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波羅蜜多。
尚無所有。
不可得。
況有一切法可得示現。
複次善現。
一切有情施設言說。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皆如實知諸有情類略心散心。
善現。
如來應正等覺。
由法性故。
如實知法性中。
法性尚不可得。
況有略心散心。
複次善現。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實知彼諸有情類有貪心離貪心。
有瞋心離瞋心。
有癡心離癡心。
善現。
如來應正等覺。
如實知彼諸有情類。
有貪瞋癡心如實性。
非有貪瞋癡心。
非離貪瞋癡心。
如實知離貪瞋癡心如實性。
非有貪瞋癡心。
非離貪瞋癡心。
何以故。
如實性中。
心心所法。
尚不可得。
況有有貪瞋癡心。
離貪瞋癡心。
複次善現。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廣心無廣無狹。
無增無減。
無去無來。
何以故。
心之自性無所有故。
誰廣誰狹。
誰增誰減。
誰去誰來。
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大心無去無來。
無生無滅。
無住無異。
無大無小。
何以故。
心之自性無所有故。
非去非來。
非生非滅。
非住非異。
非大非小。
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無量心非住非不住。
非去非不去。
何以故。
無量心性無漏無依。
如何可說有住不住。
有去不去。
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無見無對心。
皆無心相。
何以故。
以一切心自相空故。
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無色不可見心。
諸佛五眼皆不能見。
何以故。
一切心自性空故。
如實知諸有情類心心所法。
若出若沒。
若屈若伸。
謂諸如來應正等覺。
如實知出沒屈伸心心所法。
或依色。
或依受想行識。
執我及世間常。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執我及世間無常。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執我及世間亦常亦無常。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執我及世間非常非無常。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執我及世間有邊無邊。
亦有邊亦無邊。
非有邊非無邊。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執命者即身。
執命者異身。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執如來死後有。
執如來死後非有。
執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
執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複次善現一切法真如。
即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真如。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真如。
即一切有情真如。
善現。
若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真如。
若一切有情真如。
若一切法真如。
無二無别。
是一真如。
如是真如無别異故。
無壞無盡。
不可分别。
善現。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證一切法真如究竟。
乃得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生諸佛。
是諸佛母。
能示諸佛世間實相。
善現白佛言。
一切法真如甚深誰能信解。
佛言。
真如無盡。
是故甚深。
以一切法皆無盡故。
真如無盡。
如來證真如故。
獲得無上正等菩提。
為諸有情顯示分别一切法真如相。
由此故名真實說者。
佛告諸天子言。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有無量諸相。
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皆不能壞。
何以故。
天人阿素洛等亦是相故。
當知諸相不能破壞諸相。
諸相不能了知諸相。
諸相不能破壞無相。
諸相不能了知諸相。
諸相不能破壞無相。
諸相不能了知無相。
無相不能破壞諸相。
無相不能了知諸相。
無相不能破壞無相。
無相不能了知無相。
何以故。
若相若無相。
若相無相皆無所有。
能破能知。
所破所知。
及破知者。
不可得故。
天子當知。
諸相非一切法所作。
無所系屬。
不可宣說。
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遠離衆相。
不應緻問以何為相。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住如是相。
分别開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為諸有情集諸法相。
方便開示。
世尊告天子言。
一切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所謂變礙是色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領納是受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取像是想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造作是行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了别是識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苦惱聚是蘊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生長門是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多毒害是界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和合起是緣起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能惠舍是布施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熱惱是淨戒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忿恚是安忍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可伏是精進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攝持心是靜慮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挂礙是般若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所有是内空等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颠倒是真如等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