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緣起
關燈
小
中
大
一提綱要 般若者何。
般若部為三藏之首。
大般若又為般若部之首。
茲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也。
經凡六百卷。
字字談宗。
其文浩博。
茲提綱要。
以明宗旨也。
昔永明禅師。
輯述大藏為宗鏡。
而不存經教之名。
則夫後之以經為教者。
其見斥于師也明矣。
矧 大乘般若諸經之最尊最上。
假言說。
以顯無言無說。
晰名相。
以顯無相一相。
而總銷歸于無所有不可得。
此其所談者何事。
猶以教字活埋之。
解經而不知經。
誠自障也。
後來祖師語句。
如四句百非。
有句無句。
皆謂祖師創建。
為不立文字之宗。
而不知一本大經。
釋迦如來金口宣之矣。
蓋如來所以為教。
祖師所以為宗。
無二無别也。
且如來聖中之聖。
甯不知後此文字繁興。
而早堕言诠以為之俑。
其不能離文字以為教。
即其不能不離文字以為宗也。
特大經卷分六百。
葉計萬千。
名相析别。
宗旨立破。
不為提綱舉要。
觀者能勿望洋。
正使終帙猶難。
何況思惟修證。
徒成庋閣。
流覽莫周。
如此大經。
敬奉有餘。
親聞不足。
非所以助揚聖教啟迪初心也。
即如經中增語二十卷。
諸法不可得。
增語亦不可得。
抉其指歸。
僅綴三行。
便得穩括。
又如清淨一百一十三卷。
互融諸法。
一多交注。
提綱五葉。
亦已無疑。
全經提掇。
悉皆仿此。
如是經文就簡。
義無或遺。
毋俟博稽。
方窮玄旨也。
一詳條理 既提綱要。
遂晰條理。
綱要。
所以明宗旨。
條理。
所以通機緒。
經中有菩薩問。
而如來答。
有如來诘。
而菩薩對。
有菩薩與菩薩問難。
而如來為之勸贊。
為之證記。
亦間有請問當來慈氏菩薩。
而如來複為之證明者。
層次循置。
機緒相宣。
一本原文。
各還起訖。
有一問一答。
有數問數答。
有數十問而數十答。
句有來源。
義無斷續。
一順經文。
依經字 嘗讀慈恩法師傳。
當日譯經文繁。
将順衆意。
除繁去重。
夜夢警誡。
還依廣翻。
衆師啟請。
毋假删遺。
何況凡夫。
敢效品節。
無如下士之流通念切。
山野之行笈筋枯。
資微難獲弘經。
時暫欣聞博義。
種種方便。
遂決探珠。
既禀微誠。
益矢謹恪。
經文無一字倒置。
元腳無一字移改。
惟當節宣。
慎循來脈。
閱者。
已堪灌溉靈苗。
讀者。
仍捧寶函全誦。
是以品題起止。
卷帙載詳。
簡首标宗。
分段眉列。
如通鑒有目錄。
而全史則具在。
令得按圖探索。
數葉尋行。
如線之針引。
似闇之炬導。
毋費窮翻。
已到本所。
一問答。
正反不并載。
單行隻句。
毋遺忽 經文有問詳。
而答又複述者。
有反說。
而正又複陳者。
叮咛诰誡。
反覆乃辭旨倍溫。
權實兼施。
正反而義趣洋溢。
雖屬重見。
何病殷勤。
奈卷帙漸豐。
則守約宜講。
問答毋取兩陳。
正反僅開一道。
接機遠近。
芥捷投針。
義融水乳。
鐵逢磁吸。
至若單詞。
乃複隻句。
來源暗度。
語脈淵微。
探會真龍。
靡傷斷鶴。
一心經。
為般若體要 般若全文六百。
心經二百餘字。
繁簡不同。
實為體要。
其間有建有破。
波湧雲興。
要歸無智無得。
神珠澈映。
心經五蘊。
六根。
六塵。
十八界說起。
乃至菩提薩埵。
三世諸佛。
般若并同。
第其中間諸法名相。
