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綱要緣起

關燈
數百。

    而掃規卻迹。

    弗留纖痕。

    神源寶珠。

    不逾無智無得兩義。

    心經對待語句。

    隻以生滅垢淨增減三義括之。

    般若所載。

    若常若無常。

    若樂若苦等。

    廣說乃至若有若無。

    若合若散。

    文非一指。

    各涵妙義。

    而三對待。

    廣略雖殊。

    實已含攝心經。

    言諸法空相。

    空中無色等。

    而般若疊舉無所有。

    不可得。

    心經遠離颠倒夢想。

    而般若窮辯菩薩魔事。

    心經神咒作結。

    即密即顯。

    而般若以六波羅蜜分六會說。

    收歸全文。

    蓋真言為總持門。

    而六到彼岸又為諸法總持。

    義正相等。

    心經起文。

    照空五蘊。

    更不及餘法。

    即說度厄。

    乃至結經除苦。

    真實不虛。

    照應完密。

    般若始終。

    洗發諸法。

    如幻如夢。

    乃至如尋香城。

    而為有情撥轉靈源。

    弘開願海。

    成佛度生。

    其義如是。

    夫以萬三千之弘文。

    大部提綱舉要。

    不逾數卷。

    約矣。

    心經以二百三十字攝之。

    所謂河沙妙德。

    總在心源也耶。

    某于此二載間。

    舒之。

    則般若六百。

    卷之。

    則心經二百。

    從多出少。

    從少出多。

    每一誦持。

    辄标新義。

    不思議法。

    贊莫能窮。

    是則綱要無多。

    全經宛爾。

    已五百七十七卷。

    能斷金剛分。

    即流通金剛經文也。

    喻指金剛。

    義标中道。

    般若骨髓。

    乃在兩經。

    特以經題彰顯。

    不複論列。

     一紀年人 朽?。

    幼希出世。

    長遂硁拙。

    自申酉後。

    取家藏全史筆讀一過。

    閱歲曆時。

    裘葛四易。

    于終卷之夕。

    喟然興慨曰。

    上下四千餘祀。

    興亡得喪盡在是矣。

    從此動厭世之想。

    謂幻起幻滅。

    無真實義。

    吾道斷非興亡得喪間事。

    不覺由史入禅。

    求一真實。

    信有此事。

    而氣矜猶隆。

    五情未淡。

    雖多翻覽。

    徒徇文詞。

    縱切悔責。

    參差未一近。

    星霜日改。

    而誦持亦日積。

    習惱漸爾輕安。

    跧系漸爾消解。

    頓念無常。

    歸心 般若。

    乃思粗淨身口。

    方堪展卷受持。

    徘徊兩載。

    至戊申春夏。

    綿曆聽講者半年。

    得辍葷血。

    遂于己酉新正。

    開經迄今庚戌除月告竣。

    其間病疽病脫。

    心則無辍從事 大經。

    恰得二年。

    而以夜分計之。

    實惟三載。

    此一時中。

    更無雜想萦繞。

    亦止。

    餘經兼進。

    因茲多病。

    恒慮無常。

    誓欲澈通。

    晝夜袪除蓋眠。

    當夏候曉。

    露坐庭除。

    冷泉盥??。

    便複開卷。

    日射幾席。

    乃移入戶。

    冬夜熟睡一覺。

    吹燈起坐。

    雞聲月色。

    領納甚親。

    或時紙窗色青。

    短檠發赤。

    投筆而起。

    至于居恒鍵戶。

    以阈自限。

    惟二時粥飯間。

    歇少頃。

    即二淨。

    亦不遠左右。

    後圃草色。

    室迩喁喁。

    疏散如客。

    親者疑訝。

    已畢事之日。

    矻矻乍解。

    胸臆如釋去一物。

    身心大休。

    頗為罄快。

    是晚。

    忽下停淤數升。

    而神思略無困倦。

    自念大經六百卷。

    閱時亦不下六百日。

    仗此智光。

    照矚無量積愆。

    消除無始宿障。

    誠為多生慶幸。

    非假忏力奚從。

    遂邀道侶。

    陳供全經。

    筌表如雲。

    ?修忏法。

    能禮所禮。

    了不可得。

    是後終以心血枯竭。

    脾疾繼作。

    欲書緣起。

    又複蹉跎。

    共驚頭目沉沉。

    自喜返視了了。

    暫推藥裹。

    疾寫所懷。

    為例引六則。

    系經文之後。

    蚍蜉撼樹。

    終哂綿劣。

    鷃鼠飲河。

    卻已腹果。

    後之君子。

    正其遺漏。

    直其拘牽。

    毋使稍病于經。

    毋謂僅通乎教。

    宗風助起。

    實有望焉。

     昆山葛?謹述