虛妄是四聖谛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擾惱是四靜慮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限礙是四無量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諠雜是四無色定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系縛是八解脫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能制伏是八勝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散亂是九次第定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邊際是十遍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能出離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極遠離是空解脫門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最寂靜是無相解脫門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厭衆苦是無願解脫門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趣大覺是菩薩十地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能觀照是五眼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壅滞是六神通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決定是佛十力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安立是四無所畏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斷絕為四無礙解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拔哀苦是大悲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慶善事是大喜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棄諠雜是大舍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可奪是十八佛不共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憶念是無忘失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取着是恒住舍性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現等覺是一切智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通達是道相智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現别覺是一切相智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遍攝持是一切陀羅尼門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遍攝受是一切三摩地門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受教是聲聞果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自開悟是獨覺菩提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趣大果是一切菩薩摩诃薩行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與等是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于如是等一切法相。
皆能如實覺為無相。
由是因緣。
我說諸佛得無礙智。
無與等者。
佛告善現。
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無不皆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于諸有相。
及無相法。
皆現等覺。
無實作用。
以能作者無所有故。
無所成辦。
以諸形質不可得故。
如來能現等覺相無相法。
皆無作用。
無所成辦。
于一切時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攝受護持。
無有間斷。
故名真實知恩報恩。
善現白佛言。
雲何不見一切法故。
名示一切法相。
佛言。
由不緣一切法而生于識。
是為不見一切法故。
名示一切法相。
複次善現。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為諸佛顯世間空。
令諸世間受世間空。
想世間空。
思世間空。
了世間空。
複次善現。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示諸佛世間空相。
能示諸佛世間不可思議相。
能示諸佛世間遠離相。
能示諸佛世間寂靜相。
能示諸佛世間畢竟空相。
能示諸佛世間無性空相。
能示諸佛世間自性空相。
能示諸佛世間無性自性空相。
能示諸佛世間純空相。
能示諸佛世間純無相無願相。
善現。
由如是義。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示諸佛世間實相。
名諸佛母(佛母品竟)。
卷三百八之十一葉(不思議等品)至三百十之七葉 善現白佛言。
世尊。
為但如來應正等覺所有佛性。
如來性。
自然法性。
一切智智性。
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數量。
無等等。
為更有餘法耶。
佛言。
非但如來應正等覺所有佛性。
如來性。
自然法性。
一切智智性。
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數量。
無等等。
一切法亦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數量。
無等等。
善現。
于一切法真法性中。
心及心所。
皆不可得。
複次善現。
一切法不可施設。
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數量無等等性。
善現。
一切法自性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數量。
無等等。
無自性故。
一切法不可施設思議稱量數量平等不平等性。
善現。
無自性中一切法可得不。
不也世尊。
佛言。
善現。
如是如是。
由此因緣。
一切法皆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數量。
無等等。
以一切法皆不可思議。
乃至無等等故。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有佛法。
如來法自然法。
一切智智法。
亦不可思議。
乃至無等等(不思議品竟)。
卷三百十之八葉(辦事品) 三百十一之九葉 善現。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取着一切法故。
出現世間。
能成辦事。
善現言。