六度萬行。
立破層翻。
奚止
般若部為三藏之首。
大般若又為般若部之首。
茲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也。
經凡六百卷。
字字談宗。
其文浩博。
茲提綱要。
以明宗旨也。
昔永明禅師。
輯述大藏為宗鏡。
而不存經教之名。
則夫後之以經為教者。
其見斥于師也明矣。
矧 大乘般若諸經之最尊最上。
假言說。
以顯無言無說。
晰名相。
以顯無相一相。
而總銷歸于無所有不可得。
此其所談者何事。
猶以教字活埋之。
解經而不知經。
誠自障也。
後來祖師語句。
如四句百非。
有句無句。
皆謂祖師創建。
為不立文字之宗。
而不知一本大經。
釋迦如來金口宣之矣。
蓋如來所以為教。
祖師所以為宗。
無二無别也。
且如來聖中之聖。
甯不知後此文字繁興。
而早堕言诠以為之俑。
其不能離文字以為教。
即其不能不離文字以為宗也。
特大經卷分六百。
葉計萬千。
名相析别。
宗旨立破。
不為提綱舉要。
觀者能勿望洋。
正使終帙猶難。
何況思惟修證。
徒成庋閣。
流覽莫周。
如此大經。
敬奉有餘。
親聞不足。
非所以助揚聖教啟迪初心也。
即如經中增語二十卷。
諸法不可得。
增語亦不可得。
抉其指歸。
僅綴三行。
便得穩括。
又如清淨一百一十三卷。
互融諸法。
一多交注。
提綱五葉。
亦已無疑。
全經提掇。
悉皆仿此。
如是經文就簡。
義無或遺。
毋俟博稽。
方窮玄旨也。
一詳條理 既提綱要。
遂晰條理。
綱要。
所以明宗旨。
條理。
所以通機緒。
經中有菩薩問。
而如來答。
有如來诘。
而菩薩對。
有菩薩與菩薩問難。
而如來為之勸贊。
為之證記。
亦間有請問當來慈氏菩薩。
而如來複為之證明者。
層次循置。
機緒相宣。
一本原文。
各還起訖。
有一問一答。
有數問數答。
有數十問而數十答。
句有來源。
義無斷續。
一順經文。
依經字 嘗讀慈恩法師傳。
當日譯經文繁。
将順衆意。
除繁去重。
夜夢警誡。
還依廣翻。
衆師啟請。
毋假删遺。
何況凡夫。
敢效品節。
無如下士之流通念切。
山野之行笈筋枯。
資微難獲弘經。
時暫欣聞博義。
種種方便。
遂決探珠。
既禀微誠。
益矢謹恪。
經文無一字倒置。
元腳無一字移改。
惟當節宣。
慎循來脈。
閱者。
已堪灌溉靈苗。
讀者。
仍捧寶函全誦。
是以品題起止。
卷帙載詳。
簡首标宗。
分段眉列。
如通鑒有目錄。
而全史則具在。
令得按圖探索。
數葉尋行。
如線之針引。
似闇之炬導。
毋費窮翻。
已到本所。
一問答。
正反不并載。
單行隻句。
毋遺忽 經文有問詳。
而答又複述者。
有反說。
而正又複陳者。
叮咛诰誡。
反覆乃辭旨倍溫。
權實兼施。
正反而義趣洋溢。
雖屬重見。
何病殷勤。
奈卷帙漸豐。
則守約宜講。
問答毋取兩陳。
正反僅開一道。
接機遠近。
芥捷投針。
義融水乳。
鐵逢磁吸。
至若單詞。
乃複隻句。
來源暗度。
語脈淵微。
探會真龍。
靡傷斷鶴。
一心經。
為般若體要 般若全文六百。
心經二百餘字。
繁簡不同。
實為體要。
其間有建有破。
波湧雲興。
要歸無智無得。
神珠澈映。
心經五蘊。
六根。
六塵。
十八界說起。
乃至菩提薩埵。
三世諸佛。
般若并同。
第其中間諸法名相。
六度萬行。
立破層翻。
奚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