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前大般若經緣起大般若經諸法要目大般若經關鍵
關燈
小
中
大
(色聲香味觸法)。
十二處 (根塵)。
十八界 (根塵識)。
四大 (地水火風)。
四谛 (苦集滅道)。
十二因緣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死)。
六波羅蜜 (布施 屍羅 羼提 精進 禅定 般若)。
四念處 (身受心法亦名四念住)。
五根 (信根 念根 精進根 定根 慧根)。
五力 (五根增長名五力)。
四正勤 (不善法已生為斷 未生不令生 善法未生令生 已生令增長)。
四如意足 (正勤心小散攝之以定)。
七覺支 (擇法覺分 精進覺分 喜覺分 除覺分 定覺分 舍覺分 念覺分)。
八正道 (正見 正思惟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正語 正業 正命)。
九想 (脹想 壞想 血塗想 膿爛想 青想 啖想 散想 骨想 燒想)。
八念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舍 念天 念入出息 念死)。
十想 (無常想 苦想 無我想 食不淨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死想 不淨想 斷想 離欲想 盡想)。
八背舍 (内有色外亦觀色是初内無色外觀色是二淨背舍身作證是三四無色及滅受想合為八)。
八勝處 (内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妙若醜是名勝智勝見 内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妙若醜是名勝智勝見 内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妙若醜是名勝智勝見 内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妙若醜是名勝智勝見 内無色相外觀色青大不淨觀治遍一切處貪 内無色相外觀色黃大不淨觀治遍一切處貪 内無色相外觀色赤大不淨觀治遍一切處貪 内無色相外觀色白大不淨觀治遍一切處貪)。
八解脫 (内有色觀外色解脫 内無色觀外色解脫 淨勝解身作證具足住 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處具足住 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處定具足住 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處定具足住 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具足住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想受定具足住)。
十一切處 (即上勝處此則遍緣為異)。
四禅 (有漏 無漏 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
四無色定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九次第定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五虛空處 六識處 七無所有處 八非想非非想 九滅受想)。
十六行 (觀苦四無常苦空無我觀苦因四集因緣生觀苦盡四盡滅妙出觀道四道正行迹)。
十地 (正觀地 種性地 第八地 見地 薄地 離欲地 已辦地 獨覺地 菩薩地 如來地)。
四果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三乘 (聲聞 緣覺 菩薩 亦有獨覺稱辟支佛)。
四緣 (因緣 次第緣 緣緣 增上緣)。
十喻 (如幻 如焰 如水中月 如虛空 如響 如乾闼婆城 如夢 如影 如鏡中像 如化)。
十八空 (内空 外空 内外空 空空 大空 第一義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畢竟空 無始空 散空 性空 自相空 諸法空 不可得空 無法空 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
三明 (宿命明 天眼明 漏盡明)。
五眼 (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佛眼)。
六通 (神境 天耳 他心 宿命 天眼
十二處 (根塵)。
十八界 (根塵識)。
四大 (地水火風)。
四谛 (苦集滅道)。
十二因緣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死)。
六波羅蜜 (布施 屍羅 羼提 精進 禅定 般若)。
四念處 (身受心法亦名四念住)。
五根 (信根 念根 精進根 定根 慧根)。
五力 (五根增長名五力)。
四正勤 (不善法已生為斷 未生不令生 善法未生令生 已生令增長)。
四如意足 (正勤心小散攝之以定)。
七覺支 (擇法覺分 精進覺分 喜覺分 除覺分 定覺分 舍覺分 念覺分)。
八正道 (正見 正思惟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正語 正業 正命)。
九想 (脹想 壞想 血塗想 膿爛想 青想 啖想 散想 骨想 燒想)。
八念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舍 念天 念入出息 念死)。
十想 (無常想 苦想 無我想 食不淨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死想 不淨想 斷想 離欲想 盡想)。
八背舍 (内有色外亦觀色是初内無色外觀色是二淨背舍身作證是三四無色及滅受想合為八)。
八勝處 (内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妙若醜是名勝智勝見 内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妙若醜是名勝智勝見 内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妙若醜是名勝智勝見 内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妙若醜是名勝智勝見 内無色相外觀色青大不淨觀治遍一切處貪 内無色相外觀色黃大不淨觀治遍一切處貪 内無色相外觀色赤大不淨觀治遍一切處貪 内無色相外觀色白大不淨觀治遍一切處貪)。
八解脫 (内有色觀外色解脫 内無色觀外色解脫 淨勝解身作證具足住 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處具足住 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處定具足住 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處定具足住 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具足住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想受定具足住)。
十一切處 (即上勝處此則遍緣為異)。
四禅 (有漏 無漏 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
四無色定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九次第定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五虛空處 六識處 七無所有處 八非想非非想 九滅受想)。
十六行 (觀苦四無常苦空無我觀苦因四集因緣生觀苦盡四盡滅妙出觀道四道正行迹)。
十地 (正觀地 種性地 第八地 見地 薄地 離欲地 已辦地 獨覺地 菩薩地 如來地)。
四果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三乘 (聲聞 緣覺 菩薩 亦有獨覺稱辟支佛)。
四緣 (因緣 次第緣 緣緣 增上緣)。
十喻 (如幻 如焰 如水中月 如虛空 如響 如乾闼婆城 如夢 如影 如鏡中像 如化)。
十八空 (内空 外空 内外空 空空 大空 第一義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畢竟空 無始空 散空 性空 自相空 諸法空 不可得空 無法空 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
三明 (宿命明 天眼明 漏盡明)。
五眼 (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佛眼)。
六通 (神境 天耳 他心 宿命 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