雲何出現世間不取着一切法。
佛言。
善現。
汝頗見一切法可取可着否。
頗見有法能取能着不。
頗見由是法有取有着不不也世尊。
佛言。
我亦不見一切法可取可着。
亦可見有法能取能着。
亦不見由是法有取有着。
由不見故不取不取故不着。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白佛言。
于此般若波羅蜜多。
忍樂思惟。
稱量觀察。
所成就忍。
勝彼智斷無量無邊。
何以故。
諸随信行所有智斷。
皆是已得無生法忍。
菩薩忍少分故。
諸随法行第八。
預流。
一來。
不還。
阿羅漢。
獨覺所有智斷。
皆是已得無生法忍。
菩薩忍少分故(辦事品竟)。
卷三百十一之十葉(衆喻品)至三百十三之九葉 善現白佛言。
聞說般若。
深生信解複能書寫讀誦受持。
思惟修習。
是菩薩從何處沒來生此間。
佛言。
善現。
有菩薩乘補特伽羅。
雖于先世得聞一切法而不請問甚深義趣。
今生人中。
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其心迷悶。
猶豫怯弱。
或生異解。
有菩薩乘補特伽羅。
雖于先世得聞般若波羅蜜多。
亦曾請問甚深義趣。
而不能經一日。
二日。
三四五日。
随順修行。
今生人中。
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設經一日。
乃至五日。
其心堅固。
無能壞者。
若離所聞。
尋便退失。
何以故。
以先世雖複請問甚深義趣。
而不如說随順修行。
故于今生。
若遇善友殷勤勸勵。
便樂聽受。
若無善友。
或時樂聞。
或時不樂。
或時堅固。
或時退失。
其心輕動。
進退非恒。
如堵羅綿。
随風飄飏。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發趣大乘。
經時未久。
未多親近諸善知識。
未曾供養諸佛世尊。
未曾受持讀誦書寫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
未曾修學般若。
靜慮。
精進。
安忍。
淨戒。
布施波羅蜜多。
乃至未曾修學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善現。
住菩薩乘善男子等。
不能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攝他有情。
複不能随順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因緣。
或堕聲聞地。
或獨覺地。
不證無上正等菩提。
如泛大海。
所乘船破。
定知溺死。
若能取木器物浮囊闆片以為依附。
當知是類。
終不沒死。
得至安隐大海彼岸。
善現。
是善男子等。
若能書寫受持讀誦。
思惟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以為依附。
複能思惟修習靜慮。
精進。
安忍。
淨戒。
布施波羅蜜多。
乃至修習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以為依附。
終不中道退入聲聞。
或獨覺地。
定證無上正等菩提。
如人欲度險惡曠野。
攝受資糧器具。
必當達到安樂國土。
如是善現。
諸善男子等。
若不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亦不攝受方便善巧。
堕聲聞獨覺。
不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能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亦能攝受方便善巧。
不堕聲聞獨覺。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衆喻品竟)。
卷三百十三之十葉(真善友品)至三百十六之十五葉 善現白佛言。
初業菩薩應雲何學般若乃至布施波羅蜜多。
佛言。
應作是念。
所修六波。
羅蜜普施一切
尚無所有。
不可得。
況有一切法可得示現。
複次善現。
一切有情施設言說。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皆如實知諸有情類略心散心。
善現。
如來應正等覺。
由法性故。
如實知法性中。
法性尚不可得。
況有略心散心。
複次善現。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實知彼諸有情類有貪心離貪心。
有瞋心離瞋心。
有癡心離癡心。
善現。
如來應正等覺。
如實知彼諸有情類。
有貪瞋癡心如實性。
非有貪瞋癡心。
非離貪瞋癡心。
如實知離貪瞋癡心如實性。
非有貪瞋癡心。
非離貪瞋癡心。
何以故。
如實性中。
心心所法。
尚不可得。
況有有貪瞋癡心。
離貪瞋癡心。
複次善現。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廣心無廣無狹。
無增無減。
無去無來。
何以故。
心之自性無所有故。
誰廣誰狹。
誰增誰減。
誰去誰來。
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大心無去無來。
無生無滅。
無住無異。
無大無小。
何以故。
心之自性無所有故。
非去非來。
非生非滅。
非住非異。
非大非小。
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無量心非住非不住。
非去非不去。
何以故。
無量心性無漏無依。
如何可說有住不住。
有去不去。
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無見無對心。
皆無心相。
何以故。
以一切心自相空故。
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無色不可見心。
諸佛五眼皆不能見。
何以故。
一切心自性空故。
如實知諸有情類心心所法。
若出若沒。
若屈若伸。
謂諸如來應正等覺。
如實知出沒屈伸心心所法。
或依色。
或依受想行識。
執我及世間常。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執我及世間無常。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執我及世間亦常亦無常。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執我及世間非常非無常。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執我及世間有邊無邊。
亦有邊亦無邊。
非有邊非無邊。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執命者即身。
執命者異身。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執如來死後有。
執如來死後非有。
執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
執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
此是谛實。
餘皆癡妄。
複次善現一切法真如。
即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真如。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真如。
即一切有情真如。
善現。
若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真如。
若一切有情真如。
若一切法真如。
無二無别。
是一真如。
如是真如無别異故。
無壞無盡。
不可分别。
善現。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證一切法真如究竟。
