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卷前大般若經緣起大般若經諸法要目大般若經關鍵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若經緣起(載大智度論)
佛以何因緣。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譬如須彌山王。
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動。
答。
三藏中廣引諸喻。
為聲聞說法。
不說菩薩道。
中阿含經雖記彌勒作佛。
亦不說種種菩薩行。
今欲為彌勒等。
廣說菩薩行。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菩薩修念佛三昧。
佛欲令彼于此三昧得增益。
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菩薩念本所願。
大慈大悲。
故初生時放大光明。
作獅子吼。
出家修道。
六年苦行。
舍苦行處。
到菩提樹下。
坐金剛處。
降魔衆已。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王帝釋請轉法輪。
佛受請說法。
諸法甚深者。
般若波羅蜜是。
是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
佛自發誠言。
我是一切智人。
欲斷一切衆生疑。
以是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衆生應得度者。
以佛大功德智慧無量。
難知難解。
故為惡師所惑。
心沒邪法。
佛以大悲手拔之。
令入佛道。
欲宣示一切諸法實相。
斷一切衆生疑結。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惡邪人。
懷嫉妒意诽謗。
言佛智慧不出于人。
斷彼貢高邪慢意。
故于般若經中。
自說神德無量。
三界特尊。
為一切覆護。
若發一念惡。
獲罪無量。
發一淨信。
受人天樂。
必得涅槃。
複次欲令人信受法故。
複次欲令衆生歡喜故。
說是般若波羅蜜經。
十力大師。
難可值見。
汝今已遇。
我随時開發三十七品等。
諸深法藏。
恣汝采取。
複次一切衆生。
為結使病所煩惱。
自有生死以來。
無人能治此病者。
我今出世。
為大醫王。
是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人念言。
佛與人同。
亦有生死。
實受饑渴寒熱老病。
佛欲斷彼意故。
說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示言我身不可思議。
梵天王等。
諸天祖父。
于恒河沙等劫中。
欲量我身。
尋究我聲。
不能測度。
況我智慧三昧。
複次有人應可度者。
或以無智但求身樂。
或有為道修着苦行。
佛欲拔此二邊。
令入中道。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分别生身法身。
供養果報。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見舍利塔品中說)。
複次欲說阿鞞?緻。
及阿鞞?緻相故。
複次欲說魔幻魔僞魔事故。
複次為當來世人。
供養般若波羅蜜因緣故。
又欲授三乘記莂。
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佛欲說第一義悉檀。
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有四種悉檀見後)。
複次欲令長爪梵志等。
大議論師。
于佛法中生信。
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諸佛有二種說法。
一者觀人心随可度。
二者觀諸法相。
今佛欲說諸法實相。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二種說法。
一者诤處。
二者不诤處。
诤處餘經中已說。
今欲說無诤處。
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餘經中多以三種門說法。
所謂善門。
不善門。
無記門。
今欲說非善門。
非不善門。
非無記門諸法相。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餘經中随聲聞法。
說四念處。
今欲以異法門。
說四念處。
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餘經中佛說五衆。
無常苦空。
無我相今欲以異法門說五衆。
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如摩诃般若波羅蜜。
無量無邊。
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因緣。
亦無量無邊。
是事廣故。
今略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因緣竟。
○大般若經諸法要目(細目詳經本文) (學般若菩薩。
所應知。
所應習。
此成佛法門)。
世間法 有為法 有漏法。
出世間法 無為法 無漏法。
五陰 (色受想行識)。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譬如須彌山王。
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動。
答。
三藏中廣引諸喻。
為聲聞說法。
不說菩薩道。
中阿含經雖記彌勒作佛。
亦不說種種菩薩行。
今欲為彌勒等。
廣說菩薩行。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菩薩修念佛三昧。
佛欲令彼于此三昧得增益。
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菩薩念本所願。
大慈大悲。
故初生時放大光明。
作獅子吼。
出家修道。
六年苦行。
舍苦行處。
到菩提樹下。
坐金剛處。
降魔衆已。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王帝釋請轉法輪。
佛受請說法。
諸法甚深者。
般若波羅蜜是。
是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
佛自發誠言。
我是一切智人。
欲斷一切衆生疑。
以是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衆生應得度者。
以佛大功德智慧無量。
難知難解。
故為惡師所惑。
心沒邪法。
佛以大悲手拔之。
令入佛道。
欲宣示一切諸法實相。
斷一切衆生疑結。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惡邪人。
懷嫉妒意诽謗。
言佛智慧不出于人。
斷彼貢高邪慢意。
故于般若經中。
自說神德無量。
三界特尊。
為一切覆護。
若發一念惡。
獲罪無量。
發一淨信。
受人天樂。
必得涅槃。
複次欲令人信受法故。
複次欲令衆生歡喜故。
說是般若波羅蜜經。
十力大師。
難可值見。
汝今已遇。
我随時開發三十七品等。
諸深法藏。
恣汝采取。
複次一切衆生。
為結使病所煩惱。
自有生死以來。
無人能治此病者。
我今出世。
為大醫王。
是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人念言。
佛與人同。
亦有生死。
實受饑渴寒熱老病。
佛欲斷彼意故。
說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示言我身不可思議。
梵天王等。
諸天祖父。
于恒河沙等劫中。
欲量我身。
尋究我聲。
不能測度。
況我智慧三昧。
複次有人應可度者。
或以無智但求身樂。
或有為道修着苦行。
佛欲拔此二邊。
令入中道。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分别生身法身。
供養果報。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見舍利塔品中說)。
複次欲說阿鞞?緻。
及阿鞞?緻相故。
複次欲說魔幻魔僞魔事故。
複次為當來世人。
供養般若波羅蜜因緣故。
又欲授三乘記莂。
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佛欲說第一義悉檀。
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有四種悉檀見後)。
複次欲令長爪梵志等。
大議論師。
于佛法中生信。
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諸佛有二種說法。
一者觀人心随可度。
二者觀諸法相。
今佛欲說諸法實相。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二種說法。
一者诤處。
二者不诤處。
诤處餘經中已說。
今欲說無诤處。
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餘經中多以三種門說法。
所謂善門。
不善門。
無記門。
今欲說非善門。
非不善門。
非無記門諸法相。
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餘經中随聲聞法。
說四念處。
今欲以異法門。
說四念處。
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餘經中佛說五衆。
無常苦空。
無我相今欲以異法門說五衆。
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如摩诃般若波羅蜜。
無量無邊。
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因緣。
亦無量無邊。
是事廣故。
今略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因緣竟。
○大般若經諸法要目(細目詳經本文) (學般若菩薩。
所應知。
所應習。
此成佛法門)。
世間法 有為法 有漏法。
出世間法 無為法 無漏法。
五陰 (色受想行識)。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