非難證得。

     時舍利子謂善現言。

    觀一切法。

    都無自性。

    皆如虛空。

    若菩薩摩诃薩。

    信解一切法。

    皆與虛空等。

    便于無上正等菩提。

    易生信解。

    易證得者。

    則不應有殑伽沙等菩薩摩诃薩。

    擐大功德铠。

    發趣無上正等菩提。

    于其中間而有退屈。

    故知無上正等菩提。

    極難信解。

    甚難證得。

    爾時善現白尊者舍利弗言。

    舍利子。

    于意雲何。

    一切法于無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

    舍利子言。

    不也善現。

    舍利子。

    于意雲何。

    離一切法。

    有法于無上正等菩提。

    有退屈不。

    舍利子言。

    不也善現。

    爾時善現語舍利子言。

    若一切法谛故住故。

    都無所有。

    皆不可得。

    說何等法可于無上正等菩提而有退屈。

    舍利子語善現言。

    如仁者所說。

    無生法忍中。

    都無有法。

    亦無菩薩可于無上正等菩提。

    說有退屈。

    若爾何故佛說三種住菩薩乘補特伽羅。

    但應說一。

    又如仁者說。

    應無三乘菩薩差别。

    但應有一正等覺乘。

    善現語舍利子言。

    一切法真如中。

    為有三種住菩薩乘補特伽羅差别相不。

    謂于無上正等菩提。

    定有退屈。

    定無退屈。

    及不定耶。

    舍利子言。

    不也善現。

    舍利子。

    一切法真如中。

    為有三乘菩薩異不。

    謂聲聞乘獨覺乘正等覺乘耶。

    舍利子言。

    不也善現。

    舍利子。

    一切法真如中。

    為實有一定無退屈菩薩乘不。

    舍利子言。

    不也善現。

    舍利子。

    一切法真如中。

    為實有一正等覺乘諸菩薩不。

    舍利子言。

    不也善現。

    舍利子。

    諸法真如。

    有一有二有三相不。

    舍利子言。

    不也善現。

    舍利子。

    一切法真如中為有一法。

    或一菩薩而可得不。

    舍利子言。

    不也善現。

    爾時善現語舍利子言。

    若一切法谛故住故。

    都無所有。

    皆不可得。

    雲何舍利子可作是念。

    言如是菩薩。

    于佛無上正等菩提定有退屈。

    定無退屈。

    說不決定。

    如是菩薩。

    是聲聞乘。

    是獨覺乘。

    是正等覺乘。

    如是為三。

    如是為一。

    舍利子。

    若菩薩摩诃薩。

    于一切法都無所得。

    于一切法真如。

    亦善能信解。

    都無所得。

    于諸菩薩。

    亦無所得。

    于佛無上正等菩提。

    亦無所得。

    當知是為真菩薩摩诃薩。

    若聞說如是諸法真如不可得相。

    其心不驚不恐。

    乃至不退不沒。

    疾得無上正等菩提(真如品竟)。

     卷三百二十四之十三葉(菩薩住品)至下卷之十葉 善現白佛言。

    若菩薩欲得無上正等菩提。

    當于何住。

    應雲何住。

    佛言。

    當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

    不應住不平等心。

    乃至應于一切有情。

    起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心。

    起空無相無願心。

    菩薩欲得無上正等菩提。

    當于此住。

     卷三百二十五之十一葉(不退轉品)至三百二十七 善現白佛言。

    不退轉菩薩有何行狀相。

    佛言。

    善現。

    能觀一切法無行無狀無相。

    當知是為不退轉菩薩摩诃薩。

     善現複白佛言。

    若一切法無行狀相。

    是菩薩于何法退轉故。

    名不退轉。

    佛言。

    是菩薩于一切法退轉故。

    名不退轉。

    何以故。

    一切法自性無所有。

    是菩薩摩诃薩于中不住。

    故名退轉。

     若菩薩恒常成就慈悲喜舍等。

    起相應身語意業。

    當知是為不退轉。

     若菩薩入出往來。

    心不迷謬。

    恒時安住正念正知。

    進止威儀。

    行住坐卧。

    舉足下足。

    安詳系念。

    運動語言。

    常無卒暴。

    當知是為不退轉。

    若菩薩随所聽聞世出世法。

    皆能方便會入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

    諸所造作世間事業。

    亦以般若波羅蜜多會入法性。

    不見一事出法性者。

    設有不與法性相應。

    亦能方便會入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

    由此不見出法性者。

     菩薩摩诃薩。

    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

    入菩薩正性離生。

    乃至不見少法可得。

    不可得故。

    無所造作。

    畢竟不生故。

    名無生法忍。

    由得如是無生法忍。

    故名不退轉惡魔惱壞。

    謂菩薩言。

    無上菩提與虛空等。

    自性自相皆畢竟空。

    都無所有。

    雲何唐受勤苦。

    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汝等應舍大菩提願。

    勿于長夜唐為利樂一切有情。

    自受勤苦。

    菩薩摩诃薩聞彼語時。

    能審觀察。

    不應信受彼說。

    雖一切法與虛空等。

    自性自相皆畢竟空。

    而諸有情生死長夜不知不見。

    不解不覺。

    颠倒放逸。

    受諸劇苦。

    我當擐以性相皆空。

    如太虛空。

    大功德铠。

    速趣無上正等菩提。

    為諸有情如應說法。

    令其解脫生死大苦。

    是菩薩摩诃薩。

    依此堅固不動轉心。

    恒正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由此六種随分成就已。

    入菩薩正性離生。

    由此得入不退轉位。

     善現白佛言。

    是菩薩摩诃薩。

    為不退轉故名不退轉。

    為退轉故名不退轉耶。

    佛言。

    以不退轉故。

    名不退轉。

    亦以退轉故。

    名不退轉。

    是菩薩摩诃薩。

    超過聲聞及獨覺地。

    不複退堕彼二地中。

    由斯故說不退轉故名不退轉。

    遠離聲聞及獨覺地。

    于彼二地決定退舍。

    由斯故說以退轉故名不退轉。

     若菩薩當不遠離大菩提心。

    不見有法可生貴重。

    何以故。

    一切法與虛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