乃得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生諸佛。
是諸佛母。
能示諸佛世間實相。
善現白佛言。
一切法真如甚深誰能信解。
佛言。
真如無盡。
是故甚深。
以一切法皆無盡故。
真如無盡。
如來證真如故。
獲得無上正等菩提。
為諸有情顯示分别一切法真如相。
由此故名真實說者。
佛告諸天子言。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有無量諸相。
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皆不能壞。
何以故。
天人阿素洛等亦是相故。
當知諸相不能破壞諸相。
諸相不能了知諸相。
諸相不能破壞無相。
諸相不能了知諸相。
諸相不能破壞無相。
諸相不能了知無相。
無相不能破壞諸相。
無相不能了知諸相。
無相不能破壞無相。
無相不能了知無相。
何以故。
若相若無相。
若相無相皆無所有。
能破能知。
所破所知。
及破知者。
不可得故。
天子當知。
諸相非一切法所作。
無所系屬。
不可宣說。
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遠離衆相。
不應緻問以何為相。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住如是相。
分别開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為諸有情集諸法相。
方便開示。
世尊告天子言。
一切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所謂變礙是色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領納是受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取像是想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造作是行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了别是識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苦惱聚是蘊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生長門是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多毒害是界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和合起是緣起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能惠舍是布施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熱惱是淨戒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忿恚是安忍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可伏是精進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攝持心是靜慮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挂礙是般若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所有是内空等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颠倒是真如等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虛妄是四聖谛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擾惱是四靜慮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限礙是四無量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諠雜是四無色定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系縛是八解脫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能制伏是八勝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散亂是九次第定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邊際是十遍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能出離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極遠離是空解脫門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最寂靜是無相解脫門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厭衆苦是無願解脫門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趣大覺是菩薩十地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能觀照是五眼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壅滞是六神通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決定是佛十力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安立是四無所畏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斷絕為四無礙解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拔哀苦是大悲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慶善事是大喜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棄諠雜是大舍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可奪是十八佛不共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憶念是無忘失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取着是恒住舍性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現等覺是一切智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通達是道相智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現别覺是一切相智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遍攝持是一切陀羅尼門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遍攝受是一切三摩地門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受教是聲聞果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自開悟是獨覺菩提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趣大果是一切菩薩摩诃薩行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與等是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于如是等一切法相。
皆能如實覺為無相。
由是因緣。
我說諸佛得無礙智。
無與等者。
佛告善現。
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無不皆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于諸有相。
及無相法。
皆現等覺。
無實作用。
以能作者無所有故。
無所成辦。
以諸形質不可得故。
如來能現等覺相無相法。
皆無作用。
無所成辦。
于一切時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攝受護持。
無有間斷。
故名真實知恩報恩。
善現白佛言。
雲何不見一切法故。
名示一切法相。
佛言。
由不緣一切法而生于識。
是為不見一切法故。
名示一切法相。
複次善現。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為諸佛顯世間空。
令諸世間受世間空。
想世間空。
思世間空。
了世間空。
複次善現。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示諸佛世間空相。
能示諸佛世間不可思議相。
能示諸佛世間遠離相。
能示諸佛世間寂靜相。
能示諸佛世間畢竟空相。
能示諸佛世間無性空相。
能示諸佛世間自性空相。
能示諸佛世間無性自性空相。
能示諸佛世間純空相。
能示諸佛世間純無相無願相。
善現。
由如是義。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示諸佛世間實相。
名諸佛母(佛母品竟)。
卷三百八之十一葉(不思議等品)至三百十之七葉 善現白佛言。
世尊。
為但如來應正等覺所有佛性。
如來性。
自然法性。
一切智智性。
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數量。
無等等。
為更有餘法耶。
佛言。
非但如來應正等覺所有佛性。
如來性。
自然法性。
一切智智性。
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數量。
無等等。
一切法亦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數量。
無等等。
善現。
于一切法真法性中。
心及心所。
皆不可得。
複次善現。
一切法不可施設。
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數量無等等性。
善現。
一切法自性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數量。
無等等。
無自性故。
一切法不可施設思議稱量數量平等不平等性。
善現。
無自性中一切法可得不。
不也世尊。
佛言。
善現。
如是如是。
由此因緣。
一切法皆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數量。
無等等。
以一切法皆不可思議。
乃至無等等故。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有佛法。
如來法自然法。
一切智智法。
亦不可思議。
乃至無等等(不思議品竟)。
卷三百十之八葉(辦事品) 三百十一之九葉 善現。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取着一切法故。
出現世間。
能成辦事。
善現言。
雲何出現世間不取着一切法。
佛言。
善現。
汝頗見一切法可取可着否。
頗見有法能取能着不。
頗見由是法有取有着不不也世尊。
佛言。
我亦不見一切法可取可着。
亦可見有法能取能着。
亦不見由是法有取有着。
由不見故不取不取故不着。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白佛言。
于此般若波羅蜜多。
忍樂思惟。
稱量觀察。
所成就忍。
勝彼智斷無量無邊。
何以故。
諸随信行所有智斷。
皆是已得無生法忍。
菩薩忍少分故。
諸随法行第八。
預流。
一來。
不還。
阿羅漢。
獨覺所有智斷。
皆是已得無生法忍。
菩薩忍少分故(辦事品竟)。
卷三百十一之十葉(衆喻品)至三百十三之九葉 善現白佛言。
聞說般若。
深生信解複能書寫讀誦受持。
思惟修習。
是菩薩從何處沒來生此間。
佛言。
善現。
有菩薩乘補特伽羅。
雖于先世得聞一切法而不請問甚深義趣。
今生人中。
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其心迷悶。
猶豫怯弱。
或生異解。
有菩薩乘補特伽羅。
雖于先世得聞般若波羅蜜多。
亦曾請問甚深義趣。
而不能經一日。
二日。
三四五日。
随順修行。
今生人中。
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設經一日。
乃至五日。
其心堅固。
無能壞者。
若離所聞。
尋便退失。
何以故。
以先世雖複請問甚深義趣。
而不如說随順修行。
故于今生。
若遇善友殷勤勸勵。
便樂聽受。
若無善友。
或時樂聞。
或時不樂。
或時堅固。
或時退失。
其心輕動。
進退非恒。
如堵羅綿。
随風飄飏。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發趣大乘。
經時未久。
未多親近諸善知識。
未曾供養諸佛世尊。
未曾受持讀誦書寫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
未曾修學般若。
靜慮。
精進。
安忍。
淨戒。
布施波羅蜜多。
乃至未曾修學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善現。
住菩薩乘善男子等。
不能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攝他有情。
複不能随順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因緣。
或堕聲聞地。
或獨覺地。
不證無上正等菩提。
如泛大海。
所乘船破。
定知溺死。
若能取木器物浮囊闆片以為依附。
當知是類。
終不沒死。
得至安隐大海彼岸。
善現。
是善男子等。
若能書寫受持讀誦。
思惟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以為依附。
複能思惟修習靜慮。
精進。
安忍。
淨戒。
布施波羅蜜多。
乃至修習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以為依附。
終不中道退入聲聞。
或獨覺地。
定證無上正等菩提。
如人欲度險惡曠野。
攝受資糧器具。
必當達到安樂國土。
如是善現。
諸善男子等。
若不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亦不攝受方便善巧。
堕聲聞獨覺。
不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能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亦能攝受方便善巧。
不堕聲聞獨覺。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衆喻品竟)。
卷三百十三之十葉(真善友品)至三百十六之十五葉 善現白佛言。
初業菩薩應雲何學般若乃至布施波羅蜜多。
佛言。
應作是念。
所修六波。
羅蜜普施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